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8 11:41:3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说明】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带领学生找春天,感受到了春天风光的无限美好,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在儿童眼前展现了一个富有美感的春天,由此产生渴望找春天 的急切心情。

  课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起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课堂上让学生放手自主读书,品味词句,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具准备:春游录像;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录像,带领学生春游时的活动场面)

  1.小朋友,通过刚才播放的春游活动场面,你能说说在活动时你发现了什么吗?

  2.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的收获。

  3.过渡:春天来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小伙伴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同座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

  3.过渡:刚才小朋友自学得很认真,在自学时,你们发现哪些字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4.出示生字(屏幕打出)

  (1)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交流识字情况。(说说哪几个字已经认识,不用教了。)

  (3)演示识字方法。

  师:拿一朵花躲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躲)用躲字组词。

  (4)汇报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画图认字(嫩)

  5.出示词语。(屏幕打出)

  开火车认读。

  6. 默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做到不出声,读正确、通顺。

  三、细读课文,指导写字

  1.指名读自然段。一边读一边评。

  2.带着感情朗读。

  3.指导写字。要让学生先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脱、冻、溪、掩、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导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们踏入小学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你觉得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长胖了,懂事了,长高了)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师用手量一量他的身高,然后再请一位同学用手给他量一量,师:同样是一个人的身高,怎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测量时要有一定的标准。你知道在测量长度时经常用什么工具吗?对,用尺子,用尺子测量,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二、观察探究,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呢?请你拿出来,仔细观察。

  生答,交流。课件出示尺子:数字(都有哪些数字?最小的是几?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从0刻度开始)、刻度线(这些刻度线都一样长吗?哪一条最长?)、cm,cm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课题)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找出1厘米吗?

  :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厘米,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

  (3)请同学们从学具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拿着这个学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课下请小朋友们找一找,与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4)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画下来?同学们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师演示画法。

  (5)看到同学们学习的这么带劲,有位小朋友不服气了,说是要考考我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请看大屏幕!这是几厘米?这又是几厘米?让生指着说一说怎么数的。

  三、估测,测量:

  1、老师想测测你的眼力,怎么样?请你估计这根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呢?请你测量一下。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测量,其他同学做老师,一会儿给他点评一下,好吗?

  2、老师的一扎有多长?实物投影。边量边讲解量的方法,(我在大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再在中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然后用尺子连接这两个点,画出了一条线段,这条线短的长度就是我一扎得长度。)那怎样来测量这条线短的长度呢?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点,看另一个点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看一看。生汇报测量方法。

  4、想不想测量每天陪伴我们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本子等。

  先估一估,再测量,同时把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看你估计的准确程度如何。

  四、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一下这节课自己的表现。

  既然我们学会了测量,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身高,每年量一次,做好记录,装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观察自己的成长变化,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负载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反映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爱人类、爱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赞扬了亲情、师情、友情,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由于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才能形成喜爱读书、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例如《落花生》一课,父亲讲的那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段话要反复读,要背诵下来;要使学生从中悟到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学生做好事不声张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有的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是比较含蓄的,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深入体会教材,揭示出其蕴涵的道理,启发学生去认识。教材中还有不少含蓄着科学思维方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儿童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形成的推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艺术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着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所以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作者所着力的多数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总之,要贯彻学语文和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情理的事例、情景、词句,着力表达情感的笔墨,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真挚的情感,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 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严格、扎实。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素质一定要过硬。而教师本身对教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更是无言的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也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先明确创造性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当然,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四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诸认知因素的关系。

  (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以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过程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 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话,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新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产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优秀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无动于衷,见困难就退缩。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除设计主方案,进行一般教学外,最好再设计一个副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案。

  七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什么是语文教育资源呢?凡是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能供学生观察、欣赏、阅读、练笔的文字材料、媒体、语言环境、现实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

  要改变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只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册,只限于在课堂内学习,一个学期只靠读二三十篇课文和枯燥的重复练习,不仅语言积累不足,而且学生的视野也不开阔,再加上方法不当,因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慢。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不喜欢阅读课,害怕作文课,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又从何谈提高语文素质呢。因此,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除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靠课外阅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实了他的头脑,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敏捷;也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不仅知识贫乏,而且语言不够丰富,思路狭窄。这两类学生除了先天素质差别之外,更主要说明前者读书多、会读书,吸收知识多,积累语言多;后者读书少,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吸收知识少、积累语言少。说明语文课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文字教育资源。

  除了多读书之外,语文课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人们掌握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蕴藏着可供儿童学习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源头。叶老曾指出: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小学生的认识是从身边发生的事物开始的。现在许多小学生课内学习压力很大,课余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儿童远离社会、大自然,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来抄作文,或写着成人的话、或写空话,甚至写假话,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叶老指出的:“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产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脱离学生生活的危险性。所以学语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方面现实生活中可供学生学习语文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原理的要求,主要是将课内学习向课外扩展。

  一是向课外读物扩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设计出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的提高性的读写练习。如有的课文需要介绍作者、事件发生的背景等,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最好是根据课文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己搜集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进行解决,而且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指出搜集材料的途径或提供一定的材料来源。又如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全文;课内选了某作家的文章,课外可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课内选了某作家的作品,课外可指导学生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课内选的篇章内容、思想较深,课外可选资料性读物,以帮助加深理解课内阅读内容;有的可作为训练要点的补充、巩固,使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在课外阅读中用得上。要达到以上目的,最好能编出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教材。此外,还应有学生自选的读物。学校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备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中高年级,要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阅读中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二是向生活扩展。如根据课文需要,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观察、体验、欣赏、调查,以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李吉林老师上课时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她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快,爱美之情升腾起来,儿童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会讲出一串串具体生动的话来。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购物,学习对话;在家庭中还可以参加父母之间的对话;在学校中同学之间对话,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等等。一句话,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很丰富,只要教师、家长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随机获取,就会从中学习活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发展语文素质。这是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白随意即席采访的意义及学习随意即席采访的方法。

  2、明确随意即席采访的方法及技巧。

  3、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礼仪水平。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题,明确要求:

  1、出题激趣:当你需要调查人们对世界足球赛的态度时,该怎么办?

  2、总结入题:就要走上街道去询问,那就要去随意采访。板题。

  3、提出要求: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语气,运用不同问题进行采访。

  二、讨论明法,学会采访。

  1、出题讨论:⑴即席采访应怎样选择对象?⑵在采访前、中、后应采用什么不同的语气?⑶应该怎样问题?

  2、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3、总结方法:⑴选择对象要注意全面性、正确性。⑵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称呼,不同的语气。⑶问题要小,不断变换问题角度。

  三、示例采访,巩固方法。

  1、出题:调查人们对青阳建设的看法。

  2、小组讨论,学习采访。

  ⑴选择对象。为了调查某个问题,首先要选好对象。一要注意对象的全面性,对象选择中要有老、中、青、少或工农商学兵;二要注意对象的正确性,要选择愿意接待你采访的人,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⑵选择语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称呼,不同采访时间,选择不同的语气,开头运用征求意见的语气。如:“叔叔,我能问你个问题吗?”中间可运用协商的语气,讨论的语气。如:“你这个意见很好,还能具体说说吗?”“你认为进网吧有好处吗?那你专门去吗?有同学迷上了网吗?”“你看进网吧,应注意什么问题吗?”而且,采访时根据情况,要掌握好火候,达到目的,对别人总要表示感谢。如“谢谢你的合作!”“打扰你了,谢谢!”

  ⑶提好问题。提问题要小,让人感到容易回答,抓住采访人感兴趣的进行提问。逐步增加问题容量,在采访中,要不断总结提问的方法。更换提问的方式,如上面的提问。

  3、总结

  注意点:态度要好,采访者要有思想准备,不怕碰钉子,不怕别人笑,始终保持微笑待人,宽容大度的心态,这样才能完成采访任务。

  四、大组交流,评选最佳。根据不同采访内容,选择不同对象在小组进行现场模拟即席采访。并相互评议,推派代表参加全班展示,并评出最佳记者。

  五、布置作业:

  (1)调查人们对教师节的看法。

  (2)调查人们对青阳建设的意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纸折的五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出示有关钻石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钻石)“漂亮吗?”“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对钻石的了解。”(金刚石,硬度很高,很值钱)“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问家长等)“这样的方法真不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播放一组采矿的活动场面及钻石改变人们生活的画面。师:“钻石虽然漂亮,但它们的得到也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也显得特别昂贵。可以说一颗钻石往往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钻石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师:“钻”是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zuān)组什么词?真不错。

  二、阅读课文、讨论释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要求:借助拼音、字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与老师一同讨论。

  3、抽生分段读并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用“”勾出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0课《钻石》》。学生进行反馈,引导找出“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并同桌互相朗读。

  (二)、明确要求,落实目标。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生自由朗读。

  2、师:“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3、生小组讨论后回答:(1)钻石到哪里去了(2)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3)练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1、钻石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勾出两人谈话的句子,练读。

  (1)、抽读。(纠正字音)

  (2)、同桌分角色读。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3)、引读:四个引读问题:

  钻石不见了,我来之不易的工作可能会失去,因此非常着急地喊到……?失业者见自己被发现的,很不自然地说……?因为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相信他一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真诚地说……?失业者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心地的确是善良的,他用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尊重,他说……?

  (4)、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5)、齐读。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现在请你们来谈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自由说,师引导归纳:人的.心地大都是好的,如果偶尔犯错,只要相信他本质不坏,能够改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2、联系实际举出事例。

  (1)、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的处世方法。板书:学会宽容

  (3)、评选班里的“宽容星”并把这颗星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让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标准进行评比,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四、总结谈话,拓展练习。

  师: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位姑娘一样理解、宽容别人,相信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那么事情的结局会让人满意的。有一句叫“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五、课后拓展。

  任意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练习: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问问他们的看法。

  2、如果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玩具,说说自己是如何对待的,把心理话记在日记本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二、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这么大,这么亮的小露珠,小动物是怎样赞美它的?请小朋友看看书中的图读读课文,用“ ”画出小动物的话。

  2、观察投影1:

  (1)师演示“蹦”的动作后问:看到了什么?

  (2)还听到了什么?

  出示:早啊,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3)指导朗读:小青蛙多有礼貌,一看见小露珠就友好地招呼着“早啊”。谁也来招呼一下?小青蛙还把小露珠比作——钻石,说它“像钻石那么闪亮”(板书)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小露珠的美?(范读、指名读)

  3、观察投影2:

  (1)小组合作讨论: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又似乎听到了什么?(板书:像水晶那么透明)

  (2)谁来读小蟋蟀的话?(指名读)

  (3)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4、观察投影3:

  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学法自学:

  小组汇报学习心得。

  5、分角色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6、请同学上台表演与小露珠打招呼。

  7、齐读第五自然段。

  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小动物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过渡:大家喜欢小露珠,为什么还要感谢小露珠呢?我们继续边读边想。

  8、学习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段一共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写什么?

  (2)指名分角色朗读,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扣住“精神”一词读懂课文。

  a、“精神”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谁变得格外精神?

  b、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植物怎么精神?

  “小露珠反射着霞光,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衰老”的花草树木原先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用渐强的语气读这句话)

  “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闪闪发光的珠宝。”齐读后指名答:

  a、“戴”与“带”有什么区别?(组词体会)

  b、“闪闪发光的珠宝”在这儿指什么?

  c、“俊俏”是说小姑娘长得——漂亮。课文把什么比作小姑娘?这样打比方有什么好处?读句体会,是小露珠把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打扮得格外美丽、格外精神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花草树木怎么精神。(听录音范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8、学习第七自然段。

  (1)引读课文:小露珠看到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就更欢快地——爬着、滚着、笑着。(生接读)渐渐地——

  (2)出示句子: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读句子,说说“越来越轻”与“越来越大”之间的关系。

  想象“越来越轻”的结果,再感情朗读句子。

  (3)看看小露珠的变化,大家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看文后插图,读句子想象:向日葵向她点头,似乎在说……

  (4)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大家对小露珠的依依惜别之情。(跟录音读、个别读、齐读)

  (三)指导背诵,感受品味

  1、教师引背。

  2、自由背,配乐齐背,个别背。

  3、学到这儿,你觉得小露珠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

  出示:( )的小露珠

  板书揭示:无私奉献(齐读)

  (四)完成作业

  指导用“……越来越……”说话。

  (1)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想想还可以说“越来越 ”(美、重、快、高等)

  (3)用补充完整的词说一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7

小学语文教案06-2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4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1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2

小学语文教案【热】01-16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