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0 10:06:04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

  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表示,口语中也说,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

  永春实小20xx春季作息时间表

  (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课

  (课件出示特克斯八卦城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吗?

  对,这就是我们伊犁美丽的特克斯县的八卦城。它因八卦布局而闻名,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今年夏天,老师有辛来到了这里,照片上的就是八卦城中心广场的太极坛,老师绕太极坛的第一外环走了一圈,要想知道老师走这一圈是多少米?你们知道是要求什么吗?

  对,圆的周长,那么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周长

  1、请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圆,你知道圆的周长是指哪一部分吗?谁能给大家摸一摸(指名学生摸一摸)

  师:摸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确定一个点,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2、那你们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生:圆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看他多勇敢,谁还能说一说

  3、那你们想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呢?(曲线)

  师:那我们可以说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4、那谁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绕线发,滚动法)

  5、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现在请大家自己选择方法来测量这些圆的周长,好吗?

  要求:

  1)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办法,只要你能得到圆的周长就可以,请一律用厘米做单位。

  2)每个小组还有一个小表格,请同学们将测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的第一栏里,只需要完成第一栏就可以,不用写单位。

  3)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完成(3分30秒)

  6、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的?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拿着你手里的圆

  生1、用卷尺测量(直接用带刻度的卷尺,绕圆一周进行测量)

  生2、用绳子测量(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来得到圆的周长)

  生3、直尺滚动(在圆上做一个标记,再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7、小结:那刚才我们同学不论是用尺子去量,还是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你最后得到的都是什么长度?(周长)这是一条什么呢?(直线)最后得到的都是一条直线。但是我们一开始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实际上是一条什么的长?(曲线)说明我们可以把一条曲线化成一条直的线段来测量圆的周长(板书:化曲为直)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化曲为直。

  8、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测量周长,想一想。

  (生;非常大的和非常小的都不可以)

  9、老师手中有一个绳,绳的一端有一个小球,当我挥动这个绳的时候,你想这个小球的运动轨迹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圆)

  其实,我们大家都做过这个实验是不是?看好了!(转动小球)

  10、那我想问大家,刚才在空中旋转的这个圆,能通过刚才我们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

  三、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那看来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看来,我们也需要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样,来找到一种做为普遍的一种公式,能够直接计算圆的周长

  2、那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圆的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半径、直径)

  有说半径,有说直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指名说一说)

  同学们都觉得和半径或直径有关系。

  3、课件: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大屏

  这是一个圆,闪动的是圆的直径。仔细看(展开)这条线段是谁?(周长)

  对,是这个直径是1分米的圆的周长。

  再看(展开直径是0.8、0.6分米圆的周长)

  4、通过刚才这3幅图,你发现什么了?(直径越长,他的周长就越长)

  那看来确实直径可以决定圆的周长,是这样吗?

  5、那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我们刚才的测量,刚才我们只得到了圆的周长,对吗?现在就需要你再测量出手中这个圆的直径,那么你想找周长和直径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倍数)

  6、为什么找倍数关系?(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你们同意吗?那咱们现在就按照同学所说的来继续刚才的活动,好吗?当你用周长除以直径时,一定要把结果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这个小组非常好,有人测量,有人记录,有人计算,分工明确)

  填完之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7、展示一个小组的数据

  1)其他组也计算出来了是吧,我们不再往黑板上写了。

  2)有没有算出来和黑板上不一样的?

  3)是我们算错了吗?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可以得到一个整数的结果。(结果有误差)

  四、圆周率

  1、那你们讨论出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了吗?(3倍多一些)

  2、那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呢?(看课件)

  这是我们刚才得到的3个直径不同的圆的周长,那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不是也有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这种关系

  3、怎么样?看来我们同学们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确实,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

  4、那这3倍多一些说明什么?(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确实有倍数关系)

  5、我们说这3倍多一些就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来表示

  6、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请大家仔细的看,认真的听。

  通过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取3.14、无限不循环小数)

  7、师:刘徽:也是研究出了圆周率的关系

  祖冲之:这是祖冲之,你们知道吗,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8、板书: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来表示,一般保留两位小数(3.14)

  那现在谁知道怎么计算圆的周长?能得出什么样的公式?

  字母公式:C=d

  知道半径怎么求周长?C=2r

  小结:这两个公式都可以计算出圆的周长,那现在咱们要做一些有关的练习,你们愿意做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能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整百数和一千;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回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上午数量大约是几百,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难点: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演示幻灯片

  问:小朋友,计数器上的数是多少?8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演示幻灯片

  问:现在是多少?90里面有几个十?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问:这三个数都是几位数?

  3、演示幻灯片

  问:这是多少?100是几位数?100里面有几个十?那么100里面又有几个一百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二、学习新知

  1、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

  (1)幻灯片演示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么三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那六板呢?八板呢?

  (2)讲述:刚才我们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了一颗珠,是多少?那老师在百位上再拔一颗,又是多少呢?

  师在百位上拔5颗珠,问:看看现在是多少?

  小结:百位上有几颗珠,就表示有几个百,是几百?

  (3)学生操作

  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拔出400、500、700、900等数。

  讲述:刚才我们XX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拔出了900,九百再添上一百是几个百?那10个百是多少呢?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你们想知道第四位是什么位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计数器,学生试读“千位”。

  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十,百位上一颗珠表示一个百,那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

  (4)学生尝试拔一千

  请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尝试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

  讲述:刚才我们直观的认识了整百数和一千,那你们想不想来写一写?

  2.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

  (1)对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数(看图写数)

  (2)离开计数器写数(老师说数,学生听写)。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问:和老师写得一样吗?

  追问:200和1000哪个最接近700?100和800哪个数最接近600?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问:看图,谁能读出上面的数?除此之外,你还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整百数,你能读出来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讲述:一个小筐能装100个鸡蛋,那2个大筐可以装多少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3.教学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幻灯片演示,问:从图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200+300=

  问:你是怎样算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2+3=5,所以200+300=500

  (2)因为200是2个百,300是3个百,所以2个百和3个百合起来是5个百,5个百是50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00+100=400+600=700-200=

  700-400=1000-100=800+200=

  500+200=500+300=500-300=

  600-300=400-100=100+900=

  500+500=900-300=1000-400=

  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2、填空

  (1)700里面有()个百,900里面有9个();

  (2)6个百是(),10个百是();

  (3)800中的“8”在()位上,是()个百。

  四、总结

  谈话: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课后可以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12页想想做做的第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中的第一节课,数学 - 圆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1羊走一圈有多长?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圆的面积(一)》。

  三、 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 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A完成羊吃草的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下面是一个体育场的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长方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校要请师傅给体育场铺草皮,已知每平方米的草皮是2.4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钱才能完成?

  四 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小学数学教案07-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6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21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23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