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方程教学教案

方程教学教案

时间:2024-06-23 16:51: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方程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方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程教学教案

  方程教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材分析 :

  本节课知识与前面几个课时密切相连,是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方法的最后一节课。在掌握知识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更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与之融会贯通,能够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的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达到灵活运用。从而体会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尽管学生已经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一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但是去分母的原理和容易错的地方仍然是这解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对解方程的步骤有整体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体会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学习突破点:

  (1)找对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强调方程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的正确使用。

  学习流程安排: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同时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

  三、 巩固练习——完善解方程程序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四、小结提升——体会数学思想

  总结本节收获,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等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设计:

  一、实际问题——探究去分母的方法

  前面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问题(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四分之一,加起来共是17,这个数是多少?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解法。)

  问题(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①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

  ②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第二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来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引出本节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

  (2)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二、例题分析——规范去分母过程

  1、学生初步尝试,感受去分母的必要性。

  例1 :解方程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

  例2:解方程

  提问(1)第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怎样去分母,这有什么根据?

  (3)去分母后会出现怎样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下面还有怎样的步骤? (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去掉方程中的分母,第一步应该找到这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10;

  ○2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10,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

  ○3去掉分母后的分子如果是单项式的话应加括号;

  ○4接下来还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和系数化1

  小结: 通过老师的示例和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边做边答,不仅能让学生对去分母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理顺了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完善解题程序, 归纳一般步骤。

  (1)梯度练习

  1、选择题

  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后得到( )

  A 3x+5+1=2- 2x+1 B2(3x+5 ) +1 =2- (2x+1 )

  C2(3x+5 ) +6 =12- 2x+1D2(3x+5 ) +6 =12- (2x+1 )

  2、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A

  B 1+

  C 当x等于什么数时,x- 的值与7- 的值相等?

  (2)同学之间交流,找出问题,进行纠正。

  (3)提问:

  ①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 你知道每种变形的依据吗?

  ○2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觉得那些环节是值得同学们需要注意的?

  小结:在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后,说明不同的方程有不同的解法,不能生搬硬套这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学生解题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合的解题步骤。

  四、小结提升, 总结收获。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板书共同复述:去分母的方法:

  依据:

  解方程过程中需注意:

  解方程一般步骤:(教师提醒:需要哪些步骤取决于方程)

  最终化成的形式:

  五、作业自助餐:

  102页:(1)(2)较容易

  (3)(4)稍有难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一定要把更多的学习、探究机会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老师绝不代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安排足够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进行因材辅导。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去分母------------方程两边各项都乘分母最小公倍数

  去括号------------乘法分配率 括号法则

  移 项------------要变号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

  方程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

  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理解这类方程的格式。

  3.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

  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方程的意义。

  1.什么叫方程?

  2.什么叫解方程?

  (二)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

  与4的和等于40。

  2.

  的3倍等于40。

  3.

  的3倍加上4等于40。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2

  例2。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图意,找等量关系。

  3.教师提问

  (1)观察图形你都知道了什么?

  (2)怎样列方程?

  4.列方程并解答。

  (1)教师板书:3x=1500

  (2)教师提问:应当先求什么?解这个方程要先算哪一步?

  5.学生独立解答。

  6.集体订正,板书全部解题过程。

  3x=1500

  解: x=15003

  x=500

  检验:把x=500代入原方程,

  左边=3500,右边=1500,

  左边=右边,

  所以x=500 是原方程的解。

  7.练习:

  (二)教学例3

  例3。解方程3x+100 =1000

  1.思考

  (1)例3与例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小结:解这一类方程,要先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来,再把

  与因数的积看成是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4.练习:解方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所学的解方程有什么不同?

  四、巩固练习

  (一)口头解下列方程,并说出每一步的根据。

  (二)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三)在0.5、1.5、2.5、3.5、4这五个数中,

  哪个数是方程0.5

  -1.5=0.5的解?

  哪个数是方程220.5-2

  =4的解?

  思考:怎样做比较简单?

  五、课后作业

  解方程

  方程教学教案 篇3

  【摘要】初三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实录本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的次数是一次

  练习:(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2y=1 xy+x=1 3x-=5 x2-2=3x

  xy=1 2x(y+1)=c 2x-y=1 x+y=0

  二、议一议、

  师:上面的方程中x-y=2的x含义相同吗?

  师:

  x-y=2

  x+1=2(y-1)

  2x+3y=3 5x+3y=8

  x-3y=0 x+y=8

  1、 x=6,y=22、 X=5,y=3 x=6 x=5

  y=2 y=3

  x=5 y=3

  1、 2、 3、

  方程教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理解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区别。

  2、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会用方程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列各题

  (1)甲数是278,乙数比甲数的6倍还多32 ,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78,比乙数的6倍还多32,乙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计算)

  2、计算后讨论

  (1)这两题不同在哪里?

  (2)第2题用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的?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1)审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答:

  学生试着用两种方法(算术方法和方程)

  (3)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法1:(1700-32)÷6

  =1668÷6

  =278(元)

  解法2:解:设人均收入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6x+32=1700

  6x=1700-32

  6x=1668

  x=278

  (4)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用算术方法解时怎样思考?

  列方程解时又如何思考的?

  教师指出:两种解法的思路不同,象这样的逆向题一般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2、根据图意列方程

  (1)课本练一练第一题

  (2)第2题

  (3)说说与第三题的'相等关系。

  三、巩估练习

  1、王大叔承包的果园,有苹果树280棵,比梨树的3倍少20课,有梨树多少棵?

  (1)先说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解题后讨论:

  你是根据怎样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梨数的3倍-20棵=苹果树280棵

  能否列成3x-280=20这样的方程?那个方程比较容易理解?

  2、学生独立解答练一练的2、3两题。

  (1)要求先写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你还会列出其他的方程吗?

  四、课堂总结

  1、学生讨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2、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必须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所求的数为X,然后根据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方程教学教案 篇5

  课 题:分式方程的解法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体会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航海”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分式方程组的解的.

  2.等式性质有哪些?

  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2x1x?1 ??324

  (回顾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着重复习去分母的步骤,为学生过渡到分式方程去分母.)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解下列分式方程:10060 ?20?v20?v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 解下列分式方程:480600??45 x2x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并强调检验方程的解.)

  2.议一议:解分式方程 110 时,小明的解为5,他的答案正确吗? ?2x?5x?25

  (让学生通过解这个方程,并思考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展开讨论,了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

  3.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⑴上面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⑵主要步骤有哪些?

  四.练习提高

  解下列分式方程

  (1)343?x5? (2)??4 x?1x2x?33?2x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1.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2.体会了化未知为已知、化分式为整式的转化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本32页习题16.3第1题

  七.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的方法找到分式方程的解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中,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通过创设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方程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根据圆心坐标、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从圆的标准方程中熟练地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联想、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难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选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及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请同学们考虑:如何求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

  生: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为(x,y);②写出适合某种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 ?p(M)};③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f(x,y)=0;④化简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⑤证明以化简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一般省略)。[多媒体演示]

  师:这就是建系、设点、列式、化简四步曲。用这四步曲我们可以求适合某种条件的任何曲线方程,今天我们来看圆这种曲线的方程。[给出标题]

  师:前面我们曾证明过圆心在原点,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x2+y2=52 即x2+y2=25.

  若半径发生变化,圆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能否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生:x2+y2=r2.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启发)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生:圆上的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即 ,亦即 x2+y2=r2.

  师:x2+y2=r2 表示的圆的位置比较特殊: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有时圆心不在原点,若此圆的圆心移至C(a,b)点(如图),方程又是怎样的?

  生:此圆是到点C(a,b)的距离等于半径r的点的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即:(x-a)2+(y-b)2= r2

  Ⅱ.讲授新课、尝试练习

   师:方程(x-a)2+(y-b)2= r2 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特别:当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时,圆的.标准方程为:x2+y2=r2.

  师:圆的标准方程由哪些量决定?

  生:由圆心坐标(a,b)及半径r决定。

  师:很好!实际上圆心和半径分别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由此可见,要确定圆的方程,只需确定a、b、r这三个独立变量即可。

  1、 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多媒体演示]

  ① 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圆心在点C(3,4),半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变式题[多媒体演示]

  ① 求以C(1,3)为圆心,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的圆的方程。

  答案:(x-1)2 + (y-3)2 =

  ② 已知圆的方程是 (x-a)2 +y2 = a2 ,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答案: C(a,0), r=|a|

  Ⅲ.例题分析、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看看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1] 已知圆的方程是 x2+y2=17,求经过圆上一点P(,)的切线的方程。

  师:你打算怎样求过P点的切线方程?

  生:要求经过一点的直线方程,可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来求。

  师: 斜率怎样求?

  生:。。。。。。

  师:已知条件有哪些?能利用吗?不妨结合图形来看看(如图)

  生: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垂直,故斜率互为负倒数

  半径OP的斜率 K1=, 所以切线的斜率 K=-=-

  所以所求切线方程:y-= -(x-)

  即:x+y=17 (教师板书)

  师:对照圆的方程x2+y2=17和经过点P(,)的切线方程x+y=17,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想?

  生:。。。。。。

  师:由x2+y2=17怎样写出切线方程x+y=17,与已知点P(,)有何关系?

  (若看不出来,再看一例)

  [例1/] 圆的方程是x2+y2=13,求过此圆上一点(2,3)的切线方程。

  答案:2x+3y=13 即:2x+3y-13=0

  师:发现规律了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分别用切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代替圆方程中的一个x和一个y,便得到了切线方程。

  师:若将已知条件中圆半径改为r,点改为圆上任一点(xo,yo),则结论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胆地猜一猜!

  生:xox+yoy=r2.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若对,可否给出证明?

  生:。。。。。。

  [例2]已知圆的方程是 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P(xo,yo)的切线的方程。

  解:如图(上一页),因为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垂直,故半径OP的斜率与切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

  ∵半径OP的斜率 K1=,∴切线的斜率 K=-=-

  ∴所求切线方程:y-yo= - (x-xo)

  即:xox+yoy=xo2+yo2 亦即:xox+yoy=r2. (教师板书)

  当点P在坐标轴上时,可以验证上面方程同样适用。

  归纳总结:圆的方程可看成 x.x+y.y=r2,将其中一个x、y用切点的坐标xo、yo 替换,可得到切线方程

  [例3]右图为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

  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完成解答。

  师生分析:①建系; ②设圆的标准方程(待定系数);③求系数(求出圆的标准方程);④利用方程求A2P2的长度。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圆心在Y轴上,设为

  (0,b),半径为r,那么圆的方程是 x2+(y-b)2=r2.

  ∵P(0,4),B(10,0)都在圆上,于是得到方程组:

  解得:b=-10.5 ,r2=14.52

  ∴圆的方程为 x2+(y+10.5)2=14.52.

  将P2的横坐标x=-2代入圆的标准方程

  且取y>0

  得:y=

  ≈14.36-10.5=3.86 (M)

  答:支柱A2P2的长度约为3.86M。

  Ⅳ.课堂练习、课时小结

  课本P77练习2,3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并掌握切线方程的探求过程和方法,能运用圆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Ⅴ.问题延伸、课后作业

  (一)若P(xo,yo)在圆(x-a)2+(y-b)2= r2上时,?求过P点的圆的切线方程。

  课本P81习题7.7 : 1,2,3,4

  (二)预习课本P77~P79

  方程教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态度、情感、价值观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

  x2+2x+1+x2-4=1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2-8+17)x2+2x+1=0,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2-8+17≠0即可.

  证明:2-8+17=(-4)2+1

  ∵(-4)2≥0

  ∴(-4)2+1>0,即(-4)2+1≠0

  ∴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方程教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 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师生互动 探索新知

  1、 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 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 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1) (2) (3) (4)

  3、师生互动 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若未知数设为,记做

  4、 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 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 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 ,黄卡上的数字为y ,根据题意列方程。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五、 总结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方程教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方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方程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4)使学生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仍采用平时建立的“小组评优和红花奖励”的班级评价方法)

  课前谈话(出示跷跷板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跷跷板)

  师:我们学校有吗?

  生:操场上有。

  师:嗯,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一下课就都往跷跷板那边跑,都很喜欢玩,是吧?

  师:玩跷跷板时,要怎样的2个人才能玩起来呢?

  生:两个人的体重要差不多。

  师:当两个人的体重差不多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也才能玩得尽兴。

  组织上课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对跷跷板都很熟悉,其实我们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天平)

  师:对,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使用过天平了,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

  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细致,能把科学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数学课上来,这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

  二、新授

  1、师:老师利用天平设计一个闯关游戏,这个闯关游戏总共四关。闯关成功的话,你可以获得红花奖励2朵,有没有信心参加?

  师:看到同学们都信心满满,那我们进入第一关:我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5克砝码,右边放10克砝码,看看天平怎么样了?

  生:左边物品和右边的物品重量相等。

  生:天平(平衡)。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因为指针指向中间。

  师:指针指向中间,也就是天平平衡,它说明什么呢?

  生:天平左边和右边相等。

  (板书:左边=右边)

  师:若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达,该如何表示?

  师:先独立思考,并把你想到的式子写在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写算式。

  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生:10+10=20师:10+10表示什么?20呢?等号表示什么?

  师:真棒,你说得很清楚。其他同学也一样吗?正确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不错。)

  师:像这样左右相等的式子,我们就称为等式。

  (板书等式)

  2、师:请继续看第二关:我在左边放一个樱桃和一个5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克砝码,请再仔细观察天平,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生:天平平衡了。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你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

  生:樱桃的质量和5克砝码的质量与10克砝码相等。

  生: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看来,他们存在着一种平衡的关系,这种平衡的关系,就使得樱桃的质量和5克砝码的和与10克砝码画上了等号。

  师:现在,你也能用一个数学等式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请把它写在练习本上。

  生:X+5=10

  师:你能说说这里的X表示什么?X+5表示天平哪边的质量,等号说明什么?

  生:樱桃的质量+5=10

  师:我们来看下同学们的几种表示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更简便?这个等式他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马上就能应用了,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技能。

  (板书:X+5=10)

  3、师:看来这道题难不倒大家,继续看,第三关: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了吗?

  生:4块月饼的质量是380克。

  师:你从哪里看出4个月饼质量是380克?

  生:从称上的指针。

  师:你是想说指针对着380克是吧?

  师:这里的380克是指谁的质量?

  生:4个月饼。

  师:你能完整的再说一说谁和谁相等吗?

  生:4个月饼的质量和380克是相等的。

  师:真厉害,把隐藏的等号也找出来了。

  师:现在你们能像刚才一样用一个数学等式来表示吗?

  生:4y=380师:你能说说这里的y表示什么?4y表示什么?等号又表示什么?

  4、师:紧张的时刻到了。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关,请看大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又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

  师:别急,请同学们先观察信息,独立思考,想想可用一个什么等式表示,并写在本子上。

  生:2Z+200=20xx

  师:你这里的2Z表示什么?2Z+200又表示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等号?

  生:一壶开水可以装满2瓶热水和一个200ML的杯子。

  师:你从哪里一壶开水可以装满2瓶热水和一个200ML的杯子?

  师:真棒,你懂得去发现题目中隐藏的等号,然后找出等号两边相等的量,真了不起。

  师:还有不同的等式吗?生:2Z=20xx-200

  5、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棒!不但顺利闯关成功,而且还学会了发现每个题目中隐藏的等号,找出等号两边相等的量。下课后,闯关成功的同学可以找红花使者为你们自己加上2朵红花。

  师:同学们,请看看刚才我们列的4个等式。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呢?

  生:他们都含有字母,这里字母就是未知数。

  师:都还有字母吗?

  生:10+10=20,只有数字,不包含字母。

  生:他们都是等式。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在数学上,我们把像X+5=10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

  6、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数学朋友:方程(板书课题:认识方程)。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数学朋友方程,它有什么特点?

  生:含有未知数。

  生:是等式。

  师:以前你们认识它吗?

  生:不认识。

  师:不认识?请看屏幕,你们认识这几个式子吗?7+()=16○-8=15 5×()=30 24÷☆=6生:认识,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过。

  师:大家看一看,这些等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像吗?

  生:他们都有未知数。

  师:你从哪里看出有未知数?

  生:()○我们不知道。

  师:这里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未知数,现在老师把他们换成字母。它们是不是方程?

  生:是。

  师:其实方程,我们早就认识了,只是以前不知道它的名字。

  7、师:接下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有双火眼金睛?请看大屏幕,这些式子是不是方程?如果是的话用手势√,不是的用×表示。准备好了吗?逐一判断并指名说理由。

  师:现在我们把不是方程的式子去掉,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方程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x+y=8这个方程有2个未知数。

  师:你的眼力真好。这是二元方程,以后初中我们还会更深入地学习。

  7、师:看到同学们学方程学得这么起劲。淘气也列出了2个等式想和大家交流,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大家猜猜他原来的式子是不是方程?

  师:我们先来看下这2个式子都是等式吗?

  师:第一个等式是方程吗?

  生:不一定。

  师:怎么说呢?

  生:如果它是未知数,它就是方程。如果不是未知数,那它就不是方程。

  师:第二个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8、师:看来方程和等式有一定的联系,老师现在把所有的式子重新放在大屏幕上,并给它们标上序号。

  师:请你们把等式找出来。(指名说)

  生:

  师:这几个不是等式,是什么呢?

  生:不等式。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等式,为了看得清楚些,我把这些不等式去掉。(课件删除不等式)

  师:这些等式里面哪些是方程?也把他们找出来(指名说方程)

  师:看着这两个圈,你能试着说一说“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吗?(指名说)

  生: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不错,看来大家不但学得不错,概括能力也很强。

  师:下面,老师要变一下小魔术,请同学们注意看哦。(把两个圈变成圆圈)

  师:现在,谁来说说哪个圈是方程,哪个圈是等式呢?

  生:小圈的是方程,大圈的是等式。

  师:你们的想法一样吗?(一样)从这两个圈,我们可以看出方程属于等式,等式包含着方程,对吧?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有什么用呢?这里的⑴—⑶题是课本89页的题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图并列出方程。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

  师:第3幅图,如果不列方程,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来表示,又该怎么列式呢?请把它写在本子上。

  生:独立写算式(87+3-6)÷4

  师:老师请个同学来说,(指名)(不懂)谁会的?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

  师:同学们,对比这两种列式方法,你们觉得哪种列式更容易理解了呢?

  生:方程比较容易理解。

  师:其他同学也认为方程比较容易理解吗?(看同学的反应)

  师:嗯,你们看方程的运算顺序是不是和淘气想的一样呢?(引导全班一起解说)

  师:看来,解决问题时,方程有时比算术列式更容易理解。

  2、师:同学们,这里有几道关于衣食住行的问题,请各小组组长到上面来挑选一个题目,挑中哪道题,全组同学一起解答。呆会儿,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衣:有100米布,做上衣和裙子各用了b米,还剩余15米。食:同学们都喜欢吃麦当劳,麦当劳里有这样的。问题:2袋薯条和一个汉堡(7元)一共15元。

  住:同学们参加夏令营,5个人住一个房间,95人需要X个房间。

  行: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车上原有X人,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式?(指名说)

  师:(指着方程)同学们,你们看,这几个等式也是什么呢?

  生:方程。

  师:没错,方程可以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很多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说。

  方程教学教案 篇10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97-198.例5、例6

  教学目的: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教学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去分母时,正确解决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

  解决方法:注意分析去分母的根据,并在练习时加以强调。

  2.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

  解决方法:演示约分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线除了代替除号外,还起到括号作用,所以去分母时,注意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教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几节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解方程:(学生练)5y-1=14①

  解:移项,得5y=14+1

  同并同类项,得5y=15

  系数化为1,得y=3

  (口算检验)

  二、新课教授

  1.引入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等式基本性质2,将方程①两边都除以6,仍得等式)(即例5)

  思考:

  (1)此方程如何求解?

  若把方程左边看成(5y-1),再利用去括号求解可以吗?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2)能否把它还原为原来的方程①?

  若能这样,就能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通分过程。

  (3)如何还原呢?(方程两边都乘以6)

  (4)此过程的根据是什么?(等式基本性质2)

  (5)其目的是什么?(消去分母,故此步骤称“去分母”)

  解题过程:解:去分母,得5y-1=14(板书演示约分过程)

  (以下步骤,略)

  2.小结:去分母的基本方法: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其根据是什么?若乘以其它数能否达到“去分母”的目的?为什么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练习:《掌握代数》P87.2(1)

  方程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方程教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方程教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教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简易方程。

  二、出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5557的内容,

  重点看图与文字,认真思考红点部分的问题。

  5分钟后,比谁做的题正确率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数位对齐,数字要写的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要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第一题哪几个错了,错在哪里,说出原因。

  (2)第二题看图列方程,看做得对不对,不对,说出错因。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方程教学教案 篇15

  教学设计思想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直接开平方法很简单,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为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教学中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避免学生简单的模仿。我们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中,均需要用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如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转化为能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公式法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有这些均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在主动进行观察、思考核探究的基础上,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灵活选用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探索,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对结果比较、验证、归纳、理清几种解法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践中,交流、总结经验和规律,体验数学活动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并熟练运用上述方法解题。

  难点: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讲练结合

【方程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方程教学反思03-28

《方程》教案范文03-30

《方程的意义》教案05-16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4-06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4-23

方程意义教学反思02-17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3-19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0

解方程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