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7 08:32: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优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将参与体验的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能写出内容的部分细节。学习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细致地描绘出来。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如何写体验式作文,真实地记录全过程。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神秘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份礼物,让同学们猜猜我究竟带来了什么礼物?

  2、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教师板书:铁锤 蛋

  3、设疑:铁锤和蛋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板书:锤

  用铁锤锤蛋会怎样呢?

  4、教师继续设疑板书:锤不破

  二、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1、指导观察方法,回顾描写细致的方法

  “眼观六路”指观察面要多而广,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就能把实物看仔细,看全面。

  “耳听八方”指要听好同学们议论什么,有什么举动、反应?

  描写细致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2、教师第一次表演铁锤锤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喊“5、4、3、2、1、在快要锤到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这时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教室里非常安静。

  3、对刚才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把你当时看到的说出来,把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

  4、形容人心情紧张可以用哪些词语?

  5、教师继续表演锤蛋,请一名学生合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此刻的心情,并说说感受。

  6、继续体验,和老师一起用铁锤锤蛋。

  7、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完请学生说一说铁锤是怎样锤的,鸡蛋是怎样破的?

  8请学生联系题目想一想,为什么题目是铁锤锤蛋锤不破呢?

  三、大胆评说,感悟语言

  1、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要请甲、乙、丙三人来做客,可是到了开饭时间还没来,主人便唠叨起来:“该来的,还不来。”不巧,这话被甲听见了,心想:怎么,我不该来啊?就走了。过了一会,主人问乙:“甲哪去了?”乙便如实相告,主人急了:“我没说他呀!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心想:“甲不该走,他走了,那么是我该走却没走了?”于是乙也走了。主人再次进屋,一看乙走了,非常着急,连声说:“唉,误会,误会,我没说他们俩,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丙一听:“没说他们,那是说我了。”丙也走了。

  2、听了上面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结:像“铁锤锤蛋锤不破”这样一句话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两种或多种意思,这种现象叫“语言歧义”,平时要注意。

  像这样的歧义现象还有比如说:“蓝钢笔能写出红字来吗?”等。教师适当拓展举例子来说明。

  4、说说“铁锤锤蛋锤不破”这句话中三个“锤”的意思,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四、指导写作

  1、分组写锤蛋前、锤蛋时、锤蛋后,说清写作顺序,指名说一说前、时、后在写作中的时段。

  2、教师巡视指导写作。

  3、指名学生交流习作,每组各选派代表选读。

  五、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游戏中作文,游戏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还懂得 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歧义”现象,感悟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诗:(板书出示)

  铁锤锤蛋锤不破,

  语言文字奥妙多。

  观察描写细致些,

  体验作文快乐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5个,“酬、吠、歉、貌、舔”,理解“苗条、抱歉、报酬”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示生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毕加索和贵妇人的语气。尝试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巧取报酬”这件事。

  3、通过学习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妇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毕加索和贵夫人的语气。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毕加索的口吻叙述他巧取报酬的经过。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毕加索,用巧计从一位不愿付钱的贵夫人处获得画像报酬的事情,体会毕加索在尴尬的情况下,能控制住情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方面的准备:搜集一些有关毕加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聪明的阿凡提,也去过镇定的女主人家做了客。今天我们又要一起来学一个聪明人的故事。他就是——“毕加索”。(板书:毕加索)

  学生简介毕加索

  说明:

  此环节从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走近毕加索。同时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反馈,也为课文的学习和在课的最后对毕加索的正确评价做好了铺垫。

  师小结:毕加索,作为一名那么有名的画家,如果他帮别人画像,肯定能得到很高的报酬。(板书:报酬)

  指导读准“报酬”的字音,学习“酬”(部首是“酉”字旁),

  借助字典,理解“报酬”的意思。(字典中的意思是——因付出劳动应该取得的钱或物)

  出示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中的“报酬”是指贵妇人请毕加索为自己画像,画完像后应该付给毕加索的钱。(板书:贵妇人 画像)

  补全课题:33.巧取报酬

  齐读课题,质疑。

  说明:

  “报酬”的“酬”是本课的生字,在解决读音的同时,也让学生认清字型。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报酬”这个词的本义,并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这些词语读好。

  (出示:报酬 吠叫 抱歉 爱犬 拒绝 礼貌 亲热)

  小组交流:课文主要说了贵妇人和毕加索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用黑板上的词:“毕加索,报酬,贵妇人,画像”。简单说说)

  检查交流:

  读词语,重点学习“歉、貌、舔”的字形。

  根据学生回答的课文主要内容,板书:巧取,拒付

  说明: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识字能力,在课上虽然不用老师在逐字讲解,但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生字教学,把课文中的生字各有侧重地学习,并当堂检查反馈。让学生运用板书上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既是帮学生梳理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读课文,朗读体会:

  课文哪一节是写了贵妇人拒付报酬的?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第二节)

  默读第二节,找找贵妇人拒付报酬的理由是什么?用直线划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划出的句子,理解“苗条”。

  贵妇人看到这幅画,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不想付钱,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

  贵妇人觉得毕加索没有把自己画得苗条些,心想:

  。

  出示贵妇人说的话,指导朗读,学习“吠”理解“吠叫不止”(板书:“吠”)

  理解“抱歉”,想想当时,贵妇人说这话时真的有歉意吗?

  过渡:面对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贵妇人,毕加索是怎么巧取报酬的呢?默读3—9节看看毕加索取得报酬的过程究竟巧在哪里?划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教学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想出“涂奶油的方法“很巧妙,就进入第三节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朗读体会。

  指导朗读,体会毕加索的聪明之处。

  体会毕加索当时的心情,积累其他表示生气的词语。

  预设:学生得出结论——毕加索的语言很巧妙。(出示毕加索的所有语言)

  指导朗读毕加索的语言(板书:舔)

  学生分角色读。

  此时,贵妇人只能惊讶地说“这,这……。”想想她究竟想说什么呢?(想象说话)

  补充阅读毕加索其他的小故事。

  学了课文,又读了刚才的故事,说说毕加索是个怎样的人。

  创设情景,语言实践。

  毕加索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取到了报酬。此时,他心里一定很

  高兴,请你设想一下,他遇到自己的朋友,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呢?

  和同桌讨论讨论,再演一演。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那个又馋又懒,笑料百出的猪八戒一定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猪八戒的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猪八戒吃西瓜》。(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师生评议)

  四、质疑

  把读课文时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所学内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

  二、确定阅读重点

  1.哪些自然段写了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5-9自然段)

  其他段写了什么?(l-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10-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结果)

  2.课文重点是什么?(5-9自然段,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三、自课文

  出示思考题,默读思考:

  猪八戒发现西瓜以后四次偷吃西瓜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

  1.讨论思考题。(交流)

  (从中体会到猪八戒贪得无厌、嘴馋、自私。)

  2.朗读有关自然段。(要读出猪八戒的可笑、愚蠢、馋相)

  五、总结

  1.由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做人要勤奋,应先想到别人,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2.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理解孙悟空妙计惩罚猪八戒的情景。对学生进行人要勤劳、先人后己、敬重师长的教育

  探究活动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再倾听别人的意见。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