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故乡》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教案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二、导入新课:
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
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
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简介 英国管
3、再次聆听
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
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
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
2、乐曲背景介绍
四、歌曲教学
1、出示课题《念故乡》
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
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3、学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
<1>x.x x x.x x | x.x x.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词唱
⑤力度记号的处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间 创编歌词
要求用“思乡”这个主题,要求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同学们,再过几年你们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片乡土。
最后,老师朗诵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乡愁》。
《故乡》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海。创设情境,感受大海。
(一)咆哮的大海
仔细听:(神秘)图片、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大海在咆哮
1.它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的`?
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
——师示范(师肢体语言表现,出示强弱弱的规律)
X.︱X.︱
哗哗哗哗哗哗
2.起立,我们来模仿一下。
(二)浪花的歌唱
交流:大海有美丽、宁静的时候,这时海面上的朵朵浪花依偎在大海妈妈怀里会唱响欢乐的歌。
——师唱;(强调附点音符的唱法)
出示:5 6 5. 3︱5 6 5 —︱
啦啦啦啦啦啦啦
——请你也来唱一唱
这样欢乐的歌声是用什么音符来表现的?
——出示附点音符,
——有这个音符的地方要唱得长些。表现出朵朵浪花荡漾开来,延伸进了大海妈妈怀抱的感觉。
——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再唱
歌曲教学:
1.第一遍欣赏,了解歌曲。
要求:边听边看歌词内容。
——揭题:老师最喜欢的这首歌是(齐读:《大海啊故乡》)
师:作者为什么把大海叫做故乡?你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吗?
——交流,歌曲的情绪如何?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可以轻声跟着哼唱,同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2.第二遍欣赏轻声哼唱,试着划分歌曲的段落。
交流:可分两个乐段。
出示段落标记:A B
(一般来说相同和相似旋律可归为同一乐段。)
分段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A段(出示)
1.A段学习
请你用l轻声跟老师的琴声哼唱。
1)跟琴声用l哼唱。
2)这段旋律中也多次出现了什么音符?——出示附点音符
3)再次哼唱旋律,唱足附点音符的时值。
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把A段歌词朗读一遍。
4)请生朗读歌词。
——评价,你觉得他的朗读能表达大海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吗?老师觉得我们的声音如果再甜美...
《故乡》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2.能力目标:准确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课前预习
1、认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X X 0 0 )
预习浮点音符的。( X . )
2、常规练习,(1 2 3 4 5 5 4 3 2 1)啊~~ mi~~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一遍这首歌曲。
2.歌曲的速度与情绪如何?
3.教师示范唱。
三、歌曲学唱
4.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的应用。(X X 0 0 )
5.哼唱旋律。
6.演唱部分曲谱。
7.朗读歌词。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爱家乡的情感。
1.小组比赛交流。
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课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反思
对于歌曲的声音处理较好,学生基本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对十六分音符及休止符唱得比较差,下课继续练习。
《故乡》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1.(一):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6、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闰土对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按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明确:
1、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二、新课讲授:
(一)、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
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中年:“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
2、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明确:通过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杨二嫂形象。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3、环境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小结: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③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愿望不过是让一家人摆脱贫困,得以温饱,所以说愿望是切近的。他没有过高过远的奢求。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种全新的生活,需要靠众多的人去努力、探索、开创。而这些人个个麻木、冷漠,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我”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所以是茫远的。
③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相对应的时代背景,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再次见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3.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4.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三、分析议论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研读发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下来我们总结一下:(见板书)
回忆中的故乡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解决两个难点。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
作业布置:
课后研讨与练习
《故乡》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的杨梅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突出了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我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里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接着,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及时,杨梅树的渴望以及它那旺盛的生命力。然后,作者抓住杨梅的形、色、味的特点,生动、细腻地描写,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另外,在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故乡杨梅的可爱,杨梅树的美丽。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抒发爱家乡,爱家乡特产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杨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铺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一些风景,说说这是哪里?(九峰山,凤凰山主题公园,小山公园等)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上的景物是哪吗?
2、这些都是我们北仑的风景,小朋友一眼就能认出来了,这说明你们很爱自己的家乡。其实,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说起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有的会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的会介绍家乡的美味小吃,当然,还少不了说说家乡的特产。你知道我们北仑有些什么特产吗?(学生可能会说海鲜,橘子,金柑、杨梅等)
3、前几天,北方电视台来了一个摄制组,要拍一个片子,想把江南的杨梅介绍给那边的电视观众。我们也知道,北方人嘛,对杨梅的了解不够多,所以想请在座的小朋友帮帮他们,把介绍杨梅的任务分给我们了。其实呀,我猜测他们是想考考你们对杨梅的了解多不多呢!你们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吗?我看同学们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没关系,让老师来帮帮你们吧!我查了许多资料,终于被我发现我们北仑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是大气人,他正好写了一篇有关北仑的杨梅的文章,也许对你们有帮助。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4、读读课题。请一学生读。对作家来说,北仑是他的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我找到的资料对你有用。(资料:
家乡 :
jiā xiānɡ
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
故乡 :
ɡù xiānɡ
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对一个从没离开过家乡的人来说,家乡就是故乡。
故乡,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情感上的语汇;故乡更能表达诗人对家的思念)
看了资料你有什么发现?(作家小时候生活在北仑,后来离开了北仑在外地生活,所以北仑是他的故乡,同时也说明了作者对北仑和杨梅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感受杨梅。
1、既然我们要帮人家电视台来介绍杨梅的,那就快快读读课文吧。你可以借助投影上的资料来学习课文。(资料:词语注释
贪婪:贪图享受,不知道满足。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伸展:本课指杨梅树得到雨水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甘露:课文是对春雨的比喻,有赞美之意。
细腻:细致光滑。
细雨如丝:形容雨很细小,像丝一样。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细腻——细微 贪婪——贪心 伸展——舒展 甜津津——甜丝丝
反义词:喜爱——讨厌 伸展——收缩 细腻——粗糙 柔软——坚硬
2、课文中的江南是指哪里?(宁波,北仑)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三)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4,5,6自然段)
2、细读课文4,5,6自然段,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
3、班级交流,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相关板书)
4、分别请学生介绍杨梅的色,形,味。(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5、我想买点杨梅,你能帮我吗?
6、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买到了称心的杨梅。吃了杨梅后,我不禁感叹: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7、出示课文第二段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8、谁愿意来读一读?
9、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10、交流品析
(1)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 “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11、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采访:杨梅树,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10、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吧!
(四)课外延伸,情景迁移。
1、过渡:杨梅树充满生机,是如此的惹人喜爱,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那圆圆的杨梅就更惹人喜爱,你想亲自感受一下吗?让我们再一次跟着作者走进故乡的杨梅吧。(跟着课件读读课文)3分钟
2、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自己家乡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你愿意面对着观众来介绍一下你们熟悉的杨梅吗?
(开头可以是:各位观众,我是宁波北仑九峰小学的一名学生,我叫——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特产杨梅。……)5分钟
2、我们知道,杨梅的季节很短,在我们这里,每年大概在6月份才能吃到新鲜的杨梅,而北方的观众却无缘尝鲜,你知道杨梅有哪些保存方法呢?(据我所知,杨梅可以制成杨梅干,杨梅罐头,烧酒杨梅,杨梅汁等等)1分钟
3、同学们,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课文没有介绍怎么保存杨梅,现在请你选择你知道的一种方法,来向观众介绍一下。
由于杨梅的保存期很短。收下来的杨梅吃不完,因此,做(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举例:做杨梅酒:由于杨梅的保存期短,因此,做杨梅酒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浸杨梅酒对酒的度数没有严格要求,用一般的糟烧或米烧白酒就可以了。在浸之前,先用凉开水把杨梅洗净晾干,浸的时候酒没过杨梅即可,并密封保存。
泡制杨梅酒的时间可以视个人的口味而定:喜欢吃酒中杨梅的人,杨梅的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大致一星期就可以开盖品尝。如果喜欢喝酒,那杨梅浸泡的时间可以长些,等酒色变深,有浓郁的杨梅香味的时候再饮用,但这时杨梅就不太好吃了。在炎热的夏季中杨梅酒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消暑果酒,烈日炎炎喝上几口杨梅酒,能止渴开胃,使人气舒神爽。)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我想作者写杨梅不仅是因为爱杨梅,更是因为他(爱故乡)就像我们卖力地准备在电视上介绍家乡的杨梅一样,也是因为爱家乡。有了这节课的充分准备,我相信让在座的任何一位同学去解说都是没问题了是吗?上完这堂课,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我现在真是胃口大开啊,嘴巴里有一种要流口水的感觉了。那就让我们在一首《杨梅熟了》的诗中结束我们的课吧!期待着今年的杨梅早点熟,好让我们又一次美美品尝。
杨梅熟了
清明的雨
淋黄了杨梅
黄色的色彩渗着酸酸的味道
一如江南怀春的少女
流露着脉脉的眼神
清明后的雨
淋透杨梅思念的心绪
红扑扑的颜色就是她害羞的印证
似乎她又在期盼着什么
山风一吹
青翠的枝叶总把她的脸遮住
连同那一汪秋水的深情
蝴蝶飞来
像一个花姑娘挎着篮子
杨梅的清香在她指缝间流淌
她的脸也和杨梅一样
嘴唇间滑出的歌声
也有着杨梅的味道
《故乡》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故乡》教案7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教 法:引导探究法、组织合作法、以读代讲法
学 法:阅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到10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地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地兴趣,丰富知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一)、初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自读
2、组织小组内交流读后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熟练朗读。
1、组织小组学习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三) 交流识字方法
(四)、思考: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自主学习法)
2交流自己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1组内朗读。(小组读、分段读、同桌读)
2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3、组内说一说
1、班内交流方法
2、小结: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仔细读
三、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说话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故乡》教案8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教学重难点
独具匠心的构思 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自读探究
1、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2、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4、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开启下文回忆。
5、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6、板书设计
7、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四、作业
1、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五、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故乡》教案9
教材分析:
《故乡的芦苇》是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文章生动感人,主题鲜明。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在朗读和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故乡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或是最让你难忘呢?
2、生自由交流。
3、师: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让同学们难忘的景物,然而在樊发稼的故乡最令人难忘的却是故乡的芦苇,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故乡,体验故乡的芦苇带来的无限欢乐。(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自由读文。
3、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全班跟读
(词语:缤纷、褪尽、靛青色、一簇簇、一畦畦、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灿若群星、熠熠耀目)
4、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一)多样美读,引导背诵
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作者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它在(生接:长江口外,东海之滨。)虽然作者远在北国工作,但是他常常想念南方的故乡。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7段,看看故乡的哪些景物给我留下了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生: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给作者留下了缤纷的记忆。
师:(出示图片: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看,这就是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还有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背诵
师:读得真不错!作者通过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美景,同学们你愿意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吗?(生:愿意!)那就试着背一背吧。
(配图,填空:那()、()、()的小河;那()……给关键词提示)
生自由练习背诵后,指名背,齐背。
师:同学们不但背得快,而且背得好,老师真佩服你们。我们来看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故乡留给作者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二)走进苇丛,体会特点
师:故乡有众多的美景,但是最让我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却是——(生接:故乡的芦苇。)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小河、野花、油菜花等美景呢?把它们都删除行吗?为什么?(不行,更能说明他的回忆很多、说明家乡美丽如画或反衬出对芦苇的喜爱。)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8—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是什么让作者对故乡的芦苇难以忘怀,如此深爱?可以动笔画一画。
生:很绿,像碧玉似的秀枝,犹如绿色的轻云。
生:很多,是一片片、一簇簇的。
师:同学们看,(出示芦苇图片,加上音乐)
(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春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这么美的芦苇,你们练习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配乐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刚才的图片。
多媒体出示: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钻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师:看这句话,括号里应该选哪个词,为什么?
生:“探”更符合,写出了芦苇在初春时生长的生机和活力。
师:再读一读这句话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交流。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呀!。
(三)忆趣事,体会快乐
师:同学们,芦苇美景让我们陶醉,可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芦苇曾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师:请同桌合作读11—13自然段。思考:课文围绕芦苇讲了几件趣事?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生汇报,师板书: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
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读一读,并把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我觉得“吹芦叶哨”这件事最有趣。
师:那芦叶哨子发出的美妙音乐你听过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听?(想)
师播放哨子声音
师:听过了芦叶哨子的声音,谁喜欢这一段,站起来给大家读读。
生:我觉得“折芦叶船”这件事最有趣。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伙伴是怎样折芦叶船的吗?
男女生合作朗读第12自然段。
生:我觉得“捉纺织娘”这件事最有趣。
师:纺织娘是什么样子?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展示纺织娘)
师: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师:省略号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让人去想像去回味。
四、复沓朗读,升华主题
师:当作者对童年芦苇带来的欢乐做了一系列回忆后,作者情不自禁的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生齐读14自然段。
师: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是因为——
生接:故乡的芦苇给“我”带来不少童年的欢乐。
师:这欢乐来自于芦苇的美景,这欢乐来自于芦苇中发生的趣事,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课件出示)
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童年是人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难忘的记忆。而芦苇却是作者心灵深处最深刻的记忆。所以作者发出感慨:
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芦苇在作者的记忆中成了故乡的象征,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
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五、总结拓展
师:《故乡的芦苇》这篇课文通过写物,介绍了芦苇的多、绿而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芦苇图,通过回忆趣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芦苇带给作者童年的欢乐,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字里行间寄托着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此时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下课后,请同学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吧!
《故乡》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海啊,故乡
1=F3/4
附点十六分
《故乡》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同学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同学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局部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同学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局部同学演唱高声部曲谱,一局部同学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局部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同学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同学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同学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同学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同学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示?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假如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置?
4、歌曲高潮布置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身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同学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同学考虑,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局部。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局部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同学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同学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局部同学唱歌一局部同学舞蹈,一局部同学演奏课堂乐器,集体扮演。
《故乡》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前交流。
你去过大海吗?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海。
三、创设情境,感受大海。
(一)咆哮的大海
仔细听:(神秘)图片、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大海在咆哮
1.它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的?
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
——师示范(师肢体语言表现,出示强弱弱的规律)
X.︱X.︱
哗哗哗哗哗哗
2.起立,我们来模仿一下。
(二)浪花的歌唱
交流:大海有美丽、宁静的时候,这时海面上的朵朵浪花依偎在大海妈妈怀里会唱响欢乐的歌。
——师唱;(强调附点音符的唱法)
出示:565.3︱565—︱
啦啦啦啦啦啦啦
1、试唱旋律
2、纠正附点音符的节奏
有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得长些。表现出朵朵浪花荡漾开来,延伸进了大海妈妈怀抱的感觉。
3、再唱
四、新歌学习,唱响大海。
揭题:《大海啊故乡》
导:壮阔、美丽的大海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无限依恋,无比热爱。所以人们赞美它,歌唱它。今天老师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跟大家分享,听!
(一)欣赏范唱。
1.第一遍欣赏,了解歌曲。
要求:边听边看歌词内容。
(1)揭题:老师最喜欢的这首歌是(齐读:《大海啊故乡》)师:作者为什么把大海叫做故乡?你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吗?
(2)交流,歌曲的情绪如何?
2.第二遍欣赏轻声哼唱,试着划分歌曲的段落。
交流:可分两个乐段。
出示段落标记:AB
(二)分段学习。
1.A段学习
请你用l?轻声跟老师的琴声哼唱。
1)跟琴声用l?哼唱。
2)这段旋律中也多次出现了什么音符?——出示附点音符
3)再次哼唱旋律,唱足附点音符的时值。
4)请生朗读歌词。
5)演唱歌词,发现问题纠正。
6)再唱A段。
2.B段学习
1)跟琴声用l?哼唱,熟悉旋律。
交流,B段与A段相比音区的位置是高还是低?
3)齐读歌词。
4)交流:歌词表达的情感:依恋、热爱。
再读歌词。
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唱一唱歌词。
5)唱歌词。
(三)跟琴完整演唱歌词,唱出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五、歌曲处理,情感升华。
(一)力度处理。
1.大家在演唱时,有没有发现B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去掉?这是为什么呢?——交流
2.这里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不一样的情感在力度上可以怎么表现呢?(依次出示mff)
第一次演唱时声音强一些,用mf来表现;第二次演唱时声音更强一些,用f来表现。
3、用不同的力度演唱B段歌词。
4、A段是叙述的语气,我们可以用什么力度来表现呢?出示mp
4.用不同的力度跟音乐演唱歌曲。
(二)乐句处理。
1、长音处理。
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演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先唱,老师强调长音的唱法)交流
2.换气处理。
(1)注意运用腰部力量有气息的演唱,同时还要统一好乐句的换气。两小节换一口气,唱时吸气要深一些。
(出示换气记号)
(2)师范唱第一句,加上手势。
(3)下面我们再把歌曲连起来唱一唱,注意长音、注意换气。
3.再唱歌词。
(三)巩固演唱。
师:刚才我们是一起唱这首歌的,这种演唱形式叫齐唱,除了齐唱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演唱?
《故乡》教案1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
过程与方法:
以老师教唱,学生跟唱为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能准确拍击海浪的节奏并运用到歌曲中生动地演唱。
3、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唱法。
教学重点: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海浪的节奏:XXX.XX|XXX—︴
教具准备:
音乐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
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二、学唱歌曲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2、配乐朗诵歌词,初步理解歌曲内涵。
3、复听音乐教师范唱,进一步感受歌曲。
学生随伴奏声哼唱并划拍,体验三拍子节拍特点,加深对歌曲的印象(以听唱法代替视唱歌谱,降低学习难度)
4、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乐谱,感受歌曲带给的.情感共鸣。
(1)旋律:歌曲中出现那些音符和记号?有什么作用?
(2)节奏:这首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深入体验歌曲
(3)重复
教师:“大海啊,故乡”重复出现,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余?
练习并讨论回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罗嗦,恰恰相反,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更进一步,使情感得到升华。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达这份深情。
(4)旋律线(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重点唱高潮部分。
教师:划出的旋律线象什么?
学生:象大海的波浪。
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领唱和齐唱)
6、艺术处理
学生小组讨论:演唱要轻柔连贯,注意节拍重音,随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
三、表现创造:
教师:在音乐学习中,音乐要素的完美运用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现在就让我们以集体的智慧来为这首歌添上精彩的一笔。分两种不同形式来表现歌曲:朗诵和演唱,并谈各自感受。
四、拓展延伸
五、教师总结
六、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故乡》教案14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前交流。
你去过大海吗?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海。
三、创设情境,感受大海。
(一)咆哮的大海
仔细听:(神秘)图片、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大海在咆哮
1.它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的?
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
——师示范(师肢体语言表现,出示强弱弱的规律)
x. | x. |
哗 哗 哗 哗 哗 哗
2.起立,我们来模仿一下。
(二)浪花的歌唱
交流:大海有美丽、宁静的时候,这时海面上的朵朵浪花依偎在大海妈妈怀里会唱响欢乐的歌。
——师唱;(强调附点音符的唱法)
出示: 5 6 5. 3|5 6 5 —|
啦啦啦 啦 啦啦 啦
——请你也来唱一唱
这样欢乐的歌声是用什么音符来表现的?
——出示附点音符,
——有这个音符的地方要唱得长些。表现出朵朵浪花荡漾开来,延伸进了大海妈妈怀抱的感觉。
——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再唱
四、新歌学习,唱响大海。
揭题:《大海啊故乡》
导:壮阔、美丽的大海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无限依恋,无比热爱。所以人们赞美它,歌唱它。今天老师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跟大家分享,听!
(一)欣赏范唱。
1.第一遍欣赏,了解歌曲。
要求:边听边看歌词内容。
——揭题:老师最喜欢的这首歌是(齐读:《大海啊故乡》)
师:作者为什么把大海叫做故乡?你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吗?
——交流,歌曲的情绪如何?
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可以轻声跟着哼唱,同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2.第二遍欣赏轻声哼唱,试着划分歌曲的段落。
交流:可分两个乐段。
出示段落标记:a b
(一般来说相同和相似旋律可归为同一乐段。)
(二)分段学习。
我们先来学习a段(出示)
1.a段学习
请你用lü轻声跟老师的琴声哼唱。
1)跟琴声用lü哼唱。
2)这段旋律中也多次出现了什么音符?——出示附点音符
3)再次哼唱旋律,唱足附点音符的时值。
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把a段歌词朗读一遍。
4)请生朗读歌词。
——评价,你觉得他的朗读能表达大海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吗?
老师觉得我们的声音如果再甜美、亲切一些就更能表达大海是故乡的情感,让我们用这种声音来唱一唱吧。
5)演唱歌词,发现问题纠正。
6)再唱a段。
从同学们的歌声中我已感受到了那种真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b段。
2.b段学习
1)跟琴声用lü哼唱,熟悉旋律。
通过刚才的哼唱,同学们觉得b段与a段相比,它的音区位置是高还是低?
交流,音区的位置;
让我们齐读b段歌词,感受歌词中的情感怎样变化的?
3)齐读歌词。
——交流:歌词表达的情感:依恋、热爱。
歌曲情感的表达取决于歌词情感的表达,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再读歌词。
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唱一唱歌词。
5)唱歌词。
学完了歌曲的两个乐段,让我们有感情地完整的演唱歌词。
(三)跟琴完整演唱歌词,唱出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五、歌曲处理,情感升华。
(一)力度处理。
1.大家在演唱时,有没有发现b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去掉?
这是为什么呢?——交流
2.这里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不一样的情感在力度上可以怎么表现呢?
——力度(依次出示mf f )
第一次演唱时声音强一些,我们用mf来表现;第二次演唱时声音更强一些,我们用f来表现。
就让我们用不同的力度来感受这段的情绪吧!
3、用不同的力度演唱b段歌词。
前面我们分析歌曲时提到a段是叙述的语气,我们可以用什么力度来表现呢?
出示mp
3.用不同的力度跟音乐演唱歌曲。
(二)乐句处理。
1、长音处理。
大 家听 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先唱,老师强调长音的唱法)
——交流
——第二种错在哪儿?
它忽视了长音,我们来正确地唱一唱第一句。
歌曲还有哪里有长音?找一找。
我们唱的时候可不能犯第二种唱法的错误哦!(课件中显示长音)
2.换气处理。
要想唱好这些长音,我们可以运用腰部力量有气息的演唱,同时还要统一好乐句的换气。
——出示换气记号
我们两小节换一口气,唱时吸气要深一些。
师范唱第一句,加上手势。
下面我们再把歌曲连起来唱一唱,注意长音、注意换气。
3.再唱歌词。
(三)巩固演唱。
刚才我们是一起唱这首歌的,这种演唱形式叫齐唱,除了齐唱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演唱?
——交流:领唱、齐唱
——这首歌曲哪一乐段适合领唱?
哪些同学愿意来领唱?
(唱两遍,请不同的学生领唱)(课件音乐)
要求:演唱时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左右轻轻摆动自己的身体。(师提醒摆动)
六、课堂延伸,拓宽视野。
《大海啊故乡》是 王立平 先生为电影《大海在召唤》专门谱写音乐。
(一)作者简介。
王立平——我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生于1941年,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品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故事片音乐《红楼梦》、《少林寺》、《潜海姑娘》、等。
(二)影片简介。
电影 《大海在召唤》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远洋轮海员的电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水手的不同生活经历。重点叙述了一位经过战争洗礼过的陈海威船长,一次带领“上海号”海轮执行任务时,在沙鱼岛附近遭遇了海上强大的风暴,海轮的机器发生了故障,这时又收到航行灯塔上的求教信号,一边是等待抢救的一生坚守在航行指挥灯塔上病重的外国老灯塔员,一边是急需维修的机器故障。
让我们来欣赏影片中的部分片断,感受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三)欣赏视频:朱明瑛演唱的《大海啊故乡》
(四)再唱歌曲,感受“爱”字,升华主题。
师: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影片中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会被感动。 王立平 先生曾深情地说过,歌曲《大海啊故乡》的主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爱童年、爱母亲、爱家乡、爱大海、爱祖国……
我们的生活就因为充满了这些爱而充满希望、无限美好。
(五)情感体验:再一次演唱歌曲。
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唱响《大海啊故乡》,再一次感受这个“爱”字吧!
【《故乡》教案】相关文章:
《故乡》教案05-15
《故乡的榕树》教案03-21
大海啊故乡教案02-13
《大海啊故乡》音乐教案08-01
大海啊故乡教案优秀12-19
《故乡》的教学反思05-16
故乡教学反思05-29
《故乡》教学设计04-08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03-20
故乡学生军训心得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