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

时间:2024-08-30 07:43:03 教案 我要投稿

《细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细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58: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

  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补充纠正。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

  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

  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

  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学到的关于细菌的知识。要求:

  ①、每讲一个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讲完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②、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③、最后教师再辅助PPT展示,补充纠错,加深学生的理解。

  7、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完成黑板的板书补充。

  8、布置作业。P61:

  六、教学反思

《细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细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二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学生交流

  2、视频播放: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细菌》教案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废旧物利用的良好意识。

  2、使幼儿学会美术中粘、贴、刮的基本操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水粉颜料、小圆纸片、五子棋、双面胶、蛋糕叉和废旧蛋糕纸盘。

  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关系,会使用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谈话法)师:小朋友,细菌我们听过吗?那你们见过细菌长什么样子吗?

  师:今天老师不仅要带小朋友去见一见细菌,还要交给小朋友新的本领。

  二:活动过程第一步:

  用叉子取出水粉颜料第二步:

  用叉子将水粉颜料从不同的方位刮出第三步:

  细菌的小脸蛋全部做好第四步:

  取出小圆纸片作为细菌的眼白,粘上双面胶第五步:

  取出五子棋作为细菌的`眼珠第六步:

  将五子棋粘在小圆纸片上,细菌的一个眼睛做好了。

  第七步:

  用同样的方法将细菌的眼睛全部做好第八步:

  将细菌的眼睛轻轻放在它的小脸蛋上第九步:

  细菌大部队就制作完成了

  三、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作品2、一起玩细菌大作战的游戏3、请幼儿洗手

《细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项:

  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细菌》教案6

  设计意图:

  立足于幼儿的终身发展、终身教育我设计了今天的教学活动《看不见的细菌》。这节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我班孩子的现实发展水平。我尝试着将科学与健康两大领域进行整合,通过科技的手段、方法,把离孩子看似很近但却摸不着看不见的细菌活生生的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对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起到了铺垫作用。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

  2、初步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以及对人体带来的影响,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显微镜、玻片、棉签;

  2、广告短片;

  3、活动PPT、照片。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会操作显微镜。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准备教具时,孩子们看着我忙忙碌碌的都十分好奇,不停地就有小朋友跑过来问:“老师,我们这次要用显微镜观察什么呀?”“老师怎么没有看见要我们观察的东西呀?”看着孩子们的这种表现,我故意不回答,而且故意避开孩子们,看得出他们十分期待!)

  活动过程:

  一、看短片,引出细菌的话题。

  组织孩子们简单地向客人老师问好之后,大家就地围坐在我的身边。

  【老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短片,请大家仔细的看!”

  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大,所以他们特别专注。

  【孩子】“我看过这个广告。”“我也看过,是舒肤佳的广告。”

  【老师】“广告里的医生跟小朋友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孩子】“要小朋友经常洗手。”“还要用肥皂洗手。”“因为手上有细菌呀!”

  【老师】“哦!手上有细菌?你们手上有吗?”

  【孩子】(孩子们都低头看自己的小手)“我手上很干净,没有细菌。”“细菌很小,你这样是看不见的。”“王老师,我们是不是用显微镜来看细菌的呀?”

  【老师】“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来看看我们手上是否有细菌?如果有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当老师问孩子“你们手上有细菌吗?”时,孩子们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师不必急于给予答案,让孩子们带着本次活动的关键问题,自己去找答案。

  二、观察细菌,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

  因为孩子们有前期使用显微镜的经验,所以使用工具材料都比较熟练。一开始孩子们都非常踊跃的取放工具和材料,开始观察手上的细菌。当然,部分心急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了一些阻力,如:显微镜的倍数,聚光镜的调整等等,老师要及时出现,和孩子们共同动手解决。

  当孩子们看到手上的细菌时、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非常兴奋,急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整个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显得很活跃、专注,我马上抓住这个兴趣点将孩子们刚刚得到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扩散,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注意引导,让孩子的感知面更广,有利于孩子们更深入和准确的理解。

  【老师】“刚才你们都在显微镜下看到什么了?”

  【孩子】“我看到了细菌。”“我也看到了,黑黑的好可怕。”“我看到的是灰色的,圆圆的东西。”“那我看到的长长的列。”

  孩子们的观察结果出现不同,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孩子将经验进行整理,让他们更清晰,更准确的掌握知识点。

  【老师】“老师带来了一段短片,请你们仔细的看!”(专业的细菌知识短片,帮助孩子提升知识经验。)

  教学反思:老师要求孩子们注意倾听发言,将自己的发现全班的孩子一起分享,并通过科教短片帮助孩子提升知识经验,从而掌握更清晰,更准确的知识。

  三、讨论:细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还是帮助?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几种基本形态,那谁能说说细菌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孩子】

  l“细菌会污染环境的,它会让我们生病。”

  l“是呀,我妈妈上次一直咳嗽都不好,后来医生说是病毒感染,也是细菌做到坏事。”

  l“我妈妈是医生,他总是跟我说,要经常洗手,不然细菌就会跑到肚子里去,肚子会很疼的。”

  l“上次爸爸买了一个我很喜欢吃的面包,我一直不舍得吃,后来就长出绿毛不能吃了,那也应该是细菌做的吧?”

  【老师】“恩,你们说的很好,细菌不光会污染环境,还会污染水和食物,如果我们吃了被它们感染过的水和食物,轻的会闹肚子疼、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引起食物中毒。”

  【孩子】“我上回肚子疼,妈妈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因为我吃东西的时候没有洗手造成的。”

  【老师】“恩,不好的卫生习惯会让细菌侵害我们的身体。那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卫生习惯呢?”

  四、组织孩子将图片分类,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哪些的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我们不能做?”(通过图片的分类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孩子】

  l“经常洗手。”

  l“不把手放在嘴巴里面。”

  l“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再吃了。”

  l“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捂着嘴巴,然后还要去洗手。”

  l“手不能在脏的地方摸来摸去。”

  【老师】“哦!你说的没错,我们喝的酸奶里面有益生菌,也是细菌的一种,那说明细菌还有好的咯!那请你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找一找,下次我们再来讨论。”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上网查找、翻阅书籍,了解更多有关于细菌的知识内容。

  教学反思:

  这一次健康与科学整合的活动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性活动,为我们今后各领域与科学活动更好的整合开辟了一条新路,所以我感觉这次的活动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但是我们都勇敢的跨出了这一步,大胆地尝试,这是我们最成功的地方。本次活动较好的完成了目标,体现了分层递进,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教学特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操作中了解掌握,并通过讨论、分享将知识经验提升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活动效果很好。

  本次活动不足的是,没有组织幼儿进行前期调查,讨论的内容不够丰富,仅仅局限与比较浅显的知识点,我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更清晰、更深入的知识,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细菌》教案7

  活动目标:

  1、认识细菌的危害。(重点)

  2、能说出细菌躲藏的地方,能说出清除细菌的方法。(难点)

  3、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自制细菌道具一个,已有经验《洗手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拍拍》导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摆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最后一句藏起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小收藏起来。

  二、讲故事《细菌躲猫猫》。

  教师:你们的小手会藏,还有一个宝宝也很会藏,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拿出自制教具细菌)你们猜猜它是谁?

  教师:其实它是细菌宝宝,细菌宝宝很会藏,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细菌宝宝是不是很坏啊?它藏到哪里去了?

  教师:细菌宝宝藏在指甲缝里,我们要不要把它赶出去?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故事里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赶出去的?

  教师:洗手能赶跑细菌宝宝哦,小朋友们会洗手吗?

  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

  三、教师总结

  教师:其实,细菌宝宝不止躲在指甲里,它还会藏在别处,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会藏在哪里?

  教师:你们真棒!找出那么多细菌藏的`地方,那我们怎么才能赶出去呢?

  小结:细菌会藏在身上,衣服上,头发里,手上,脚上,肚子里,小朋友们要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活动反思:

  以小手拍拍入手,通过手指游戏进入活动主题,引题自然。然后提问:小手藏一起来了,猜猜还有个宝宝也藏起来了,会是谁呢?

  接着引出题目:细菌宝宝。讲述故事,细菌宝宝躲猫猫,通过故事,幼儿更愿意倾听,通过提问:细菌宝宝的不好之处,细菌宝宝会躲在哪里,小朋友们怎么把它赶出去,让幼儿逐渐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讲述故事第二段么那个幼儿了解、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儿歌的朗诵,朗朗上口,让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更具生动性和活泼性。通过此次活动,也让幼儿了解勤剪指甲、洗头、洗澡的好习惯,做个爱干净、讲卫生的乖宝宝

《细菌》教案8

  活动目标:

  1.在辨“对”与“错”的游戏中初步了解有关眼睛的科学知识,萌发保护眼睛的意识。

  2.理解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3.喜欢并乐意参与规则性游戏。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引导幼儿乐于交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课件、对错盒、数字卡片、纸和笔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了解有关眼睛的知识并懂得保护眼睛;难点是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

  一、引发游戏,了解规则

  1.根据已有经验回忆眼睛的组成部分。眼睛里面有什么?(眼珠、眼白)外面有什么?(眼皮、眼睫毛)

  师:接下来玩的游戏有点难,今天玩什么游戏呢请看大屏幕。(出示眼睛图片)玩什么游戏呀,玩的是跟眼睛有关的游戏,你们知不知道眼睛里面有什么?有的小朋友把秘密藏在藏在心里。你说(有眼球)眼睛是什么颜色的?(黑黑的)黑黑的是眼球,那白的呢?你说。(白白的是眼白)我听到了有人说眼皮,眼皮在哪里?我们摸一摸。那你还知不知道眼睛里的其他的秘密?眉毛,眼睛上面有他的毛,这个地方叫做眉毛,那这个的地方叫什么?眼睫毛,你们知不知道眼睫毛有什么用?防止水流到眼睛里面去。就像雨伞帮你遮挡雨水。防止灰尘进入眼睛,其实我们眼睛上的每一个器官它其实都帮助我们身体健康。

  2.介绍游戏规则、道具及玩法:

  师: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和眼睛有关的游戏,对对错错说眼睛,有的时候对有的时候错,说的都是眼睛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玩玩。在玩游戏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两个道具,第一,在你们的面前,每个人有一座小房子,那个是你的呢?你们指向自己的面前,就是自己的,到底对不对啊我有一个办法,从左往右,挨个报数报到几就是你的号码。好我试试,是不是你们的号码,老师报到,是你的`赶快举手。0号、五号,12号,七号,谁是七号?请问,两号的邻居是谁请举手。

  师:第二个道具,这是一个对一对错盒,待会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这道题是对的,你就把它放到对的,如果你觉得是错的,就把它放到错的一面,你们都明白。接下来我要说一句很长很长的话,看你能不能说听明白,请每个小朋友,把错的一面翻出来放在自己的房子前,你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开始。(幼儿开始)

《细菌》教案9

  教育目标:

  1、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探索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引发孩子关注身边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3、帮助孩子建立对事物作细致观察的品质,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

  4、引导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有益学习经验:

  1、观察、推测细菌是无处不在的;

  2、练习讲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

  3、在游戏中体验细菌的传播方式:

  4、体验、发现防止细菌传播的途径。

  活动过程:

  一、引发话题:

  组织形式:集体讨论(利用活动转换的时间或晚上离园的时间)

  准备:大白纸、记号笔或水彩笔

  互动问题:

  你知道细菌是什么吗?你能看到它吗?它长得什么样呢?(老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有孩子能尝试着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先在白纸上作以下记录)

  如果你能回家上网,或在书中寻找到关于细菌的资料,请你明天或后天将资料带到幼儿园好吗?

  教育要求:

  教师要以神秘的态度引发孩子对细菌存在的兴趣和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差异,给孩子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于孩子的表现教师要给予适宜的有针对性地评价。

  二、介绍了解各种细菌:

  组织形式:

  分组进行、轮流讲述

  准备:

  布置好的展板、网上下载的资料、电脑

  互动问题:

  请你给大家讲讲你带来的是什么细菌的资料?它有什么特点?

  教育要求:

  教师要给每个孩子表达的机会,使每个孩子表达充分,尊重孩子在表达方面的差异,同时老师也要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耐心、认真地倾听。

《细菌》教案10

  活动目标

  知道不卫生的食品不能吃,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品会生病。

  活动准备

  显微镜。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用显微镜看不洁食物上的细菌。告诉幼儿如果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这些细菌也会跑到我们体内。

  2、请幼儿说说哪些食物是不干净的。如小摊上卖的食物、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过期的食品等。

  3、小朋友不要买小摊上的食物,因为路上来往的.车辆使尘土飞扬污染了食物。另外,小摊上有些食物没有经过卫生检验。有些小朋友喜欢卖小摊上的食物,这是很不卫生的。

  4、小朋友知道如何判断食物是否过期?

  5、购买食物时要注意看它的保质期,如果超过保质期,就不要购买,也不要吃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6、小结:幼儿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它是否卫生,不卫生的东西不能吃。

《细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对比,增强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菌、真菌与人类有着紧密联系,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观点,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的对比。

  教法与学法

  通过设计模拟法庭环节,让几个学生从细菌、真菌的角度出发,阐述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加深对两种生物的理解。在自我小结环节中,让全体学生自我总结,老师到台下个别辅导,保证了全体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以小试身手环节对以总结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和联系,通过抢答题和必答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即照顾到班级的活跃分子,也考虑到了其他的同学。

  老师的准备

  制作PPT、准备白纸、跟踪模拟法庭的进展

  学生的准备

  进行模拟法庭演练

  教学过程

  1.教具导入:

  老师:用酸奶和腐乳当教具,问学生知道纯牛奶是怎么变成酸酸甜甜的酸牛奶,白豆腐是怎么变成这么美味的腐乳的吗?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在起着重要作用吗?

  学生:细菌、真菌。

  老师:对啦,就是它们。可这些日子,微生物界可不太平了。这些细菌、真菌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它们选择了在法庭上解决这些矛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高生物圈法院又是如何裁决的?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

  2.模拟法院

  学生:几个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阐述这些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官司:

  原告:细菌(一名)被告:真菌(一名)审判长:一名陪审团:4人观众:若干事件:细菌和真菌由于在

  3.自我小结

  课前老师在每个学生桌面上放好白纸。在自我小结中,让学生根据模拟法庭中细菌和真菌的自我介绍,并结合已学知识,对这两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

  (1)细菌和真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菌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些细菌还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个体微小,但是有很多的形态,比如杆状的杆菌、螺旋状的螺旋菌以及球状的球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

  (2)真菌: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只有少量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孢子进行生殖,营养方式是异养。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还能与动植物共生;在人类社会,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比如利用酵母菌制酒和发酵面包、利用乳酸菌制酸奶等。另外,细菌和真菌年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会引起食物腐败。

  4.小试身手:抢答题和必答题

  老师在公布抢答题和必答题规矩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关题目,让学生作答。老师要对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采用新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入学生的表演。这次教学有新的突破,即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

  首先,在新授课中加入模拟法庭的学生表演活动,让学生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进行自我阐述,在阐述中落实重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模拟法庭结束后,我又全体安排学生对相关重点,进行自我总结,并且发表自己的总结,再由老师做点评,从而突破课的难点,并且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

  最后,我设计小试身手环节,让学生通过抢答和必答的方式,对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在整堂课中,环环相扣,基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表演环节中,由于表演者比较紧张,有些知识点讲得不顺畅,结束之后,我没有做出相关的点评。

  第二,对学生各种表现的评语比较单一。针对以上不足,我会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细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细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三.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沟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沦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部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②可以用显微投影议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

  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

  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

  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分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阶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

  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

  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

  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

  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细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细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人类面对不断而来的困难和挫折,要心平气和的斗争到底,这样才能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杰出的贡献。

  2、学习本文机智趣味的口头表达,认识口语交际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达。

  2、了解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的寄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思考引题: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全部被消灭,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郑也夫: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无党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简历:1963--1968 北京八中读书;1968年7月--1977年1月 黑龙江建设兵团八五二农场务农;1978年4月--197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1979年9月--1982年7月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哲学硕士;1982--1994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1991年获副研究员职称(其中1985--1986 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1994--1998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1998--20xx 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8年获教授职称;20xx--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学术著作:《西方社会学史》(能源出版社,1987)、《代价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杂文集:《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走出囚徒困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轿车大论战》(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游戏人生》(海南出版社,1997)、《忘却的纪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五个小组完成以下问题:

  1、扫清字词障碍。

  不计其数 摄( )取 名副其实 当之无愧

  反刍( ) 不可匹敌 得天独厚 繁衍( )

  赤手空拳 不可思议 觅( )食 一以贯之

  不卑不亢 不温不火 束手待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归纳文章的结构层次。

  3、为了准确的说明文章的'内容,课文运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概况总结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这篇演讲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5、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引题(听写字词):

  不计其数 摄取 名副其实 当之无愧 反刍

  不可匹敌 得天独厚 繁衍 赤手空拳 觅食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不卑不亢 不温不火

  束手待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二、思考分析,把握文章的主题:

  1、关于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根据自学发言,教师版书总结):

  第一部分——认识细菌。

  xxxxx细菌的性质和特征xxxxx

  (1)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2)细菌无所不在;

  (3)细菌在世界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4)细菌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1)为求生存选择寄生;

  (2)启示:心平气和斗争到底。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寻找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列数字;(2)作比较;(3)举例子;(4)打比方;(5)分类别。

  3、思考讨论:

  (1)举例说明这篇演讲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达?

  师生小结: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

  (2)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师生小结:

  (A)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

  (B)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的书面词汇。

  (C)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3)怎样理解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的寄生态度的认识?

  提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4、探究本篇演讲的主题。

  通过有关病毒,寄生的科学知识的生动介绍,希望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意志上的从容应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的品味和积累。

  2、小作文: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细菌》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健康细菌躲猫猫教案11-24

细菌教学设计03-20

细菌历险记读后感03-11

细菌世界历险记读后感04-30

大班教案我们的城市教案11-09

小班安全教案安全的玩教案03-01

大班美术教案昆虫朋友教案11-11

清明节教案中班教案09-06

《Toys》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