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4-11-13 08:26:4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漂移(piāo)地壳(qio)

  深渊(yuān)驮着(tu)岛屿链(yǔli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褶皱(zhězhu)

  劫难(ji)鸟臀目(tn)蟾蜍(chnch)

  衍射(y259;n)携带(xi)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三)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四)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六)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七)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八)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生物学、考古学)

  恐龙化石

  大胆假设严密求证

  大陆在漂移(地质学)

  (板块构造理论)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文的过程中,懂得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父母和他人。

  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字词全解:

  1.要求会写的字。

  自

  字义:指自己,本人。

  组词:自己 自习 自由

  造句:我们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

  立

  字义:竖着,竖起来。

  组词:立功 树立 立正 立场

  造句: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己

  字义:指自己。

  组词:自己 知已

  造句:王叔叔是爸爸的知己。

  干

  字义:①做事;②有能力。

  组词:干活 干部 能干 干什么

  造句:小妹干活真带劲。

  天

  字义:天空。

  组词:天上 天鹅 天气

  造句:天鹅真美丽。

  不

  字义:表示否定的意思。

  组词:不对 不是 不会

  造句:他不会来了。

  2.要求会认的字。

  的 吃 饭 事 地 父 母

  好的 吃饭 米饭 做事 土地 父亲 母亲

  我的 好吃 饭类 事情 地方 母亲 母爱

  gàn (干事) 已(自己)

  多音字:干 形近字:

  gān (干净) 已(已经)

  词语解释:

  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好汉:勇敢坚强的男子。

  近、反义词:

  反义词:自立——依赖 自己——他人

  句篇解析: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句解:“滴自己的汗”就是说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自己做,不让别人替自己做;“ 吃自己的饭”是说享受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会觉得特别香甜。这句是说要依靠自己 的劳动生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学会自立。]

  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句解:这句话是说不要存在依赖别人的思想,就算是父母也不行。 什么事都依靠父母,就永远也长不 大,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也就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

  段析: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快快长大,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什么事都靠父母就不可能感受到用自己劳动的汗水换来果实的.香甜,感受不到自己拥有的无穷力量,受不到自已成长的无限快乐。不靠天,不靠地,也不依靠父母,让我们都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好汉!”

  篇章点拨: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立歌

  靠天靠地靠父母 不算是好汉

  中心思想:

  儿歌告诉我们从小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任何人,靠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才是香甜的,只有从小树立自立自主的思想,长大才会成为有用的人。

  语言积累:

  课内:自立 自己 滴汗 吃饭 好汉

  课外:洗手 流汗 喝水 点头 弯腰

  国学诵读: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译文:赤道地区,温度,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厂、广、干、千、己、已、问、向、外、处,学习新偏旁门字框,理解“工厂”、“广大”、“干什么”、“千年”、“自己”、“已经”、“问好”、“方向”、“外面”、“到处”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生字。

  3.能在实际运用中区分、运用形近字。

  4.能任选一两个新词说写一句话。

  5.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认生字,指导书写,口头组词。

  2.会用“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一)复习检查,明确目标

  (1)学习生字,有很多方法,谁能说?

  (可以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同声旁、同形旁”认一认的方法识记。)

  (2)这节课,我们要用“比一比,认一认”的方法学习形近字。

  (二)教学生字和词语

  (1)出示生字“外--处”。请学生比一比,这两个生字有什么异同点?(师生讨论)

  读音不同,“处”读准翘舌音;

  字形有相同处:都有“卜”。但也有细微的不同:“外”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夕”,“处”半包围结构,外面“夕”的最后一笔改成捺。

  字义也不同:“外”反义词“里”,“外面”的意思就是外表、外头。“到处”是“各处、处处”的意思。能用“到处”说一句话吗?

  (2)其余的生字,请大家用“比一比”的方法自己学,也可分学习小组学。(学会后师生讨论。)

  “厂--广”。“厂”读准翘舌音,“广”读准三拼音。编顺口溜记(厂上加点广广广;广上去点厂厂厂)。组词:厂房、厂家、厂区、厂子、厂休;广场、广播、广告、广东、广州。你知道哪些厂?能用“广大”说一句话吗?

  “干--千”。“干”读准前鼻音。干第一笔横,千第一画是撇。“千”是数目,“千年”是指一千年,也可指很多年。给这两个生字组词。干(干部、干事、树干、干劲),千(千年、千万、千里马、千秋、千方百计、千军万马)。

  “己--已”。区别在于第3画,“已”的第3画竖弯钩“竖”略微有些过头,而“己”不出头,“己”是本人,能用“自己”说说话吗?“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用“已经’造句。

  “问--向”。“问”门字框,写时要注意先写点。编顺口溜(口字进门问问问),“问”和“向”字形的不同在于外面部分,“问”是门字框,“向”外面不一样。“问好”是向人问候。“方向”有东、西、南、北等。组词:问(问题、问话、问好、问号),向(向往,向来、向上、向阳、风向)。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课堂作业本中写一写,写几个根据难易自己决定。

  (四)作业

  (1)《课堂作业》1,比一比,说说每组字什么地方不一样。

  (2)《课堂作业》4读拼音,写汉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是语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课《树叶》。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写树叶给树枝、小虫、鱼儿、小鸟带来的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很高兴。课文共五句话,前四句子写大家都喜欢树叶,最后一句是写树叶发自内心的感慨。

  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通过学习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诗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读书,主动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评价、讨论、绘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长、虫、兴、当”4个字,学会新笔画“竖提”。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动口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背训练。(重点)

  2、仿课文编诗句。(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几片不同的树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看图说话。

  屏幕显示:青山绿水,一个大树枝繁叶茂,蓝天上飞着几只小鸟。有小溪,有草地,小溪中有小鱼,草地上有虫儿……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2、引入课题。

  图片中有那么多漂亮的.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树叶的小诗。板书课题《树叶》。

  3、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呢?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字词,多读几遍。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也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虚心向同学请教,或者请拼音帮忙,再多读遍。注意“长”多音字,读zhǎng,在这里不读cháng;“当”多音字,读dàng,在这里不读dāng。

  2、同桌互相认读画出来的词语,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看谁进步最快,读得。

  3、再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以四人小组为主体。四个同学轮着每人读一遍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其他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小组仔细评一评谁读的,好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多少遍就读多少遍,边读边标出这首诗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A、在这首诗里“它”“大家”“我”各指的是谁?

  B、大家把树叶当做什么?说明了什么?

  C、“我”为什么真高兴?

  3、口头填空:

  树枝拿它当()

  小鸟拿它当()

  小虫拿它当()

  鱼儿拿它当()

  四、感悟、理解

  1、“长在树上,树枝拿它当扇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观察插图,注意树叶和扇子的相似之处,想一想,为什么树枝拿它当扇子呢?

  2、二、三、四句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

  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树叶为什么觉得真高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都喜欢树叶?

  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4、指导学生背诵。

  五、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1、仿照课文,写儿童诗:

  树叶落在地上,

  蚂蚁()。

  树叶漂在池塘里,

  青蛙()。

  2、拿出你捡的树叶说一说它像什么?

  3、画出你见过的树叶。

  4、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的:

  1.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所描绘的事物,并认识所联系的词语。

  2.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及独体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

  教学过程:

  20xx年4月16日第九周星期三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

  说说夏天的夜晚有什么特征。(如天气,天空,人等)

  二、课内悟: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夏天特征的词语,那么,夏天的夜晚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

  2、新授: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相机学习词语。

  3、天上有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

  出示:夜晚繁星亮晶晶

  (1)正音:“星、晶”是后鼻音。

  (2)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亮晶晶的?

  (3)指导朗读。

  4、你们知道天上画的是什么星星吗?

  出示:牵牛织女北斗星

  (1)正音:织(翘舌音)女(鼻音)

  (2)你们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师可简单说一说。

  (3)指导朗读。

  5、看图上谁也在跟小朋友讲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相机出示:爷爷奶奶小丁丁

  (1)正音:奶(鼻音)了(后鼻音,注意读准轻声)

  (2)指导朗读。

  6、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夏天呢?

  相机出示:竹椅蒲扇萤火虫

  (1)正音:扇(翘舌音)萤(后鼻音)

  (2)萤火虫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指导朗读。

  7、齐读韵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复习巩固生字字音。

  2、这些生字中,哪些是独体字?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3、记一记“奶、织、女、斗”的笔顺。

  4、反馈检查。

  5、指导书写。

  奶:右面的“乃”要写得稍微大些,“ㄋ”要一笔写成,不要写歪了。

  织:左窄右宽

  女、丁、斗:都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

  6、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四、课后练:

  1、填空:

  奶:是()结构的字,第3笔是(),第4笔是()。

  织:是()结构的字,共()笔,第2笔是()。

  2、比一比,组词:

  奶()织()丁()斗()

  女()只()手()头()

  3、一找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看一看,讲一讲给家长听。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法

  学法

  启动

  设疑启发法

  问答、归纳

  展开

  合作探究法

  讨论、分析

  结束

  阅读评价法

  对比阅读、评价

  2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要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猜想,并引用大量的材料进行小心求证,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正好符合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也满足了初二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

  2.在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几篇说明文后,学生对说明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准确的找出一篇说明文的对象是什么、说出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就更利于巩固学生的说明文知识,尤其是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

  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评论(0)学时难点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的灭亡至今都没有人能正确的解释清楚,根据预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2.如何解释这两种学说?找到相关的句子。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4.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活动3【活动】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你所知道的.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要求:结合前面所学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互学。)

  活动4【活动】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提示: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课时方案》

  被压扁的沙子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被压扁的沙子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2.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时重点

  学会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时难点

  与《恐龙无处不在》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的灭亡至今都没有人能正确的解释清楚,根据预习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2.如何解释这两种学说?找到相关的句子。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4.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活动3【活动】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你所知道的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要求:结合前面所学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互学。)

  活动4【活动】比较阅读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提示: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内容)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课时方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明、鲜”等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养成初步的认字能力。

  3、感受祖国文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领悟会意字特点的基础上记忆字形,增强识字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放在字音及会意字构字特点上,理解字意

  教学难点:

  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养成初步的认字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大的“火”字,知道“火”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出示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生活在树林里的古人是用什么来灭火的呢?

  3、出示树枝灭火的过程,小结:原来“灭”字就是在“火”字上加一根树枝。

  4、板书课题:“日月明”,问:谁知道“明”是什么意思?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2-3次,要求:

  ①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想想字义。

  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重点正音:明、尘、男、抹、森、从、众)

  出示:

  míng xiān chén jiān miè lì nán

  明鲜尘尖灭力男

  xiū shǒu lín sēn cóng zhòng

  休手林森从众

  a、指名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b、去掉拼音读。

  ②分小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学中发现,积极探究

  1、读读课文,仔细观察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

  尖:板画草芽尖尖图。

  鲜:板画鱼和羊肉串。

  男:动作演示。

  尘:动作演示。

  从、众:演示“人——从——众”教师讲解。

  林、森:演示森林画面,用“森林”说一句话。

  3、小结小朋友,像这样能表示意思的字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会意字”。

  4、你还知道哪些也是会意字?(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四、巩固字形

  1、师生对口令,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对口令。

  3 、全班拍手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出示:

  1、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写字作业评讲。

  六、课堂作业:

  1、我会读。(课后题①)

  2、我会说。(课后题②)

  (课件出示字谜:上看一棵树,下看两棵树,仔细看一看,还有许多树)

  生:我猜出来了,是“森”字。

  师:你知道“森”是什么结构的字吗?

  (生大多摇头,唯有一个小朋友小声嘀咕着,是上下结构的字呀)师:(微笑着)不懂没关系,我们不是还没学过吗?这是品字型结构的字。

  (师板书:品字型结构。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是品字型结构的呢?

  生:我的名字当中的“鑫”字是品字型结构的吗?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我的“晶”字也是品字型结构。

  生:品字型结构的“品”字也是吧。

  师:小朋友能从课内课外找出这么多品字型结构的字,懂得从生活中识字,为自己竖起大拇指吧!

  师:谁能给“众“字编个字谜?

  生:上看一个人,下看两个人,仔细看一看,还有许多人。

  师:会模仿“森”的字谜出谜底,也不错。

  生:一人在上,两人在下,三人就是个“众”字了。

  (练习给“众”字组词)

  师:(出示字卡:三口品、三木森、三人众、三日晶)第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第二,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生:每个生字都是有相同的单字组成的。

  生: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像耍杂技般叠加在一起,一个在上,两个在下。

  师:观察得真仔细,说的也生动。

  (老师端杯品茶,并发出饮茶时地咂嘴声)

  师:刚才,老师在干什么?

  生:老师在饮茶。

  师:老师是怎么饮的?是口渴了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灌吗?

  生:不是,是小口小口地品。

  师:“品”字用得真好。这样小口小口地品,才能尝出茶香。

  (出示:品)

  师:“品”是由什么字组成的?

  生:(齐声)“口”字。

  师:老师刚才品了几口茶?

  生:三口茶。

  师:如果老师品了很多口茶,是不是要用很多“口”字来表示这个意思?

  生:(齐声)不是。

  师:我们中国汉字有个特点,就是可以由一个单字重复几次组成

  一个字,每重复一次,这个字的意思就加强一次。在我们的汉语中,“三”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品”字由三个口组成,就表示品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茶香着呢。

  师:像这样一个单字在上,两个单字在下的字属于什么结构的字?

  (生面面相觑)

  师:这就是品字型结构的.字呀。(师板书:品字型结构。生认读。) (让“品”字交朋友:品茶、品尝、品味……)

  师:如果有很多树木,几十棵,几百棵,这地方叫什么?

  (出示课件:一片树林的图画)

  生:树林。

  (师出示字卡:林;再出示课件:一大片茂密的树林)

  师: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树木,一棵紧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这地方叫什么?

  生:(齐声)森林。

  师:“森”字是怎么组成的?

  生:三个木字。

  师:“森”字是什么结构的字?还记得吗?

  (生稍微愣了一下,看到老师手指着的“品”字,马上反应过来:是品字型结构的字)

  师:是的,凡是由三个相同的的单字一个在上,两个在下组成的字,我们都叫它品字型结构的字。相同的单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

  强一次。三个“木”字组成的“森”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很多很多树木生长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

  师:森林里是有很多树,但如果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就会变成——(课件出示:林)

  生:(齐声)树林。

  师:再继续乱砍滥伐下去,“树林”就变成了——(课件出示:树木)树越来越少,如果不加节制,整座森林将出现什么情况呢?(课件出示:一幅凹凸不平的黄土坡上,到处是光秃秃的树桩的画面)

  生:树木砍完了,鸟儿飞走了,动物逃走了,它们都没有家了。生:没有了树木,洪水一来,会出现泥石流。

  生:没有了树木的山坡,没有一点绿色,好像一座死山一样。师:是的,没有了绿意的山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到处死寂一片,令人痛惜。

  (生个个神情凝重)

  师:不,我们不能让森林变成一片荒芜的黄土高坡。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老师引导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1、读准字音,2、分析字形,

  3、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师;现在我们按照这个方法自己来学习另外两个生字。

  (生交流学习,师巡视指导)

  生:我学习了“众”字的音形义,三人为众,“三”在古代是表

  示很多的意思。因此,“众”指的是很多很多人。

  师:能用“众”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吗?

  生:“众”,众人,众人拾柴火焰高。

  师:(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从哪学到这么一句谚语的?

  生:我喜欢看课外书,是在《谚语大全》这本书上读过这句话的。生:“众”,观众,台下有很多观众。

  生:我学会了“晶”字,它也是品字型结构的字,表示很亮。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晶”字由三个日组成,表示有很多很多的太阳。

  师:是的,“晶”字由三个日组成。天空中能有很多太阳出现吗?(生齐答:“不能”)那么,天空中什么物体会亮晶晶呀?

  生:星星。

  师:对。(板书:)这是古文字“星”。我们现在的“晶”字就是当时“星”字的上半部分,只是把线条拉直,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因此,“晶”字由三个“日”字组成并不是表示有很多很多的太阳,而是表示有很多很多的星星。现在明白了吧?“晶”字是表示光亮的意思。

  (生进行让“晶”字交朋友和说话练习)

  师:谁还知道哪些字是属于品字型结构的?

  (生交流之后,师板书:鑫、磊、淼……)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9

  教材:

  义务制第五册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点:

  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根据意思写词语。

  (1)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

  (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

  (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笼罩)

  (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

  2、核对纠正。

  全对的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自己订正,并且记住它。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二、学习第2、3、4段。

  1、初读第2、3、4段。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杨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3、4段。读完了得扳到有话可说,说你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了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因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助理由。

  2、研读第2、3、4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

  ●研读第3段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 (小黑板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孩子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师: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研渎第4段

  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小黑板)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这玩雪的快乐吧!

  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相同点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2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小黑板出示)

  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红日)

  ②(显示小黑板)谁能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 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小黑板出示)

  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 群山)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0

  【教材简析】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放映幻灯片1:仿课文插图,是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画面。)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说说除了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还有些什么?请同学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

  ⑴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四、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画。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的办法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我们小朋友在场,你能想出比司马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你们部肯动脑筋,也能想出很多好办法。但大家看看

  图画,画面上有你们刚才说的绳子、盆吗?水缸又高又大,小朋友们推得动吗?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陷入沉思。)

  师:司马光当时想:只要让水流出来,小朋友就会得救。怎样让水流出来呢?──砸破水缸;于是他救出了小伙伴。大家思考一下,能否从司马光的办法中得到启发,想出更好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厢。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1

  教学要求:

  1、学习字词句,使学生受到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的训练。

  2、读读背诵,积累成语与诗句。

  3、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4、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学会做客,真善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所学的生字,并能用生字说话。

  2、口语交际训练。

  课时划分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字词句。通过看文字画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天然联系,最后在现实交际中完成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

  2、熟记成语,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成语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文字画)

  2、这些都是古代人写的字,有没有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3、对,所以这些字都是古代人写的象形字。

  4、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象形字慢慢演变成我们学的字。能把这些象形字相应的.汉字写出来吗?

  5、评比,谁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6、这么多的景物,你能将这些象形字变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并介绍给大家吗?四人一组分工合作,看谁画得最美,说得最好。四人相互商量。

  7、评选最佳图画,同时将学生的画贴在黑板上。不光要画得好,还要说得好。学生在下面说,其余三人出谋划策。

  8、指名上来说,评选最佳解说员。

  二、教学第二题

  1、(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1)小蚂蚁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天就背过冬的粮食呢?

  (2)为什么在窗户上钉栅栏呢?

  (3)为什么人们要忙着修筑水坝呢?

  2、是呀,他们都在预防以后的困难,提前作好准备,到时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我们可以用这四个成语概括图上的意思。

  2、自读成语,读准字音。

  3、说说你对这些成语的意思的理解。

  4、齐读成语。

  5、(出示图)图上画了什么?渔夫是多么辛苦呀?

  6、读读诗,看看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7、生互相交流。

  8、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捕鱼的危险和对渔夫的同情。

  10、指导背诵。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写出反义词。

  早——()里——()出——()落——()深——()

  粗——()人无()虑,必有()忧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学写铅笔字,认识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2、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出示:同、向、扁。说说这3个字的笔顺规则,并按规则每人写一个字。

  (2)出示:日。像这样全包围的字,该怎样写呢?笔顺规则是什么?

  (3)师范写“月”。

  3、练习。

  4、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提出表扬。

  (2)共同存在的问题给予提出,并指导学生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四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到别人家做客,在门口该怎样做?见到主人该怎样说?受到主人的招待该怎样说?跟主人告别时该怎样说?

  3、生按问题一个一个地说。

  4、你能连起来说说吗?自由说,同座位互说,指名说。

  5、自由组合来表演“做客”。

  6、评选最好的组合。

  练习8

  教学要求:

  1、学习字词句。

  2、学写铅笔字,复习各种笔画规则和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练习。

  3、背诵成语、谚语,积累语言。

  4、口语交际训练:听故事再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1、字词句的训练。

  2、口语交际训练。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字词句训练,既激发学生主动练习的乐趣,又开拓学生思维,增长对动物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审题。

  2、(出示图)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

  3、它们都找不到家了,我们快来帮助它们。它们分别住在哪儿?

  4、(出示动物居住地方的图)

  这些是什么地方?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家?

  5、指名上来连图。

  6、评议、讨论、交流。

  7、读懂刚才有关小动物的词语。

  8、填空。打开课本填一填。

  9、指名说,讨论,还有什么动物住哪里?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

  ___________住在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写铅笔字,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的笔顺。

  2、积累成语。

  3、会背诵谚语。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出示:树、做、渐。

  2、它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笔顺规则是什么?

  3、师范写“树”,生描红、仿写。

  4、自己描红、仿写另外两个字。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的孩子?

  3、(出示成语卡片)读准字音。

  4、相互讨论成语的意思。

  5、交流。

  6、指导背诵。

  7、古人没有天气预报,他们靠什么来预测天气呢?

  自己读读书。

  8、你知道一些什么?

  9、指导朗读。

  10、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补充成语。

  ()言善()()()不乱()容()迫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看图听故事再表演。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指导

  1、出示四幅彩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教师配乐讲述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边看图边仔细听老师的讲述,想象情境,记住故事情节。

  3、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教师再讲述故事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每幅图说几句话。

  5、请学生大致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三、练习

  1、自己练说四幅图的意思。

  2、同座位互说、练说。

  3、教师巡视指导。

  四、表演

  1、能表演这个故事吗?

  2、自由组合,一个当导演一个当旁白,其余五估演故事中的人物,分工合作,师巡视指导。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缸”3个生字,会写“别”、“到”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为后面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为后面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那你知道后面那位老师姓什么吗?(师回答)那你能向后面的老师介绍下你姓什么呢?我们的姓只有一个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古时候的小朋友,他的姓和我们有些不同,他姓——司马(板书),像这样有两个字组成的姓我们把它叫作复姓。司马这个姓非常特别,马这个字我们早就学过了,那你能给“司”这个字找个朋友吗?他的名字叫“光”。(板书)谁愿意和他打个招呼呢?(叫几个学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20、司马光)

  2、教师:瞧,这个就是司马光,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去认识一下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85页,看看读书要求。

  出示读文要求:

  (1)边看插图边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

  (2)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号。

  2、教师:老师看到大家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有的同学都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这篇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啊?(6个)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了?

  三、细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谁是司马光?他是什么时候的孩子?

  2、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读准轻声)男同学和女同学想来比一比吗?

  3、请大家再看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小朋友在花园里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谁来读第一句话?(抽1-2名学生)

  4、花园里有什么?(课件出示“假山”图。再出示词卡:假山)谁来读?假山是真的山吗?所以“假”的意思就是?它的反义词是?(出示字卡:假)这个生字读什么?(赛词)

  5、(板书假山简笔画)这是花园里的假山。假山下面有什么?(课件出示“大水缸”图。再出示词卡:大水缸)一起读。

  6、板书大水缸简笔画。教师介绍:在古时候,人们在花园里放一口大水缸大,缸里装满了水,那是用来防火的。因为那时没有灭火器,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就可以用缸里的水来灭火。

  7、(出示字卡:缸)谁认识这个生字?缸,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缸(课件出示:我们身边的“缸”)这些都是什么缸呀?养鱼的叫?盛烟灰的叫?洗澡用的叫?一起读。

  8、谁来读第二句话?(抽1-2名学生)

  9、咱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得流利一些。

  10、多美的花园呀,小朋友在这里玩得真快乐!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

  11、指名回答

  12、“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就在旁边,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掉进大水缸里,你的心情一定会非常紧张。所以咱们读这个自然段就要显得紧张一些。“一不小心”这个词语要读得稍快一些。谁来试一试?我们一起来读。

  13、教师小结:哎呀,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咱们心里真紧张啊!有谁能去救救他呢?

  四、生字巩固,指导书写

  1、咱们刚才学了几个生字了?(课件出示本课时所学的三个生字)还认识它们吗?我们来猜字谜。(猜到后请学生举起手中相应的字卡。)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

  工人中午下山找水喝。(缸)

  2、把生字的拼音去掉后,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开火车认生字。火车开得快的小组,我们奖励生字苹果。

  3、小朋友,光认识生字还不行,我们还要学会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现在,老师就来教大家把字写正确,写美观。(课件出示:“那”和“都”)

  4、“那”和“都”这两个字哪里相同?(提醒学生:都是左右结构,部首都是(右耳旁))

  5、咱们学过哪些(左耳旁)的字?(课件出示:阳、那、都)

  6、(左耳旁)和(右耳旁)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左耳旁),“耳朵”要写得高、小,竖的末尾像一个小雨点;(右耳旁),“耳朵”要写得低、大,竖的末尾像一根针。)

  7、伸出我们的小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数笔顺。(播放课件)

  8、多美的字呀,老师也想写一写。看看老师写得好不好?(“那”字左边和右边差不多一样大小,注意两条短横不要挨着横折钩。“都”的左边要写得宽一些,右边要写得矮一些,这样字就显得更加美观。)

  9、你们也来写一写吧。

  10、检查、评价学生的书写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过得快乐吗?有什么想法?

  2、教师评价,提出希望:(小朋友,汉字是世界上美的文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如果我们能认识更多汉字,如果我们能把字写得更加美观,我们的心里就会感到特别开心。咱们一起来努力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3、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4、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5、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

  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3、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4

  一、谜语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看谁能最快猜出。“像盘不是盘,立在水中央,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伞。”学生猜。(荷叶)出示课题和插图。瞧,这就是荷叶!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荷叶圆圆(识记“荷”字。)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播放课件)学生认真观看,初步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标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荷叶给谁带来了快乐?

  读后,交流: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快乐。

  3、再读课文,找出生字,相互交流识字方法。

  ①学生读课文,找生字。

  ②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学生自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荷叶圆圆小水珠摇篮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③引导学生照样子说说,如:荷叶圆圆()弯弯()尖尖

  再如:让学生说一说亮晶晶、笑嘻嘻abb式的词语(绿油油、红通通、白花花、红艳艳、黄澄澄、白茫茫……)

  ④出示本课的生字(不带拼音),学生先认读,再交流识字的方法。

  a、用加一加的方法:草头+何是“荷”字,回忆小池里的诗句;王+朱是“珠”字;口+喜是“嘻”字……

  b、用做动作的方法:“摇”、“停”

  c、根据形旁识字:草字头跟植物有关(荷);王字旁跟珠宝有关(珠);提手旁跟动作有关(摇);竹字头跟竹子有关(篮);提土旁跟土地有关(坪);月字旁跟身体有关(膀);足字旁跟脚或腿的动作有关(蹲)。

  d、编儿歌识字:“人来小亭边,停步看竹篮。竹篮竹子编,月亮在旁边。”(停、篮、膀)

  e、字谜识字:“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晶)

  ⑤游戏,做只聪明的小青蛙。(出示识字课件)每只小青蛙身上都带有生字,每张荷叶上都带有拼音,给生字找对了拼音,小青蛙就会跳入水中,荷叶就会转变成生字。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看图,师边描述,边逐段引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佩戴头饰)

  4、四人小组朗读。

  5、齐读。

  四、小结:

  1、这节课,你记住了几个生字?(开火车检查)

  2、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鱼儿的凉伞,荷叶是你的什么?

  教学反思

  《荷叶圆圆》是一篇语句优美、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有层次地、反复地进行识字教学: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对生字的识记我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识记。本堂课中,首先是初读课文中的读准生字,到带拼音读带生字的词语,再到个别生字的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又回到课文中整体感知,最后在游戏中识字。通过这样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二、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也注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再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边上的同学听。在精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你这节课最想和谁交朋友?”等。这些自主性地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15

  教学设想:

  《春天来了》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内容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春天特有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观察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画,练习有顺序地说一段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带有歌曲《春天在那里》的磁带。

  一、课前绘画丰富活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春天。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子闻,可以用耳朵听,可以用手摸,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提供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儿童去发现秋天的特征,积累关于秋天的知识,亲身实地体验丰收的喜悦。]

  二、歌曲导入,启发说路

  1.导入活动

  教师引导:春天已轻轻地、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它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寻找呢!小朋友,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在那里找到的呢?

  学生汇报自己在那里找春的。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教师引导:同学们,歌曲里的小朋友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春天的呢?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春天?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个别汇报,小结:从“红花”、“绿草”、“黄鹂”等景物中,我们可以找到春天,因为“红花”在春天里开放,“绿草”在春天里发芽,“黄鹂”在春天里歌唱。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从这里能不能找到春天。

  媒体出示:春意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配以解说。让学生边听边看,真实感受到春天的美丽,然后同桌一组展开讨论:

  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春天?是怎么找到的?

  [设计意图:录像主要供儿童欣赏,启发想象,激发儿童对春天的热爱之倩,用身心来感受春天。]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相机板书“春天来了”。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以“春天来了”为题进行口语交际。就这个题目,我们能说些什么?

  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

  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第一句话。可以说:“春天美极了!”也可以说:“春天来了。”……

  指导说内容。可以说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春天里的'景色,比如,“远处麦田一片碧绿”,“近处地面上小草钻出来了,很多小花也开了。”这是春天才会有的景色。二是说春天里人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在铺满新绿的草地上追逐嬉戏”,这是春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意在让学生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时候能抓住春天的特点。]

  三、就近交流,借画学说

  1.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课前自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画中春天的景色。要求:A.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春天的景色。B.按先上后下,先近后远的顺序说,让对方清楚说的是画中的那一部分内容。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

  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的是不是春天的景色,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上述两点要求展开,对发言同学表达是否清楚明白和语言是否规范也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接着,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说的景色和说法最好与前一对同学不一样”的要求,以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随后,可以提出“他们说的好在哪里”、“他们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认为他们说的有不足的地方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主上台汇报。组织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了儿童对春天的情感,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内容,互相说说春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必须是春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愿到前面汇报,及时给予鼓励。)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画中以外的春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春天里的有趣的事。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春天的景色或者春天里有趣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2-05

小学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案08-23

小学一年级语文《太阳》教案04-08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06-19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备课用笺06-07

小学一年级语文《柳树醒了》教案07-21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天来了》教案11-03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猫钓鱼》教案11-04

小学一年级语文《王冕学画》教案01-02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写字》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