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时间:2024-05-17 08:41:06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教案15篇(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政治教案15篇(优秀)

高中政治教案1

  【使用说明、方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画好课本的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在预习的同时熟记基础知识。

  2、小组合作交流导学案,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课堂准备展示、点评。

  一、教学目标

  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原因。

  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及原因

  预学区 : 自主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问题

  【基础知识预习】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1、民族节日

  (1)内涵:

  (2)作用:

  (3)功能:

  2、文化遗产

  (1)地位:

  (2)意义和价值::

  (3)要求: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地位:

  (1)含义:

  (2)地位:

  2.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的构成:

  (2)文化是世界的(文化的世界性)表现及形成原因:

  (3)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及形成原因:

  总之,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 民族的,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

  2.原因(必要性)

  (1)内在要求:

  (2)必然要求:

  3、原则及具体要求:

  (1)原则:

  (2)要求:

  总之,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识补充】 (理解区别即可)

  1、 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的区别。

  (1)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2)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是不能混同的。

  区别:第一,基本内涵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 化的和性质来说的,从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

  第二,社会作用不同。对人类社会来说,正是有了文 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对社会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先进、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第三,对待态度不同。对待文化多样性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对待文化多元化则是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联系: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导学区 : 合作探究重点 互动撞击 思维

  问题情境1:

  国

  外

  的

  传

  统

  节

  日

  思考探究:你知道上面的图片分别是我国或国外的什么传统民族节日吗?从这些民族的不同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问题情境2:

  (1)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只谈04和08年奥运会)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 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问题情境3: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 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固学区: 及时练习 当堂掌握

  1.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 )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 .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2. 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 )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将( )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D.会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削弱民族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容易产生偏见,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这启示我们 ( )

  ①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必须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④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5. 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 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6.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形象不同、风格各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表明 ( )

  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呈现出来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不可能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应相互借鉴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高中政治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二、学情分析

  以中华文化这个较为宏观的词汇做主语,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如果以一种具体的文化为载体,理解文化的传播相应知识,学生更能够把握,并引起参与兴趣。

  通过很好的设定情境,设置问题,能够使同学自主生成答案,提升解题答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瓷器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只瓷器开始。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瓷器的部分历史。

  小结:瓷器能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瓷器本身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瓷器本生的文化令人向往。无论是唐三彩的变化无穷,色彩斑斓,还是宋瓷的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亦或是元青花质朴、淳厚、典雅,或者清珐琅彩精细,华美艳丽。我们能够感受到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散发着优雅而又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瓷器背后的故事。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并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又带回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产品。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教师设问:郑和走的路叫什么?

  学生回答: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简单介绍。

  教师设问: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瓷路既促进了贸易的往来,又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日本国亦名倭国。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瓷器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

  教师总结:(略)

  故事三: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教师小结:(略)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1、简单总结。

  思考: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继续提问:他们传播了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3

  一、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让学生预习课本—讲解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会遇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所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对于高中生,教师可运用一些“掩耳盗铃”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尽量增加案例的感彩,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情感教学环节,这可以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知识点“信守合同与违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小明在三年前和小李签订了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小明在三年之内还给小李3万块钱,否则小李将以三分的利息算钱。但是小明在三年之后畏罪潜逃,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李应该怎么办呢?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教师在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时,需要选取与所教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并且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生活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设计一个“三好学生原本成绩优良,但在与一些社会不良人士接触后,渐渐学会了吸烟、酗酒、打架,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样的案例,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需防患于未然,杜绝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来往,避免误入歧途。教师运用案例能让学生理解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使得教学生活化。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加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每人每星期关注一个时事政治,选择一件事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通过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政治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大家同意吗?高票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实现美国的政治意图。那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邓小平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教师:同学们提这些建议都很好,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其实大家都是想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影集团是怎样做的呢?长影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两轮驱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轮驱动,也就说通过这两项措施来推动长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长春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角度再开阔一些,推动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 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中政治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教学重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问题;什么是哲学?你在身边那些事例中发现过哲学道理?学生例举身边事例,畅谈所包含的哲理形成初步概念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生活处处有哲学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学生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

  总结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的哲学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深化对身边哲学的认识

  共同探究身边哲学

  探究深化问题:同学们知道那些成语典故,你知道他们所包含的道理吗?学生表述自己所知道的成语典故何名言把对哲学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

  例证

  深化认识问题: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交流探究哲学的来源

  交流总结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探究哲学的来源教师讲授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必定会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在某个夏夜,抬头仰望,突然发现了广阔无际的星空。这时候,他的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一个巨大而古老的问题开始叩击他的头脑:世界是什么?

高中政治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启发思考

  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

  镜头一:教师节那天,家长给我送来了茶叶等礼品,我该不该收?

  镜头二:班里有位学生上课经常开小差,打瞌睡,成绩又差,是班里的后进生,我要不要放弃他?

  镜头三:家长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周末给孩子补补课,并会支付一定的报酬,我该不该答应?

  教师:(过渡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两难的事情?

  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件。

  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3、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的思想冲突事件)

  镜头一: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要不要答应?

  镜头二:校园里散步,捡到一张饭卡,朋友说一起用此卡去超市消费,我内心有点矛盾。

  镜头三:中午食堂吃饭,队伍很长,排在前面的同学叫我插队在他前面,我该不该过去?

  教师:出示两幅漫画,指出走出校园,我们共同会面临冲突与选择: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遇见小偷行窃,要不要管?

  学生:课堂探究一: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道德冲突?

  思考2:怎样解决类似的道德冲突,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归纳知识点一:这些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层次不同。

  4、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归纳知识点二: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教师:(过渡)科学文化修养就是平常所讲的“才”,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我们所说的“德”。

  学生:小小辩论赛:当代社会“德”和“才”哪个更重要?

  探究活动:唇枪舌剑论“德”“才”(突破本课重点知识)

  学生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德比才重要

  反方观点——当今社会才比德重要

  教师:(点拨)大家在各自的立场上讲得都很有道理,德和才都很重要,所以有人就说: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精品,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学生:朗读名人名言,懂得德与才的重要性。

  东汉哲学家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高中政治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 情景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启发诱导法 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圈》

  自主探究:比较分析放羊娃的圈和武汉男孩的圈并构思自己的圈,你认为这里的圈指的是什么?为何每个人的圈都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看来,之所以每个人所走道路不同,是受价值观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价值与价值观。

  探究新课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1.物的价值

  自主探究:《超市购物》,让学生自己说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各类食物不同的属性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归纳价值的含义。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哲学上讲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给予总结)

  2.人的价值:

  教师展示课件:漫画:我有价值吗?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引起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

  师问:到底什么是人的价值呢?

  生:略

  教师:课件打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比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呢?

  生:比较后回答

  师总:物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人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价值评价

  讨论:既然人的`价值由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组成,那么,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以索取来衡量,为什么?

  生; 略

  师总;课件打出 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过渡: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呢?

  展示课件:《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试分析他们这样做值不值得?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这样去做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让学生谈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而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①《李建华与歹徒》让学生评价,然后从学生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② 《今日话题》趁年轻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相干的事情,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结论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办法。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采取错误的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正反两则案例 《丛飞的事迹》 《胡某的陋行》让学生分析,从而体会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

  结论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指引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学以致用:展示课件 结合《超女选秀下的价值观》,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这节课你收货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衷心的希望大家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幸福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板书设计

  物的价值

  一.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

  评价

  含义

  二.价值观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导向作用

  2.人生道路的选择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赢在课堂》上的这可习题。

高中政治教案8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_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高中政治教案9

  知识目标:

  知道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能力目标:

  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教学难点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情景导入,以年代表注解的`方式,勾勒了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以具体菜市场的事例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在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一、 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在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由学生自由发言:你所在的地区,你对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的认识。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高中政治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1.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理解。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呢?

  总结:这些节目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诗词之美,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上节课所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过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此基础上,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基本途径呢?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多媒体展示资料:

  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号杀手”,屠呦呦率领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成功创制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在20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已经失效。1969年,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她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均无好的效果。随后她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经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20xx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20xx年10月5日,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宝库再次举世瞩目。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教师进行提问:

  1.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与我国的传统中医之间有何关系?

  2.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屠呦呦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但是没有固守传统医学记载的方法,而是批判的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典籍。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古今)

  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传统文化,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提问: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除了借助传统医学的力量之外,还得益于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文化创新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还得益于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外)

  提问:屠呦呦为什么没有按照西医传统的断言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结合材料思考,在文化创新中,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分析如下: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过渡:屠呦呦在创制青蒿素上取得的成功,是因为她及他的团队巧妙地把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提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设问: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要想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多媒体展示:结合P55“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分组合作探究,然后发表意见。

  分析:观点一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犯了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的错误,只有观点三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那种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反对的。

  教师设置疑问: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呢?

  学生结合书本探究、发表意见。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孔雀东南飞中“兰芝泣别夫君”的图片、“现代子女给妈妈洗脚”的图片。

  提问: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焦仲卿的“孝”值不值得提倡?假如你是焦仲卿,你该怎么办?现在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这种“孝”和原来的“孝”有何异同?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意见。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框架

  作业:1.必做题:搜集两则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说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的案例。

  2.选做题:围绕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提两个小建议。

  五、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本节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深入浅出同时又是对前两 课商品货币价格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影响消费的因素2、贷款消费

  难点: 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2、贷款消费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临清第一中学的学生水平有一些差距。有些学生上课的学习习惯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讲解时需要从学生身边案例入手,举例要生动具体贴切 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学生指导好他们如何分析事例,培养他们勤思考、深分析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影响消费的因素。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消费及其类型,初步把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教室内教学。课前要求各组课前在黑板上展示给各组安排的学案题目答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临清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多媒体视频)导入(包括火爆的临清市场食品消费,服装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引出话题:消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首先提问: (1)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2)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3)我们消费种类的不同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消费及其类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我们每个家庭消费这些商品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居民收入对消费是怎样影响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人们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例:城镇职工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即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材料,激发大家的兴趣并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总之,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 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消费品价格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20xx年8月份有关物价调查情况分析: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1—8月,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去年同期上升1.5%,涨幅较今年前7个月提高0. 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食品类价格比7月上升1%,主要是鲜菜、蛋、肉禽及其制品等价格上涨所致。而今年上半年,广州市食品类价格同比上升4.3%。其中大米升17.4%,花生油升11.6%,猪肉升22.2%,牛肉升13.4%,畜肉副产品升19.6%,鲜蛋升20.5%,淡水鱼和鲜菜均升10.0%,上升面之广、升幅之大均创近年来新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还要受物价水平影响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因为此,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其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不同,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人们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对基本生活消费品消费的减少,那么,会使消费支出增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也就是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等价格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是不是只有价格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你在消费时还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回答:

  (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学生活动: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消费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受过去收入水平的影响。

  教师总结:居民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相反,预期收入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能深入领会理解把握教材原理,有利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原理的探索性和实践性;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探究二: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8—19,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消费有那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

  (1)按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钱货两清的消费,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但,有些比较复杂、品质不易辨别的商品在完成交易后,还有部分责任没有和商品同时转移到卖者手里,这样就需要通过合同和保证书等加以界定,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P18——探究活动,思考:是不是任何商品的使用都必须通过购买?你还会选择什么方式?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租赁来消费

  教师点拨:有些商品,为暂时的使用而购买不划算,例:婚纱、书籍等,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P18漫画,提出问题:你赞成哪种消费方式?为什么?

  学生活动:看漫画,再次激发思考与讨论的兴趣,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发挥贷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的金融机形成了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

  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的展示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图片视频的分析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经济生活的兴趣。

  探究三:我们消费种类的不同又说明了哪些问题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书,指出

  (1)消费结构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及家庭消费状况的变化,说明对消费结构的理解,并总结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等。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和宏观的消费结构变化,理解:

  (2)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教师点拨:刚才在大家的分析中,都提到了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这也就是我们要学的

  (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我国这几年因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所以,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掌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消费结构与类型,那么,消费是在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消费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消费及其类型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

  2.物价水平

  3.商品本身

  (二)消费的类型

  1、按产品类型不同,

  2、按交易方式不同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

  (三)消费结构

  1、含义

  2、消费结构的变化

  3、恩格尔系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贷款消费等有关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7分钟,精讲点拨8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中政治教案12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书)

  1.是什么:相对平等(板书)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差距悬殊。而是收入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结论、PPT)

  【设计意图】通过极具吸引力球员奖金分配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义。

  以微观事例引入,推导出在国家宏观层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由浅人深,得出结论,水到渠

  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正是因为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过于悬殊,其底线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这正是我们共同富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为什么(板书):

  (引导)从与效率的关系、人民生活和劳动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义

  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促进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PPT)

  (过渡、提问)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因为收人差距过于悬殊而不公平的现象呢?漫画是我们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生动的表现之一,下面我们来看这几幅漫画,它们反映了哪些过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群体之间、城乡之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国基尼系数表注图(注明:基尼系数及数值含义)。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收入差距长期在警戒线上,更说明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紧迫,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1—62页相关知识,思考:怎么做?有不懂的地方吗?

  3.怎么办?(板书)

  学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么意思?

  教师解释书本语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称一次分配,是由市场主导的。(PPT展示

  具体含义)通过这样的一种分配,劳动者获得了个人的劳动报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场来主导,则可能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PPT展示)20xx年各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和《如此工资》漫画。

  提问:这体现了在我们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两比重、两提高。(板书)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教师解释“再分配”:再分配也称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PPT)。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ppt展示)国家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措施实施再分配,展示相关漫画说明实现社会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书)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漫画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总结:看下图

  (提问):1.这幅图反映了什么现状?这幅图的结构要怎样变化才更合理呢?

  引导学生懂得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扩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结构要实现“金字塔——橄榄形的转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得出,教师总结:

  根本上发展经济

  ①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加学生对再分配这一难点的理解;三是老师做好适时的引导,并以画龙点睛的语言做好归纳,结构清晰。

  (过渡)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不过,与公平在一起的,往往还有一个孪生词——效率。

高中政治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带来的历史巨变。

  3.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授:

  第一目同唱一首歌

  (一)听完这首歌,你能感受到了什么?感悟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所反映的道理。

  表达了人们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誉和衷心拥护,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和正确道理

  2.说说中国共产党党旗、国旗的红色旗面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革命,金-党徽图案,象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国旗: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星代表亿万人民,紧紧围绕在党周围,团结一致。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视频:近代中国

  1.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成果

  2.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

  4.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思考:

  1.当时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有哪些?

  第二目寻访先辈的足迹

  (一)回顾近代中国前80年的历史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朗读名言

  2.齐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交流:

  (1)说一说-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

  (2)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的奋斗历程

  (二)党的丰功伟绩

  1.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目感悟历史巨变

  (一)感悟: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作出了一项什么重要的决定,从而使国家,人民逐渐富强起来?改革开放视频《从数字看发展(交通篇).swf》《从数字看发展(生活篇).swf》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祖国统一等方面列举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经济:长江三峡,青藏铁路,西部开发

  政治:民主自治,建设和谐社会

  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

  国家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港澳回归: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二)结论: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归纳总结:略

高中政治教案1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_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指导思想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确定与把握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高一(1)班的政治教学,学生基础较好,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政治生学习方法不太恰当,停留在学习积累的水平上,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起来无计划,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高中必修2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材分析:

  在《政治生活》内容里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储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和要求:

  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贯彻三维教学模式,探讨新课程的实现方法。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认真备课,备好学生,提高上课效率。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改变初中政治的原有习惯,学会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4) 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组织更多的兴趣活动,让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眼里成为一节生动的活动课,让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和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高中政治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教案05-17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3篇06-17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01-25

高中政治个人教学总结05-09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03-09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03-30

高中政治工作计划02-06

高中政治教学工作计划10-01

高中政治教学工作计划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