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酸碱盐教案

酸碱盐教案

时间:2024-01-07 11:01: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酸碱盐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酸碱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酸碱盐教案

酸碱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三、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505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3用指示剂验证NaCl、Na2CO3、NH4Cl这三种盐的酸碱性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1取几种同学们准备的植物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酸碱盐教案2

  复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的方法,通过物质的分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

  2、归纳酸碱盐的的化学性质,总结反应规律。

  3、进一步理解中和反应,及复分解反应特点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1、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进一步掌握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难点:

  酸碱盐中离子的检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复习,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的组成。

  2、通过对酸碱盐中8大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反应规律及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3、通过学案中物质间是否能反应的判断,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4、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学生对练习题的合作探讨,进一步掌握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认真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作风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学习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酸碱盐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就在于相互间的化学变化,这一难点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也是个突出点。学生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内容,胡乱自编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

  20xx中考化学:酸碱盐专项复习题(很详细,很重要),建议收藏小同学要想学好化学这门科目,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这是其一。

  举个例子: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

  之前有同学讲过,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小同学们在听课时注意记笔记,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接下来,老师就将整理好的20xx中考化学:酸碱盐专项复习题分享出来,建议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酸碱盐教案3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教学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3、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4、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5、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2 课时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3 课时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3 课时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2 课时

  整理与归纳 1 课时

  测试 1 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结果可列表如下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pH

  中性溶液紫色无色7

  酸性溶液红色无色红色<7 pH越小 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蓝色红色蓝色>7pH越大碱性越强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 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

  3、在第三节盐的交流与讨论中要学生从已学的内容或课外了解到的事实举例说明盐与酸、碱的反应,对大多数学生该任务很难完成。在这之前教师是否还需补充一些内容?

酸碱盐教案4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 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 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说明

  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班上学生很多),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酸碱盐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物质的分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

  2、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书写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2、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化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的条件。

  难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课型】

  讲练结合小组讨论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本章我们学习酸碱盐,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小结。首先复习酸碱盐、氧化物基本概念。

  【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实验台上放有:①铁钉、②铜丝、③稀盐酸、④氧化铜、⑤氢氧化钠溶液、⑥稀硫酸、⑦碳酸钠溶液、⑧石灰石、⑨酚酞溶液、⑩氧化铁、⑾石蕊溶液、⑿石灰水等。实验老师让小丽按以下要求进行分类整理。(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

  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试试看(填序号)

  (1)属于单质的是:

  (2)属于氧化物:

  (3)属于酸的是:

  (4)属于碱的是:

  (5)属于盐的是:

  (6)属于指示剂的是:

  2、写出由H、O、Cl、C、Fe中的`元素组成的下列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各举一例):

  酸________碱_______盐______非金属氧化物________金属氧化物_______

  提问:什么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实质是什么?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思考后回答置换反应的类型

  a、氢气、碳与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置换反应,b、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c、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判断以下反应能否进行,并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和盐酸

  (2)铁和硫酸

  (3)铜和盐酸

  (4)铁和硫酸铜溶液

  (5)铜和硫酸锌溶液

  (6)铜和硝酸银溶液

  (7)铁与氯化银溶液

  学生小结反应的规律:(教师补充)

  ①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应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加以判断

  a、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b、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②单质铁在与酸、盐溶液反应,一般生成的是亚铁盐。

  ③金属与硝酸反应时,一般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实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学习过的复分解反应有哪几类?

  4、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反应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碳酸钙和氯化钡

  (2)、碳酸钠和稀硫酸

  (3)、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4)、氯化铵和熟石灰

  (5)、氢氧化铜和稀硫酸

  (6)、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7)、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

  (8)、氧化铜和稀盐酸能反应的是:

  不能反应的是:

  (填序号)

  归纳小结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规律:

  (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2)除需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外,盐与碱、盐与盐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

  (3)BaSO4、AgCl、KNO3、NaNO3等一般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教案6

  教学目标

  1、系统的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的种类、性质、转换

  2、进一步分析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

  3、能熟练鉴别几种物质

  重点、难点: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殊离子的鉴别。

  考点及考试要求: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相关内容一直是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延伸领域较广,也是中考中占据分值的考点,重点突出较多,难点同样很多,很多学生学习此处内容时较为吃力、需要多总结归纳、强化训练。

  知识框架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三者之一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酸的'性质:

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显色

  2、酸+多数金属氧化物=盐+水

  3、酸+碱=盐+水

  4、酸+盐=新酸+新盐

  5、酸+活泼的金属=H2 +盐

  三、碱的性质: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5、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6、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7、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8、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10、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11、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四、盐的性质:

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6、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7、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8、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9、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10、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11、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有白色沉淀产生

  12、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有白色沉淀产生

  13、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14、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酸碱盐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实验准备

  1、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2、相关的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

  我们的感受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

  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

酸碱盐教案8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15年中考试题中占 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展示教学目标以及复习重点,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二、新授课

  活动一:ppt展示“幸运课堂——猜猜他是谁?”引起学生注意,并进入复习。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主要物质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回忆和了解。

  活动二:认识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如下ppt展示常见的酸碱盐,让学生读写,并尝试复述酸碱盐的定义。然后通过对酸碱盐进行分类,强化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

  活动三: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ppt展示如下生活或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反应,让学尝试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所写方程式,系统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544”。

  活动四:课堂检测,通过如下ppt趣味性的展示出酸的化学性质,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中考前长时间的复习,学生精神上有些倦怠,通过趣味性的题型设计能充分调动兴趣和积极性。另外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五:作业布置,小结归纳

酸碱盐教案9

  1、复习引入:《掌握化学》234/1 ;238/4

  引问:分别观察三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从名称、化学式和电离出的离子有

  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用通式表示电离方程式

  酸 = m H+ + 酸根离子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提问:1.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一定是酸吗?如:NaHSO4 = Na+ + H+ + SO42-

  酸根离子一定是原子团吗?如: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2. 《掌握化学》235-236

  练习:《掌握化学》237-238

  常识性介绍:生活中的酸、碱、盐

  醋酸、胃酸、乳酸、柠檬酸、果酸

  熟石灰、氢氧化铝(胃药)、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

  食盐、纯碱、石膏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导电性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 的离子

  2. 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 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 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离子且能自由移动,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3.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意:电离是在物质溶于水时就发生的过程,与通电与否无关.

  4.电离方程式:

  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二.酸、碱、盐的电离

  1.酸: 酸 = m H+ + 酸根离子

  2.碱: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3.盐: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酸碱盐教案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这部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而和酸碱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都需利用酸碱的化学性质。学生在做酸碱的题目时,有的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做不到心中有数,有的学生不懂得利用酸碱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联系不上,有的学生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那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要让学生围绕酸碱的化学性质识别物质类别,认识单质、氧化物、酸碱,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体会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案的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和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将常见的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进行鉴别、讨论离子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等,由此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能在中考前的复习中让学生感到课堂压力不是很大,心里稍微轻松,对我们的复习课感兴趣,我以一名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入,将本节课即将复习的内容以小红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为情景逐步展示给学生。

  1、将实验桌上的药品帮小红分类整理,从而复习酸碱化学性质中涉及到的物质的类别。幻灯片再次展示是让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做到心总有数。

  2、帮小红区别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稀盐酸和石灰水,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签别方法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酸碱的化学性质,老师点拨之后让学生梳理出酸碱的化学性质,然后教师展示幻灯片酸碱的化学性质,再次让学生掌握。同时也能起到一个让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

  3、酸碱之间的反应有的没有明显现象,帮小红如何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的过程中复习了酸碱中和反应需借助指示剂才能知道反应的发生程度。

  4、酸碱化学性质除了涉及到酸碱的性质,还涉及到酸碱指示剂、金属单质、氧化物的性质。让学生继续帮小红将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进行总结,进一步复习酸碱化学性质中的一些限定条件及反应类型,引出复分解反应。

  5、酸碱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酸、碱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判断一些物质能不能反应,归纳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