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品【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知道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的,并能知道数位的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
3、通过读数和写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2、6个十和3个一组成( )。
3、7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
二、讲授新课
㈠教学例4
1、师出示24根小棒,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生答有24根),那么2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指名回答)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师出示计数器,问:那么要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24,应该怎样拨珠子呢?(指名说,并指名拨珠子,师适时引导)
师:24里面有2个十,所以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有4个一,所以就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3、24的写法。
师:那么24这个数又该怎么写呢?(指名回答)
师引导说出:十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4。
4、24的读法。
师:好了,这个数同学们会读吗?
老师板书:读作:二十四
学生齐读。
5、师:2在什么数位上?那么它表示什么意思呢?4又在什么数位上?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㈡教学例5
1、学习例5第1行3道题。
⑴师:好了,现在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34页,你们看到中间的例5,例5有6幅图,每幅图画的都是计数器。
⑵师:现在你们先看到第1横排的3幅图,你们先自己试着写出这3幅图所表示的数,你们试着写一下,写好了后再把你写的数读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订正。
⑶指名读前2个数,齐读第3个数,同时板书。
2、学习例5第2行3道题。
⑴好了,现在同学们又看到书上,你们看到例5的第2横排的3幅图。
⑵你们先看第2横排的'第1幅图,第1幅图的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那么这个数又该怎么写呢?(指名回答)
师强调:这幅图十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写0,要用0去占位。所以就写作: 40。
师:那么这个数怎么读呢?(指名读,老师板书)
⑶师:好了,剩下的两幅图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再把你写的数读一读。
指名板演,订正。
⑷指名读第2个数,齐读第3个数,同时板书
⑸师强调:写数的时候,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珠子就要写0,要用0去占位,不能不写0。
㈢教学例6
1、老师出示10捆小棒。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捆小棒,来我们数一数有多少捆。那么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十呢?(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呢?(10个十就是100)那么要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100,该怎么表示呢?(指名拨)
2、师:好了,同学们你们会写100吗?(指名板演)
老师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0不能丢了。
3、学生齐读100,师板书:读作:一百。
4、师:好了,现在同学们观察老师的计数器,你们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老师板书)
5、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读这些数和写这些数的时候,我们是从哪边开始的呢?(学生自由讨论,指名汇报)对了,我们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左边开始的,我们读数是先读的十位,再读的个位,是从高位读起的;我们写数也是先写的十位,再写的个位,也是从高位写起的。总之我们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2、读出下面各数。
28 40 63 80 98 72
四、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巩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出减法中的未知数x,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练习十七第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提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25()=15()34=62
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如果把题目里的'()换成x,就是怎样的两题?(板书:25-x=15x-34=62)
说明:这样的题就是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2、学生试做。
(1)提问:这两道题里的x你会求吗?请大家试一试。指名板演。提问;第一题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求减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减法里的什么数,再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这个数等于什么。这里x是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先得出x=2515,再算出x=10。把x=10放到原来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10是不是等于15。
(2)提问:第二题怎样算的?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减法算?请你用原来的式子算一算,x=96对不对?
(3)随能再说一说,都是求减法算式里的x,为什么第一题要用减法,第二题要用加法?(看清x在减法中是什么数,如果x是减数,就要用被减数减差来求结果;如果x是被减数,就要用减数加差来求结果。)
3.巩固练习。
(1)说出x是什么数,x等于怎样的式子。
X-50=30x-38=12x-46=15
50-x=3038-x=1246-x=15
(2)做想想算算第1题。
4.教学例8
(1)出示例8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哪个数用x表示?这道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大家做一做,求出这个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1)小题。
2.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2)小题。
3.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练习十八第5~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真确计算。
2、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商的一些变化规律,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计算的实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完成第5题。
集体口答,说说0.1÷0.05、0÷0.24的思考过程。
2、完成第6题。
独立完成,比一比每组中的三道算式和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起商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第7题。
独立计算,按要求比较。
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
4、完成第8题。
你根据什么判断的?
二、提高训练
1、独立完成第(1)题的计算。
你还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怎么解决呢?
2、完成第10题。
先计算每组中的两题,再比价,说说有什么发现?
哪一道题计算比较简便?
3、完成第11题。
每一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4、完成第12题。
你怎样理解“层高”的意思的?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呢?
每一步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
独立完成计算。
5、完成第13题。
你能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吗?
白色奶油 5.6 ?克
彩色奶油 2.5克 100克
在小组中列表整理并交流方法。
6、完成第14题。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又有了进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发现了小数除法中的规律,并且能把这些规律应用在计算上,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多思考,多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笼统、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考虑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同学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 合作探究,体会有序考虑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同学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同学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同学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 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 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 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学作业,简要研讨。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3×2=6。
再问: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动身,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同学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同学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学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干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学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 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8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8
小学数学教案【热】06-28
【精】小学数学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