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aoe三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四个声调符号,能正确地读出aoe的四声。
3.认识和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
教学重点难点:
1、aoe正确发音,o和e读音的.比较。
2、aoe的四声的读法。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实物投影仪
2、拼音卡片、四线格。
主要板书计划:
ɑ āáǎà
o ōóǒò
e ēéěè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描红、仿影。
课外:
1、抄写aoe.
2、读汉语拼音第一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b.盖大苏泛赤壁云C.高可二黍许d.雕栏相望焉e.神情与苏、黄不属F其船背稍夷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诎右臂支船C.左手倚一衡木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
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察、思维的能力。)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
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用动情的语言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用简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学课文的三个要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符合阅读规律,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尽快过好认读关]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现行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即使关注到了,也没有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写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初读阶段的教学至少要拿出10分钟识字写字]
二、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需要灵活与扎实相结合,一般还是像这样务实一些的好,便于学生作业,便于检查反馈,便于学生改进提高]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诗意 弥漫 缕缕幽香 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这样,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四、归纳提炼,它是课文精华的浓缩,压韵合辙、琅琅上口,便教利学。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7.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 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 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 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 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 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 学生交流感受
① 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 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 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 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 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 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 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 交流
③ 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 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 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18 我和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板书设计: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迎六一征稿启事》,弄清征文的要点。练习向各种儿童报刊投稿。
2、根据征文启事的要求,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写一个我身边的小能人。
3、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指导学生读懂《迎六一征文启事》。
1、让学生自读《迎六一征文启事》。
2、思考:这则征文启事的要点:
(1)题目(范围)是什么?
(2)征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参赛对象是什么人?
(4)截稿日期是什么时候?
3、学生阅读后回答。
(三)根据习作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指导审题:教师板书作文题后,启发提问:写谁?小能人可以在几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是在某个方面具有特长的?
2、开拓思路,选择材料:从小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材料,也可以从他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或独有特点去找材料。
3、指导学生围绕重点材料写具体。
(1)你打算表现小能人的什么突出表现或特长?
(2)你想通过写什么事来表现他的这个特长或突出表现?
(3)师小结:选择事例要典型。
(4)你相怎么写这件事?说一说,要求把反映人物特点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出来,突出重点。
(5)学生尝试说,指名说一说,师相机点评。
(6)师:写事要典型,但不要凭空想象,要写真事,讲真话。
(四)学生草稿。
(五)要求学生留心各种报刊刊登的征文启事,踊跃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知道球幕电影院的特殊构造和球幕电影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的精神。
2、 读、写、默本课13个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新型、反扣、飘拂、交错、围攻”等词。用“巨大”造句,听写指定的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指定的句子能读出正确的语气。
4、 背诵课文第3、4、5节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知道球幕电影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突破口] 抓住关键句体会比较,知道球幕电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球幕电影院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内容)
2、 听写句子(自学本)
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它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二、 学习3—7节
(一 )轻声读3—7节
1、 思考:球幕电影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一般电影不同在什么地方?
仔细读读课文,用括号括出相关的语句,与一般电影加以比较说明,然后到小组里说一说。
2、 反馈交流
(1)、四周的银幕上出现彩色的画面,连天花板上也出现了朵朵飘浮的白云,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
(简介:四周天花板都有画面告诉我们球幕电影是整个半球形的内壁,它用多台放映机同时放映,构成一幅统一画面,所以称它为“球幕电影”,又称“全景电影”。)
板书:全景、图象逼真
A、“飘浮”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课文中指在蓝天下的白云随风轻轻地移动,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说明天花板上出现的像真的天空,图象逼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B、齐读第三节
(2)、小林觉得自己身前身后……洒落在自己身上。
(小林的感觉好似真的在森林一般。这是因为球幕电影中的镜头十分逼真,给人全新的感觉)
过渡:作者除了写视觉上感受到球幕电影的逼真外,球幕电影还有什么方面让读者感到逼真?
(3)飘来一阵阵苹果的香味。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板书:有味)
(简介:在观看球幕电影时,随着银幕上出现的物品,电影院还散发相应的味道)
A、 那么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电影院设有地下管道,通到每个座位下。银幕上出现什么实物时,电影院就用压缩机通过管道,把需要放出的气味送到每个人座位下)
B、 指导朗读
(这句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C、 齐读
(4)大厅四周同时传出各种动物的叫喊声。
(球幕电影的音响逼真,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板书:音响逼真
过渡:球幕电影太逼真了,以至于小林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一头撞在椅背上。
小虎见了,拉了一把,轻轻问……
出示句子:“唷,小林,你在干什么?”
指导朗读(这是一句问句,尾音上扬,读出惊讶、疑问的语气)
(二)、说话练习
1、 以“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为开头,说说它新在哪里?
2、 齐读3—7节
三、 作业
1、 选择最喜欢的内容背诵。
2、 向爸爸妈妈介绍球幕电影,并请父母把听到的内容记录在自学本上。 附板书:
构造:半球形、反扣、拱形
亮堂堂、巨大的、蓝蓝的
新型电影
(球幕电影) 特点:1、全景 图象逼真
2、音响逼真
3、有味
新型电影(设计说明)
一、 说教材
《新型电影》是一篇讲读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种新型电影——球幕电影。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教材。依据教学大纲,我把第二课时的重点定为:知道球幕电影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考虑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就以“抓关键句,与一般电影比较体会”为突破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学习课文。
二、 说教法
1、 组织充分而有效的读书法。在课堂上,剔除喋喋不休的分析,舍弃无休止的提问,删除颠来倒去的讲解,有的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朗朗读书声。在学习第3—7节时,我以“球幕电影有什么特点?与一般电影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统领整堂课,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默读,边读边悟,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将能力的训练与学生自主的实践、感悟有机结合。
2、 《新型电影》是一篇有科技含量的文章,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无缘亲自观摩此类高新产品,对球幕电影的认识是有限的`。本堂课中我有机穿插了一部分简介内容,老师在这里作为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方面融洽师生关系,体现师生互动,另一方面适时补充课外知识,使学生对球幕电影的特点了解得更为透彻,加大了课的容量。
三、 说学法
重视学生的表达训练。语文教学中重理解轻表达的现象由来已久,似乎很难克服。本堂课,我竭力摆脱这种桎梏,阅读中穿插表达,表达中结合阅读,真正做到吸收与表达紧密结合。儿童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联想。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存中能够找到相似的信息组块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这部分内容。在第3—7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球幕电影与一般电影有什么不同?”通过读读、划划,并说说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最后,我又设计了“以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为开头的口头作文训练,介绍球幕电影,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对当堂所学知识的反馈。
四、 说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但如今作业重量轻质,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这不仅违反了作业本意,也挫伤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这里我设计了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背诵,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是口头讲述球幕电影的特点,让学生转换角色,提高说的兴趣,又为了把说落实到实处,请家长把学生讲述的内容记录在自学本上,便于老师检查和评价。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同学们,建设绿色的家园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地方都被污染了:高高的烟囱把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到了天空中;许多工厂把污水直接排放到了河里、海里,污染了我们的水源……可是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大海深处。正如书上说的: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开发利用海底资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深入的学习一下课文,看看大海深处到底是怎样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二、读课文
1、生分读课文(2生顺读)
2、老师指点、小结
三、教学第2、3自然段
㈠、齐读第1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大海深处是怎样的?(从课本上找出一句话来)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说得对!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写景色奇异的。
㈡、学习第2、3段
1、生自读第2段
2、师:这一段有几句话?(4句)对!一起来看一下。
师: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澎湃)哪位同学能够形容一下,怎样才算波涛澎湃?(可让学生用手势表演)
3、师:你看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却怎样?(出示投影:海底依然宁静。)(齐读,指导语气,强调重读)
师:谁能够用一个词来代替“依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师:为什么呢?(出示投影: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齐读,指导语气,强调重读和上一句连起来说一遍。)
4、如果你是潜水员,潜到海底会怎么样呢?(投影:演示附表)(越往下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了……)
师: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点点光亮)板书师:500米以下就全黑了,照理什么光亮也没有,这里却有许多光点,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看看哪个字应该重读。(生读,师指点:这里的“却”表示意思的转折。)
师:那点点光亮像什么?(闪烁星星)(投影:点点光亮像闪烁星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师:哪位同学能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5、再读第2段(齐读)
6、师:海底是宁静的,但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投影:海底是宁静的,但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齐读。)师:“是否”是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一个词来代替“是否”,保持句子意思不变?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下课文第3段,回答这个问题。
7、师:咱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句子。(读)像这样的句子,一问一答就叫做设问句。(再读。南边两排读问句,北边两排读答句,读完后换读)
8、师:也就是说,海底是------有声音的。(板书)那么,你知道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组讨论)
师:海底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生:海底的动物常常在一起窃窃私语。师:说得对!谁能说一说“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
师:那么都有些什么声音呢?(投影: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生读)
师:后面一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说明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师:那位同学能够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㈢小结:
1、请同学们再回头读一下2、3自然段,看看主要讲了什么?
2、刚才这两段,合起来讲了------景色奇异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问答式进行有关事情的采访对答掌握有关事情因果经过叙述的方法。
2、能据题用简短语言表达事情因果、经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揭题,明确要求。
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向哪些人去采访?
:你所采访的人,必须是有突出事例物人,被采访的人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对方所提的'问题和要求。
二、典型领路,归纳方法。
1、示例:小记者:王芳同学,听说你这次书法比赛获得全校一等奖。你能跟大家说说你的体会吗?
王芳:练习书法要有耐心,坚天天练,要一笔一划按照字贴的样子去写。这样才会天天进步。
小记者:听了你的话我很受启发,谢谢。
王芳:不用谢。
2、组织讨论,方法:回答提问要做到真实、概括、得体、清楚、明白。
三、同桌练习互相采访。
四、创设情景,开展采访活动:
1、争当小记者,自选采访对象,到采访的人身边练习采访。
2、被采访者按要求回答。
五、全班交流,评选优秀小记者。
六、作业:去国旗班调查,了解成为国旗班的经验。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1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朗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读句子练习,初步感知怎样才能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准确,知道有些句子换上意思相近的词,句子的意思不变,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生字教学是重点。“拿、喜”的字形和“拿、送、音、亲”的读音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熊猫妈妈与三个孩子通电话的课件。
2.熊猫妈妈、欢欢、玲玲、贝贝的头饰。
3、字卡、词卡,分角色朗读的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熊猫妈妈听电话。
二、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
2.再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拼读读,把课文读通。
3.从课文中找出要学会的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分别做上记号,对照拼音读准字音,然后再读一遍课文。
4.检查生字读音。
(1)同桌互读互听,互相订正。
(2)指名认读。(面向全体学生)
(3)用字卡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读准“拿、送、亲、音”几个字。
5.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独立识记字形。(你是怎么记的?)
立—日—音宀—女—安
“走之旁”—关—送阝—可—阿
吹—欢新—亲
2.指导“喜”的笔顺。
3.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4.描一描,写一写。(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5.交流、评比、纠正,要求把字写好。
第二课时
一、指导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熊猫妈妈听了几次电话,是谁打来的?
2.根据思考题再读课文:
(1)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做上记号。
(3)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口语训练。
当学生分别说出:熊猫妈妈听了玲玲的电话:欢欢给妈妈打了电话:贝贝给妈妈打了电话之后,还要求学生再读全文,组织好语言,再边惯地说一说,如:熊猫妈妈一共听了三次电话,第一次是欢欢从日本打来的;第二次是玲玲从美国打来的;第三次是贝贝由墨西哥打来的。
(4)在说、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①一、二自然段讲熊猫妈妈听欢欢的电话;
②三、四自然段讲熊猫妈妈听玲玲的电话;
③五、六自然段讲熊猫妈妈听贝贝的电话。
3.反复自由练读,把课文读流利。
4.齐读。
二、逐段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第一、二自然段:熊猫妈妈听欢欢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1)以读代讲第一自然段。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欢欢跟妈妈说了什么?熊猫妈妈又说了什么?做上记号后分别读一读。
(3)看课件:熊猫妈妈给妈妈打电话。
(4)师生合读:师读叙述语,一组读欢欢说的话,一组读熊猫妈妈说的话。
(5)同桌反复练习分角色朗读。
(6)指名分角色朗读一、二自然段。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引导理解生字新词,告诉学生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7)演一演: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熊猫欢欢给妈妈打电话。
2.第三、四自然段:熊猫妈妈听玲玲从美国打来的电话。
(1)自由读第三、四段,说一说,谁从什么地方给熊猫妈妈打来了电话?
(2)以读代讲第三自然段。
(3)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分别找出玲玲和熊猫妈妈各说了什么。(相同理解生字新词)
(4)看课件:熊猫妈妈打电话。
(5)师生合读:师读叙述语,一组读玲玲的话,一组读熊猫妈妈的话。
(6)同桌反复分角色朗读。
(7)指名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
(8)演一演:请两位同学表演熊猫玲玲给妈妈打电话。
3.第五、六自然段:熊猫妈妈听贝贝从墨西哥打来的电话。
用学习前四段的方法和步骤指导学习这两段。
4.齐读第七自然段,相机处理生字新词。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
1.听分角色朗读的录音带。
2.分组练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表演打电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组文章。
2,正确认读至少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传说故事。
(二)认读课文:把字音读准,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读流利。
(三)理解课文:1,用心读课文,想一想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3,大禹为人们制伏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你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字形记忆与书写指导:
(七)扩展阅读: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学,增加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校读书学习。可是有一个人的读书学习的方式却是很特别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读书学习”的。
板书窃读记
二、学习课文
(一)激疑
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题目中的“窃”字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为什么要“窃”呢?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窃”是偷的意思,文中指作者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于是在放学之后,到书店偷偷地读书。
(二)以问题为思路学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我”是如何“窃”读的?
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我”窃读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指名朗读,说是说当时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提示:感受作者学习的艰辛和对学习的渴望。进行情境迁移,让学生体会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需加倍珍惜。
3、我“窃”读的收获是什么?
抓住文中作者读书后的表现与老师对作者的教导加以分析。
5、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加以引导与归纳。
提示: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培养热爱学习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1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1
小学语文教案06-25
小学语文教案06-2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4
小学语文教案[热]07-30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