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30 13:26:4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通用【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的饮料,初步了解溶解的现象。

  2、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味道、颜色不一的饮料粉;水壶(有水)、冰块

  2、已泡好的颜色、味道不一的2―3种饮料(用布遮住)

  3、一次性杯子、吸管、勺子、托盘、桌布、抹布、桌子

  4、事先创设好休闲小屋的情境氛围;师装扮服务员系好围裙,带好帽子

  活动过程:

  一、尝尝饮料

  1、提问:客人喜欢喝饮料吗?想喝什么饮料?(帮助孩子回忆生活经验)

  2、师:我们休闲小屋最近推出一些自制饮料新品,客人想尝尝吗?

  出示各种颜色的饮料粉

  师引导孩子观察饮料粉,鼓励孩子看看、闻闻,猜猜可能是什么饮料粉?

  提问:想喝什么饮料?你们会冲吗?

  师根据孩子的需求边问孩子冲饮料的方法,边为孩子冲饮料(也可请个别孩子来尝试)

  重点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些饮料粉不见了呢?

  (溶解到水里了,使水变得有颜色、香香的、甜甜的,溶解就是化了的意思)

  3、为孩子倒上适量的饮料,孩子品尝

  提问:客人,好喝吗?喝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说说饮料的香味、味道)

  二、做做饮料

  师:为了让顾客过一个凉快的夏天,我们休闲小屋举行饮料自助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喜欢的饮料,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不过,有几个要求请客人要注意:

  1、 客人在做饮料时小心做事,要注意保持小屋的'卫生。

  2、 等会儿我们要开饮料展览会,你们把做好饮料拿到这里来,让我们看一看,好吗?

  孩子自由结伴尝试做饮料

  三、互相品尝饮料

  和朋友互相说说自己做的饮料?(饮料的名字、颜色、味道、制作方法等)

  师:你们真棒,做了这么多好喝的饮料,打算怎么喝呢?(鼓励孩子和朋友、周围老师分享)

  讨论:怎么给朋友喝你的饮料?(有礼貌、讲卫生)

  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表扬孩子。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尝试冲饮料的过程中对溶解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发展不一,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各自的做法,学习同样的经验,促进语言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还可以将延伸活动作一调整,鼓励幼儿尝试将饮料制作过程制作成说明书,这样不仅可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冲饮料的经验,还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表达。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午餐的汤又是排骨木耳汤,部分幼儿只喝汤并不想吃木耳,运用“好孩子,吃饭不挑食”思品教育的方法,其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为了让幼儿爱吃白背毛木耳,我们开展了认识家乡的白背毛木耳的系列活动,旨在了解其营养价值和多种食用方法,使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白背毛木耳与其他木耳的异同点,了解木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2、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探索木耳吸水会膨胀的现象,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加快其膨胀的`速度。

  3、品尝多种烹饪方法的美味白背毛木耳,逐步养成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幼儿参观木耳厂棚,了解白背毛木耳的特征、生长过程与环境;知道白背毛木耳是南靖的特产之一。

  2、为幼儿准备各种调味品及炊具、餐具,浸泡过的木耳。

  3、新鲜木耳、木耳干;其他黑木耳若干。

  4、冷、热水盆、筷子;记录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

  1、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颜色进行比较白背毛木耳与其他黑木耳异同。

  共同点——形状像耳朵,正面都是黑色的,都是属于食用菌。

  不同点——白背毛木耳的背面是白色的,有长绒毛。

  2、比较新鲜木耳与木耳干的异同点。

  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掂掂比较新鲜木耳与木耳干的异同点。

  3、科学小知识:新鲜的木耳含有一种有害菌,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这种有害菌最怕太阳光了,所以科学的食用方法是把新鲜的木耳先晒干再经水浸泡后才烹饪食用。

  二、探索加快木耳膨胀速度的方法,并动手验证。

  1、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使木耳膨胀速度加快呢?

  2、幼儿讨论与交流,与教师共同确定加快木耳吸水膨胀速度的几种方法。

  (1)加水法:在装有一样多水的两个盆子中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木耳干后,在其中一个盆子里不断的加水,观察木耳的变化并比较其膨胀快慢的结果。

  (2)搅拌法:在装有一样多水的两个盆子中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木耳干后,在其中一个盆子里不断的用筷子搅拌,观察木耳的变化并比较其膨胀快慢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观察实验,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产生的作用越大。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活动准备]

  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钉上四颗钉子做成)、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铅笔、充气的气球、桌子。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幼儿模仿小鸡、小天鹅听音乐在沙池中做游戏。观察游戏后留下的脚印,提问:“学小鸡、小天鹅走,留下的脚印有什么不同?”

  1.小天鹅走时全脚掌着地,脚印是平平的。

  2.小鸡走时脚尖着地,留下的脚印是深深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蔬菜。

  2、筐子五个,分别贴有果实、花、叶、根、茎。

  关键点:能够按蔬菜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幼儿相互交流喜欢的蔬菜

  1、幼儿介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

  2、集体认识,教师出示蔬菜,幼儿讲述名称。

  师小结:哦,原来啊,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有的喜欢它的颜色,有的喜欢它的形状,也有的是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二、介绍吃的部位,并进行分类

  1、师:老师也带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幼儿猜。)师: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们?吃萝卜的时候是吃萝卜的哪个部位呢?

  2、幼儿了解蔬菜的各个部分。

  3、出示贴有标志的“蔬菜的家”,向幼儿一一介绍。

  4、幼儿按蔬菜吃的`部位分类放菜。

  5、纠错——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6、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有的要吃它的茎,有的吃它的叶,还有的吃花和果实。

  三、延伸活动

  1、幼儿游戏:蔬菜对对碰。

  2、经验积累:莴笋、荸荠吃的是哪个部位呢?

  反思:

  1、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经验,在幼儿操作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们能吃什么部位,让幼儿了解之后再进行操作。

  2、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平时活动中,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商量,合作。

  3、在蔬菜营养的方面,知识还不够全面,应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喜欢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科学教案:神奇的蛋壳。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教案《科学教案:神奇的蛋壳》。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设计评析】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操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尝试,逐步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结果的快乐。

  教育活动应重视活动本身对孩子的现实意义。在孩子发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并用思辨性的语言去启发孩子,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如在幼儿建造拱桥的实验中,老师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实用性的分析。应该注意的是,因为本次活动是老师预设的,所以在活动中,老师不能被预设的东西所束缚,应启发幼儿生成各种问题,并用灵活的策略给予回应,使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有机融合,让预设的目标更突出、鲜明,使活动更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发现盐可以改变让一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2、激发探索的欲望及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设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将幼儿分成五组,每组的桌子上备有:小铁钉、小纽扣、小块的马铃薯、小块的`红萝卜、鹌鹑蛋、盐、毛巾(数量若干);

  黑板(画有记录卡)、粉笔;

  人手一张记录卡、塑料瓶子(瓶子里装有温水),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家做实验的结果,引出课题。

  二、幼儿探索、操作小铁钉等物体在清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介绍记录卡的记录方法。

  老教师出示黑板,讲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及操作时的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个别指导。

  3、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师:你发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的?

  三、幼儿探索、操作在水中加盐物体的沉浮变化。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发现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

  2、通过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能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

  活动准备:

  生泥、熟泥、水、汽车、恐龙,水果等模型和图片、火柴棍、高粱杆皮、玉米皮花生壳等辅助材料、小围裙、小套袖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件小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幼:想

  师:出示泥做的各种水果,小朋友看,这些小礼物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是用泥做成的

  师: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用泥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幼:想

  师:那在玩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不能把泥弄到衣服上

  幼:戴上小围裙和小套袖

  二、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幼儿探索最基本的玩法,团圆、搓条、压扁。引导幼儿发现,在玩泥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观察要点:

  a、幼儿在玩泥过程中,玩了一会儿后泥会变硬,幼儿是否寻找解决的办法

  b、在发现自己捏的作品有裂口时,幼儿是否会选择其他的泥块

  组织幼儿讨论,泥变硬以后,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捏的作品有裂口?你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后,你是怎么做的?把自己好的经验告诉其他小朋友。

  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幼儿总结出,泥变硬后,蘸上点水,泥就会变软。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可以选择摔熟的泥,这样,捏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裂口。

  2、鼓励幼儿继续玩泥,在学习泥工的基本技法后,鼓励幼儿有所创新,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和图片来捏自己喜欢的形象

  观察要点:

  a、看幼儿是否有创新的玩法,出现问题后,幼儿是怎样解决的

  b、在玩泥过程中缺少什么时,是否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利用上投放的辅助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刚才你是怎么玩泥的?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成功的快乐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么捏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绍经验。

  2、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评:

  本节活动,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我选择了农村的自然材料――泥巴,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快乐尽情地玩耍和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硬泥、软泥、生泥、熟泥的不同特征。遇到困难能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经典)科学教案07-27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通用】07-20

(实用)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优秀)07-29

科学教案【合集】07-29

科学教案(集合)07-29

科学教案【精华】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