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3 10:58:4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精】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纪孩子拥有强烈的效仿大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参加形形色色的劳动,例如切菜、刷碗、扫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孩子最熟识的些许食品(如黄瓜、小青菜、胡萝卜(又称甘荀)、苹果等),启发孩子使用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的大小,并试着采用熟知的工具变更物品的大小,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孩子参加劳动的心愿。我还协助孩子将自个儿的动手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以培育孩子的记性、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因为教学中孩子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所以应预先预备些许苯扎氯铵贴、消毒药水等,并向爸爸妈妈们完成宣传工作,切实保证孩子的探究教学顺顺利利的开展。

  教学目标:

  1、认知些许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卫观念。

  2、通过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间显然的大小差别,试着采用些许工具变更种种食品的大小,并乐意表述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预备:

  1、种种食品:黄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种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1、认知种种食品。

  师:你们明白它们的.名字吗?小孩们认知大多数的食品,他们跃跃欲试地讲出名字。讲到大蒜时,有个小孩讲:“这就是馒头。”因此,幼儿教师就启发孩子剥一剥,闻闻,尝一下,激发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就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论断。

  2、预测“大变小”的概率。

  师:我们能将此些食品放入瓶子里去吗?

  启发孩子勇敢地将自个儿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不会表述,只是个劲儿地点头,幼儿教师就有目的地启发他用语言表达;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了地讲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儿教师就进而启发他说一说“为何”;个别孩子在幼儿教师的协助下能讲出:“瓶子过于小,物品过于大。”

  师:怎么样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儿教师可依照孩子的反应相应恰当地使用些许动作提示,以启发孩子试着使用工具。当孩子看见幼儿教师将食品剪小时,激动地拍起手来:“变小啦!变小啦!”

  3、开展“大变小”的实验。

  孩子试着使用种种工具使食品变小,并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启发孩子边动手操作边表述实验过程,并协助孩子记录。剪刀可剪菜叶,可是剪不动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终用刀切胡萝卜(又称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讲:“我非常大胆的,不哭鼻子!”幼儿教师边观测和察看孩子动手操作,边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述动手操作过程。例如:“变变小,放入去。”因为小年纪孩子经常用语言指导动作,因此他们会边动手操作,边与幼儿教师一块儿反复,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综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观念。看见有些孩子用剪刀将菜叶剪小,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提问:“你用何把啥变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选取上存在问题,例如他们用剪刀剪马铃薯,用汤匙切菜,幼儿教师便启发孩子试着采用其余工具,瞅瞅用何较易“变”。有个别孩子从头到尾使用一种工具,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启发他们勇敢试用其余工具。在动手操作过程内,幼儿教师非常留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处,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

  4、师幼一致讨论。

  ①探讨问题一:你是怎样把食品放入瓶里的?

  有些孩子讲:“我将它变小啦。”幼儿教师便进而提问:“你是怎样将它变小的啊?”启发孩子回想动手操作过程,协助孩子讲出工具名字,较清晰明了地表述过程,幼儿教师以画画的模式为孩子记录。

  ②探讨问题二:刀是啥模样的?刀是小孩们生活中接触最少,亦是有危险性的工具。当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儿回想刀是啥模样时,些许小孩讲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个孩子用手指着刀最锐利的地方,显现出“非常恐怖”的模样。

  幼儿教师通过画画(如图),着重重审刀有“非常锐利的一面”,叮嘱孩子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与此同时,启发小孩们观测和察看幼儿园内用的刀与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样,并告知小孩幼儿教师给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莱的刀有危险,不可以玩。幼儿教师还预备了份告爸爸妈妈们书,及时将教学讯息告诉爸爸妈妈们,以便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给予安全的工具,协作完成安全教学工作。

  评论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动作,是2岁半孩子十分喜欢的教学。幼儿教师依照孩子的年纪特征与“做中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一教学,并在教学中显现了教育目标。值得赞扬的是幼儿教师非常耐心地协助孩子使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模式做记录,这为孩子以后自个儿记录作了非常好的伏笔。幼儿教师另外还有观念地在教学过程内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协作思想,以切实保证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优)07-22

(合集)科学教案07-22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优选)07-2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精】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纪孩子拥有强烈的效仿大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参加形形色色的劳动,例如切菜、刷碗、扫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孩子最熟识的些许食品(如黄瓜、小青菜、胡萝卜(又称甘荀)、苹果等),启发孩子使用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的大小,并试着采用熟知的工具变更物品的大小,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孩子参加劳动的心愿。我还协助孩子将自个儿的动手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以培育孩子的记性、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因为教学中孩子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所以应预先预备些许苯扎氯铵贴、消毒药水等,并向爸爸妈妈们完成宣传工作,切实保证孩子的探究教学顺顺利利的开展。

  教学目标:

  1、认知些许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卫观念。

  2、通过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间显然的大小差别,试着采用些许工具变更种种食品的大小,并乐意表述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预备:

  1、种种食品:黄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种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1、认知种种食品。

  师:你们明白它们的.名字吗?小孩们认知大多数的食品,他们跃跃欲试地讲出名字。讲到大蒜时,有个小孩讲:“这就是馒头。”因此,幼儿教师就启发孩子剥一剥,闻闻,尝一下,激发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就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论断。

  2、预测“大变小”的概率。

  师:我们能将此些食品放入瓶子里去吗?

  启发孩子勇敢地将自个儿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不会表述,只是个劲儿地点头,幼儿教师就有目的地启发他用语言表达;有些孩子已能清晰明了地讲出“能” 或者“不可以”,幼儿教师就进而启发他说一说“为何”;个别孩子在幼儿教师的协助下能讲出:“瓶子过于小,物品过于大。”

  师:怎么样方可把物品放入去哩?

  幼儿教师可依照孩子的反应相应恰当地使用些许动作提示,以启发孩子试着使用工具。当孩子看见幼儿教师将食品剪小时,激动地拍起手来:“变小啦!变小啦!”

  3、开展“大变小”的实验。

  孩子试着使用种种工具使食品变小,并把食品放入瓶中。幼儿教师巡视来回指导,启发孩子边动手操作边表述实验过程,并协助孩子记录。剪刀可剪菜叶,可是剪不动菜梗,因此忙忙又去拿刀。史文始终用刀切胡萝卜(又称甘荀)。京海用勺予舀水瓜(就是: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一不留神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讲:“我非常大胆的,不哭鼻子!”幼儿教师边观测和察看孩子动手操作,边用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述动手操作过程。例如:“变变小,放入去。”因为小年纪孩子经常用语言指导动作,因此他们会边动手操作,边与幼儿教师一块儿反复,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综合表述的能力,理解“大”“小”的观念。看见有些孩子用剪刀将菜叶剪小,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提问:“你用何把啥变小啦,有些孩子在工具选取上存在问题,例如他们用剪刀剪马铃薯,用汤匙切菜,幼儿教师便启发孩子试着采用其余工具,瞅瞅用何较易“变”。有个别孩子从头到尾使用一种工具,幼儿教师便有目的地启发他们勇敢试用其余工具。在动手操作过程内,幼儿教师非常留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孩子放回原处,要孩子用擦桌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

  4、师幼一致讨论。

  ①探讨问题一:你是怎样把食品放入瓶里的?

  有些孩子讲:“我将它变小啦。”幼儿教师便进而提问:“你是怎样将它变小的啊?”启发孩子回想动手操作过程,协助孩子讲出工具名字,较清晰明了地表述过程,幼儿教师以画画的模式为孩子记录。

  ②探讨问题二:刀是啥模样的?刀是小孩们生活中接触最少,亦是有危险性的工具。当幼儿教师与孩子一块儿回想刀是啥模样时,些许小孩讲出“刀是非常快的”,有2个孩子用手指着刀最锐利的地方,显现出“非常恐怖”的模样。

  幼儿教师通过画画(如图),着重重审刀有“非常锐利的一面”,叮嘱孩子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物品,可是不可以去碰。与此同时,启发小孩们观测和察看幼儿园内用的刀与家中用的刀有何不一样,并告知小孩幼儿教师给予的刀是安全的,而家中切莱的刀有危险,不可以玩。幼儿教师还预备了份告爸爸妈妈们书,及时将教学讯息告诉爸爸妈妈们,以便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给予安全的工具,协作完成安全教学工作。

  评论

  使用工具,效仿大人的动作,是2岁半孩子十分喜欢的教学。幼儿教师依照孩子的年纪特征与“做中学”的思想设计了这一教学,并在教学中显现了教育目标。值得赞扬的是幼儿教师非常耐心地协助孩子使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模式做记录,这为孩子以后自个儿记录作了非常好的伏笔。幼儿教师另外还有观念地在教学过程内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协作思想,以切实保证孩子在一個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