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4-12 15:15:39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5、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7、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8、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9、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学过的乘法口诀。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利用乘法解决问题更简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提高的快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

  第3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量长度的复习

  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和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学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学过的乘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内心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获得一些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理解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应用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孩子们,你们都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吧。话说,白雪公主被7个小矮人救起后,就和他们在森林森林里快乐的生活着,小矮人们每天砍柴、采摘野果。白雪公主每天做饭、种花,还做起了小矮人的老师呢。这不,她出示了这样一组题,我们一起帮帮小矮人吧。

  1.口算并说说每道题是怎么算的。

  12÷6= 6÷3= 9÷3= 18÷3= 30÷5= 10÷5= 15÷5 24÷4=

  2.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一下子就知道结果的? (儿歌:做除法,想口诀,口诀缺几就商几)。

  3.引入新课:想口诀,做除法,这个办法好!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新课。

  情境: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晚要去参加一个晚会,他们正准备一些礼物,但是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

  1.出示例题情境图:白雪公主做了28多花,她想把这些花扎成漂亮的花环,可是她碰到了两个问题。 先出示: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成几个花环?

  (1)请学生完整地读一读条件和问题。

  (2)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来解答? 指名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28÷7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想:几七二十八)完成板书:(四)七二十八。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这句乘法口诀的呢? 提炼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几七二十八 注意写出正确的单位名称。

  (4)指名复述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再出示: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 指名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28÷4=7(朵)。 提问:为什么也用除法来解答? 指名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得数为什么是7?你是怎么想的? (想:四几二十八),完成板书:四(七)二十八。

  2.比较概括,掌握方法。

  计算这两道题时,都是用哪句乘法口诀?

  计算28÷7,想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商是4。

  计算28÷4也是用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商是7。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小矮人吗?(小矮人,做除法我们可以用想乘法口诀来求商)

  这两道除法算式我们都是用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的?(完成板书: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延续情境:白雪公主把花环扎好了,7朵花正好代表7个小矮人,小矮人们可高兴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情境:小矮人们想给白雪公主采几朵荷花,可是荷花不是想采九采的,必须把荷叶上的题目算对了才行。孩子们,你们快来帮帮小矮人吧。

  (1)请学生一组一组地做。

  (2)提问:通过做题,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中的三道都是用同一句口诀来计算的,同时也可以根据乘法来计算除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情境:晚会的时间终于到了,可是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们收到的邀请函上的号码不见了,怎么办呢?把信封上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就知道你们的桌号了。然后再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出示信封

  ( )七二十一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八 ( )七四十二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情境:谢谢你们,小矮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提问:一句口诀一般情况下可以写出几道除法算式?

  提问:哪句7的乘法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情境:小矮人们在晚会上玩得可开心了,这时候他们肚子有点饿了,他们看到了最喜欢吃的山楂,你们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把这些题做得又对又快,这山楂就属于他们的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情境:在你们的热心帮助下,小矮人们一共得到了42颗山楂,他们想做几串糖葫芦。 让学生认真看图,在理解图案、题意的基础上在解答。

  情境:有了你们的帮助,小矮人们有了一个愉快的晚上。

  四、我是超人(综合练习)。

  1.选用三个不同的数组成一道除法算式。

  3 4 6 7 42 24 28 21 18

  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比比谁的算式多。

  ( )÷7=( ) 让学生有序地说,可以先确定商(比如从1—7),然后再确定被除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和小矮人玩得开心吗?在玩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8÷7=4

  想:四(七)二十八

  28÷4=7 想:(四)七二十八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2) 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3)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4)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 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 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

  第6课时 用8的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4的图,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第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学生小组交流后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时间两分钟。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2.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完成后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16 ÷ 2 = 8 16 ÷8 = 2

  二( )十六 ( )八十六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应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看法,创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练习中来加深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进一步辨别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7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l0l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

  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2.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出示一只玩具熊,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熊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玩具熊,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三、量长度的复习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四、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川、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特别注意第3幅、第4幅钟面。

  五、统计的复习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图。

  1.提问:左面是什么?右面呢?蓝色的球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即在东面、西面、北面还是南面)橘色的球又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2.提问:中间这幅图是由哪些物体架构而成的?

  3.根据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个数数出来,完成统计图。

  4.提问:你看到这幅统计图,能想到什么,

  2.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一枝钢笔长17()

  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

  小明身高140()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3.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

  拓展训练:

  在()里写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学生每天睡觉9()。

  2、小明跑100米用了18()。

  3、学生中午吃饭用了约20()。

  4、看一场电影大约用了2().

  5、1节动画片大约30()。

  6、一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五·教学过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

  第4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 ) 粉笔盒高8( ) 黄瓜长20( )旗杆高15( )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练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8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12-11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1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16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11-22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02-01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03-09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