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小数加减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0.2+0.33.5+2.48.7-4.51-0.60.9-0.52.3+5.44.9+18.6-5.50.7+0.86.7+1.15+6.5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7325-714+146-89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二、合作探究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483.4―138.3=345.1(千米)
(2)165+80.7+99.4=245.7+99.4=345.1(千米)
(3)483.4―39.5―98.8=443.9―98.8=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9.26-〔8.9-(3.96+1.3)〕22.8+5.23-9.125+14.75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五、达标练习
(一)填空题。
1、计算24×8-81÷9时,()法和()法可以同时计算。
2、一个数乘0,得();0除以一个()的数,得0。
3、计算95+63+37+105时,可以运用()律和()律。
4、26×83+74×83=(+)×,运用了()律。
5、0.9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再添()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是1。
6、一个数是由6个一和9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读作()。
7、把5.802精确到十分位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8、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约是2.13,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最大是()。
9、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0.428.原数是()。
10、文化宫在体育馆的南偏西30°方向上,体育馆在文化宫的()偏()()方向上。
11、547000=()万4579600000吨≈()亿吨(保留两位小数)24厘米=()米2.58吨=()千克
(二)判断题。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3、0.8和0.80大小相等,但精确度不同。()
4、8+4÷4+8=1。()
5、整数都比小数大。()
(三)选择题。
1、如果△×□=0,那么()。A.△一定是0B.□一定是0C.△和□都是0D.△和□中至少有一个是0
2、计算268×5×2=268×(5×2)时,运用了()。A.乘法交换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D.加法结合律3、大于0.6而小于0.8的小数有()。A.1个B.10个C.100个D.无数个
4、把51.7缩小到它的1/10和把()扩大到它的100倍后是相等的。A.0.0517B.0.517C.5.17D.51.7
5、420÷35的简便算法是()。A.420×5÷7B.420÷5×7C.420÷7÷5D.420÷30÷5
(四)计算。
1、口算。
25×4=18×5=36+9-24=0÷88=450-370=
84-24÷6=26+34=360÷90=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算。
(520-125×2)÷1558+8×(25-13)102×45
173×13-173×3125×565800÷25÷4
六、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48+25+52+175120-75-25430-121-7936+11+64+89
85-(15+64)1.2+2.5+1.80.5+1.5+1.5+0.5
5.26+3+1.740.25+0.15+0.75+0.8527.85-(7.85+3.4)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3
一、教材分析
《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编者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第71页的主题图提供了买书情境,为本单元例1、例2、例3的教学活动做了素材的准备和铺垫。第72页的例1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了小丽所买的两本书的价格,并分别提出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例1是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迁移到小数减法,为教学例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做铺垫。“做一做”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在本册教材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运算能力,体会转化推理的数学思想。
2、经历尝试、发现、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能结合竖式说清算理,感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体会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南岗区的中小学校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看,小丽和小林也去书店选书了!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小丽喜欢两本书,小林要买一本词典)。
出示例1中两本书的价格,引导学生说出: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单价是6.45元,一本是《童话选》,单价是4.29元。
【设计意图:买书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算法
1、第一次学习。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3)你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2、第一次反思。
你受到启发了吗?
3、第二次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二次学习,思考:
(1)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点是什么?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完成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4、第二次反思。
通过第二次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5、教师引领提升。
笔算两位小数加减法与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整数加减法、笔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都是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最低位算起。相加满十时向前一位进位,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退位。
【设计意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探索算法到理解算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落实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下面是我国近三年人均年阅读量统计图。
(1)我国从20xx年到20xx年人均年阅读量增加了多少本?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2、应用拓展题。
小林想买一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书店开展了优惠活动,满100元减20元,怎样买更省钱?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紧扣世界读书日这一主题,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课件出示总结。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爱上读书吧!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核心素养。】
五、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1)6.45+4.29=10.74(2)6.45-4.29=2.16
6.456.45
+4.29-4.29
10.742.16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3.7+6.3=5.4+4.6=8.53-6.53=0.18+0.82=
2、情境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3练习:71+42+29+158
你能又快又准的把结果算出来吗?
4、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4.7+2.6)+7.4○4.7+(2.6+.4)
(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思考: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你准备怎样计算呢?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
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
(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0.6+7.91+3.4+0.09=(0.6+3.4)+7.91+0.09)=4+8
2、连减计算,三次尝试。
(1)指出:整数加法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不仅如此,整数运算中的减法性质对小数运算也同样适用。
(2)出示:5.17-1.8-3.29.24-1.03-2.24
问:这两道题有简便算法吗?谁来说说。
问:为什么要先把1.8和3.2相加?为什么要先用9.24减2.24,再减1.03?
要求学生按刚才的'思路练习,指名板演。
(3)问:解答第一道题,要注意什么呢(添上括号)?第二题实际上是“减数换位差不变”,谁跟谁交换了位置?
(4)小结:连减计算中的简算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
三、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6.7+4.95+3.3=6.7+__+4.95
1.38+1.75+0.25=1.38+(1.75+__)
2、我是小法官,判断对错。
①(17.5+3.56)+6.44=17.5+(3.56+6.44)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②4.9+0.1-4.9+0.1=5-5=0()
③16.9+5.1+3.9=16.9-(5.1+3.9)()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88+2.3+3.713.7+0.98+0.02+4.3
5.17-1.8-3.2
4.02-3.5+0.98
4、一个书包的价格是65.8元,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14.2元,小黄买了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5、拓展练习:开心超市
四、总结,谈收获。
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平,教学中不以复习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有激励性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4、练习设计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
但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学生在计算时要速度,不要质量,粗心算错数、写错数,所以,今后要继续加强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总体感觉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册共八个单元,整册教材中最难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单元。其中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1、用好情境素材,为推导运算定律服务。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老师们要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7、28、
但作为例题所呈现的有些情境过于有针对性,造成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能推导出运算定律,而离开了情境进行纯粹的简便计算,却无从下手。最明显的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于它的灵活运用,很多学生有困难,更谈不上逆向运用了。(书36页)
而乘法分配律又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一定要在练习中做适当的拓展。
可补充如:98×101
97×6+97×3+97
2、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差异性。最典型的是44页
书中介绍了这样两种简便方法。实际教学状况是:
第一种在成人眼中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用的学生不多;
第二种方法学生很不喜欢,有些学生还理解不了;
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最多,(10+2)*×25。
我们试着去分析学生的思路,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诸如25×4=100;8×125=1000等一些常见的“两数相乘能得到一个整百整千数”不够敏感,导致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运用不熟练。
又如,比较:a-(b-c)a+(b-c)两种计算形式去掉括号,运算符号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适当参照相应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系(象省编教材),做到择优录取,为我所用。
3、要关注拓展、变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教材中第三小节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的知识点十分集中,学生刚开始很难正确、科学地加以判断,而有些知识点是出现在练习中的,作为教师需要作为补充例题加以教学。
(1)关注运算定律以外的一些简便方法:
如书P42(5)25+75-25+75这一题可以用抵消或移项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补充如:856-98;438+99等可以简便计算的例题。
(2)第45页例5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算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学进行到这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一直在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例5的第二种方法并不能简便,学生很不习惯。教学时,可以先不教例5,放一放,等简便计算比较熟练以后,来学习,教师还可借此让学生体会并不是所有题都能简便,要“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能简便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8
【教学内容】 教材P135~136页复习第16~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补充
1、(1)某商店上午卖出3台微波炉,下午卖出6台微波炉,每台。元,上午比下午少卖( )元。
(2)四(3)班有x人,每人7本练习本;四(2)班有48人,每人有y本练习本。(x48)
7x表示( )。
48y表示( )。
48-x表示( )。
7x+48y表示( )。
2、解方程:
80-4x=68 45+x=30
46-13-x=10 20x-28=52
x-(30+8)=11 4x3=60
3、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从80里减去3x得11,求x。
(2)60比一个数的5倍多5,求这个数。
4、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三角形面积是6000平方米,底是400米,求高。
(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若干小时后,这辆汽车不仅到达乙地,还超过乙地30千米,汽车已行了几小时?
(2) 一捆电线长155米,装了38盏电灯还剩3米,平均每盏灯用线多少米?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0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 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保鲜膜 5.38 1 5.38
立白洗洁精 4.79 1 4.79
农夫果园饮料 3.30 1 3.30
三笑牙刷 1.41 1 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 3.30-1.41
5.38+3.30 4.79-3.30
4.79+1.41+5.38 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 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 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 :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专项练习。夺
8.35+4.65= 21.37-8.37=
16.74+5.238= 3.4-0.56=
10-4.8= 6.42-4.2=
2、 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老虎 狮子 大象 猴子 袋鼠
408.26 532.5 1571.9 8.1 58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2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如何实际收集数据,如何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请同学们分享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整理出活动清单: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外出旅行。
2.了解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需要进行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讨论如何进行统计。可以采用举手数、划正字等方法。
4.请小组推选出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通过数一数举手的人数,统计员得出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收集数据时需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5.各组汇总出每种情况的人数,并进行分类整理。让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各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6.将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请同学们给这张统计表命名:“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填好每种情况的人数,并填好合计人数。制表时间也需要注明。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7.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8.我们通过统计了一个班的情况,得到了相关的信息。我们是否已经得到足够的准确信息呢?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我们需要继续进行其他班级的`情况的统计。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分析与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一、引言
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学生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统计存在于他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本文将会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二、统计双休日活动情况
今天有许多听课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考虑到了一个问题:老师们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我们要如何进行统计呢?
以下是我们的统计流程:
1.请每个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了解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2.请每个小组合作,商讨如何进行统计。
3.学生们汇报说他们将会如何询问老师关于这个话题,着重要求学生有礼貌。
4.学生们调查记录老师们的喜好,收集数据。
5.填写统计表并汇报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了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周末活动情况的两张统计表合并在一起,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学生们将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之中,实践中学习、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会投入到活动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最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中,学生们预测得到了准确的结果,并且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种统计方法
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南京地铁造地铁时,颜色选择调查统计表,我们发现选择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蓝色;在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上,我们发现中国、韩国、日本和伊朗获得了最多的金牌。
通过展示这些统计表,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应用统计方法的场景和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统计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四、结论
通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在学生参与的统计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判断力,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第三部分:选取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1.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分析
2.南京旅游人数情况统计表分析
【评析:这些例子与学生实际情况切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去分析,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民主精神。】
第四部分: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的区别是什么?
ii.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每种球类活动的喜欢人数分别有多少。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哪个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iii.制作统计表需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讨论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这种用教材教学的方式很生动活泼,让学材有生命力,尤其是对原始数据表和数据统计表区别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对统计过程的认知。同时也通过比较,强调了每种方法的优越性,并提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选用最适合的方法。】
第五部分: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情况,请统计一下。(学生统计失败)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了)
ii.要计算车辆通过情况,需要怎么做?
1.需要分类。(确定要统计的车辆种类)
2.如何收集数据?
3.如何整理数据?
4.如何制作统计表?
5.对结果进行分析。
iii.讨论如何快速统计。(如何分工)
iv.汇报分工情况,对活动有什么感想?
v.从统计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例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气污染等)
【评析: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通过生活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过程,最终通过应用解决问题,达到了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适度介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了解各种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
2、课件出示下面三个角。
提问:怎样把这三个角转化成三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只要将角两边分别添上一个端点,再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转化成三角形了。
3、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5。
2、组织学生观察课件中的6个三角形,指名说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学生观察后得出:
(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
(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
(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锐角。
3、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分类。
提问: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分类。
小组内再互相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
(1)通过学生交流得出: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启发思考。
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吗?为什么?
引导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因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追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5、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
教师介绍: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4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经历写较大数的过程,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亿以内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写法。
课件出示信息。
某河流全长三千六百二十三米。
某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四千零五十五米。
提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
三千六百二十三写作:3623
四千零五十五写作:4055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学会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会写这些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自主探究(20分钟)
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探究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1.组织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第一个数,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写数。
提问:该数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怎么写?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的怎么办?
(答:该数分两级,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让学生自己写出后面的三个数,提出存在的问题,重点提问0的写法。
结合数位顺序表帮助写数,边讲解边板书:
3.结合写数的经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小结:含有两个数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5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课堂教教学
导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3.6+6.4=2.54-0.54=
0.17+3.83=5.47-2.47=4.8-1.8=
2、计算
35+28+72=125+49+75=
156-47-53=137+98+2+43=
学过程设计思路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a+b)+c=a+(b+c)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知环节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4.7+2.6)+7.4○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环节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8.51+3.4+0.09=(0.6+3.4)+(7.91+0.09)=11.91+0.09=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
便计算。
四、巩固练习
P79做一做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0-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3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优质教案05-2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