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语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语言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猜猜、看看、想想,引导幼儿理解儿歌的基本内容。
2 要求幼儿发准翘舌音“吹”、“串”,理解动词“吹”、“飘”、“爆”的意思。
3 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中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挂图。(情景图片)
2 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
3动词卡片“吹”“飘”“爆”。
三、活动过程
(一) 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出示一张图片,一直小熊在吹泡泡,天空有很多的泡泡,把正在吹泡泡的小熊遮住)
1 教师:咦!小朋友们看,图画里的天空中飘着好多的泡泡呀,这些泡泡是怎么来的呢?(理解动词“吹”,并发准音)。
2教师:请小朋友猜猜这些泡泡是谁吹出来的?(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二)熟悉诗歌的基本内容:
1、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在吹?(教师撕开遮住小熊的'纸,出现正在吹泡泡的嘟嘟熊)
2、 师: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了怎样的泡泡?(一张有一串小泡泡的画纸,注意让幼儿发准翘舌音“串”)
3、 师: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了怎样的泡泡?( 又出示一张有一个大泡泡的画)
4、 (然后教师把手上的画大泡泡慢慢的飘到嘟嘟熊的鼻头上)师:咦!大泡泡怎么到嘟嘟熊的鼻头上的呢?(理解动词:飘)
5、 出示小白兔
(1)教师动作夸张模仿小白兔说:不能动!你能动!
( 2)为什么小兔对嘟嘟熊说不能动?(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引导理解动词“爆”)
(3)一起说出答案“不能动!不能动!一动泡泡就会爆掉。
(三)幼儿念儿歌
1、 师:刚才,我们看了嘟嘟熊吹泡泡,非常有意思,让我们一块儿把它编成一首儿歌吧!(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这首儿歌念出来)
嘟嘟熊,吹泡泡, 吹出一串小泡泡。
嘟嘟熊,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
大泡泡,飘呀飘,飘到咯嘟嘟熊的鼻子上。
小兔子说:不能动!不能动!一动泡泡就会爆掉。
2 采用接龙式(老师念上句,然后帮助幼儿接下句)
(四)游戏:吹泡泡
1嘟嘟熊会吹泡泡,小朋友也会吹泡泡,你们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我们来试试。(发给几个比较能干的幼儿吹泡泡,其他小朋友看他们吹咯什么样的泡泡)。
2吹泡泡幼儿抓泡泡,还可以边抓边念儿歌《吹泡泡》,欢快的结束课程。
中班语言教案2
活动目标
学习朗诵绕口令,感受口语语音和节奏的变化。
能够辨别和发出“五”“虎”“鹿”“猪”“兔”“鼠”的正确发音。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森林背景图,虎、鹿、猪、兔、鼠的动物图片若干,电脑课件,相关的字卡及录音机、配乐磁带。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绕口令;幼儿认识一些常见动物,简单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看图讲述:《森林里的动物》。教师出示森林背景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讲述森林里都有哪些动物。
利用森林背景图和动物图卡,朗读绕口令,帮助幼儿理解绕口令内容。
播放电脑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画练习“虎”“鹿”“猪”“兔”“鼠”的发音,学习朗读绕口令。
游戏鹦鹉学舌。”以男孩、女孩为单位进行分组,如男孩子读一句,女孩子就要像鹦鹉学舌一样跟读一句,直到把整首绕口令朗读完毕。(也可角色对换,女孩带读,男孩跟读)
绕口令比赛。鼓励幼儿出来朗诵绕口令,看谁念得又准又快。
活动渗透
美术活动:绘画——动物王国;
音乐活动:歌曲欣赏《我爱我的小动物》。
科学活动:森林里的动物。健康领域的体育游戏猫和老鼠”。
园中渗透: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把绕口令做成手抄报,供幼儿看读。
情境渗透:生活中注意纠正幼儿的发音,结合餐前餐后活动渗透朗读绕口令。
家庭渗透:和爸爸妈妈进行绕口令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活动分析
《数数》是一首带有游戏性质的绕口令,它的句子是由读音接近的`字组成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森林背景图为幼儿建构了理解绕口令内容的具象场景,并通过电脑课件,让幼儿轻松地掌握了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最后,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让幼儿掌握绕口令的内容,再通过比赛形式强化幼儿的记忆,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
能够辨别并读“虎”“鹿”“猪”“兔”“鼠”的正确发音。
活动拓展:
可以根据绕口令内容制作各种动物头饰,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复习朗诵绕口令。
排队游戏。提供各种动物图卡,要求幼儿根据绕口令内容的顺序给动物排队。
连线游戏:“它们生活在哪里。”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环境。
鼓励幼儿根据绕口令的结构模式创编新的绕口令。
欣赏《动物世界》VCD,结合内容进行说动物接龙游戏。
注意事项
在学习绕口令之前先让幼儿了解森林里都有哪些动物,这样更利于幼儿记忆绕口令的内容。
教师示范朗诵绕口令时语调要清晰,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变化。
中班语言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修建高铁,安图县在短期内进入了四万多外来务工人员。一时间治安案件频发,为增强本班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设计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能够根据图谱的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2、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与音乐与配对。
3、尝试运用声音、动作和表情来表演人物,加深对故事寓意的记忆,懂得不能轻信陌生人的道理,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听懂并能复述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与音乐与配对。
2、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声音、动作和表情来表演人物,加深对故事寓意的记忆。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及相关音乐
2、角色头饰
3、图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播放背景音乐《森林狂想曲》,在乐曲声中带领幼儿想像森林中的美景。《森林狂想曲》中鸟鸣、蛙叫、潺潺流水声会立刻把幼儿带入了“森林”的场景之中,在听觉上给幼儿极大的审美刺激,他们一下被吸引住了,兴奋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二、基本环节:
(一)故事欣赏——分析人物特点。
1、师:在这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们要认真听,听完后看谁能回答我的问题(欣赏童话故事《小红帽》的录音)。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刚才那个童话故事的名字吗?那故事里都有谁?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师:在四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红帽有没有做得不太合适的地方?
(二)听辨音乐——找出和人物特点相附的音乐。
师:小红帽的故事可真好听,老师还为故事中的四个人物配了四段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分一分,这段音乐像谁。
1、分段听音乐,区分并模仿小红帽和外婆的`音乐形象。
师:第一段音乐像谁,为什么?
师:谁来学一学小红帽走路的样子,她边走路边做什么?
师:第二段音乐像谁,为什么?
师:音乐听上去很忧伤,就像外婆在病中思念着小红帽。谁来学一学年老的外婆走路的样子。
2、区分并模仿大灰狼和猎人的音乐形象。
师:再听两段音乐,你们听听像谁?
师:音乐很神秘,好像大灰狼鬼鬼崇祟地跟在小红帽的后面呢!谁来学一学大灰狼走路的样子?
师:音乐听上去很有力,就像勇敢的猎人迈着有力的步伐走来啦。大家来学一学猎人的样子。
三、结束环节:
音乐表演——体验并表现人物特点。
1、分配角色并提出表演要求:要听清楚音乐再出场,注意声情并茂地。观众们要仔细看,对演员表演进行评价。
2、集体表演后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延伸环节:
欢庆胜利一一体验战胜大灰狼的快乐。
师:在故事的最后,大灰狼被打败了,大家都很高兴,让我们一起来唱歌,跳舞,庆祝胜利吧!播放《小红帽》的歌曲,幼儿边唱边跳出教室。
中班语言教案4
一、活动设计背景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手”这一幅幅开阔儿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孩子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
四、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五、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1)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
(2)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3)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4)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四)仿编诗歌。
“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诗歌记住了,那大家想不想当回小诗人,自己编诗歌呢?”首先结合课图片,引导幼儿仿编,然后幼儿自选一种宝宝的卡片,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并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编的诗歌说给大家听。最后请幼儿将宝宝卡片贴到相应的摇篮处(背景图片)让宝宝好好睡一觉。
六、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创编出较为完整的诗歌来。孩子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孩子也获得了成功。通过课的反复修改,在教学活动中也收获了不少,为我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点小小的收获: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习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通过《摇篮》教学活动,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诗歌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中班语言教案5
设计意图: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感觉这是一节以故事为载体的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在哪方面挖掘它的价值呢?我思考再三,觉得侧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科学方面。中班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实际,积极引导。”于是,我设计了此节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学习,积累经验,引导幼儿运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教学目标:
1、愿意关注周围生活,发现和寻找周围生活中方的或圆的物品,了解其主要特征。
2、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各有各的功用。
教学准备:
1、圆形和方行图片各一张。
2、各种圆形、方形的物品若干。
3、制作故事《圆圆和方方》的PPT。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圆形和方形的物品,导入活动。
1、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桌子上都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形宝宝和方行宝宝的图片,让幼儿给这些物品分类。
“这些东西有圆的,有方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圆的送到圆圆家,把方的送到方方家。”
“如果把圆的东西变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变成圆的呢?”
二、利用PPT讲述故事《圆圆和方方》,懂得其中的寓意: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师:“圆圆和方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以前他们也吵过架。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幼儿边观看PPT,教师边讲述故事。
提问:
1、圆圆和方方为什么要吵架?
2、圆圆做了什么梦?有没有把方方赶走?为什么?
3、方方做了什么梦?有没有把圆圆赶走?为什么?
4、最后圆圆和方方为什么不吵了?它们是怎么合作的?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既有圆的又有方的?
三、说一说、找一找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既有圆形又有方行呢?把圆的东西变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变成圆的行不行?为什么?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圆的和方的合作的东西。
中班语言教案6
活动目标
1、耐心倾听同伴谈话,并能清楚地说出自我对线条的认识。
2、学会用"我画的是XXX,用了XXX线条"的句式,谈论自我画的图画。
3、积极参与谈话活动,乐意在团体面前自然大方的谈话。
活动准备:
ppt课件,白纸(每人一份),油画棒(五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看看教师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
衣服上有什么?
这些漂亮的线条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用?
2、教师小结:教师的衣服上有很多线条,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它们组成了很漂亮的图案。
3、教师:小朋友们找找你们的衣服上有没有线条?
二、课件演示
提问:
1、除了这些的线条,你还看到过那些线条?
2、你在哪里看到的?
3、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它们像什么?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除了我们刚才说的线条,还有哪些趣味的线条呢?
我们一齐来看看。
三、出示图片(课件)
提问:
1、这是什么?上头的线条是怎样的?
2、这种线条看起来像什么?
3、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线条?
4、这些线条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我们身边的线条真多呀。此刻,教师为这些线条起个名字。
我们把这直直的线条叫直线,把弯弯的线条叫曲线,把这种像海浪一样的线条叫波浪线,
把这种一圈一圈围起来的线条叫螺旋线。
四、画线条画
教师:我们刚才啊认识了许多线条,有直线、曲线、波浪线和螺旋线。
此刻,教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我喜欢的线条画一幅画。
在猴儿作画时,教师巡回观察,基于幼儿适当的指导,并鼓励幼儿用多种线条作画。
五、小组谈论让幼儿用"我画的是XXX,用了XXX线条"的句式和小组同伴交流自我的画。
六、作品展示
教师把幼儿的作品贴在展板上,请2-3名幼儿用"我画的是XXX,用了XXX线条"的句式在团体面前
把自我的画介绍给大家。
再请1-2名幼儿说出自我最喜欢那幅画,并说明原因。
(引导幼儿说出画中用了那些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它们像什么。)
中班语言教案7
一、设计构思
1.教材来源:
《会动的房子》来源于《80厘米的世界》系列丛书。小松鼠造了好了新房子之后,第二天发现房子竟然在移动,每天醒来都会发现来到了一个地方,故事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
2.重难点:
重点:熟悉故事基本情节,感受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场景与小松鼠情绪上的对应关系,分享房子的“动”带来的欢乐。
难点:揭秘“会动的房子”,初步学习乌龟与小松鼠的对话,感受动物之间的友爱。
设计理念:
这是一个有些惊喜的故事。小松鼠不固守陈规,决定换一个地方住,这一换带来的变化超过了想象。体会小松鼠的心情变化,需要充分感受每一个场景,山歌声、海浪声、马蹄声各不相同却都很美,都是惊喜,小松鼠先是“没关系”、然后是“可乐了”,再是“手舞足蹈”。小松鼠发现石头是乌龟的背,这让它惊奇又惭愧,但同时它又收获了一个朋友,这就是结尾最后一个惊喜了。
3.活动流程:
利用松鼠的房子引出幼儿的兴趣。——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小松鼠去过的地方——组织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引导幼儿再次感受房子“动”的旅程以及带来的惊喜与欢乐。
二、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知道故事中谁的'蛋最大谁的蛋最小。
2.初步理解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大小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1.图卡“会动的房子”1座(大石头和房子分开),包括声音、场景、体现情绪变化的小松鼠的图卡3组。
2.图画书每人1本。
四、活动过程:
一、利用松鼠的房子引出幼儿的兴趣。
出示松鼠的房子,师:瞧,这是松鼠新造的房子,这个房子可了不得,它有神奇的功能,他会动,所以叫会动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故事。
环节自评:教师出示房子,告诉孩子这个房子的特殊功能,凸显房子的与众不同,激发幼儿倾听和表达的欲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铺垫。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图画书p1-3,请幼儿说说:小松鼠为什么要重新建造一座房子?(住腻了)它发现的大石头是什么样的?(是由小石头拼成的,光滑、硬)
(2)教师讲述图画书p5-11,幼儿回答时教师贴图卡。
●第一天小松鼠被什么声音吵醒了?(风声,就像是山吹奏出的歌声)推开窗一看发现自己来到了哪里?小松鼠惊喜之后它是怎么想的?(图卡呼呼的山歌山沟下没关系表情松鼠)
请小朋友说说小松鼠的想法?(没关系,山沟里也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作伴)
小结:第一天小松鼠来到山沟里,听到了山歌声,他觉得没关系,山沟里也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作伴
●第二天,又传来了什么声音?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发现自己又来到了哪里?(哗哗哗海浪声大海边可乐了表情)
●小松鼠发现自己来到了大海边,它的心情怎样?说了什么?(非常开心,说我的房子会动)
小结:第二天,小松鼠来到大海边,听到了海浪声,非常高兴地说我的房子会动!
●第三天,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发现自己又来到了哪里?马儿奔跑时发出了什么样的声响?
●小松鼠发现自己来到了草原,它在房子里怎样了呢?手舞足蹈,知道什么叫手舞足蹈吗,就是高兴的手脚都跳起舞来,一起来说(哒哒声大草原手舞足蹈表情)
(3)房子经过了山脚、海边、草原,它为什么会动呢?请小朋友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用别针别住的后面部分开始翻起
(4)房子为什么会动呢?哦,原来是房子建在了乌龟的背上。
(5)当小松鼠发现房子建在乌龟背上,他们会说什么呢,请小朋友来学学。(龟:小松鼠快别乱动。鼠:咦,是谁呢,是那块硬硬的大石头吗?龟: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了我的背上,我驮着你走过了许多地方。鼠:你,累坏了吧,龟:不,这下我们可以作伴了)
(环节自评:揭秘房子会动并不难,因此通过提问满足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揭秘房子会动的愿望。教师有感情的讲述为幼儿练习对话做示范,也便于幼儿感受惊喜的高潮以及动物之间的友爱。出示的图卡顺序遵照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有序、整体地感受故事。)
三、组织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引导幼儿再次感受房子“动”的旅程以及带来的惊喜与欢乐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请你们一起完整欣赏这本书。我们回去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其他人听好吗?
(环节自评:讲述时教师放慢速度以及适当的画面对比,确认师生是否同步阅看图书,提示幼儿跟随老师的讲读,练习描述小松鼠感受的语言以及乌龟与松鼠的对话,在分享幼儿关于有趣的感受过程中,再次体验故事带来的快乐情绪。)
活动反思:我利用课件形式展开引导孩子想象、猜测新房子为什么会动?活动下来,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较好,也了解了房子会动的原因,感受到了故事有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效果好。但在执教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自己对于课件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如果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孩子想象、表达的空间一定会更大。对于“小松鼠会对乌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孩子说不出来,说的有点散,回答不到点上,我想如果这段对话由老师抛出,孩子可能更容易的去理解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使得在情感方面我引导的还不够深入。
中班语言教案8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本富有童趣的书。对于幼儿来说,吃,是最感兴趣的事了。香蕉,吃过。苹果,吃过。可是,夜晚高高地挂在天上的月亮,却没有吃过。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圆圆的、黄黄的月亮,是像饼干一样脆脆香香的,还是像橘子一样甜甜酸酸的呢?书中小动物一个叠一个的场面,而且越叠越高会让幼儿们很感兴趣。故事中通过小动物们同心协力的吃月亮,一起品尝月亮的味道让幼儿感受团结的力量。故事不但有趣,还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活动目标:
(一)喜欢阅读,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的有趣。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勇于表达。
(三)知道坚持到底,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活动准备:
绘本PPT、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是关于谁的故事呢?
(评析:活动的环节前面的导入比较平常,可以把最后“小老鼠吃到月亮”的图片放到前面,让幼儿猜猜小老鼠在地上是怎么吃到月亮的,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观察画面,利用想象猜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评析: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的是先分段再完整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通过故事传达一个信息“团结起来力量大”。在活动中教师很重视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想想猜测,各环节很清晰,教态自然,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1.导入部分:欣赏第一张画面
教师:“天黑了,你看,天上有什么?月亮下面藏了些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眼睛?有几双眼睛?会是谁的眼睛?他们在想什么呢?
2.教师讲故事:“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下口啊!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提问:(1)小动物望着月亮想干吗?--想尝尝月亮的味道。
(2)那你觉得月亮会是什么味道的呢?---幼儿猜测
(3)小动物够的着月亮吗?我们来帮小动物想想办法,怎么才可以够到月亮呢?——引导幼儿举手回答。你们真聪明,帮小动物想了那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办的,继续讲述故事。
3.画面切到第二张(出现小海龟)
教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他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提问:小海龟想了个什么办法啊?——爬到最高的山上。恩,这也算个好办法,你觉得小海龟能够的着月亮吗?为什么?)
4.画面切到小海龟爬到最山顶的那一张,教师:“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1)为什么小海龟够不着?
(2)用什么办法能够摸到月亮呢?(幼儿发挥想象)
5.它会请谁来帮忙呢?(切换至出现大象画面)“海龟叫来了大象。”“小乌龟说,大象你到背上来,说不定我们能够得着呢?”(重点:幼儿学说此句语速较慢)幼儿说说看。
“月亮想,这是和我在玩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的往上一跳,大象还是够不着。”
6.它会请谁来帮忙呢?(幼儿发挥想象)(切换至出现长颈鹿画面)“他叫来了长颈鹿。”大象说:“长颈鹿,你到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着呢?
提问(1)大象是怎么说的?(学说句型)
(2)长颈鹿够摸到月亮了吗?(没有)长颈鹿使劲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幼儿学做长颈鹿够月亮的动作伸伸脖子)该怎么办呢?
7.切换到出现斑马的画面:谁来了?(斑马),长颈鹿找来了斑马,长颈鹿怎么说的?谁愿意来说说!“斑马,你跳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一下就够到了!”
8.切换到出现斑马和大家共同够月亮的`画面,你们看,这里有几只小动物在摸月亮拉?(四只)那四只小动物能够地着月亮吗?(幼儿猜想)月亮一看到斑马,又轻轻得往上一跳。“他们离月亮越来越近了,有摸到月亮吗?怎么办?斑马叫来了谁?
9.切换到狮子的画面)斑马是怎么说的?说:“狮子,你跳到我背上,说不定我们就可以够到了”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往上一跳。动物们还是够不找月亮,叫来了狐狸。
10.(切换到狐狸的画面)月亮太高了,小动物们还是够不到,狮子又叫来了狐狸,狮子说:“狐狸,你跳到我背上,肯定能成功!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的跳高了一点。他们现在够高了吧!有几只小动物啊?数一数?这么多小动物都来帮忙应该可以摸到月亮了吧(猜想)
11.切换到猴子出现的画面?咿,你们这里有只小猴子啊?他来干什么啊?(猜想)狐狸会怎么说的?“猴子,你到我背上来,这回我们肯定可以够到了。”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得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拉,可还是够不着。猴子叫来了小老鼠。
12.你觉得小老鼠来,会摸到月亮吗?为什么?
“老鼠,快爬到我的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有动。月亮为什么会这么想?
13.(切换到小老鼠咬了一片)想不到,“咔嚓!”老鼠咬下一片月亮。它给动物们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提问:(1)小老鼠成功了吗?
(2)为什么大家觉的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只有通过努力才得到的东西才会显得特别珍贵。)
14.切换到睡觉的一张“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可是切换到初始的画面(9双眼睛)还有一只会是谁呢?去哪里了呢?切换到最后一张“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吗?喏,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啊!
提问:奇怪,怎么水里有月亮呢?是怎么回事?(倒影)
(三)配乐完整欣赏故事,知道坚持到底,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评析:配上音乐完整欣赏一遍故事,给孩子视听觉上的共同享受,让孩子深深得沉浸在绘本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力量。)
1.这本书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我们一起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一遍。
2.提问:
(1)小动物摸不到月亮的时候,有没有放弃?
(2)最后小动物们摸到月亮了吗?是谁摸到的吗?
(3)是不是小老鼠的功劳最大?(不是)小老鼠是怎么够得着的?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个一个叠得高高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大家能摘到月亮并不是小老鼠的功劳,而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才能成功,看来团结合作的力量真的大啊。
(四)想象迁移:月亮真的能吃吗?(这就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如果月亮能吃,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味道?
(评析:想象的迁移提升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让整个活动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教师示范:我希望月亮是甜甜的,就像美味的巧克力……
五、活动延伸:
(评析:活动的延伸是幼儿对作品想象的延续。)
(一)观看动画片《月亮的味道》。
(二)把月亮的味道画出来。
中班语言教案9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和树叶的主要特征及之间的亲密关系。
2、参与相应情境,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含义,萌发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3、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树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经验,进行诗句的创编,发展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树叶每人一片。
2、活动室布置成树林场景,小熊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小树叶引入,进入树林
“小朋友带着小树叶,唱着《大树妈妈》的歌到树林找大树妈妈玩,好吗?”
(二)欣赏树林美景,探索树和树叶
1、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树枝。
“这里哪些树你认识?”“松树的树枝怎么长?”(柳树、榕树、芒果树、龙眼树呢?)
(让幼儿作手势,双手向两边平举。“松树的树枝是横生”等)
2、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帮小树叶找妈妈
“小朋友,快去找小树叶的妈妈吧。你们要看好它们长什么样的,不要找错。”
3、回忆和巩固动物、自然现象、人与树的关系
“今天我们帮小树叶找到了妈妈。小树叶很高兴。因为小树叶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还有谁喜欢和树妈妈在一起?”用动作表现它们与树在一起的情景。
(三)保护树妈妈,学习、创编儿歌
1、通过情境对话,熟悉儿歌内容。
“看,谁来了?是大树妈妈的'朋友吗?”教师操作小熊木偶“它想干什么?你猜它用什么造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小鸟、松鼠会怎么说?”(不行,不行!)
2、幼儿讨论小熊不能砍树的道理,如大树是小鸟的家等。
3、小朋友一起来帮小熊想办法,“小熊要住在哪儿?”
4、学儿歌:老师把刚才发生的事编成一首儿歌。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请幼儿边跟教师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5.创编儿歌:“树的那些朋友会阻止小熊的砍树行为吗?为什么?” 启发幼儿仿编第二、三句诗,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表达。
(四)唱歌跳舞,共同欢庆
大树妈妈又多了一个好朋友,真开心!咱们一起来唱个歌(旋律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庆祝一下吧!
附儿歌:《小熊砍树》
小熊要盖房,上山去砍树。
小鸟说:别砍,别砍,树是我的家。
松鼠说:别砍,别砍,我在树上住。
为了朋友都有地方住,
小熊不盖房,小熊不砍树,
夜晚睡在树洞里,甜甜美美打呼噜。
区域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情绪。
2、继续激发幼儿主动发现、探索、操作的兴趣。
3、培养幼儿自主、坚持、专注的心理品质。
活动流程:
投放材料→幼儿自主探索→师生共同分享成果
玩沙活动:造树林 {材料:沙池(湿)树枝}
手工:叶贴(泥塑) {材料:树叶、图画纸、胶水(橡皮泥)}
科学:树叶变红 {材料:红墨水、树叶}
语言:(播新闻)看图书 {材料:(自制电视)图书}
计算:打扮树妈妈 {材料:大可乐瓶剪成树状、树叶、花片}
常识:小树叶找妈妈 {材料:照片、树叶}
中班语言教案10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儿歌。
2、 让幼儿体会儿歌的意境,有表情地朗诵。学习正确发出"南"、"老"、"奶"的音。
3、 激发幼儿学习小娃娃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品德。
活动准备:
1、 南瓜若干个,小拉车一个。
2、 幼儿情景表演一组。
3、 PPT背景图一张,老奶奶、小娃娃、以及指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
1、PPT 出示一个南瓜,请幼儿猜一猜南瓜哪来的`?
2、 观看情境表演,熟悉儿歌内容。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 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记住儿歌。
(1) 教师有表情地将儿歌朗诵一遍,再让幼儿一边看手偶表演,一边轻声地朗诵。
(2)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重点练习:老、奶、南的发音。)
4、 练习有表情地朗诵。
5、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
讨论:小娃娃拉着小车笑哈哈,他为什么这么高兴?教育幼儿学习小娃娃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品德。
儿歌: 大南瓜
老奶奶,收南瓜,
南瓜甜,南瓜多,
拿不了,抱不动,
来了一个小娃娃,
拉着小车笑哈哈,
帮助奶奶送南瓜。
中班语言教案11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生活。
2、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能根据生活经验想象画面,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创编活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视频、课件、拼图、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说说欣赏树后的感受。
1、你在频幕上看到了什么?
2、你在哪里看到过树?
3、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下,欣赏树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4、如果没有树的话,会怎么样?
5、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没有树的话到底会怎么样。
二、观看视频,了解破坏树木造成的危害。
1、你看到了什么?
2、那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小结:是啊,如果有大树就好了。有了大树,就能挡住风沙,大风再不会到处乱跑了。树可真好啊!
3、那除了这些,大树还有哪些好处呢,老师告诉你们,大树的好处就藏在桌子上的拼图里,大家快来动手拼一拼,讲一讲大树的好处吧!
三、合作拼图,感受大树的美好(配乐)。
1、指导语:每组推选一名小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拼图的内容,而且每一句话前都要说一句“树真好”。
2、教师小结四幅图片的内容。
3、过渡语:小朋友,这就是大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人们还把它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呢,接下来老师给小朋友朗诵一下。
四、借助图片,教师配乐示范朗诵散文诗。
1、欣赏前问题:仔细听,你喜欢哪一句,这一句是怎么说的?
2、欣赏后请幼儿回答,再集体学说。
五、利用课件,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
六、发散思维,尝试仿编。
1、还有很多动物也想说“树真好”,谁能帮它们说一说呢?(教师逐一播放多媒体课件)
2、树真好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回去后我们再去找找树还有哪些好。
中班语言教案1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和情趣美。
2、体验叶子鸟舞蹈的快乐,创编叶子鸟随风舞动的动作。
活动准备:
大图书《叶子鸟》、音乐磁带《秋日私语》。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图书引题
1、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2、叶子一片一片落下来,它像什么呢?(小鸟)那我们就叫它叶子鸟吧。
二、欣赏大图书,初步感知故事
1、呼呼!一阵秋风吹来了,叶子鸟们到到哪儿去了?(地上)
2、怎么还有一片叶子鸟没下来呢?我们一起把它叫下来吧!(集体喊:叶子鸟快下来吧!)
3、叶子鸟都下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去参加舞会。)
4、参加舞会它们应该做那些准备?(穿上漂亮的衣服,化妆…)它们的衣服真美啊!
5、听!什么声音?原来是叶子鸟哥哥和弟弟打架了,它们这样做对吗?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爸爸妈妈的口气,学劝叶子鸟兄弟不吵架。)
6、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叶子鸟跳舞的动作,师:叶子鸟随着秋风舞蹈,舞会就这么开始了,你最喜欢哪只叶子鸟为什么?(请幼儿学相应的舞蹈动作)
7、小鸟看到叶子鸟的舞蹈,就去请爸爸来看,叶子鸟怎么都躺在了地上不动了?
三、再次欣赏大图书,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故事。
1、小结:风起了,叶子鸟就跳起了舞。风停了,叶子鸟就躺在地上不动了。
2、请幼儿创编叶子鸟舞蹈的动作。
3、故事好听吗?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
四、随音乐,教师当秋风,幼儿当叶子鸟。
要求动作优美,风越大叶子鸟就跳得越高兴,风小了叶子鸟就慢慢地舞蹈。
教师提醒叶子鸟可以一个人跳也可以两个或者几个人一起合作舞蹈。
五、秋风将叶子鸟扫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叶子鸟》课后反思
语言“叶子鸟”故事的内容不是很丰富,情节也比较简单,但故事的意境特别美,很适合让幼儿展开丰富、有趣的想象。在第一遍聆听故事后,幼儿表现的不是很起劲,只是初浅的觉得叶子变成了鸟,有些好玩。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幼儿的感觉慢慢的`来了,在第二遍聆听故事后,幼儿能感受、理解故事里特别的意境,大家的情绪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比较好,好多幼儿在听故事时就沉浸在其中,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叶子鸟。这些都为下面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作品效果较好。在续编故事时,有几个幼儿表现突出,如孙承、杨锦义等,其他幼儿思维不够活跃,新旧叶子鸟的故事区别不大。
中班语言教案13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学习按线索想象创编故事,会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活动流程
完整听声音,熟悉故事角色→分段倾听讲述,了解故事脉络→再次倾听声音,幼儿创编故事
活动准备
录音机
磁带(录有狗悲伤叫声、鸟叫声、狗高兴吹口哨声)
磁性教具(狗悲伤样、鸟飞来样、狗高兴样)
活动过程
一、熟悉故事角色:小朋友听听,这个声音故事里讲的是谁?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完整倾听)
提问:故事里讲的是谁?你觉得小狗、小鸟在干什么?
二、了解故事脉络: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小狗的叫声是高兴、生气,还是悲伤呢?它可能会说什么呢?(放狗悲伤声,幼儿倾听)提问:小狗的`叫声是高兴、生气,还是悲伤呢?它可能会说什么呢?
2、(导入)小狗的叫声很悲伤,原来小狗落难了,它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呢?或者是小狗可能发生了什么危险呢?我们再来听听,边听边想,等会儿把小狗落难的 事来讲给大家听听。(再次放狗悲伤声,幼儿倾听)提问:你觉得小狗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呢?或者是小狗可能发生了什么危险呢?
3、(导入)小狗落难了,它伤心地哭着,着急地叫着:“汪汪,谁来帮帮我?谁来救救我?”它的叫声被一只小鸟听见了,小鸟顺着声音很快找到了小狗。小鸟会怎样安慰小狗呢?我们来听听小鸟说了什么?(放小鸟声,幼儿倾听)提问:你觉得小鸟会说什么?你认为小鸟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狗呢?
4、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帮助小鸟,小狗终于得救了。这时候,小狗是悲伤还是高兴呢?听听小狗高兴地在干什么?它可能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放狗高兴吹口哨声,幼儿 倾听)提问:你觉得小狗高兴地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三、幼儿创编故事:
1、小朋友乐心帮小鸟想办法营救了落难的小狗。我们再来完整地听听这个声音故事,边听边给故事起个名字,听完后请你来讲讲你听到的声音故事,比比谁讲得好听,谁讲得有趣。(幼儿完整倾听)
2、提问:谁来做故事王讲你听到的声音故事?
3、小结:小朋友讲了情节不同的声音故事,回去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下次我们再来开故事会,比比谁讲得故事新颖、与众不同。
中班语言教案14
【活动目标】
1、学习故事,懂得谦让的道理。
2、愿意与人分享。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小熊让路》。
2、每个幼儿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物品。
3、幼儿分组,每组一块小鸡蛋糕、一把小塑料刀,一个盘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故事,了解谦让的道理。
1、幼儿看幼儿用书《小熊让路》的画面,引出话题。
师:画面中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教师讲述故事《小熊让路》。
3、师:为什么说小熊变得懂事了呢?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呢?
4、教师小结:我们要学会谦让。
二、迁移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谦让。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在什么地方会觉得比较拥挤?拥挤时可以怎么做,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舒服?当我们有了好玩、好吃的东西能不能让别人也玩到、吃到?
三、学会分享,体验和练习分享行为。
1、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相互交换和分享。
2、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指导。如:请语言表达顺畅的幼儿进行示范讲述。也可询问个别幼儿与那些幼儿进行了交换、分享,是怎么说的,等等。
3、每组分享吃蛋糕。
活动反思: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学中的提问,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幼儿在问答之中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且在活动中创设设问的情境,充分发挥幼儿自己的见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使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孩子们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些语言能力差,反应慢的孩子,对于老师的提问不能及时的理解,还有的孩子倾听的习惯较差,因此理解故事内容比较困难。
中班语言教案15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让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同时《指南》中建议应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树、鸟、花、草……的变化让孩子惊奇不已,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哪哪儿花开了,哪哪儿发芽了,她们喜欢在春天里去户外踏青游玩,她们在春天有数不清的发现,她们对换季带来的变化很感兴趣,这些奇妙的改变,有趣的户外活动,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正是利用这些有趣自然变化作为切入点, 扩展幼儿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所以我设计了《春姑娘》这一活动,开展语言活动,让幼儿感受诗歌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体会不同于其他三季的春天,了解春天,去感受春天,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语言和诗歌意境的美。
(2)尝试根据诗歌的句式进行仿编。
(3)热爱春天,喜欢表达。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带幼儿户外观察、感受过春天
物质准备:幼儿园春游照片,诗歌《春姑娘》,歌曲《春天春天真美丽》,春姑娘诗歌挂图。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春天春天真美丽》,带幼儿做律动。
春姑娘来了,万物都苏醒了,老师带来了一首歌唱春姑娘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听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谈话活动。
在刚才的歌里我们听到了什么?春天来了,我们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去春游的时候小朋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引导幼儿回忆并请幼儿来讲讲春天景物的特征。
出示春游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小草、柳树、桃花等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能描述出春天的样子。
(3)出示诗歌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她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朗诵诗歌。
春天有颜色:草儿青青,杨柳绿绿的花儿红红的。(引导幼儿伴随着诗歌观察挂图,图文结合)
春天有气味:花儿香香的,蜂蜜甜甜的,土地润润的。引导幼儿学说诗歌语句,感受诗歌语言美。
(4)提出问题
这些颜色和气味是谁带给我们的?除了这些颜色和气味,春姑娘还带给了我们什么?
(5)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编创“春天的声音”加进诗歌里。
诗歌里说春天有颜色、有气味儿。颜色是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气味是我们用鼻子闻到的,那我们的耳朵呢,可以听到春天的声音吗?春天会有什么声音呢?
编创“春天的声音”并加进诗歌里,让幼儿明确诗歌句式,帮助幼儿根据诗歌句式进行简单的仿编,充分体验创造乐趣。
教师小结:
教师朗诵编创诗歌“春天的声音”,幼儿欣赏。
活动延伸:
根据诗歌内容,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春姑娘》。
附:诗歌《春姑娘》
春天有颜色:草儿青青的,杨柳绿绿的,花儿红红的。
春天有气味:花儿香香的,蜂蜜甜甜的,土地润润的。
【中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语言的教案02-26
中班语言家的教案03-26
中班语言教案11-12
中班语言领域教案03-04
中班语言伞教案05-17
中班语言微笑教案08-30
中班语言的活动教案09-05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02-24
中班语言玩球教案06-22
中班语言简单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