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堂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研究文章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水”的什么?
3、小结:本文是记叙文而不是说明文,通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惜的?
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说。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的句子。
(2)学生回答后,教者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人,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
①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
②理解“期盼”(期待、盼望),盼望下雨天的原因是什么?
③欣赏有关句子: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④研究“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
⑤各自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究: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②齐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
到来”。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①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②第四自然段中要着重理解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③第五自然段。
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4)学习第六自然段。
理解“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四、练习
1.“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加以描述的。
2.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3.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乡之怎样把这第一次的经过清清楚楚地告诉别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写字,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第一次做饭……那么,在你做过的这些"第一次"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呢?想一想,再把它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长的快乐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目标:
1.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
2.要把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资料链接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哪些内容与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同步,从中借鉴司法,使学生的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根据本次习作特点进行指导。(课件出示)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精选]08-15
语文教案[经典]08-27
语文教案(精选)08-25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