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6 10:04:5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大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养成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对数的活动产生兴趣;

  2、发展、比较、分析、观察、判断的能力;

  3、能选择自然物做工具,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远近等,得到关于测量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火柴棒、测量用的长短不一的小棒、图书、绳子、尺子、记录纸。

  活动过程:

  1、利用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叔叔阿姨带着测量工具,比图:尺子、测绘议等进行测量工作如测量马路的长和宽,房屋的距离等,今天我们来做小小测量员,来测量桌面、书或其他东西的边长;

  2、学习测量的方法:

  教师示范用铅笔测量黑板的边长重点讲解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要对齐物体的.边角,测量一次用粉笔做记号,下次就从此为起点,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让幼儿选择火柴棒来测量一本书的边长,并记录下来,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因为各种书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样。再让每组幼儿选择长短不一的小棒来测量桌子边长,记录结果有几个小棒这么长。

  4、拓展活动,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个体差异,个别儿童性格孤立,不愿参加活动,测量工具及种类投入量如何把握,让孩子带着问题测量,并且在测量中发现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

  1、在吹泡泡的游戏情景中,理解儿歌内容,并快乐地学念儿歌。

  2、能帮助泡泡找到很多朋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关键点:理解、学习儿歌

  活动准备 :

  “吹泡泡”多媒体、吹泡泡用具、擦手毛巾、幼儿操作材料若干、背景音乐

  活动流程 :

  吹吹玩玩

  谈话导入

  ●意图: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主要提问:

  1、今天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好吗?(进场)

  2、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出示吹泡泡器具)

  3、幼儿吹泡泡

  看看说说

  ●意图:理解儿歌内容

  主要提问:

  1、谁在吹泡泡呀?(出示图一)

  小结:小宝宝,吹泡泡

  2、你们喜欢这些泡泡吗?为什么?

  小结:大大小小真好玩(五颜六色真漂亮……)

  3、圆圆的泡泡去找朋友,为什么会找西瓜做朋友呢?

  小结:圆圆的泡泡像西瓜。

  4、我们用小手去碰碰它,泡泡怎么了?

  小结:轻轻一碰不见了

  念念演演

  ●意图:学念儿歌

  主要提问:

  1、我们来看看我们刚才是怎么玩游戏的,好吗?

  2、提出进一步要求:声音好听。

  3、做动作表现儿歌。

  小结:吹泡泡的游戏真好玩。

  找找说说

  ●意图:帮泡泡找朋友

  1、游戏:帮泡泡找朋友

  2、验证是否找对朋友

  3、一起律动:泡泡不见了。

  附:儿歌 吹泡泡

  小宝宝,吹泡泡,大大小小真好玩,

  圆圆的泡泡像西瓜,轻轻一碰不见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

  【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 有你就有我 你来我就来 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 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 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2、作品的特点?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 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1、先把轮廓画好。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1、左右手配合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

  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1、填画2、组合。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操作的实验和游戏来感受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

  3、能够不怕困难和失败,有一定的耐挫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水盆、干的小毛巾、抹布、两盆植物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T: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好吗?

  T:谜面是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呀?(空气)

  T:是吗?(是)它在哪里呀?我怎么看不见,你们去把它找来,看看好吗?老师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只小袋子,你们找到了把它装在小袋子里,之后回来告诉大家:你在哪捉到了空气?你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1、幼儿操作(找空气)

  2、组织幼儿讨论(上述问题)老师示范给幼儿看,拧紧袋口,用手慢慢向下押,押不动,为什么?(袋里有空气).

  3、小结空气的特性: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它是~的气体.

  T: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的气体,今天呀,老师根据空气这些特性要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想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老师:你们看好了.这有一只杯子,和一块毛巾,我现在将这块毛巾塞入杯子底里,请你们来告诉我这杯子里有什么?就毛巾吗?如果我把这只杯子倒扣到这缸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毛巾会湿吗?老师操作,幼儿观察、发现操作结果:毛巾不会湿。同时,请幼儿说说其中的原因。(是空气把水顶住,不让它流进杯子的,所以毛巾没有湿)

  4、激发小朋友的操作兴趣,同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T: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请你们也去试一试,请你们边操作边注意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以提醒你们一下,刚才老师是杯底与缸底放平的,直着放下去的。如果将杯口倾斜一些呢?你们会看到什么呢?

  (在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性这一部分活动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进行捕捉空气的操作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对捕捉到的空气通过将空气拧住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然后,应用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与其特性,最后达到让幼儿掌握空气特性的目标。)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T:空气既然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那要它有什么用呢?我想没有它也罢。(幼儿讨论空气的作用)

  1、幼儿体验没有空气是不行的:请幼儿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很闷,不能呼吸了)

  2、做小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杯子扣住看结果,发现被扣住的蜡烛火熄灭了,而没有扣住的还在继续燃烧。

  3、讨论: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等)

  4、小结:除了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外,还有动物、植物它们都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出示两盆一样的种植,将其中的一盆用塑料袋包装住,一盆就这样继续生长。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观看小实验来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空气对我们和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放风筝、制作的降落伞等。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幼儿能说出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空气的简单的利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讨论保护空气的洁净。

  (不乱扔垃圾、不乱焚烧、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清新的空气,关键是要减少空气污染。对室内污浊的空气,必须靠开窗通风等手段来改善等)

  活动延伸:

  课后观察植物的变化。

  活动反思:

  首先,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情况,制定明确、实在的活动目标和要求,我把它定位在了我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幼儿通过跳一跳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其次,对本次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我做得比较充分,为幼儿探索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再次,我对活动过程设计得比较好,主要是这样的一个活动流程:以谜语的导入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捕捉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通过小实验等,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探讨空气的作用和人们对空气的利用— 懂得空气的重要,知道要保护空气的洁净,这样一个有浅到难、层层深入、活动层次非常清楚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参与情绪,活动气氛活跃。他们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他们乐意探索,发言积极。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知道了空气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掌握了空气的特性;知道了空气的作用与重要;对探索科学活动感兴趣,学会了简单的操作实验方法,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2.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起来,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装有清水的大盆3个,干抹布,记号笔,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2.辅助材料:大树叶、纸船、塑料瓶盖、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

  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猜想并操作实验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记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提问:哪些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那些不能,你是怎样操作的?你的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一样吗?

  (5)小结: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它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活动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用它们铸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可以被人们通过许多的方式处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类摆放的益处。

  2.能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帮助幼儿一起收集回收垃圾、处理垃圾的图片,让幼儿初步的了解垃圾回收的`知识。

  2.垃圾分类回收箱及各种垃圾的图片。

  3.《幼儿画册》(第二册p22)。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相互的交流平时见过的垃圾,说说这些垃圾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2.组织幼儿讨论:垃圾扔到垃圾箱后怎么办?到哪里去了幼儿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于垃圾的知识。教师补充。

  3.请幼儿观看垃圾分类的图片,认一认垃圾箱上的标记,说说这种垃圾箱的使用方法以及这种垃圾箱的好处。

  如:

  电池回收箱、玻璃回收箱…。

  出示各种垃圾的图片,请幼儿判断出示的垃圾分别应放入哪里?还有哪种垃圾也可以放入哪种桶内。

  4.鼓励幼儿日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分类处理垃圾。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

  2.了解一天中的时间顺序,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主动讲述三个时间段自己的状态。

  活动准备:

  1.早上、中午、晚上的三张图片。

  2.表示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照片,每个时间段3到4张照片。

  活动过程:

  一、早上、中午、晚上

  1.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

  2.咦!这张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嘛呢?那谁知道这张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吃饭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中午呢?

  3.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4.我知道我们班有好多小朋友都认识字,那现在我要考考你们,(出示早上)这两个是什么字?大,考吧.幼师,网出,处!早上除了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幼儿园,你们或家里人还会经常做哪些事情呢?(出示中午)这两个字认识吗?对了,早上慢慢过去了,就到了中午,中午小朋友在幼儿园会做哪些事呢?中午过去了,星星月亮出来了,那是什么时候呢?(出示晚上)对了,到了晚上,晚上小朋友又会干什么呢?

  二、做动作,说时间

  1.我们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会做很多很多的事。现在我来做动作,请你们来猜猜

  我做的动作是早上还是中午还是晚上做的事情。

  2.教师做动作(穿衣、梳头、睡觉等等)。

  3.个别幼儿来前面做动作,其他幼儿猜测。

  三、我的一天

  1.瞧!谁来了?(小猫)小猫说它碰到了难题,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2.原来,小猫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照片贴到相应的表格里。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分成几份?(3份)这是早上,这是中午,这是晚上,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照片上的小朋友干什么嘛?你觉得照片里的事在什么时候做比较适合呢?请个别幼儿说说,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将图片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3.小朋友都想动手来帮小猫的忙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动动手吧,把相应的照片贴到相应的表格中去。

  4.小朋友都贴好了吗?那谁来说说我的一天,我早上做什么?中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请幼儿说说“我的'一天”。

  活动反思:

  一、成功之处本活动我们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选取,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半点。

  在本活动的导入部分,我所选的音乐《小闹钟》富有感染力且贴近活动内容,把孩子立刻吸引了过来,接下来的提问又把幼儿的思路引发到钟表上,很自然的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的学具让幼儿很轻松的认识了时针、分针。又通过演示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整点、半点。

  二、缺失之处

  1、问题缺少变幻性在活动中,我都采用了拨好时间点然后提问幼儿:“这时几点?”幼儿的积极是蛮高的,但我发现这样的形式在幼儿操作的环节中碰到了困难,有的幼儿只知道几点但不知道在钟上怎么拨。在课后我想了想如果在课堂中先采取我的方法提问幼儿“这是几点钟?”等幼儿掌握后,再以另一种形式提问:“那8点钟应该怎么拨呢?分针、时针走到那个数字上呢?”这样变换形式相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教师的高控制本活动的重点在于认识整点及半点,认识半点是活动的难点。在备课时,我认为整点和半点是一样的,认识了整点,半点理所应当也是很容易的。而真正在活动中我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对于整点,孩子们能很快地理解、学会,但到了学习半点的环节,好多幼儿都搞不清了,这时怎么回事呢?活动后我思考了,我认为还是我自身的问题,作为一个新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不够,教学经验也不足,活动大多都是在我的高控制下进行的,因为有时会觉得自己不说,孩子会不会说不出?会不会不顺着我的思路回答?当孩子说出奇思怪想时,我应该怎么去应答,所以总是忍不住说出问题的答案?在半点这个环节中,总结下来,没有让幼儿去探索,而只是我一味的讲,这个效果是远远小于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的。仔细想想,如果我能给点时间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讨论一下,效果一定会大大不同的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活动点评】

  “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0

大班科学教案06-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热】08-13

大班科学教案:泥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