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 正确认读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3、 感受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写7个生字海、洋、样、妹、两、粗、提。
教学难点:
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课文
学习生字你喜欢下雨吗?雨后你踩过水吗?
你有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吗?你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吗?
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
指名说。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
1、雨后小哥哥和小妹妹开心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2、领会骄傲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雨给你带来什么?
这里主要是认读生字的学习,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然后进行开火车抽测。重点讲解三点水旁的写法,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然后进行书写,如果还不能很好掌握,这里有必要复习,教师进行示范。
样、妹、提这个几个字的左边部首,都有横竖相交,注意竖笔出头要长些。
二、学生畅所欲言
自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做记号。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和同学说说,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把你的感受也写一写。
写生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如果学生说不到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瞬时记忆,在读中强化对字整体感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读,不再进行逐个分析,因为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级的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生字已经能够领会,一些分析的方法已经掌握,冗长的分析只能导致他们的厌烦。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区分并唱好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反复后两个不同的结尾,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
2.通过创编《春晓》,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3.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学重点:
学习歌谱。
教学难点:
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梅花》。
教材分析: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 fa,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显得有生气。第二乐句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同前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乐句把情绪推向了**,表现了梅花的坚强性格。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梅花》欣赏,(从形状、种类、香味、特性等方面加以介绍)导入新课教学。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如: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梅花》,就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安石的诗《梅花》。
2.教师出示王安石的诗《梅花》图片,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对梅花的坚强性格加以赞颂,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的另一面。
教学要求:通过观看录像和听老师朗诵王安石的诗《梅花》,同学们对梅花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梅花》歌曲学习
1.初次聆听歌曲《梅花》范唱。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2.教师再一次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2)歌曲从什么地方反复?请举手表示。反复后的结尾是否一样?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听歌曲录音范唱,并在反复处举手表示。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歌曲表现的内容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反复后的结尾不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绽开,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白雪,忽然闻到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3.学习歌谱。
(1)在学习歌谱前,先复习切分节奏,学生一起拍击X X X 。
再学习 切分节奏,和老师一起拍击。
(2)学生分组演唱歌谱,教师提示难点。
①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出现的 并加以区分不要唱混。
② 要唱准反复后的两个不同的结尾,不要混淆。
(3)学生分组演唱,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纠正。
(4)全班一起唱歌谱。
4. 歌词学习。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歌词学习中出现的难字,指导他们读准多音字为。
(3)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4)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梅花》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形,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演唱歌曲,教师随《梅花》伴奏张口无声地唱歌词。
(4)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梅花》。
(5)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和清晰的吐字唱好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歌曲中第一乐句的墙字,虽然作者把它放到了强拍上,强调了这个字的语气,但我们在演唱时不要唱得过强。反复后的`结尾要唱得渐慢渐弱,好像梅花的香味永远都飘散不掉。
7. 设计演唱形式。
(1)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
(2)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8.听伴奏演唱歌曲《梅花》伴奏。
三、集体创编《春晓》
1.聆听音乐《春晓》。
2.全体同学一起视唱曲谱。
3.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中的几个片段旋律排序连成歌曲《春晓》。
4.随小组进行展示。(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5.试着让学生即兴创编歌曲《春晓》。
教学要求:小组创编组织有序、要求清楚;教师在小组创编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
四、交流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
1.教师介绍梅花的艺术作品。如:陆游的《咏梅》、王冕的《素梅》等。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相互交流学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梅花》这首歌曲,我们从中了解到梅花高洁、端庄、典雅的形象和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性。希望同学们能像梅花那样,立志奋发,做一个坚强的人。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时:母亲生病后地:在医院里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起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
《观潮》
教学设计说明: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学中我把该部分的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作为我的整个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课文文本这一载体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将课文范例进行引申,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同时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范例引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概述:课文作为载体,其重难点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因此,我抓住文中那些把大潮来临之时的气势渲染得有声有色的重点词句展开了教学,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潮的雄伟气势,并积累下文中的好词佳句,初步体会这些好词佳句所产生的文字效应,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然后作汇报。
3、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播放大潮来时的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磅礴,受到震撼。)
4、抓住重点,朗读积累。
(1)自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如果还想体会得更加真切,可以启用电脑里的课件,自行播放,边看边感受,再结合感受读大潮的气势。
(2)学生汇报读,谈体会。师相机组织通过个人范读,齐读,生生互评,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来让学生反复强化,体会到课文钱塘大潮描写的精彩之处。最后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3)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选择时注意音乐的情绪要与潮的变化相映成趣。
(4)总结:课文中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把潮写得活灵活现。这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第二阶段:【广泛浏览,确定主题】
1、启发谈话,明确活动目的: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不但从钱塘大潮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同时,也从课文中那些好词佳句中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作者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通过对声音娃娃的描述,把潮写得活灵活现,使人身临其境。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神奇而又有趣的声音娃娃,相信同学们一定想认识她们!
2、提出学习要求:
(1)登陆模拟的寻找奇妙的声音娃娃网站,自由阅读,看看你都发现了大自然里哪些奇妙又有趣的声音?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别的声音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图片),填写资料卡:
(3)在论坛中与同学交流阅读所得,寻找与自己研究的主题一致的同学成为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组;
(4)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寻找自己喜欢的场景作为载体,在这个场景图片中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娃娃。并为声音娃娃设计好的解说词,选择动听的背景音乐。
【深入阅读,协作作业】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按照自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继续大量阅读浏览网站上资料,不断加深对声音的感受力,积累与声音有关的词汇句子,并想想可以怎样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到的奇妙声音。
2、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明确评价标准,知道如何参与活动,并明确活动评价,为后边的展示与评价活动作好准备。
(1)为参加声音娃娃展示会做准备,综合自己掌握的资料,以第一人称(如一种小动物等)认真填写声音娃娃个人档案要求: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场景图片,尽可能详细的向别人介绍图片中你寻找到的声音娃娃语言生动,同时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2)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分工合作,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介绍小组研究成果。要求作品能针对所选择的相关的图片,运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为下一步的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交流的形式力求多样,制作好头饰,可以说、演、唱。
【展示成果,交流反思】
具体的教学过程
如下:
(一)媒体创设活动情境
1、CAI课件呈现本次活动主题《声音娃娃展示会》,配上热烈的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教师以活动主持人身份出场:亲爱的自然界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声音娃娃展示会的现场。请向来宾打个招呼。(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大家问好)
(二)媒体促进诵读、积累
1、可爱的朋友们都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相信你们一定听到过大自然最为奇妙的声音!
2、CAI课件呈现各种自然景色的图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自由地、有感情地摹仿画面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奇妙声响。
(三)媒体促进说话、写话
1、丰富奇妙大自然里有着众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今天,我们进行的声音娃娃展示会,就是为了给声音娃娃们提供一个向别人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CAI出示声音娃娃展示会要求:
A、活动前准备声音娃娃资料卡,认真填写你收集到的声音娃娃的资料:
介绍声音娃娃时,语言清楚,形式活泼,说清特点(即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B、因为最后要填写选票,并在选票上写清你喜欢的声音娃娃的特征,评选我最喜欢的声音娃娃。所以呆会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用心记才能填好此项内容。
3、小组同学合作展示作品(一人操作计算机展示自行制作的演示文稿,其余的同学介绍、表演,教师及时从语言表达,展示形式上给予评价)
4、媒体回放学生演示文稿中最精彩的一两个页面,强化学生的记忆。
5、看完所有介绍,你最喜欢哪一位声音娃娃?请认真思考,然后根据他们刚才精彩的介绍,认真填写选票。提示,尽可能把娃娃的资料写详细、写生动,才能表达你对她的喜爱。否则视为无效票。
6、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7、统计得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声音娃娃及相应的小组。
(四)反思活动过程
1、今天和这么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亲密接触,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2、回忆参加这次《声音娃娃展示会》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得失?
3、小组同学用评价量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图片、实物理解邮递员、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词语;
2、美读诗歌、背诵课文,并在朗读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3、补充学习儿歌,积累语言;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小朋友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背诵诗歌,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一捆稻、一束麻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启动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儿歌。 出示儿歌:小雨淅沥沥, 小雨沙啦啦, 淅沥沥,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欢它。
1)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为了读起来好听,我们习惯上把淅沥沥读成xī li li,跟读;
4)美读儿歌 淅沥沥,沙啦啦,这是下小雨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听呀,小朋友也把这首儿歌读好听了!自己再试试。指名读。
指导
a、小雨小雨慢慢下再慢一点就好了。
b、雨滴声再轻一点。
c、你读得真好听,我好象听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齐读。
2、小雨,会滋润大地,会让空气更新鲜,苗苗喝了小雨滴还会慢慢长大!可有时,小雨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也叫《小雨》。
板书:小雨 一起读题
二、初读感知,体验情感
1、这首诗歌可有意思了。捧起书,自己读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听录音。让我们听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样读的。
3、学着录音机里小朋友的样子自己再读读。
4、检查。
(一)出示词语:性急 收起 邮递员 然后 最后 等一等 剥完 解放军 打靶。
1)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会读了举手。
2)开火车读。正音:等děng 后鼻音舌头往后缩,跟读。 然rn 这个翘舌音挺难读的`,跟读,谁舌头最灵,也能把然后读准。
3)理解。
a、邮递员
你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出示图片)你瞧,这位叔叔就是邮递员,每天上午7点、下午3点左右,邮递员也会来到我们学校送来信和报纸。
b、打靶 (出示解放军打靶图片)谁在打靶?说话中纠正生字的读音。 (如:解放军打靶百发百中。)
(二)出示句子:等爸爸收起最后一捆稻, 等妈妈剥完最后一束麻, 过渡:小朋友读词语读得很准,很棒,看来光读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林老师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发现有两行诗句读起来挺拗口的,自己练练,看谁的本领最大,也能读准。
1)指名读。
2)这两行诗句里,这两个词语最难读,把他们读准了,整行诗句自然就读通了。跟读: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词语。
a、(出示实物)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根稻,现在是一棵稻,(出示图片)那爸爸手里拿的是一捆稻。指导读准一捆稻。
b、你们知道麻是什么吗?老师本来也想把麻找来给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因为麻在我们这个地区比较少见。不过,麻晒干后可以做成麻绳、麻袋。你们回去可以向爸爸妈妈打听麻绳、麻袋是怎么样的?指导读准一束麻。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5
1、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一、预习热身
3、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4、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5、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融科学知识于文章中,使读者长知识,广见闻。本文就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自主学习
1、预习内容与要求
(1)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找出来注音,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整理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2)把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查阅工具书,写出它们的意思。
(3)预习自测
A.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扰乱()狩猎()哀号()喧嚣()
喑哑()莴苣()静谧()篡夺()
劫掠()酷爱()妒忌()窸窣作响()
吮取()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嗉()
毫不犹豫()窃窃私语()更胜一筹()
B.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2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名称:
生活环境:
叫声特征:
外形特征:
食物习性: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 . 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 . 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7
一、复习导入
1.词语闯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蚕的什么情况?(生长情况)
二、细读课文(第1段)
过渡:你知道蚕姑娘是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蚕是在春天里天气暖洋洋时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3)齐读第1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2-5自然段
过度: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2-5自然段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板书:又黑又小)(出示图片,直观观察,感受)
(3)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又黑又小的蚕姑娘进行了哪些活动?(圈出表示活动或变化的词:吃、睡、脱、醒、变成)
板书:又黑又小
师:脱下黑衣裳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蜕皮)
(4)运用图片理解下列词语:
桑叶蚕床黄姑娘
(5)小结,朗读: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让我们觉得很新奇,很有趣,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
(6)引导学生把蚕姑娘在第一阶段的生长情况介绍给大家。
2.第3自然段。
过渡:脱下黑衣裳后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在进行了哪些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指名读后回答上述问题。(板书;又黄又瘦)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在语句的建构上有什么异同?(......)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小结朗读:这是蚕姑娘第二次睡眠蜕皮的情况。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指名根据板书介绍蚕姑娘第二次睡眠和蜕皮的情况。
3.第4、5自然段。
过渡:蚕姑娘第三、第四次睡眠和蜕皮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4、5两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4)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5)指名根据板书介绍蚕姑娘第四次睡眠和蜕皮的情况。
四、指导背诵2-5段
1.看提示(课件)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五、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1.第6自然段。
(1)睡了四回的蚕姑娘,是不是继续睡呢?它究竟要干什么了呢?
(2)指名朗读,然后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3)理解“蚕山”,“新的房”(出示图片,加以理解)
(4)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5)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6)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
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
(4)看23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六、观看录像,加深了解
1.我们已经在文字中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你想不想看一看真实的蚕的生长过程?
2.播放蚕的生长的录像,让学生加深理解。
七、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的蚕姑娘又_____又_____,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4.小朋友,学习了蚕姑娘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蚕姑娘或者是其他昆虫的生长情况吗?你可以到网上去查询资料,或者阅读有关昆虫书籍,你会得到更多收获。
八、指导写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8
一、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多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二、课堂程序
1、复习: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引入: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3、新课: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氢离子镁离子铝离子
氟离子氧离子硫离子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
表示
(5)阴、阳离子由于作用而形成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课件。
学生
1、收集莫迫桑及福楼拜的有关资料。
2、预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揣摩 烙印。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莫泊桑的资料,了解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2、揭示课题莫泊桑之所以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的一段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
4、交流并归纳。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拜谁为师?
他是怎样拜师的?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事情的结果怎样?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
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直截了当 烙印 咖啡 富丽堂皇 滔滔不绝 全神贯注 万般无奈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边默读,边思考,解决所归纳的问题。
2、 找出文章重点拜师一段,理清三个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板书:焦急万分
3、理解酷爱、孜孜不倦在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四、品读课文,了解人物
学习第一次请教
1、轻声读一读25节。
2、找一找,莫泊桑第一次请教时,福楼拜说了什么?哪句是关键?
3、从坦白和急切两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学习第二次请教
1、第二次请教福楼拜说了什么?哪一句是关键句?
2、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3、交流板书: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
4、当时的莫泊桑心情怎样的?
学习第三次请教
1、 第二次请教后,莫泊桑是怎么做的?
2、这第三次请教时,福楼拜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 板书:勤学 善教
五、创设情景,指导复述
1、提出复述要求。
2、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请来了闻名世界的作家莫泊桑,下面我们欢迎他来给我们讲一讲他拜师的经历。
3、请一位学生上台复述。
4、同学按要求评价。
5、教师总结。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
(一)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作业
1、阅读莫泊桑的有关作品。
2、在家门口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把各种车辆的特点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理由
学习了莫泊桑的故事,但是莫泊桑是谁也许同学们并不知道。推荐一些莫泊桑的作品,建议同学们去读读看看。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莫泊桑的认识。
学习课文写法,孩子们对汽车进行描写,在练笔的同时,也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莫泊桑拜师》课文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热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山梨的特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类型(阅读、略读、作文或语文实践) 略读
教学过程: 环节设置 教与学 备注 谈话导入
1、梨是一种大众水果,你对梨有什么印象?
2、梨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大多甜蜜可口,皮嫩如膏。然而作者家乡的特产山梨却不是这样。它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尽管这样,李辉英对它还是情有独钟。是什么让他牵挂一生呢?让我们一同去品味李辉英的.山梨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作者故乡的山梨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做了具体介绍?
2、检查自学
(1)归纳课文中心。
(2)理清文章脉络,分段,归纳段意。
(3)读词,理解词语。
再读课文:
1、读第二部分,思考
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讨论,完成板书
出产地野生 外皮皮厚 肉质肉嫩 味道味酸
点拨:
(1)第4自然段关联词语运用。
(2)在描写山梨时主要采取了哪种方法?
3、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读句子说体会:
(1)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辛酸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2)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联想到自身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常常是含着不少酸味的,也许,以后的日子还是会要体味这种味道的呢。所以,故乡的山梨就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4、佳句赏析
(1)谁没有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恐怕是人人少不了的。
(2)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总结测评:
1、根据板书小结课文。
2、你的家乡有哪些特产?为家乡的名优特产写一首小诗。
我们爱你 ( )的______, ( )的______, ( )的______, ( )的______。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
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拟人句:一般分为本体、拟人词、拟体三部分,但拟体在句中不出现。例如:小鸟在枝头歌唱。本体(小鸟)拟人词(歌唱),小鸟怎么会唱歌呢?显然是把小鸟当作会唱歌的人来写,赋予它人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句中没出现拟体,也没出现比喻句的标志——比喻词,因而是个拟人句
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
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1.根据春天花枝招展,十分美丽的特点,想象春天就是春姑娘,于是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
2.根据星星闪烁的特点,把星星想象成快活眨眼睛的小男孩,但不能出现比喻词,如果出现比喻词,那就成比喻句了,我们可以这样改……
3.根据柳树外形特点,我们可以把柳树看作一位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4.抓住“游来游去”这个词,想象小鱼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水中捉迷藏啊、你追我赶、游泳等等,赋予它人的心情人的动作,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3、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4、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 寓教于乐。
2、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 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教学难点:
1、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 课《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新朋友,这些生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二、学习生字
(拿出事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
1、第一个字,我们每天上课都要遇到,大家说说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对,我们在课本封面就可以看到这个是语文的语,再来看老师的板书,这也是谜语的语。它的偏旁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说是什么偏旁呢?
下面我们拿出纸笔,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2、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门字旁的字,它中间是什么字呢?这个间是由门里面一个日组成的,是中间的间。谁能用这个字造句子?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3、这个字我们来观察一下,是由果和页组成,就变成了颗,一颗糖、一颗星星。谁能用它来造句?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这个字是页字旁,我们见天又学了一个新偏旁。来我们先把这个新偏旁写一遍。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4、这个字是四点底的,它是白的反义词,就是黑。那么我们这里什么东西是黑的呢?
大家注意了,黑的里面不是一横,里面是一点一撇。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5、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的右边是青,我们是学过的。那么它的左边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反犬旁,是由犬字变化而来的,但是它的样子和犬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先跟老师来把偏旁写一遍。我们再把整个字来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这个就是猜谜的猜,谁能拿它来造句呢?好现在随老师来书空一遍。
6、我们知道这个字是和眼睛有关的,它是目字旁。我们平时说的瞧一瞧,看一看就是用了这个瞧字。它的左边是焦,但是焦是四点底的,我们能不能说瞧是四点底呢?同学们要注意区别,瞧是目字旁的。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7、这个字笔画比较少,谁能来说说什么东西是一片一片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三、初读课文
1、学了上面的生词我们就可以看课文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这里有两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答案是什么呢?
3、好,同学们回去想一想,为什么答案会是眼睛和耳朵而不是其他的呢?
4、作业。
把生字每一个写三遍,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每个词也同样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老师问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为什么答案是眼睛和耳朵呢?同学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二、分析课文
1、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2、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3、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4、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三、课后练习
1、(板书棵、颗)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而且也很像,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第一个是木字旁,第二个是页字旁。这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过了。
第一个木字旁是用来修饰树木的,我们可以说一棵树。谁来用它造句子?
第二个颗我们上节课举过例子,一颗糖、一颗星星,这个颗一般是用来修饰
圆形形小颗粒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一颗牙齿等,谁能用它来造句子呢?
下面我们来做题目。
2、(板书坐、座)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一样的,而且也是很像,那么我们该怎么区别他们呢?
坐是个动词,座是名词。所以我们说请坐(板书)时要用坐,座位(板书)时用座。我们请两位同学来造句。
好下面我们来做课本中的题目。
3、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量词,如:一位学生,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下面我们就来做题,这些我们平时遇到的词的搭配是需要我们用新去记忆的,我们要用得合适。
4、试背诵课文。
5、作业。
背诵课文,复习新词,预习下一课。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3
《望庐山瀑布》与《瀑布》对比欣赏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老人与苹果树》课外拓展
吃苹果的好处
西方有句谚语: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苹果中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及果胶,维生素A、C、E及钾和抗氧化剂等含量也很丰富。苹果所含的多酚及黄酮类天然化学抗氧化物质,可及时清除体内的代谢垃圾,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而中性脂肪是造成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为重要。
荷兰医学家研究,805名65~84岁男性受试者,每天吃1~2个苹果,心脏病的危险可减少一半。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中等大小的未削皮的苹果可提供3.9克纤维素,苹果中的可溶性纤维果胶,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实验证明,每日吃两个苹果的人,胆固醇可降低16%。芬兰的研究工作者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明,常吃苹果可以减少肺癌的危险性。他们指出,苹果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重要的抗氧化物质,是降低肺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苹果中的含钙量比一般水果丰富多,有助于代谢掉体内多余盐分。苹果酸可代谢热量,防止下半身肥胖。至于可溶性纤维果胶,可解决便秘。果胶还能促进胃肠道中的铅、汞、锰的排放,调节机体血糖水平,预防血糖的骤升骤降。
苹果的营养价值高,但吃苹果要注意细嚼慢咽,如果一个苹果能够15分钟吃完,则苹果中的有机酸和果酸就可以把口腔中的细菌杀死。因此,慢慢地吃苹果,对于人体健康更有好处。
《瀑布》词句教学
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我在上《瀑布》识字一课时,有效地把握了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案例:
按照我事先预设好的情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大树上,准备带着学生玩摘果子的识字游戏。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识字游戏。
(这时,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插曲。多嘴的余威爆出:玩摘苹果的游戏。我没有想到我设想的只是摘果子而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去摘什么果子,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批评余威,而是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巧妙的顺着学生的思维,上了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课。)
师:哦,我们班的余威肯定最喜欢吃苹果了。
(学生们被我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余威也笑眯眯地望着我。)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不是最喜欢吃水果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师:接下来,我就满足大家想品尝水果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果园里,去尝一尝那些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水果吧。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
师:谁上台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学生们兴奋地跃跃欲试,一个个高举着小手,生怕老师没有点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大喊:我来,我来。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暗暗高兴不巳。)
刘超:我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摘下来的是又酸又甜的苹果,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喻比喻的喻。
(刘超从树上摘下了生字卡片,学生们就跟着他一起读。)
许可:我摘的是甜甜的梨子,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般一般的般。
刘小毓:我摘的是人参果,请大家跟我一起尝一尝这美味的人参果--屏屏幕的屏。
李子为:我摘的是海南岛的特产椰子,我来教大家认识它--丈丈量的丈。
方诗佩:我摘的是又大又圆的桔子,喜欢吃桔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品尝--尘灰尘的尘。
柳昊:我的摘的是弯弯的香蕉,香蕉非常可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瀑瀑布的瀑。
(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刚刚我们不仅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还很快地认识了6个生字宝宝,你们真聪明!
教学反思: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习惯,把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的识字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一、努力在识字与生活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深切体验这种需要,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因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表现得积极,热情,独立,主动。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13册中的第七课《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评述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通过对毕加索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欣赏,使学生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在对西方现代艺术多元化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本课将以油画图片欣赏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科书的引导讲解为辅,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向他们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西方现代艺术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多角度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
②.能力目标: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设置目的:通过对《格尔尼卡》这副作品的赏析,增长艺术知识,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感受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是学生理解上最难掌握的。
设置目的:鉴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故而能够做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幅作品也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扇走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所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幅作品里。
二、教法运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做法如下:
1、情境再现法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欣赏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像传统的欣赏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所以我运用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和再现,使学生能够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过程中感受作品,在情感上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所以我在本课中,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的思德教育。
三、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我的做法是:
1、自主探究学习法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讨论——总结,再讨论——再总结”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赏析。
2、合作交流法
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图片多、资料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近作品,从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作品,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在这节课上以“欣赏作品――描述作品――了解作品--评价作品”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展开、深入课题。
(一)《格尔尼卡》
1、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⑴由“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导入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⑵出示课题,展示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让学生欣赏并交流,用语言如实的表达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
⑶将自己不认同的感受如实地写在黑板上。(可能涉及丑、乱七八糟、不好看、恐怖等)
设置目的:从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下一步的描述和理解作品做好铺垫。
2、描述作品情感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画面:牛,马,灯,抱着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跳楼的人等——一个战争场面。
情景模拟:请学生来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可自配台词。
设置目的: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从与初步感性认识的反差中帮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了解作品体验风格
⑴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格尔尼卡》名字的由来,引出格尔尼卡事件。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⑵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将讨论结论写下来进行发言:
①画种形式线条质感肌理(新闻排版的平行线条)
②色彩(黑白灰)为什么?
③.艺术形象寻找、发现、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性的形象。
情感教育:将二战时期的图片与画面局部对照欣赏
④流派立体主义
A、赏析书上《牛的变形过程》,加深学生的画面中变形形象的理解。
B、欣赏毕加索其他的立体主义绘画。
C、通过纸杯的变化过程(分割——打散——重组)体验立体主义绘画,使学生了解立体主义的绘画特征。
设置目的:通过讨论与总结的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画面的奥妙所在,这个环节中立体主义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亲手绘制纸杯变形的过程,能让学生从认知上认同立体主义的创作原理。
4、评价作品
⑴情景假设:曾经有一位德国法西斯军官指着《格尔尼卡》对毕加索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反驳:“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布置口头评论作业: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毕加索性格的哪个方面?设想一次与毕加索对话,以Hi,picasso,......或“德国法西斯军官……”选四至六名学生口头评论。
⑵宣布作业:在口头评论作业的基础上,加上画面的描述、介绍,写一段短评,作为日记。
设置目的:情景假设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让学生以口头与书面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上欣赏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毕加索
1、生平:毕加索是个天才的艺术家,自幼学习绘画,被称为“神童”。他如何从写实绘画到创立立体主义这条路一步一步走过来?
2、不同时期的作品介绍: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来形容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的多变。
3、毕加索其他作品欣赏:油画雕塑版画陶瓷等。
4、谈一谈:你认为毕加索是怎样一个人?
设置目的:从作品到画家,从画家到他的艺术创作,再从绘画到其他艺术门类,使学生对整个西方现代美术有初步的认识,也为下个环节的课题延伸打下基础。
(三)课题延伸
1、讨论总结:谈一谈毕加索作品对你的启发
2、艺术多元化教育——“怎么样”或“好不好”
3、总结:艺术的美不在于外表的漂亮,而在于是否能引起我们内心的某种感动。
设置目的:以学生自主探究的结论出发,从作品《格尔尼卡》延伸到西方现代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板书设计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格尔尼卡毕加索
画种生平
色彩作品种类
艺术形象
流派————————立体主义————————→作品风格
情感表达———————世界和平—————————→人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⑥,海鸥何事更相疑⑦。
【注释】
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诗人自称。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⑦“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心理课教案05-17
小学写字课教案06-28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设计10-12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反思08-23
微课教学反思 英语微课教学反思07-14
小学的劳动课教案06-25
小学班会课教案07-05
小学美术课教案03-14
小学体育篮球课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