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 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 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
1、 山茶花的课件 。
2、 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布置你们预习19《山茶花》,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这里有两组词语,谁勇敢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排列有致 潇洒舒展 特别劲儿)(强调致、舒是翘舌音 劲儿是儿化音)
(课件出示第二组:晶莹的水花 碧绿的清潭 粉红的轻纱)
同学们,我们的语言很神奇,一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不信,听老师读,你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些美妙的画面。(师轻缓地、富有感情地读这三个词语。)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脑海里有画面,读出来味就格外足,情也就格外浓。按着这种方法,试着边读便想象画面。(生试着读)
这三个词串之间有联系吗?(没有)同学们,知道吗,有一种花把这三种事物串联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花呢?
山茶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山茶花的美
1、师:山茶花把这三种美丽的画面连在一起了,看来,山茶花有它的独特之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山茶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课件出示句子:山茶花是一种( )的花。)
2、生自由读课。
3、指名交流。
山茶花是一种(美丽)的花。
山茶花是一种(特别)的花。
三、品读课文,体会山茶花的美。
1、的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美”字,现在,请大家再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真是美极了!
山茶花的花形也美。
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美啊,美啊……
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些山茶花的美的?
(1)学生读文,勾画。
(2)师生交流:
花色美:
A、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你能将句子中的“绝”换个词吗?(那真叫美。那真叫与众不同。那真叫好。那真叫棒。)
师小结:美呀、好呀,都不错,但 “绝”字更妙,它代表的是山茶花一株树上多种颜色,这是的啊,这个“绝”用得多传神啊!
指导朗读
这么多的花色,而且一树多色,多么与众不同啊!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种颜色的山茶花呢?
B、 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山茶花与“晶莹的水花”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C、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墨茶是一种什么颜色的茶?墨绿色,绿得发黑的一种颜色。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D、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因为粉茶红白相间,作者联想到—— 那是织女用朝霞与白云织成的轻纱。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
美得如此叫人联想翩翩的山茶花,怎不是一种特别的花?想看看它们吗?(课件出示山茶花的图片)
E、还有那么多颜色的`山茶花,作者没有写,它等着我们来想象呢,请大家仿照书上的写法,学着说一说你喜欢的山茶花的颜色。喜欢哪一朵种颜色就说哪一种。指名说。
交流反馈。
花形美:
A、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课件出示:山茶花的花形有( ),也有( ),有叠成( ),也有叠成( ),还有( )
还有什么形状的?课文没写,你能接着说吗?
圆形的。
五角形的。
锯齿形的……
(3)是呀,它的花形这么多,多特别。难怪作者说:“即使闭上眼……”(生接着读)
看来山茶花的美深深映入了作者的心海里,刻入了作者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多姿多彩的山茶花吧,尽情地朗读这如诗如画的语句吧。(课件图片变换,配乐朗读)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9、山茶花
花色美—— 像 仿佛 是
花形美—— 大小疏密排列有致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目标。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一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否能绝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塞翁失马》里那个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自由读课文(2分钟),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并把握节奏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塞(sài)其马将(jiāng)胡骏马归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遽(jù)好(hào)骑跛(bǒ)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三、再读课文,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亡:逃跑吊:安慰居:经过将:带领好:喜欢。
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师: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文章中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祸事和福事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再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互相转化。
2.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换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吗?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4.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师: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处之泰然,遇事不惊。
六、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
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工整、美观地书写8个字。
2、结合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积累词语,感悟4个排比句的语言美。
3、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回忆自己以前是怎样过春节的,思考一下春节该如何度过。
教师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过春节的情境)
2、看来大家都挺喜爱春节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一位特别喜爱春节的朋友,让我们去看看,他和他的伙伴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旧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师选择较难写的字范写,指导。
3、学生照范字认真书写。
4、同桌相互检查识字、写字情况,相互交流自己的写字体会。
5、教师小结。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地读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春节是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
(1)学生自己朗读第二段。
(2)体会排比“这一天……”的意思及作用,感受春节期间活动的丰富多彩,人们的心情也无比欢快。
(3)在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省略号,谁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再次体会“春节真好!” 是啊:春节真好啊!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汇到一起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3、春节真是太好了,难怪在它来到之前,人们是那样的盼望;在它来到之后,人们又是那样的'不舍得它离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盼望,这样的不舍,读一读第一段和第三段。
4、学生自由组合,两三个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五、启发引导,拓展迁移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你的想法好吗?
2、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最难忘的一次春节吗?
板书设计:
春节都盼望的
最大的
最快活的
最热闹的节日
好看的
好玩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4.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观察星空。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要清晰,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星空图,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出示卡片“张衡”认读,读准后鼻音。
(2)他是——汉朝人,出示卡片“汉朝”认读。
(3)那时的小张衡是怎么数星星的呢?
(二)充分朗读,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2.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了解“汉朝”。
出示生字“撒、玉、衡、汉、仰、傻、距、组、楚”,了解学情。
3.指导读句,学习字词。
在句子中认读生字,学习读长句子。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生字变红)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读第一句,指导读准多音字“数”
(3)指导读好句子,无数的星星像珍珠撒在夜空中,多美呀!谁来读?
学法指导:读长句子,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多读几遍就读好了。
(4)就像这样再读读这两句话,注意生词。
(5)读第二句,学习“距离”。
(6)读第三句,学习“清楚”。
(三)指导读文,读通读顺。
1.读第一自然段,随文识字,指导读句。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导读好“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逗号后面停顿要稍长。
2.读第二自然段。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指导抓住奶奶的表情,读出奶奶亲切的说话语气。
3. 读第三自然段。
通过“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理解词语“距离”。
4.指导读第四自然段中爷爷的话。
(1)自由读一读爷爷说的话。
(2)出示爷爷说的后三句话: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3)指导读爷爷的话,在朗读过程中识记“勺”字,写“勺”字。结合星空,理解“一组一组的”,与“祖”对比识记“组”。
(四)示范引领,学习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认真看。
学生自由练读,展示朗读。
(五)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湘教版语文教案09-01
人教版语文园地教案10-13
《蜜蜂》语文教案09-27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