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2
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学会用不同参照物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回形针、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每天我们都要使用数学书,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宽、长有多长吗?(估计宽度和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1)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2)请你选择自己的工具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然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3)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 选一组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去量的?用了几个什么东西?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提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用1角硬币的量的结果,用曲别针量的结果,用三角形量的结果,用方木块量得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观察教科书P1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只要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 看教科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铅笔盒的长有5把小刀那
么长,都有5个那么长,它们的数字相同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
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4. 继续看教科书P1的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
铅笔盒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
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桌子长)
提问:桌子才有4支铅笔那么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那么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从中让学生说出并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
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出他们量的物体标准不同,就不能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们能想出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用同一种物体做标准去量)
看教科书P1右下图。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
教师讲述: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书谁的长?谁短吗?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齐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统一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回形针、硬币
学具准备:每组一份学具袋(小刀、20小方格、4个回形针、10个1角硬币)、自备铅笔、橡皮等小物品
教学教程设计:
一、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课件出示新数学书),你知道这本数学书有多宽吗?要知道它的宽用眼睛看很难判断到底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来知道呢?
学生可能会说尺,现在我们没尺老师也没带,你还有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找些物品作标准去量一量)
2、出示学具袋
现在老师给大家已经准备了一些小物品(课件出示小刀、回形针、硬币),你们能利用它们来量一量书本的宽吗?书大,物品小你认为要怎样用这些物品来量比较合适?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准备量的方法,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导量的方法,举例说明:2把小刀的摆法(课件演示摆的方法)每位同学从学具袋中自由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要把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动手操作量完后,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课件演示回形针和硬币量得的不同结果)提问: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书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
学生能清楚看到,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全班各组中都有用相同物品测量的同学,汇报全班都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2把小刀那么长、4个回形针那么长,7个硬币那么长。
启发学生: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就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自己身边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回形针或"一拃"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针对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提问:(课件出示比较)
(1)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4个回形针的长,铅笔盒是4把小刀长,都是4个,它们一样长吗?
(2)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铅笔盒是4把小刀长,桌子是4根铅笔长,?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虽然测量的数量可能会相等,但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会与不同。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方格)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铅笔盒或数学书、课桌看结果如何?
结论:要统一的物体,统一的测量标准才能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
三、做一做
第一题:(课件出示)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口那么长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着5个口。(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二题: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可以由学生自选量的物体除书上提供,还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量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物品,一个接一个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中,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第三题:(课件出示)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用长、宽、高都是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测量的方法类似第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一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测量时不管是实物一个一个摆放,还是用实物一次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学生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的结果才会比较准确。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 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6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7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8
一、操作引入
1、谈话: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看着尺子,还可以怎样说它的长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看着尺子,还可以怎样说它的长度?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80厘米=( )分米,先自己想一想,再在组内交流:80厘米是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三、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拓宽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80厘米=( )分米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4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07-13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4-18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04-1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05-25
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02-21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7-04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6-14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03-29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