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9 09:50: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品[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xx),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éng 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颠沛流离(pèi)感慨(ki)累赘(zhuì)拖沓(tà)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诚恳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细致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细致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思想感情。

  课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搜集“珍珠鸟”图片及人与动物间的感人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除了人和人之间发生着许多故事之外,人和动物之间也发生着许多令我们兴奋、令我们感动的故事,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述一个你听到的或经历过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学生讲述)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后:冯骥才的《珍珠鸟》也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间的爱的颂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珍珠鸟》,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巢瞅雏呷垂蔓眼睑眸子流泻

  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四、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并交流。

  1、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小鸟之间怎样的一个故事?

  2、文中洋溢着作者对小鸟怎样的情感?

  3、小鸟对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于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与关心,使得小鸟对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怕人”到后来的“亲近”人到最终的“信赖”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小鸟的怕人呢?

  五、研读赏析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技巧。教师出示问题组。

  1、从哪些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出小鸟的怕人?

  2、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3、作者是如何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作者的哪些举动最能体现作者的关爱?

  4、小鸟在作者面前又表现怎样呢?在对小鸟神态、动作的描写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明确:在研读赏析时,教师注意指导朗读,尤其是小鸟的动作、神态描写,要反复朗读。同时,精心研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自然界的小鸟舒适、安心的.伏在人的肩头,带给人怎样的感受?甚至可以给这幅画起个名字,让它永留记忆的长河,如“小鸟依人”“信赖”等。还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幅画面,通过朗读感动所有人。

  教师小结:在我的关爱下,小鸟由怕人到亲近人到信赖人,和我建立了信赖的关系,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可是你有没有想到笼中的小鸟的父母还没有走出笼子,还在再三呼唤小鸟回家呢?

  六、拓展延伸

  你认为笼中的珍珠鸟有一天他会走出自己的笼子吗?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会,因为小鸟会告诉他们,作者还会继续关爱他们;有的认为不会,因为人们以前对它的伤害太严重了,使他们心有余悸。教师这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不管老鸟最终是否走出笼子,这都要比和小鸟建立关系复杂的多,这是因为人类的伤害带来的不信任。所以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赢得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应轻易的失掉信任。

  七、体验反思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动物的伤害呢?学习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明确:除引导学生反思身边的不正确做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信赖的基础,如真诚、爱心、尊重、理解、平等、坦诚等。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期待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和谐、最动人的境界。

  八、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信赖或被信赖的经历,请你以“信赖”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

  1、文体不限,字数200字。

  2、运用恰当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其中的感情变化。

  教学反思

  《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就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浓浓的“情意”。使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充分领略文中的深情,实现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受到熏陶和感染。其次要赏析课文,欣赏文中营造的美好“境界”,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对课文中的描写动作、神态的具体关键词句的理解,欣赏到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的享受。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进行体验反思,让他们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注重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延伸,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想象,学会读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3、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难点

  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媒体准备使用

  准备“爬山虎”图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标出本组所学生字。

  ⑵小组读认,读中正音。

  ⑶全班交流读,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听写词语,注意书写正确规范。(自我表现)

  4、选择两个词语造句。(小组交流)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意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⑴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交流解题。

  ⑵自由选择一组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分角色读“小林”“小东”的话。

  5、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后从其他阅读材料中摘录类似的语句,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成语故事

  1、认识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4、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5、交流成语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帮助。

  3、抽读正音。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拓展:课后有兴趣的话,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句话。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认字环节

  点出“履”“扉”这个字,并解释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呢?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观察同类的字;

  2、练习补充句子;

  3、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常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一些现在比古代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或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写字,描一描。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出示“前”字,练习书空。(注意“前”字的笔顺笔画。)

  3、 观察“前”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 学生练习写“前”字。

  二、 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有口字旁的字,学生先读。观察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第二组字,自己找规律,填空。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照样子说一说。

  1、 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 读例句,说说谁怎么样?

  3、 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 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读短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展示。

  二、 表演《想飞的乌龟》。

  1、 复习课文,读一读;

  2、 分小组表演;

  3、 在全班表演,学生评价。

  三、 说一说。

  1、 读一读书上的例句,说说讲了什么?

  2、 古时候,人们有什么想法没有实现,而现在却实现了?将来,我们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3、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4、 在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四、老师.总结,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读导语,了解大意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课标指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是复述。阅读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

  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他

  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板书:

  满山的灯笼火把

  起因经过结果

  坠入坚持得救

  哭着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

  后记: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

  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

  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

  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

  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

  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

  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学生的活动及学法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

  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赢自己一把》、《盲童的画》。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体会文章所要提示的道理。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教学后记:

  11成长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

  1.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3、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2).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 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 白沫( m ) 翡(fěi)翠 困fá乏

  深渊(yuān) wān蜿蜒 胆怯(qiè) 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你看 ”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刻画海燕形象的句子,并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沖向乌云,它叫喊着,……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作者其实把“海燕”象征着俄国革命风暴中的“革命者”。那文中其它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像企鹅那样缩起头来吗?不能。而应该像海燕那样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六、布置作业

  1、练笔: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想些什么,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字数200字左右)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0

语文天地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经典)09-04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09-22

语文《雾凇》教案05-31

(经典)语文教案10-30

语文教案【经典】10-04

[精选]语文教案11-13

【精选】语文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