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时间:2024-10-31 11:55:1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一物理教案2

  高一物理教案 功和能教案

  功和能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Ek,有由几何关系,有sinL=h2-h1即FL-fL=E2-E1=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5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一. 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4.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实验: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笛卡尔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先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3. 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

  (1)对惯性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牛顿第一定律还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动力学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改变速度的原因.物体在速度发生改变时,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也不能认为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更不能认为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就一定受到那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4. 惯性与力的比较

  (1)从概念比较

  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而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意义比较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而物质无处不在,惯性也就无处不有,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惯性的世界,也叫惯性系。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力毫无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外力;另一个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难易程度的'内部因素。

  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迅速;反之,物体受到的力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缓慢。

  在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困难;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容易.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了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6. 明确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与让运动物体停止运动的难易的不同

  有同学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让它停下来即刹车所用的时间越长,即让汽车停止运动就越困难,因此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

  比较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惯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惯性大;加速度相等时其惯性等大.同辆汽车,刹车时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相同,惯性大小就相同.行驶速度大的汽车,停下来的速度改变量越大所用时间就越长,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惯性大小相同.所以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对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该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故A选项正确.

  对B,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义截然不同.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惯性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惯性定律则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规律.惯性与惯性定律这二者极易混淆,只有从概念的物理意义上分析、对比,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故B选项错误。

  对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就是由于物体不受外力和具有惯性.故C选项正确.

  对D,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可知,力就是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可用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

  A. 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 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 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飞得最远

  D. 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各种杂物以相同的速度从机器中抛出,由于所受空气阻力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样,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故D选项正确.或者这样理解:小石子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较杂质要难改变得多,故飞得最远,而实谷粒质量和惯性介于小石子和瘪粒之间,故最后实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图(1)所示,重球M系于细线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条同样的细线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DC先断

  B.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BA先断

  C.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BA先断

  D.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DC先断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图(2)所示.

  (2)

  对A,当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使得重球M能够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从而使得上部细线CD的拉力 逐渐增大,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地进行的,故可以认为重球M始终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球M的受力是 。当AB线下端的力 增大时, 也随之增大,并且总是会有上部的CD绳先到达受力极限的程度,因而CD绳先被拉断.故A选项正确.

  对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对C,当在A端猛力一拉时,由于重球M的质量较大,其惯性也就较大,并且力的作用时间又极短,故重球M向下发生的位移也极小,以至于上部的线CD还没来得及发生伸长的形变,下端线中的拉力 已经达到了极限强度,因而下部的线AB必然会先断.故C选项正确。

  例4. (20xx年广东)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项错,其他三项与史实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综合试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咖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 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 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 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实验,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A. 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 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见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当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会发现仍落在原处,这是因为( )

  A. 你跳起后,会得到一向前的冲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B. 你跳起的瞬间,地面给你一个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转,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时间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离太小,看不出来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样

  3.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保持稳定

  B. 增大速度,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C. 增大加速度,使状态不易变化

  D. 减小惯性,有利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体的惯性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运动

  B. 跳伞运动员在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 自行车轮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D. 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

  5. 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有惯性,停下来后也就没有惯性了

  C.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6. 你试着自己学做蛋炒饭,你两手分别握住一只鸡蛋,现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鸡蛋,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是只破了一只鸡蛋,则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时破 D. 无法判定

  7. 当人们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尘时,都习惯地用手在沾有灰尘的地方拍打几下,这样灰尘就会掉了,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8. 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即盘带)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是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试题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当你拍打沾有灰尘的衣服时,衣服受力突然运动,而灰尘因惯性要保持静止,所以与衣服脱离,就掉下来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时,受到阻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变小,最终会停下来,所以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速度再变大的原因。

高一物理教案6

  【学习目标】

  1.根据实例归纳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点,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知道它与一般曲线运动的关系。

  2.理解表征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利用各物理量的定义式,阐述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圆周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揭示生活、生产中的圆周运动实例。从而对圆周运动的规律有更深刻的领悟。

  【阅读指导】

  1.圆周运动是____________的一种,从地上物体的运动到各类天体的运动,处处体现着圆周运动或椭圆运动的和谐之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2.在课本图2-1-1中,从运动学的角度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圆周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质点沿圆周运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5.若在时间t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通过的弧长是s,则可以用比值________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这个比值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_____________。

  6.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它的线速度就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圆周运动中任一点的线速度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因此,匀速圆周运动实际是一种__________运动。这里所说的“匀速”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7.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表达式是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匀速圆周运动是_______________不变的运动。

  8.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周期,用符号____表示。周期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物理量。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经过一个周期后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任何一条光滑的曲线,都可以看做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叫做曲率半径,记作_____,因此我们就可以把物体沿任意曲线的运动,看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运动。

  【课堂练习】

  夯实基础

  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B.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C.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D.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角度相等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哪些物理量是不变的( )

  A.速率 B.速度 C.角速度 D.周期

  3.某质点绕圆周运动一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相对于圆心是静止的 B.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

  C.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 D.路程与位移的大小相等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线速度大小为3m/s,角速度为6 rad/s,则在0.1s内物体通过的弧长为________m,半径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rad,半径是_______m。

  5.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sA:sB=2:3,而转过的角度之比 =3:2,则它们的周期之比TA:TB=________,角速度之比 =________,线速度之比vA:vB=________,半径之比RA:RB=________。

  6.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已知大轮A的半径是小轮B半径的3倍,A、B分别在边缘接触,形成摩擦转动,接触点无打滑现象,B为主动轮,B转动时边缘的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试求:

  (1)两轮转动周期之比;

  (2)A轮边缘的线速度;

  (3)A轮的角速度。

  能力提升

  7.如图所示,直径为d的圆筒,正以角速度ω绕轴O匀速转动,现使枪口对准圆筒,使子弹沿直径穿过,若子弹在圆筒旋转不到半圈时,筒上先后留下a、b两弹孔,已知aO与bO夹角60°,则子弹的速度为多大?

  8.一个大钟的秒针长20cm,针尖的线速度是________m/s,分针与秒针从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s。

  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

  【阅读指导】

  1.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圆的。

  2.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通常不能看作质点;物体各部分的轨迹都不尽相同,但它们是若干做圆周运动的质点的组合;做圆周运动的各部分的轨迹可能不同,但轨迹的圆心相同。

  3.快慢不变的匀速(率)圆周运动。

  4.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

  5.S/t,单位时间所通过的弧长,线速度。

  6.质点在圆周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矢,圆周上该点切线的方向,变速,速率不变的。

  7.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所转过的角度,角速度,ω=φ/t,弧度每秒,rad/s,角速度。

  8.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匀速圆周运动快慢,重复回到原来的位置及运动方向。

  9. V=Rω。

  10.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圆弧,这些圆弧的半径;ρ;物体沿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段圆弧。

  【课堂练习】

  1. A 2. A、C、D 3. C 4. 0.3,0.6,0.5.5. 1:2,2:1,1:4。

  6.小。7. V=3dω/2π

高一物理教案7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最高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10

  (一)引入:

  1、复习

  (1)什么是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波的反射和折射各遵循什么规律?

  2、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波的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波的衍射现象:

  (1)用课件演示水波的衍射现象

  (2)用投影仪投影水波的衍射现象

  (3)总结得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1)用发波水槽演示波长相同的水波通过宽度不同的窄缝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2)观察现象

  (3)演示波长不同的水波通过宽度相同的窄缝时产生的衍射现象,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

  (4)观察现象

  (5)分析现象,总结得到:当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大小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6)用CAI课件模拟2和3的`现象,加深理解。

  (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1、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

  2、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一切波都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声波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为什么光波不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答案:

  1、因声波波长较长。

  2、光波波长很短,不易找到这样小的障碍物或小孔。

  (五)小结: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进行小结:

  1、什么是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叫波的衍射。

  2、障碍物或小孔和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

  (六)作业:

  1、波的衍射现象

  2、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P 18练习四②

高一物理教案11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 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高一物理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1、会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2、通过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得出安培力的计算公式,应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二、学习重、难点

  1、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方向;用安培力公式计算,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2、知识链接

  (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单位:

  (2)磁通量计算式: 单位:

  (3)磁通密度是指: 计算式为 。

  三、自主学习

  1、安培力的方向

  (1)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 ,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 。

  (2)安培力的方向特点:尽管磁场与电流方向可以不垂直,但安培力肯总是直于电流方向、同时也垂直于磁场方向,即垂直于_____方向和_______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2、安培力的大小

  (1)当长为L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B放置,通过电流为I时,F= ,此时电流受力最 。

  (2)当磁场与电流平行时,安培力F= 。

  (3)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通电导线的方向成时,F=

  说明:以上是在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计算公式,非匀强磁场可以看成是很多个大小、方向不同的匀强磁场的组合,通电导线在非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是每一小段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

  3、磁电式电流表:

  (1)用途: 。

  (2)依据原理: 。

  (3)构造: 。

  (4)优缺点:

  电流表的灵敏度很高,是指通过很小的电流时,指针就可以偏转较大的角度。在使用电流表时,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都很小,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

高一物理教案13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 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 = ,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 快慢程度,称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高一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向心力的定义和方向,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及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并可以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向心加速度。

  4、经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心力理论分析到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素养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分析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以及尊重实验、实践的客观唯物精神。

  【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的大小也是教学难点。通过简单实例及分组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教具准备】

  1、小球、细绳和光滑木板16套

  2、小链球16对。

  3、向心力演示器16台。

  4、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我国选手赵宏博和申雪在06年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以精彩表演获得金牌,为国争光。视频中申雪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什么运动?(学生回答: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状态时刻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受到合外力)有力就会产生(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及加速度的'特点。

  板书: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二、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手中的小球、细线、光滑水平木板,构建一个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对小球进行受力,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点:始终指向圆心,从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

  板书:向心力。

  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的力。

  三、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但始终指向圆心而且和速度方向垂直。

  板书: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而且速度方向垂直

  四、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因为向心力和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板书:向心力的作用效果: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五、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

  物体随转盘一起匀速圆周运动物体随滚筒一起匀速圆周运动

  板书: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它们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六、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用两个小链球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

  学生的猜想: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半径r、角速度ω有关。

  (若学生说到v,可引导学生由公式v=ωr得出ω和v有重复的部分)

  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学生可能猜想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成正比。老师先不要作出判断。

  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

  学生:不行,应该保持其它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即控制变量法。

  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介绍构造:

  讲解工作原理: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两力大小相等,同时小球压挡板的力使挡板另一端压缩套在轴上的弹簧,弹簧被压缩的格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演示操作:如何实现控制变量。

  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

  ①F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A=2mB观察:(学生读数)FA=2FB。

  结论:向心力F∝m。

  ②F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A=2rB观察:(学生读数)FA=2FB。

  结论:向心力F∝r。

  ③F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A=4FB。

  结论:向心力F∝ω2。

  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一般结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同时选取更精密的仪器,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课本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2r。

  板书:向心力:F向心力=mω2r=mv2/r

  我们知道合外力必然产生加速度,向心力实际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

  板书:向心加速度

  1、向心加速度大小:a=F向心力/m=ω2r=v2/ r=ωv

  a=4π2r/T2=4π2rf2

  提问:方向是怎么样的?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同向,始终指向圆心

  思考: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

  学生:不是,因为加速度不恒定。方向时刻在改变。

  板书: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及时巩固】

  长度为0.5m的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2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小球绕固定点在光滑水平面上以4m/s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请计算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见板书)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物理思想:先猜想后探究,从定性到定量。

高一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

  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

  2.卫星的变轨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识

  (1)牛顿的“卫星设想”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

  (2)原理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梦想成真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20xx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断

  (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

  (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km/s.(√)

  (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km/s.(×)

  探究交流

  我国于20xx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

  【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问题导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

  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

  误区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

  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

  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

  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问题导思】

  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

  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

  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误区警示

  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

【高一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02-23

物理教案05-15

物理教案-电阻03-04

高中物理教案05-2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9-08

高一学生评语12-08

高一教学设计12-29

高一自我评价05-29

高一的军训心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