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时间:2024-10-15 07:43:0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含义。

  2.应能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法。

  3.应能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 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 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⒈ 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⒉ 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预习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悉内容。其中重要段落,值得反复读几遍,并用记号标出。

  2.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查阅资料,了解梁思成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

  4.将本文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作比较,认识什么叫夹叙夹议,结合课文语句体会叙和议怎样结合,才能产生相生相映的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1.检查朗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重点字词提问、听写。

  属于这个世纪 很自然地想到 想像 历史第一人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房子”与“建筑” 民族的象征 理性战胜了仇恨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3.学生交流预习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于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如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习惯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现实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动保护古建筑的。

  (三)学习课文

  1.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厂子弟学校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的各自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学生概述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确:a.勘测山西应县辽代木塔。b.说服美军,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轰炸和破坏。c.保护北京城里故宫等名胜古迹。

  (四)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全文的录音,让学生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

  第一段(1-2)总领全文。

  第二段(8-12)勘测山西辽代古塔。

  第三段(13-21)劝说美军,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第四段(22-25)深化主题。

  2.归纳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精神境界。

  〖教学参考〗富有胆识,拥有“建筑的灵魂”,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在梁思成心目中,“建筑”不是“房子”,而是建造它的人的灵魂和生命。

  a.“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以往人们也观看这座木塔,但是并没有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没有看出其建筑史文化史上的价值,因而没有看到其意义。“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他们也兴奋,但是他们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的不同在于:他把这些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b.梁思成主动保护古城的事迹。文章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情的不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又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c.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这正是梁思成的生命,梁思成的精神。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其精神境界,是十分深邃的。

  (五)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教学参考〗

  《钱》文:主要是叙事,极少描写,抒情,语言朴素。

  《梁》文:议论、抒情、描写。语言华丽

  2.本文作者没有机会接触过梁思成,那么,他是如何写梁思成的呢?

  师生交流后,归纳:大胆展开合理的想像;当事人的回忆;引用梁先生原话。

  3.结合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思考:怎样看待本文中的联想、想像、虚构?

  〖教学参考〗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像;即使梁的言行有更多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会觉得应该是这样。

  首先,文章对此已作出回答,即第20段里紧接“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之后两句话: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像。

  详细说明如下:勘察应县木塔,保护奈良古城,保护北京古建筑等,从文中的叙述(包括涉及的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引用的有关资料)看,读者会觉得,这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其中重点讲述的奈良古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出于保护那凝结了人类文化精神、创造精神、科技智慧的人类文化遗产,主人公是丝毫没有必要奋力去抢救那侵略者国土上的古建筑的。所以,主人公的思想特质也是确凿的事实。在这大的事实存在的前提下,细节末枝、具体话语(即使文章说明了它们是联想、想像乃至虚构),也符合大事实的逻辑、情理,读者一般不会去想这是虚假的,而会觉得就应该如此,相信它是真的。

  其次,文中具体联想、想像的那些细节,如打着手电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塔顶上风呼呼刮着,会被刮飞的感觉等,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感。再次,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成分更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觉得主人公会讲那些话,会顾不上危险第一个往塔尖上攀援。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梁思成的资料,以加深对梁思成的了解。

  2.背诵第10-11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第10~11段的背诵情况。

  2.检查资料搜集情况,请几位同学简介梁思成。

  教师补充介绍梁思成生平。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归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这些理论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二)学习课文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文学体裁和语言特征。

  〖教学参考〗本文是文学散文,“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点。语言充满诗意、凝练而生动。

  2.研读第一部分(1~2)段,讨论:为什么说“梁思成只属于这个世纪”?梁的思想精神不属于过去或未来的世纪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学参考〗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一方面这是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强调,是富有诗意的渲染,另一方面也是对历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智交融的笔法。紧接的第2段对此作了阐述、发挥,是理解这句话的线索,也可说对理解这句话作出了基本回答。但还不够,还要根据全文的内容来理解。其中要求背诵的第10、11段以及关于“建筑的灵魂”的第13段、梁对美国军官说的那段话(第19段)是关键,应县木塔、奈良古城、北京古都、河北古庙的故事是理解的基础。总的就是上述括号内黑体字的几句话。(学生的一般回答抓住黑体字几句话或以第2段为主大体回答即可。)

  深入的理解宜从对历史的思考说起。具体如下:

  a.第2段说,也许以后的世纪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人们去惊奇发现,细心勘察。这一方面是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古建筑的价值没有被发现,二十世纪是科技、文化、经济巨大发展的世纪,富含人类文化精神的现代建筑学已颇为强大,并产生了像梁思成这样极富文化、人文精神的现代建筑学家(以上两句话参见各关键段),也具备了相应的科技、经济条件来完成这些考察。因此,就有了应县木塔的故事,就有了文中说的,把它当做文化遗产,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是历史第一人。另一方面是说,二十世纪差不多把这些事都做完了,以后的世纪怕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古建筑让人们去细心发现它的价值了。第三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须和后文关于“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几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二十世纪又是世界政治、军事以及各种矛盾、观念激烈冲突的世纪,直到临近新世纪的最近几十年世界才更加趋于理性、文明,和平、发展才成为当今的主题。但是二十世纪的大部分岁月,各种战火、动乱以及错综复杂的情况使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消失了,前头那句话里说的再也没有那么多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去发现就包括这种“古都(应广义理解为古建筑)业已消失”这一情况。在这动荡的年代,梁思成们以及理解这些建筑学家的人们出现了,他们的共同努力使许多“人类文化精神、创造精神结晶”的古建筑,如奈良古城,如北京城里故宫等名胜古迹得以保存;也有一些虽经努力而未获留存,如河北古庙。于是,就有了文中叙述的动人的故事、令人感叹的故事。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更多的意义就是从这第三方面说的。

  b.以上三方面综合起来就是第2段开头几句话:“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这就是文章想表达的,梁思成的故事只能是二十世纪的故事。这就是对历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

  c.本文是文学散文,“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是文学的笔法,是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强调,强调对梁思成的赞赏,强调二十世纪对梁的特殊意义,也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因为是诗的激情的语言,所以不能机械地以为,梁的思想精神不属于未来的世纪,以为二十世纪以前和以后就没有这样的建筑思想,没有这样思考的人们,这都是欠妥的。

  〖重点语句〗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以后的世纪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人们去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

  2.学习第3-8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

  〖重点语句〗

  “我想像着当年。想像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像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3.学习第9-13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

  〖重点语句〗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学习第14-21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

  〖重点语句〗

  “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5.学习第22-25段。请学生交流本部分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和学习体会。

  〖重点语句〗

  “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6.总结:“情智交融”是本文的特点。文章的第一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就表现了这个特点,这些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是一种激情,是感情强调到极点是有智性思考的基础的。可以说是有情有理的,而且带着自己的想像、感受、理解、评论,从感性和智性两个方面来展示。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三)小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参考〗赞赏拥有“建筑的灵魂”、富有胆识、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仍存的遗憾。

  (四)布置作业

  1.仔细体味全文富有诗意的句子。

  2.你认为最富有感情程度和智慧深度的是哪些句子?如何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请几个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朗读出来。

  2.全班分组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二)让学生回顾文章写了梁思成哪些所作所为,作者夹在叙述的评说,起了什么作用。如果省去这些评说,只剩下梁思成的“故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在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三)师生合作研讨

  1.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思考:“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教学参考〗

  “建筑的灵魂就是建筑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上述话语出现在第13段。其他如第2.7.10、11.12.15.19、22.24等段中都有类似话语表述这一“灵魂”,如:它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像;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它是有生命的物体,是活生生的存在,是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为自豪的体现;仅仅是“房子”的房子还不行,它比单纯的需要已更进一步;建筑是一种艺术,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体现。具体如“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以上哪一、二处都可作为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的表述。文中几次出现的“人类精神”应包括人类的文化、科技、文明、情感、思想、智慧、意志等等,因此可称人类文化精神。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但不要脱离文本。)

  2. 与上篇课文比,本文写法有何独特之处?

  〖教学参考〗

  本文虽是文学散文,但与上篇课文一样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本文写法上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a.情智交融,即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比上篇明显得多;上篇主要是叙述,有时适当穿插些描写,发些议论。而本篇,比如应县木搭的故事,在叙述中不时穿插抒情性的描写,最后又来几段抒情性的议论。又如奈良古城的故事,一开始段和“理性战胜仇恨”段都是以抒情性的语言开头带出事实的叙述,“想得更远,更深”段基本上是以抒情的语言来叙述梁的思想,第19段梁说的话,既是事实的陈述又是借此发议论。再如,几种表达方式难解难分时就出现了第10段(即词句品味第1组句)这样的诗一样的语言,开头两段也是这样的诗一样语言的议论。

  b.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像,乃至合理的虚构,应县木塔的故事表现得尤为明显。

  c.不时用一些不确定的、限制性的语言,如“也许可以这么说”“恐怕再也难以”“是否还是”“我无法得知”“我不清楚”“我相信”等等。其好处是,既增强了客观性,又使一些尚无十分把握的但又确需表述的说法、事实能写进文章。

  (四)布置作业

  1. 记诵课文倒数四个段落,即从“我开始明白”到“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2. 课后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三、四题。

  3. 预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梁思成的故事》的比较

  [教学参考]:

  (一)两文共同之处:

  1. 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

  2. 都以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3. 都有引用主人公原话加以表现。

  (二)两文不同之处:

  1. 写法上:

  《钱》文几乎都是叙述,很少有肖像、行动的描写,没有多少议论和抒情。哪怕是很突出的事情,也只是叙述,最多是加上一点画龙点睛式的议论。

  《梁》文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记述描写,而是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2. 在文字上:

  《钱》文比较朴素,很少以华丽的形容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语言朴实无华。

  《梁》文要精彩得多。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

  3. 材料选择:

  (1)《钱》文选取五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风采。由材料本身来说话,感性素材丰富。

  (2)《梁》文选取两件事突出人物精神风采。感性素材较少,但加入大量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从感性和智性两个方面来展示。同时又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把自己丰富的感觉和深邃的智慧调动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教学难点:

  发现本文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2、简介梁思成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01年4月生于日本东京。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二、初识梁思成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勾画生字词,小组内解决。

  2、思考:本文主要写了梁思成的几件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件事:60年前勘察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二战期间保护奈良古城。

  第三件事:50年代感叹古庙拆除。

  三、走近梁思成

  文中的三件事分别表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风貌?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品析。(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语言,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更深入的了解梁思成。)

  预设答案:

  1、勘察应县木塔: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执著。

  2、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3、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四、感悟梁思成

  1、 文中哪些语句对梁思成的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试找出并进行评析。

  2、也可提出自己在文中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

  (理解本文诗意和智性的.特色,更深层次的了解梁思成,对梁思成的精神进行总结。)

  预设:

  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2、“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3、“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勘察应县木塔:热爱建筑事业

  保护奈良古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建筑灵魂

  感叹古庙拆除:惋惜无奈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3、重点品读,学生设疑、研讨,探究梁思成的精神。

  4、比较研读,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比较,明确两文写法的异同。

  5、学以致用,写自己熟悉的名人故事片段。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生设疑、研讨,探究梁思成的精神。

  难点: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比较,明确两文写法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

  导读、设疑、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导预习。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的梁思成,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梁启超的儿子,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李辉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1、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出示梁思成简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在1929年因一场车祸,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他把一生献给了建筑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1)初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勘查( )巍峨( )黯淡( )逻辑( )轩昂( )壮硕( )

  惋惜( )古刹( )打量( )锈蚀( )勾勒( )烽火( )

  (2)解释下列词语

  叹为观止:

  轩昂:

  壮硕:

  (3)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1、开篇点题,评梁思成;

  2、登应县木塔,忆梁思成;

  3、对“建筑”的认识,谈梁思成;

  4、拯救奈良,赞梁思成;

  5、中国古建筑被毁,叹梁思成。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这是文学的笔法,是抒情的诗意的语言,是充满激情的强调,表达了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高度赞赏。强调这个世纪对梁的特殊意义以及梁对这个世纪的特殊意义;特殊在这个世纪有许多文明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精神重视的潮流,也有许多对文明的破坏,因此才产生了这位如此重视人类精神和抢救文化遗产的伟大建筑学家。

  梁思成到底具有怎样的精神,令作者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梁思成到底具有怎样的精神,令作者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让我们

  1、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1)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请展示一下大家的品读成果。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敬业、无畏、对工作热爱的梁思成。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我从“大风中”读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2)读到这里,大家能否用文章第三部分中的关键语句来谈谈梁思成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房子”有何不同呢?

  (3)作者说,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当前城乡建设的实际,说说这个“灵魂”是否还适宜于21世纪?

  具体内涵是建筑中所凝结的文化精神、科技智慧、情感意志等人类精神,以及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4)品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你从中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件事的不平凡:一是国耻,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说古建筑不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且是全人类的结晶。“理性战胜了仇恨”,凸显了梁思成的大智大仁,因此,人们会无比钦佩。

  我们读到了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5)用课文中的话及自己的话说说梁思成具有怎样的精神?

  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对人类文化遗产无限热爱的人。

  (6)作者最后发出“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的感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出作者对梁思成保护古建筑文化无人理解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

  2、研读比较,明确本文写法

  (1)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会觉得应该是这样。

  (2)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A.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B.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不同之处:A.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描写,很少用华丽的词语来形容、来抒情,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李辉不仅仅记叙描写,而且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说、还饱含了热情,感情强度与智性深度兼具。B.涂元季一文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刻画人物。李辉文是先总后分的结构。

  3、归纳主旨。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和他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存在的遗憾。

  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朽败的门窗、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它们更在诉说人类智慧的毁灭!在大力提倡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历史的烟尘渐渐消散,人类历史激情将逐渐隐退!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

  4、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或感悟。

  参考示例:

  (1)梁思成,你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你的爱不仅对于家庭、对于职业,对于国家,更超越个人,超越民族,是让人为之震撼的!尽管很多的建筑被拆毁,但是你捍卫建筑事业的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2)梁思成,你是个伟大的建筑学家,你用全部身心诠释了建筑的真谛!你更是一面旗帜,用你的精神感召着我们!

  师小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七、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位名人的故事片段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二、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句,说一说在作者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悟课文,做批注,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梁思成的精神品格的'。

  (三)学生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四)互动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五)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的遗憾。

  附: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灵魂 合理联想、想象和虚构

  文化精神 议论抒情叙述描写交错进行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计划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

  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

  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

  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四、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 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 巍峨(wēi’é) 黯淡(àn) 耸立(sǒng) 锈蚀(shí) 逻辑(luójī) 轩昂(xuān) 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故事讲述教案03-21

故事屋教案02-28

讲故事教案08-01

争论的故事教案10-12

天鹅的故事教案03-29

《火车的故事》教案03-23

做人的故事教案06-30

故事皮鞋车教案03-25

小羊过桥的故事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