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5 08:24:1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欣赏图片媒体出示:

  师: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呀!瞧!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座神秘的楼兰古国,那时人们安居乐业,看!(一座座美丽的房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并认识组合图形,感受“数学图形之美”

  板书:组合图形

  3、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一座房子的侧墙的图)

  师:考古学家们在楼兰古国的遗址发现了其中的一堵保存比较好的墙,想知道

  它的面积有多大?你有办法计算吗?

  2、师:考古学家们要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解决问题。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问题呢!瞧!淘气的好朋友小华家买新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出示客厅图)

  (1)师:请你估一估,小华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

  想一想,找同学来回答

  展示学生的做法,并请他说说思考过程。

  (2)师请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小华家的客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方法有哪些?

  师:如果要你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以怎样求?

  (3)生汇报:先把它分割成长方形和梯形,然后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

  师:用剪刀剪的方法有的时候不太方便操作,我们可以用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把组合图形进行分割。(辅助线用虚线来画)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如果没有得出用补的方法)师拿出剪下的三角形问:这个组合图形,刚才是怎么得到的?能给你启发吗?(得出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贴+写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有的把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基本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有的补上一个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然后面积相减,用了很多种方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能看出来是什么吗?(求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依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合理割补、分块求积、加减组合)

  2、基本练习

  老师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帮忙解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汇报)

  在以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求。

  学生自学例题及补充题,然后交流各题的解题策略,并引导比较异同。

  三、实践活动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的面都是组合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队旗:其实,我们的中队旗就是一个组合图形。

  (1)估一估:请你估一估,我们中队旗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找同学来回答

  (2)议一议:如果要你求它的`面积,你会用什么办法计算?用你的方法计算需要测量哪些边的长度呢?

  (3)算一算: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数据我已经帮你们量过了(出示带有数据的中队旗)

  用你认为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先做好的小组上来板书。

  反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师:跟你们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看谁估计的最正确,掌声送给他!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展示学生课前做的七巧板拼图作品。

  2、你能计算你的作品的面积吗?

  小组合作、测量所需条件并计算面积。

  指名交流计算方法,媒体随机出示学生解题策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并能正确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数格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再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目标的定位,我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引导探究法为主,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数格子和剪拼验证、观察比较,使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紧密联系,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尝试练习,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以争论面积大小的故事情境引入,引出要比较大小就得先算面积。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通过回忆长方形

  (一)提出猜想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什么?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①底×高 ②底×斜边(学生争论)

  (二)动手验证

  (课前准备好剪刀、方格纸、尺子、两个图形纸的学具,放在信封里。)请大家拿出信封,小组合作,验证你的猜想。教师巡视并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给予适当地指导。

  1.多数学生会选用数格法,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追问】如果让你测量花坛的面积,你也用数格法吗?

  【询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呢?

  再次验证,并提出活动要求

  (1) 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2)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2.交流反馈(一个演示,一个讲解)

  【提问】看懂这种方法吗?有谁的和他不同?

  (三)动眼观察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沿着高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直角,而且都拼成了长方形。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小组内、同桌间说一说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用字母表示公式。

  S=ah(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一)基本技能训练

  (1)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蓝色线这条高的长度

  (二)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公园由三个高都是16m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其中中间是一条长河,两边种植花草树木。(如下图)

  (三)提升思维能力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2.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那么能画出几种?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材是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导入,但我认为这一情境不是很贴切学生的认知,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感受数格法不受用,从而激发起探究欲望。

  本环节以“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带着猜想自主探究,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感受高和底的对应。

  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思想,感受同底等高。

  通过对全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围绕此内容的学习,教科书在复习哪些图形的运动是平移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图形平移的画法,结合在方格纸上画小旗平移图形的活动,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目的是熟悉和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在方格纸上把实物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运动。教材呈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来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以"平移小旗"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抓住图形的关键点,把图形的平移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积累平移图形的感性经验,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4、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过程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点: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6、教学准备

  PPT课件,方格纸,三角尺、直尺、电子白板、视频

  7、教学过程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①播放视频:国旗的升降、拉抽屉、观光览车开动、推拉窗户

  看了刚才这段视频,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将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说说你还在哪见过平移现象?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②利用白板,画一个三角形,水平方向拖动三角形或垂直方向拖动三角形,请同学们说一说该三角形在白板上做什么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平移运动,建立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正确地表述出物体平移的过程,抓住平移的本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2【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活动3【讲授】探究新知1、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

  (1)出示教材情境一,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试画,画好后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再找图形中的关键点;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线,画出原图形。

  (2)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画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淘气和笑笑画的过程,思考为什么他们画的不一样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

  (3)小组讨论,笑笑和淘气他们谁画的对呢?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修改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总结图形的画法。

  (板书:一找点;二移点;三连线。)再移点时要注意什么?(方向和格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平移小旗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

  活动4【讲授】探究新知2、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

  (1)出示教材情境二,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右图中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说一说。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2)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应注意什么?

  (3)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图形的大小没变、形状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在平移过程中体会"图形平移后,大小和形状都没改变,只是位置变了。"这一特点】

  活动5【讲授】探究新知3、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课件出示情境三,提出要求: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平移的问题,学生需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平移,才得到平移后的图形,发展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的能力。】

  活动6【活动】回顾、总结

  通过平移小旗和小船,你能试着说说图形平移的方法吗?

  一找关键点;

  二移关键点;(在移关键点的时候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三连点成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强化图形平移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图形平移是图形上的每个点都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活动7【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26第1题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2、完成教材P26第2、3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移动的过程,并能运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图形平移的过程。

  3、完成教材P26第4题按要求画出三角形平移后的图形。说一说,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对个别学生要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第1、2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的过程,理解图形平移的特点;第3、4题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再次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活动8【测试】课堂检测

  4、检测:画出小鱼先向左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课后进一步辅导。】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1、图形平移的关键要知道方向和距离,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之间的距离。

  2、图形平移的方法是:一找关键点;二移关键点;三连点成形。

  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先画出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画出图形A向下平移4个格,再向右平移4个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2、完成下列各题。(图见课件)

  (1)图形①向()平移了()格。

  (2)图形②是这个图形向右平移5格后得到的,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原位置。

  活动11【活动】板书设计

  一找点;

  方法:二移点;(方向和格数)

  三连线;

  平移

  大小没变

  特点:形状没变

  位置变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练习十七4—9题和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把计算教学和运用教学结合起来。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兵乓球拍和兵乓球学具

  3、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减和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练习,前面的练习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不知今天能否继续发扬你们的优势?下面来几道口算试一试你们的“功力”

  (放课件2,练习1)。请一位同学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结合我校开展的计算课题研究,

  复习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由浅入深,先激发

  学习兴趣。]

  二、小数混合运算

  老师:同学们的口算果然厉害,看看小数混合运算。能否依然“百发百中”(放课件3,练习6),做四道练习,安排男生和女生各做2道,进行比赛,然后请4位同学上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这4道练习分别有2道有括号2道没括号,让男女生竞赛,谁又快又准,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加强和巩固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

  男同学: 女同学:

  老师:果然“名不虚传”。下面谁能告诉老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是什么?(提问)小结,展示课件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己运算,自己总结计算步骤,

  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决解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8题。

  老师:同学们,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今天我们运用小数加减法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看大家能否学以致用?(出课件5,练习8),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提问。

  (不用算结果,只说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并说出解决的方法,因时间关系,

  可以不计算,但基础好的同学会很快把结果计算出来。

  由浅入深,这道题较简单,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大,有积极性。]

  2、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本节课的重点和亮点,用学具配合提出问题。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与数学

  有关的问题,例如下面这题(展课件6,

  练习7)让学生先看图,了解题中的信息,

  提出问题再解答。按4人小组分发学具,

  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并拿着学具说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会提出6种问题,先请

  4位不同问题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把学具贴在黑白,并列式计算。后2种方法提问学生,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学具展示在黑板,可以节省学生写文字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完成P103思考题--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从窗外扔过垃圾吗?(有、没有)。对,不能随便扔垃圾,要爱护我们的环境。还记得我们学校举行的科技节的其中一项3楼“扔鸡蛋”比赛吗?大家知道鸡蛋这样扔下来一定“粉身碎骨”,为了使鸡蛋完好无损,我们参赛的同学花了很多心思去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些高空坠物地知识,你们知道吗?

  物体越接近地球速度越快,地心吸引力的作用。

  (展示课件7,让学生读题)打开书本P103,

  看思考题……在书上的图示写一写这4秒钟分别的行程。

  然后,老师在黑板画图分析,先算出每一秒落地的距离,然后把这4秒加起来,让学生明白并不是第四秒是问题的结果。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二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问题,进一步巩固多步骤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4、记账本的计算知识。

  展示课件8,师问:不

  知同学们见过这种表格没有?

  (没有、有)。在哪里见过?

  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这是一本记账本,所有

  单位或一些家庭都要会用的,

  目的就是为了把每日的收支

  情况记录下来,好为生活和

  工作作具体的安排,这是学会理财的必修课。说说怎样计算,不要求计算结果。小结

  板书:上次结余+收入-支出=现在结余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并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迁移,小数的加减解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分数互化,

  谁能举出一些例子?提问,

  老师板书:例如2/100=0.02、

  3/10=0.3

  老师:既然大家掌握了小数分数的互化,

  下面这道题估计也难不到我们四(3)班

  的同学,请看题(出课件9,练习9),

  请四位同学上来板书。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既掌握小数的加减,又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加减,了解知识间相互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加减运算。]

  五、小故事,讲大道理。

  老师:同学们做了不少题了,有点累了吧,为了奖励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不好?展示课件10、11。这是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因工作疏忽,遗漏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和科学家一起坠毁的悲剧。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了不少练习的时候,适当放松一下,调节学习气氛,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学习和生活都不能马虎的道理。]

  六、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真正收获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难点: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

  3、教学过程

  (1)引入

  1、出示几个语句,你知道那些句子表达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你是根据句中的哪些字词来判断的呢。

  (1)我们班有28人。

  (2)台门小学现有学生数约600人。

  (3)小明的身高是172厘米,体重约60千克。

  2、我们生活中有时需要很准确的数字,但是有些时候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确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值呢。

  生:四舍五入法

  3、师:现在就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思考并回答:

  怎么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去它们的近似值。

  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4、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板书:积的近似数

  (2)探求新知

  1、出示小女孩买苹果的画面

  师:从这幅画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归纳:已知苹果2.45元/千克,买2.5千克,需要付多少元。

  师:如何列式。

  生答,师板书:2.45×2.5

  师:你想付给他多少钱。(钱的单位:元、角、分)

  生自由回答

  师引导:还有比分小的单位吗。

  (生:没有)那么,我们最多只能保留两位小数。

  根据四舍五入法,结果如何。

  2、过渡:上题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取积的近似数,那么如果是题中的要求呢。

  3、出示例

  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列式计算,板书:0.049×45

  (2)指明板演,集体订正。

  (3)按要求,积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结果怎样。

  4、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那么谁来归纳一下。

  生答,互相补充,归纳概括:求积的近似数时,首先求出积的准确值,然后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上的数字,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数。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值(三位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精确值可能是哪些数。

  个位上的数是4,十分位的数是

  4、

  3、

  2、

  1、0;

  个位上的数是3,十分位上的数是

  5、

  6、

  7、

  8、9。

  (4)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5)作业:课堂作业本

  (6)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投2.45×2.5≈6.13(元)

  影 竖式

  区

  答:......

  ......

  教学反思

  (一)优点:

  (1)从实际问题中取材,使学生更快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实际生活而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提问、解答,意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

  (1)引入太冗长,“四舍五入法”是四年级所学的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因此可以直接入题。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准确,没能很好分析学生的学情。

  (2)内容过于简单,不够充实,练习的时间过长了。可以再根据生活中实际情况深入内容,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

  (3)在上课时,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在对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引申方面有很大欠缺,比如:我在问学生你们想付给他多少钱时,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6元,有的说6.1元,这些我都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完美地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4)在巩固练习的习题设置上不懂得延伸,2、3两题设计意图有点重复,其实可以直接用其一进行延伸。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整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

  教学重点 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本单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做过哪些实验?

  3、填表,第82页第1题。

  二、复习与练习

  1、计算六种基本图形的面积,第82页第2题。

  2、练习二十第5题。

  (1)量出图中计算时要用的数据。

  (2)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3)观察与比较。

  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然后分析每个图形的高和底,发现,四个图形高相等,都是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也相等都是1.5厘米;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与三角形的底相等,都是3厘米,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比,扩大2倍,但按照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底与高相等后还要除以2,所以梯形、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判断: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 )

  (3)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

  (6)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要等,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

  4、应用题。

  (1)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上底是315米,下底是110米,高是120米的梯形田里,共收玉米4743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玉米多少千克?

  (2)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 1.5米,如果每小时压路2千米,压路机每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3)在一块底是90米,高是60米的的平行四边形田里栽棉花,如果每株棉花占地0.12平方米,这块地共栽棉花多少株?

  三、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中部分习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发现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面积的等积变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附页2的图形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或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那你知道它们谁的面积大么?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只要告诉我们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比较了。

  生2:把它放在一个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形的格子图里,数一数它们分别包含多少个面积是1

  cm2的正方形小格,就可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师:的确,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或者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

  师(出示主题图):你能比较出下面这些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想一想,再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1:数格子,不满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生2:剪拼,平移凑整。

  生3:测量边的长度。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呈现例题,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这里都有哪些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这些不规则的图形,用测量边的长度的方法能知道它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测量边,只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并不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究竟该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比较的方法。

  师:你打算怎样比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边演示边说一说。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发现代表性的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

  (1)数格子。(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①和③、②⑤和⑥的面积相等,⑧⑨和⑩的面积也相等。

  (2)利用附页卡:平移、旋转、重叠、对称来比较。

  ①平移到③,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①和③面积相等。②平移到⑥,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②和⑥的面积相等

  ⑤和⑥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所以⑤和⑥的面积都相等。②和⑥的面积也相等,所以②、⑤、⑥的面积都相等。

  (3)割补平移。

  ⑨通过割补、平移与⑧、⑩的面积相等。

  师:大家的.方法真不少,总结的方法让老师很钦佩!

  4.师:利用割补法,你还能得出哪几个图形面积相等?

  ⑧⑨和⑩的面积相等。(课件演示割补、平移的过程)

  小结:像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改变。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题。

  独立观察,汇报时要说清楚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2题。

  先仔细观察缺失部分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再选择。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3题。

  说明理由,并鼓励学生想一想,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五、拓展提升

  请你画出面积是12

  cm2,但形状不同的三个长方形。

  长和宽分别为:12

  cm、1

  cm或6

  cm、2

  cm或4

  cm、3

  cm。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帮你解答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4、5题。

  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唤起对图形面积大小的感知,为接下来判断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做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几种方法的动态过程,直观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特征后再解答。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数格子法

  重叠法

  割补法(出入相补)

  组合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方法的提炼,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更注重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维目标的培养。

  不足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标准性(例如怎样移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方法和方法之间的对比,没有体现出不同方法在运用时的简便与优越性。

  教学建议:老师可以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情况,在所学方法中学会选择更加简便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过程。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将例题和练习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引新

  1.出示问题。

  求下列小数的近似数:

  75.805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是多少?

  1.9736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分别是多少?

  (1)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数呢?

  (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

  2.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所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板书: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回顾用“四舍五入”法将小数按要求取近似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

  (二)情境

  1.谈话引出例6。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非常灵敏吗?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出示教材第11页的例6)。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2.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可以发现这里的0.049亿也是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并不一定都要知道数的准确值,都会用到近似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

  3.独立列式。

  师: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实际是要求0.049的45倍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4.尝试迁移,自主探索。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在课件上补充这个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收集不同的做法,进行展示。可能有以下做法:

  0. 049×45=2.2(亿个) 0.049×45≈2.3(亿个) 0.049×45≈2.2(亿个)

  5.对比交流不同的方法。

  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组织学生讨论、评价。

  第一种方法针对“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明确得数是写积的近似数,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第二种方法针对“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明确方法。

  第三种方法则引导学生想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交流的结果形成板书:

  6.拓展。

  师: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数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约等于2. 21亿个。

  7.明晰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积的近似数?

  小结:求积的近似数,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号。

  (设计意图:关注“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尝试探究、互相交流的过程,在最熟悉的地方顺应方法,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练习--应用拓展

  1.基础练习:例6“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求积的近似数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

  (1)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取积的近似数,保留小数位数;

  (2)计算要仔细,要检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应用练习:例6“做一做”第2题。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3.85×2.5=9.625(元) 3.85×2.5≈9. 63(元)

  针对不同答案交流: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小结: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自觉保留两位小数。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遇到这类问题就需要按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数在生活实践中的用途,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求出积以后,要主动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进一步凸显求积的近似数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3.延伸练习:练习三第1~3题。

  (四)反思--总结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x)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x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xx)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x、x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x=1、2、3、4、5时,看来(xx)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球队比赛的不同安排,感受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从而能更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1分钟)

  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7分钟)

  1.学习例题2:

  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导入: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理解题意,“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你能写出所有的比赛吗?先试一试。再与同桌交流。

  (3)解决这各问题时选择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列举出各场比赛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画图,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列举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列举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2分钟)

  说说可以从哪儿想起,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尽可能说清楚,说全面。

  四、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交流方法。

  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答案吗?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七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纠错

  提问:“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和“两人互寄一张贺卡”有什么不同?

  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需全面有序。

  3.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想一想,有序列举,小组说一说。

  (3)集体交流。

  4.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投中2次的可能几种,怎样计算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5练习十一第7题

  展示各种涂法,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

  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 )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 )

  5.08-0.8-4.2 ( )

  7.5-3.87+2.13 ( )

  6.02+4.5+0.98 ( )

  6.17+28+3.2 ( )

  6.59+9.32-2.59 ( )

  小结:简便运算的时候,是不是光看数字就可以了?

  5、填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四、课堂作业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总结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2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投影仪,例2线段图的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述下面各数的意义。

  0.5 0.82 0.325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3.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演板。订正的提问:

  (1)列式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是怎样小数乘以整数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2)指名读题后提问:根据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你会列式吗?

  0.5米的总价:6.5×0.5

  0.82米的总价:6.5×0.82

  (3)投影例2的线段图,教师结合图示讲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所以"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提问:你能说?"6.5×0.82"表示什么吗?"80×0.125"又表示什么呢?

  (4)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①上面三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特点?

  ②概括地说一个数乘以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③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5)说出下面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8.75×0.08 750×0.2

  2.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

  (1)提问:你能把"6.5×0.5"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来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试算,指名演板。

  (3)集体讲解。要求学生说明积中为什么有两位小数。

  (4)放手让学生计算"6.5×0.82"。

  订正时重点强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向学生说明积里小数末尾的"0"应划去。

  (5)小结计算法则。

  提问:①计算小数乘法,先按什么方法算积?

  ②积里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学生齐说一遍。

  (6)做一做。

  67×0.3 2.14×6.2

  3.新课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5、6、8、9题。

  练习第5题时注重加强小数乘以整数与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的比较。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12-1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03-09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案设计11-25

五年级上册教案04-2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11-20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5-06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18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