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生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衣服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笑笑要带我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出示:数学广角。
二、情境一服饰搭配
1.探究:既然参加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些。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笑笑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观察并同桌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老师为你们准备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人选择一种搭配方法试试看。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搭配1
好的小朋友可以和你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等下把你们认为组里面最棒的方法推荐给同学。
2.归纳、演示:
搭配方法一:用学具摆一摆。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或先确定下装,再确定上装。
搭配方法二:连线。
搭配方法三:列式
搭配方法四:用编号
[备选]若学生提出其他搭配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3.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三、情境2--早餐搭配
1.出发前,笑笑的妈妈还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出示练习二十五中的第1题早餐图)
2.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看看这儿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搭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5.如果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6.小结:生活中看似平常、简单的事情,都藏着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像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四、情境三--游玩数字乐园
1.探究:猜数游戏
这个数是由9、3、7这三个数组成的三位数,可以组成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2.你能不能像刚才穿衣服,吃早餐那样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些三位数
3.独立思考
再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师生归纳:
同学们都能有条有理地思考,不错!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吗?
5.小结:这三个数字可以有条有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排列。可以先定百位,再写十位和个位,这样写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排列组合”问题。
6.确定范围:由9、3、7组成的最大三位数
五、情境四--活动乐园
笑笑要从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电脑出示练习二十五中的第2题)在媒体上出示编号①②③④⑤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择
1.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你能简单地画一画吗?
2.师:是不是这6条路都要选呢?如果是你,你选哪一条?为什么?
师:对,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佳路线。
六、情境五--游戏乐园
(一)跑道问题
小军、小兵、小华要进行跑步比赛,一人一个跑道的话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呢?
(二)词语搭配
“小”“大”搭配“河,树,山,船”你有几种搭配方法哪种方法好?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真了不起!
七、情感沟通,全课总结:
1.本次数学广角,你玩得开心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吗?
2.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要选择呢?怎么办?
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学生可以有各自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学化和非数学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进一步的活动,给学生一个比较广泛的问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选择最佳方案,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语文学科结合,数学的搭配理念也可以拓展到别的学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
第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2、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1. 300 63 90 3000 72 80
2. 84 450 86 72 240 60 4000 42 32 72 70 6300
3. 813 603 630 3736 3248 3680
4. 504 294 870 2240
5. 450×3=1350(克)
6. 安排二年级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层次清晰,一开始我都先请同学来说该怎么算,说出每种的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并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学生的基础都较为扎实,不仅表达的完整,而且算的速度也相当快。除了会算以外,我还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巩固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4.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系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1.理清脉络,整理复习。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2)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整理方式:
第一种:
2.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2题题目)
(2)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①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②小组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教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板书:估算、口算、笔算。
(3)组织讨论:你认为估算、口算、笔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教材第75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4.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口算练习。(可抽查一组快速回答。)
(2)练习十六第3题。
①尝试解答。
②反馈思路。
a.说说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
b.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并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十六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一方面要构建出本单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对各知识点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xx、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运用直观方法比较同分母两个分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1 分钟)
1.回忆前一节课所学内容。
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7 分钟)
1.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折纸、涂色练习。
(1)把一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2)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3)教材第101页试一试
(4)例2。
把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分,请男同学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请女同学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2.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菜单:
(1)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2)1张5份涂了其中的3份的,1张5份涂了其中的2份,请大家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⑶.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这样说: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2)(补充)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都平均分成了8份,1张涂了其中的1份,1张涂了其中的2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 分钟)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按照下面的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发展练习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4.了解“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6分钟)
1.谈收获。
2.课堂作业:
必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1、2题。(计算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4题。(要注意分均分)
选做题:完成《补充习题》80页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和结果,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算,通过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一起来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认识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理念:
本课根据凯洛夫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上课--复习旧课--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就--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巩固。以及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小棒(6厘米的4根,2厘米的1根,4厘米的2根,3厘米的1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 同学们用线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一说它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齐读课题)【提出上课目的,内容和要点】
二、引入新课
跟学生说龟兔赛跑的故事:从前有只兔子跟乌龟比赛跑步,瞧,他们要出发了(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小兔子一直往前跑,这是它的路线图(长方形,长6米,宽4米),乌龟也不示弱的一直往前跑,这是它的路线图(正方形,边长5米)。同学们,小兔子跑的路程跟乌龟跑的路程哪个比较短呢?咱们一起看一看。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生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两条宽并相等,两条长并相等)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板书公式)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师主要引导认识(6+4)×2=20(米)这种有小括号的式子。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四条边相等)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板书公式)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
4、试一试 利用公式计算周长
课本44页练习十1、2两小题(单位:cm)
老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正方形(长3分米,宽三分米)让同学上讲台来测量并计算。
5、质疑。
提问:要想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释疑)
三、动动手,摆摆算算
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选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 算一算:算出所摆正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4根6厘米的,1根5厘米的,2根4厘米的和1根3厘米的。)。你能选4根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吗?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师:你能算出你摆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现在我们再来摆摆正方形,然后算算它的周长。
四、巩固深化(课件出示)
1、填空
⑴ 长方形周长=( )
正方形周长=( )
⑵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比长少3厘米,它的周长是( )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厘米,它的边长是( )米
1、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 )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 )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
2、选择
⑴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A、12 B、24 C、32
⑵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米,它的边长是( )米.
A、16 B、128 C、256
⑶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
A、相等 B、大于 C、小于
3、 解决问题
⑴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两圈,要跑多少米?
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⑵一个养鸡场是个长方形,它的一条长边是砖墙,其它边是用篱笆墙围成的,已知长是18米,宽是10米。问,篱笆墙总长有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六、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七、板书设计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问题收集有用的信息,将情节描述成简图(线段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开场谈话,揭示课题。
2、出示几个条件:兔子灯有25盏,莲花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3倍,球形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4倍。
3、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回答,教师贴板书,并记录下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
5、在这些问题中哪几个可以一步计算?
6、你能不能把剩下的这些问题分分类?和你的组员讨论一下。
7、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学生讲教师调整板书)
二、尝试探究,获得新知
(一)和倍问题
1、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问题“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几盏?”(媒体出示)
2、你们每个人先试着做做看好吗?要求:列式计算,省略答句。
3、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大组汇报:
1)学生说想法。(教师可提示:要求什么?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你?)
2)谁来列式?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板书:
3)你能把这两个式子和并写成一个式子吗?
板书:25×3+25或25+25×3
= 75+25
= 100(盏)
5、第二种解法
1)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是:
A. 4×25问:可不可以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
B. 1+3×25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听。
C.(1+3)×25
2)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就由老师提示。
我们刚才说了“把兔子灯看成是1份,那么莲花灯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3=4份。”我们还知道“每份是25盏”,那么4份有几盏呢?
边说边媒体演示:
逐步形成以下板书。
6、比较:这两种方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练习:
黑板上所有求和的题目中任选两题。
汇报时,媒体出示线段图
统计哪些同学用了第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用了第二种方法?
(二)差倍问题
1、尝试练习:球形灯比兔子灯多多少盏?
2、学生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练习:黑板上另外的有学生提出的减法问题中任选一题
4、 小结:今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都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选择题:
1)松树有38棵,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A. 38×3+3
B. 38×3+38
C. 38×3+1
2)第一层书架上有51本书,第二层书架上的数是第一层书架的3倍,两层书架上的书相差多少本?()
A. 51×3-51
B. 51×(3-1)
C. 51×(3+1)
3)学校买了足球15只,买的篮球比足球多6只。足球和篮球一共买了多少只?()
A. 15×6+15
B. 15×(6+1)
C. 15+6+15
2、兔子灯有25盏,________________,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多少盏?
学生自由补充条件,其他学生随机回答。
四、小结
五、板书:灯市
六、作业
1体育室有排球14只,足球的只数是排球的3倍,足球有多少只?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
2超市里有24箱酸奶,橙汁是酸奶的5倍还多9箱,橙汁有多少箱?两种饮料一共有多少箱?
3有甲乙两个粮库,甲库存粮123吨,乙仓存粮比甲仓的3倍少20吨,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4/9里面有( )个1/9 。
2. 5/9是5个( )。
3. 7/8里面有( )个1/8;3个1/5是()。
4.1里面有( )个1/3或( )个1/8或( )个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图。
(2)教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2/8)
教师:弟弟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1/8)
(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5)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2/8,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
(6)交流反馈。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7)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画图引导学生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课件演示并板书:2/8+1/8=3/8)
(8)巩固。
3/5+1/5=2/9+3/9=2/7+4/7=
教师:观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例2。
(1)讨论5/6-2/6 的结果。
5个1/6减2个1/6是3个1/6,就是3/6 。(板书:3/6)
(2)巩固。
4/7-3/7 = 8/9 - 6/9 =
教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自学例3。
讨论:(1)”1“为什么可以看作44?
(2)”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第3~7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列式的理由。
(3)说说计算的想法。
5.练习二十一第8*、9*题。
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04-11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2-2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小班上册数学教案:一和许多03-06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数学教案03-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