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9-07 14:31: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 除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8×2÷4 20÷5×3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二、情境创设

  1、师:小熊兄弟开了一个小店,想请你们帮忙当一下收银员,愿意吗?

  2、出示货架,你们能从这里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学生认真练习

  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愿意

  学生分组学习

  5分

  探究

  1、加、乘混合运算

  (1)爱吃零食的小明第一个来买东西吃了,看看他买了什么,帮忙算一算吧!

  (列式计算)

  (2)理解“12”是3与4的乘机,也就是买四个面包的价钱,6是和3与4的成绩相加。

  (3)教学有乘有加的混合运算

  A、列算式:3×4+6 6+3×4

  B、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C、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吗?

  (5)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3×4+6解法二6+3×4

  =12+6 =6+12

  =18(元)=18(元)

  答:该付18元。

  (6)口头填空:8×2+3这道题先算()。

  5+2×6这道题先算()。

  2、有减有乘的混合运算

  (1)提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2)让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

  答:应找回8元。

  b、 20—3×4

  =20—12=8(元)

  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

  (5)口头填空:

  15-6×2这道题先算()。

  3、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刚才的那句话继续补充完整

  (指名列式计算)出示:A、我买了4个面包,要付多少钱?

  B、又买了一瓶饮料,一共要付多少钱?

  (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在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15分

  巩固与拓展

  P13“试一试”

  1、书第13页第1题注意提醒学生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独立完成《数学书》第13页第(2)。

  (1)独立完成

  (2)猜一猜,这几个算式分别是买什么得来的?

  3、游戏、(应用题,猜对了有奖哦!)

  A、买3包糖和包饼干要付多少钱?

  B、16加3乘4的积,和是多少?

  C、30元买包花生,应找回几元钱?

  4、算一算(贴图)三盘苹果加两个列式算算有几个苹果。(要求多种方法)

  学生练习

  10分

  总结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发言

  5分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教后反思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再说一说作息时间表中一些活动所用的时间,从而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5分的倍数,如,10:05到10:40经过了几分?9:00到9:30经过了几分?不要求列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整合思路

  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了普通常规教学的不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会容易。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的兴趣会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意识增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选自己喜欢的作息时间来安排。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对话平台。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仍像传统那样讲究师道尊严,而没有平等民主的'氛围,不容学生异议、不注意让学生表达,孩子的自由天性将受到压抑,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就仅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试想,前面几个片断,如果没有在长期的平等宽松的课堂培育起来的心理安全状态,学生将不敢大胆的发表意见,新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动的、饱含童真的动作。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言、敢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习,必须顺应他们好玩的天性,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的学习状态才是最佳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有所体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借助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3.经历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的过程。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最喜欢的水果

  苹果 梨 香蕉 桔子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24--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

  指导练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叉路口,怎样找交叉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

  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望小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

  1.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反思: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理念及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教学宗旨,实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这一五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的一节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及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学习其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会用直尺测物体的长度

  数学思考:1厘米到底有多大,建立几何模型

  问题解决: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感知1厘米的长短及如何正确、规范地用直尺测

  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学具

  课件、1厘米长的橡皮泥、课堂尝试单、课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由长——短、宽——窄、高——矮、厚——薄这些反义词引出“长度”

  一词,学生自由说所见过的长度单位,猜想为什么要先认识厘米呢?(先激趣后设疑)

  (二)探究新知

  以三个字“知”、“认”、“用”为主线在,展开整个教学。

  1、尺子产生的必要性(“知”字)

  师:上节课我们量了教师黑板的长①大约17本数学书长②大约23个文具盒长③张老师的27拃长④崔娇娇的40拃长……

  学生议:为什么同样的黑板,每次测量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呢?

  师:看来,要想知道黑板到底有多长,我们必须统一用同一工具,选取同一个标准。

  2、认识尺子(“认”字)

  (1)各种各样的尺子:钢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直尺。

  (2)直尺上各种名称:刻度、刻度线、0起点、厘米的字母符

  号(重点强调0表示的意义及其作用)

  3、认识1厘米(“认”字)

  (1)在尺子上找各种各样的1厘米

  (2)发现规律:每大格都是1厘米

  (3)用手比画、感知1厘米

  (4)生活中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认识几厘米(“认”字)

  (1)以0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2)以任意刻度为起点找:2厘米、3厘米、4厘米……

  (重点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末尾刻度-起始刻度②把任意刻度当0起点推理③1厘米1厘米相加)

  5、动手测量(“用”字)

  尝试用直尺“量线段”、“画线段”

  (1)组内交流量法、画法

  (2)集体交流量法、画法,学生先评价,老师再点拨。

  (3)组内互换尝试单再次规范的量、画。

  (4)量数学书的长、宽(重在体会尺子不够用时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5)判一判哪种测法正确(归纳“测量儿歌”,强调一平、二对、三看,正确的测量步骤)

  (三)课堂检测(完成课堂检测单,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互改,最后统计并改错)

  五、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学生帮助笑笑完成数学日记“我的新朋友”

  六、作业设计:课堂检测单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长度单位)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1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有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短了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 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准备了6朵小红花,项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每人奖几朵?

  怎么算出来的?6÷2=3 (朵)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2份, 求每份是多少。)

  2、还是这6朵小红花想奖给表现好的同学每人 3朵,能奖给几人?

  怎么算出来的?6÷3=2(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这实际就是在求6里面有几个3.)

  3、如果,我今天准备了7朵小红花,还是奖给2名同学,平均每人能得到几朵?

  (每人能得到3朵,还剩1朵)

  师:这个剩余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 来了13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搭正方形。

  1、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最多可以搭出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算式?

  2、 指名汇报:

  13÷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呢?

  等于多少呢?

  请大家把带的学具拿出来,自己来摆一摆,看可以搭几个。

  3、 学生动手操作。

  4、 汇报:(摆了3个,还多1根)

  为什么剩下的1根不搭了?

  (因为剩下的1根不够组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13除以4等于3余1.13÷4=3 (个) ……1(根)

  师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应写清单位。(搭了3个, 还剩1根)

  5、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

  《搭一搭(一)》练习教案

  巩固练习

  懂得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老师想要考考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1、路边的老树生病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2、 游戏练习,学以致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十一”国庆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 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第7个是什么颜色?

  生:红 颜色。

  师:第9个是什么颜色?

  生:蓝颜色。

  师: 第29个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颜色。

  师:你们是怎么猜的?

  学生汇报。

  师: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学习了知道,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了。

  谈感受,谈体会。

  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第五页的练一练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说教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测量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说教学目标

  1.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本班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4)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并知道1分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难点: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教具:幻灯片、米尺、硬币、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法法、问题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互查:

  (出了几个上学期学过内容,很好的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教室门的高度约2()

  (2)一支铅笔长约18()

  3.用尺子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带着目标学习,有针对性的学)

  三、设问导读:

  (一)认识分米和毫米(认真看课本第一部分)

  1.(1)绿色铅笔的长度是()。

  (2)10厘米也就是1()。

  (3)分米用字母()表示。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从某刻度到某刻度)

  2.(1)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

  (2)毫米用字母()表示。

  (3)红色铅笔比6厘米多3小格,所以它的长是()厘米()毫米。

  (二)找一找,说一说。(认真看课本第二部分)

  1拃长大约是()2分硬币厚度约()

  (三)找一找、想一想、填一填。(课本第三部分)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四)单位换算(课本第三部分)

  3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

  四、自我检测和巩固练习

  我采用的是课本35页的2—4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用于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让孩子们说说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六、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让孩子参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让孩子知道自己一节课学到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同时老师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中充分利用了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让孩子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认识了分米、毫米,并知道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具逐步探究

  1.拉一拉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长方形的学具。轻轻地动手拉一拉,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向一边倾斜了,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说出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并板书:平形四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利用你们的'学具,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1)小组观察、讨论。教师到各个小组中指导,引导他们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探究。

  (2)分组汇报,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不同的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角是钝角,一组对角是锐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2.猜一猜:[课件出示如果这些图形都是可活动的,估计哪些能拉成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拉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让学生安安静静的思考后,交流看法。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所以三角形和五边形不能拉成。普通四边形的对边不相等,也不能拉成。正方形能拉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

  请在导入时得到学具奖励的学生上台利用学具拉一拉,验证大家的猜测)

  3.认一认:

  让学生判断大屏幕上的图形是平形四边形吗?[课件出示]

  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第三、第五个图形不是平形四边形?)

  4.找一找:

  给出一幅画,让学生从这幅画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课件出示画面:在小花园里,有菱形的瓷砖、伸缩们、回廊……图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汇报后,让他们数一数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它吗?

  二、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画一画:

  (1)生利用尺子、铅笔在点子图上画平形四边形。画好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2)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如果出现错误,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纠正。

  2.拼一拼:

  用七巧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拼的方法最巧妙。

  (1)请三组同桌在黑板上拼,其余学生分组在下面拼。教师巡视,发现巧妙的拼法,让其展示在黑板上。

  (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是用什么形状的七巧板拼成的。

  三、课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只要注意积累,你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多!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抽象出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从而逐步认识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接着学会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同时能够找出身边的直角,并学会画出不同位置的直角。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情分析: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打算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得到新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当角的大小相差不大时学生可能还很难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辨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之后,觉得有几个难点之处应该引起重视,予以重点突破。

  1、学会标注直角标记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

  2 、学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在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

  3、学会合作三角尺拼图三角尺拼图,画出拼成的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儿要让学生合作,各自拿出所需拼图的三角尺,然后合作进行拼图。这道题目其实很难的,因为例图上画的三角尺不是简图。二年级的学生擅长依样画葫芦,图例就很难让学生模拟着去画了。这里留足够的时间,让同桌按要求合作拼图。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思考,争论,直至明晰。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分苹果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

  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算一算。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3、填一填,说一说。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

  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竖式计算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18÷6=3(盘)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五、作业

  教学反思: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课件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课件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 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 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二次设计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各边的名称。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成认真操作的良好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手帕、长方形纸条、三角板、学具盒,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1、老师今天邀请我们全班的小朋友到我家里去做客,你们想去吗?多媒体演示

  (1)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物体的面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2)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你还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课桌面、书本面、黑板面……是长方形;地砖面、手帕面、豆腐的表面……是正方形

  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既然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揭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你能利用身边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吗?

  (学生操作,摆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教师摆几个图形,让学生来判断,是长方形吗?如果要是长方形,该怎么办?(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2、分组操作,抽象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一个正方形图片

  (1)小朋友,凭你对长方形的印象,和刚才摆的过程的印象,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秘密?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说明对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师板书)

  正方形有什么秘密?(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板书)

  (2)小朋友刚才猜的是否正确?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怎样验证呢?先思考一下,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根据要求操作验证。

  (直尺、三角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纸)

  要求:就用这些材料和工具,小组同学共同操作、讨论、研究、验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先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方法,检查评讲

  小结:

  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合作探索,验证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直角。

  3、认识长方形各边的`名称。

  (1)长方形的四条边都有名称,你们知道吗?想知道吗?

  指出: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板式长宽)

  (2)在长方形纸条上指出四条边的名称

  4、认识正方形边的名称。

  (1)和长方形一样,正方形的四条边也有名称。老师在其中一条边上贴上写有名称的纸条并介绍:这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2)提问:其它三条边的长都和这条边相等吗?那么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可以叫做什么?

  5、刚才,同学们学得都不错,老师请你们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一下。

  6、做游戏巩固新知。

  小朋友真能干,下面咱们来做个围钉子板游戏,好吗?

  (1)围任意一个长方形。

  (2)你能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吗?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方法?

  (3)检查,实物投影。

  三、整理比较。

  1、看着板书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2、看书质疑。

  四、巩固应用。

  1.那上课时,有同学说板凳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是正方形的,那到底是不是呢,你有办法来验证吗?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去验证一下。

  说明有时眼睛看,也会产生误差,需要我们用手,动脑思考

  2.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多媒体演示,说一说你这样猜的依据是什么?)

  说明有时我们光靠一个直角,两条边还不能判断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五、总结评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的认识?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东南西北》教案12-2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数学教案06-04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快乐成长》数学教案06-07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我们赢了说课稿09-16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教案:《我们知道》04-08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3-24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猜数游戏》教案01-17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案11-2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4-0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动手做二》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