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山村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都会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评价总结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答夹、气球、烧杯、水、小石子、砖块、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山脉是不断变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吗?今天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板题)
6、师: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两种山脉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二、猜想假设
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学生不一定能够猜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师:同学们,山脉占地球陆地的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凸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据。】
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
【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
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
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交流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养成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趋向科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
【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定会设计出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比较选择出适合本节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
四、实验探究
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填写记录单)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五、交流总结。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和观看老师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得出结论。
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六、拓展延伸
1、你现在能知道山脉变化的原因了吗?
2、认识蘑菇石
设计实验、解释形成原因。
3、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
七、评价总结
1、自我评价
1、我能从多个角度猜想使山脉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3、我能设计一项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4、我学到的内容是( )。
2、总结
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可能知道的很少。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采用的是建立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的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构图。
星座也有实用之处,它们相当于夜空的平面坐标。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确定方向。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看上去北斗七星和其他星座都在绕北极星转动——“斗转星移”。这些现象,如果指导学生作夜晚观察活动,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木棒、白色纸板、记录纸、光源
教师准备:、镭射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对星空的已有认识
1.关于天空中的星星,你知道些什么?
2.看到这些星星,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3.揭示课题:在星空中
(二)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1.从大屏幕上找找北极星,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的。
2.指导: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3.观察了解北斗七星的特点。
(三)建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
1.演示并介绍北斗七星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模型,利用光源,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并将橡皮泥球的影子在纸上记录下来。
3.展示学生的绘图,进行交流讨论。
4.通过制作模型、画图和交流讨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四)、认识星座
1.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属于一个非常有名的星座——大熊星座,它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认识并欣赏其他一些星座。
3.根据这节课的研究,你对星座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和同学或父母一起在北部的天空找一找大熊星座和北极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三、试教体会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试教,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1.对教材的编排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几次试教,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极星入手,通过寻找北极星引导出认识北斗七星,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认识星座。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抬着悬挂的小球由于不停的晃动,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控制小球,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两点思考,我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简化了制作的过程,并将悬挂的模型改成了竖立的模型,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3.对情境创设的思考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试教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推动性的作用。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一次次的试教下来,我每次都在思考,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若力求全面就必然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就必须有所舍弃,在两者之间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取舍,怎样的抉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我们仍在探索与徘徊中。
科学教案 篇4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我们也随着进入了《冬天的故事》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对人和动物怎样过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树木是怎样过冬的还知之甚少,因此我设计了《树木过冬》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故事简单了解落叶树和常绿树,及常见树木的不同过冬方式。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简单了解落叶树和常绿树。
2、了解常见树木的不同过冬方式。
3、懂得要爱护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树木的不同过冬方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柳树、杨树、松树等几种常见的树。
物质准备:幻灯片、故事录音、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了?
师:谁知道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大树朋友是怎么过冬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树木过冬》的故事,小朋友要仔细听,故事里都讲了哪些树,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二、欣赏故事
(一)边出示幻灯片边分段欣赏故事边提问:
1、欣赏第一段故事,提问:
⑴小白兔在去小松鼠家做客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树?
(2)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像柳树、杨树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就落叶的树叫什么树?
(4)小结:像柳树、杨树这样到了秋冬季节就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小白兔都着急了,他还要到小松鼠家去做客呢。我们看看它走到哪里了。(继续放幻灯片和录音)
2、欣赏第二段故事
(1)小白兔又来到哪里?
(2)小白兔来到了松树林中又看到了什么树?
(3)松树在过冬的时候落叶吗?
(4)像松树这样不落叶的树叫什么树?
(二)再完整欣赏一遍故事,使幼儿加深印象。
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树木过冬》。那为什么到了秋冬季节落叶树就要落叶,而常绿树却不落叶呢?让我们再仔细听一遍故事。
(再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提问:
(1)像柳树、杨树这样的落叶树为什么到了秋冬季节就要落叶?
(2)为什么像松树这样的常绿树不用落叶就能过冬?
(因为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外面包着一层像蜡一样的东西,水分不容易散发掉,所以,松树不用落叶就能过冬。
(3)常绿树是一直都不落叶吗?它们是怎样落叶的?
三、小结
师: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除了柳树和杨树外,你还知道什么树是落叶树?
师:我们小朋友还有好多不认识的树,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来和老师和小朋友交流,好吗?
情感教育:
师:冬天天气又冷又干燥,我们的大树朋友的树枝很容易折断,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大树朋友呢?
幼:我们应该保护大树,不折树枝。
四、游戏:
师交待游戏规则:小朋友自己选择扮落叶树或常绿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随音乐翩翩起舞,音乐停止时落叶树的树叶宝宝飘落。扮常绿树停止摇摆,但不落叶。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以“冬天来了,我们是怎样过冬的?”“你们知道我们的大树朋友是怎样过冬的吗?”自然地导入主题,然后边出示幻灯片边放录音分段欣赏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故事,使幼儿初步了解了落叶树和常绿树,以及树木不同的过冬方式。从整体上看基本完成了活动目标,但在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我在活动中采用了边出示幻灯片边放录音欣赏故事的方法,没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想如果采用边出示幻灯片教师便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的方法,也许会更吸引孩子,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2、在活动中提出的有些问题有些难,比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白兔是怎样问柳树公公的?柳树公公又是怎样说的?”因为故事中柳树公公说的话很长,幼儿很难听两边故事就能复述,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有一名幼儿能较好地复述出了柳树公公的话。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地考虑幼儿的能力。
3、在活动中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要求幼儿说完整话,这不利于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在活动中没有面向全体幼儿,只是对举手的幼儿给予的较多的关注,忽略了没有举手的幼儿,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活动中来。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向其他的教师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苯柚拼音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蹦芏炼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事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质疑激趣
1蓖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一所学校,许多孩子都惊喜地围住了他,向他问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位科学家都做了回答,孩子们听了可崇拜他啦。这时,科学家也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许多小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都抢着回答,但都不正确。这时,有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自己动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2鄙栉剩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蓖学们,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呀,都在课文里呢。带着你们的问号去读读课文吧,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读后,老师用课件出示勾画的生字让学生对照。)
2鼻氚涯阋丫会认的字大声地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或夸夸他,或帮帮他。
3蔽颐且豢槎来和生字娃娃打打招呼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容易读错的多读几遍。)
4毙∽楹献餮习。
由小组长带领组词,找形近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5苯淌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了吗?瞧,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没关系,有它们帮忙,我们读课文就更容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
(抽读。)
6毙∨笥衙亲杂傻厍嵘地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7毖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重点探究,品读体会
1痹俣量挝模思考科学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抽读——评议——范读——齐读
2毕付量挝模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有些什么答案?围绕“议论纷纷”指导朗读,他们的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思考。
3甭昀鲅亲隽耸裁矗克为什么生气?(学生找出文中相关内容,反复阅读后,老师再作提问。)“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可以亲自做一做。)
4笨蒲Ъ椅什么提这个问题?
反复读科学家说的话,讨论科学家在回答玛丽亚的问题时为什么哈哈大笑。
5甭昀鲅敲靼琢耸裁矗
6毖Я丝挝模你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痹谏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吗?讲一讲。
2倍量挝模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附: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优)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精品)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