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8 09:59:1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5篇(热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5篇(热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

  二、解决问题

  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商中数的字3重复出现的事实,初步感受循环现象,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商重复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经历自主计算,发现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3、平均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提示:边计算边观察商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交流计算情况,讨论除得的商有什么特点,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用计算器验算。

  三、循环小数

  1、写出58.6÷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可使学生摆脱烦琐的计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循环小数的研究和学习上。)

  2、让学生观察58.6÷11的商,讨论商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从商的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重复出现2和7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商中数字循环的不同特点。)

  3、介绍58.6÷11商的书写方法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写出10÷3、83÷11的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循环小数的书写方式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写其他两个算式的商,既是书写练习,也为下面的讨论作准备。)

  4、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三个商的特点,为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作准备。)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发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性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一拼。找一找的过程,体会各种图案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生活中各种物体的组合规律。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验生活中美丽图案的组合规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观念和热爱学习数学的思想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并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2、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出示所学过的图形)

  师:这些单个的图形称之为简单的`基本图形。

  师:在我门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由这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之为组合图形。同学们,仔细观擦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观察了教室内的组合图形,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副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同学们阅读课本。

  2、同桌交流图案的组成。

  3、小组和作,拼一拼,讲一讲所拼图形的组成。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组和图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4的图。

  师:这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先独立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提示。

  (1)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3)要求它们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4)教师给出条件,试求出它的面积。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想加。

  (2)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

  (3)仔细阅读课本,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 教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求这个组和图形的面积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简单呢?

  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成易学过的简单徒刑,然后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在相加。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二十二第一、二题。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形,请同学说说她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并讲解)

  2、发放练习卡片给学生做一做。

  说方法: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请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可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

  3、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下图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组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会掌握方法。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

  (根据已知条件相加或相减)

  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视算

  13-917-912-9

  18-914-915-9

  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

  ◎◎◎◎◎◎◎◎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练习二第1、2题

  4、算一算

  练习二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2、第4题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三、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二第6题和第8题)

  要求:

  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列式计算,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拓展练习

  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04

(热)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