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3-11-27 12:13: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2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2)分角色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02-24

《金子》第二课时教案03-07

赶海第二课时教案03-08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03-0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案03-30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的教案02-27

三个儿子的第二课时教案03-05

日月水火课时的教案03-10

《草船借箭》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