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字词,会写生字“正”、“五”,理解“徐徐”之意;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知道升国旗时该做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生字“正”、“五”;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徐徐”之意;借助文中的语言表达升国旗时该做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词语导入
第一组:起 升起 起立 (感知组词的规律,起放在前面或者后面不同的位置,组成不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意思,从而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引导学生用“起”字组词 (起床、起来、一起等,同时点一点“起”的位置)
第二组:多么 我们 向着 望着(引导学生读好轻声词)
第三组:国旗 国歌 升国旗 唱国歌
第四组:中国 祖国
师问:我们的祖国是什么?(中国)出示句子:我们的祖国是中国,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出示句子: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引导学生把两句话读一读,体会语言的妙用。
第五组:国旗 五星红旗
(引导学生读一读,接着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句式说一说,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二、品悟课文
1、开火车分行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评价语:1正确流利,声音响亮;2你读得这么好,大家都在认真地听呢;3没关系,课文才学,老师相信你课后多读几遍后也一定能够读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起来很简单,但你是否真的读懂了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
1、 升国旗时我们该怎样?
预设1:我们立正 出示句子:向着国旗,我们立正(齐读,读准后鼻音“正”)
预设2:我们敬礼 出示句子:望着国旗,我们敬礼。(齐读,读准后鼻音“敬”)
预设3:看着国旗 师:儿歌中是用了哪一个词语,也是看的意思?(望着)出示句子:望着国旗,我们敬礼。(齐读)
4国旗是怎样升起的?(预设:慢慢地升起)文章中是用了哪个词语?(徐徐,徐徐就是慢慢地意思,因此在读这句话时要读得稍微慢一些,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播放升国旗的视频
6视频中的国旗徐徐升起(出示词语:徐徐升起),迎着微风飘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多么美丽啊!出示句子:迎风飘扬,多么美丽(读准“迎风”二字,指名读,师范读,男女赛读)
7,要求学生拿起书本,再读儿歌(师生对读)
8尝试背诵:
望着 ,我们
(1)指名背诵 (2)全班背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带拼音):正 五 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准确,正后鼻音,五是整体认读音节
2学生观察“正”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说说注意点
师:正字很有趣,由横和竖组成,上横短,下横长,竖在竖中线,第4笔的竖要对齐第一笔的横。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描红仿写,师巡视(写字儿歌念一念,注意要点说一说)
5展示评价
6教学“五”字方法同上(“五”字要点:上横短下横长,横折在横中线,竖略倾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识记基础知识。
2、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观。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的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想一想,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萧红、现代女作家选自《呼兰河传》
(2)字词: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胖圆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精选优美段进行朗读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在自己童年时代的后花园里欣赏了哪些自然景物?
(大花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花果树榆树风雨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太阳鸟虫子玉米白云等)
(2)找出文中描写颜色和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3)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这本不多见,并且你也不觉得很枯燥乏味,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自由
(4)、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5)、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明确:
(1)种小白菜
(2)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六、知识拓展:小的时候,你会有这样调皮的举动吗?
七、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八、作业:
在下列词语中任意选出五个,把它们连接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
3.小组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4.自由读文。
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8.欣赏、背诵。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课件显示)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四、写字指导。
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五、总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谁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对教过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好!”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对天下所有的老师再道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整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2、找两名同学分别读诗歌中的两个小节,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书,想一想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老师工作很辛苦……)
2、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都是的辛劳!”看出来的。)
3、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更能说明老师的辛苦?
4、学生齐读。
(心血、辛劳)
5、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哪个人的成长都有老师的心血、辛劳,因为……)
6、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读读。
7、生齐读。
8、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一个词,知道是哪个词吗?我们再来试试,
9、生再读。
(是“哪个人”、“哪一项”。)
10、不错。“哪个人”指谁?
(每个人。)
11、“哪一项”呢?
(每一项。)
12、噢 ,那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改一改,用上“每个人”、“每一项”。
13、生齐读。每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学生全笑)
(应该把“不”改成“都”)
14、说得好,那我们再来试试。
15、学生再读。
16、你们觉得这样一改,有什么不同?
17、我们把两种句子对比读一读,好不好?女生读改了的句子,男生读原文。
学生对比读。
(我发现了,课文中的原句感情强烈些……更能突出教师的……辛劳。)
18、是啊,原文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事业是多么……
(崇高 伟大 神圣)。
19、好,我们再读这两句,好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20、指名读。小组赛读。
21、同学们读得真好,看看第一节,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教师事业的崇高?为什么呢?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因为教师的事业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22、老师要为你们鼓掌,说得太好了,是啊,这里的“大道”、“金桥”都指教师的事业。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师指课题)
生齐读:老师,您好!
2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沉默。)
24、我们齐读这一段,好好体会,想想老师为什么会感动?
25、生齐读第一段。
(我体会到了,这里面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尊敬、热爱……)
26、说得好,谢谢同学们,你能试着用每当 ……就 说句话吗
27、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老师吧!
28、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二)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1、同学们,刚才我们融入课文中读,联系上下文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我们就很好地体会文中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合作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1)从“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体会到诗人为什么赞美教师的事业多美好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2)指导朗读
出示:“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_
(2)从“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撒向新苗。”中体会到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也知道了老师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爱我们的
出示:从春蚕、理想的丝线 、甘露、茁壮的新苗、 “笔尖飞舞”、“笑语盈盈”这几个词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4、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情感?
(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5、指导朗读第2小节
四、放录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背诵全文。(课件出示)
1、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们,给能背诵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动画片配音,这动画片中还配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动听的音乐呢!
2、指名背、齐背
五、指导小练笔。
1、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学生阅读。同时播放歌曲《老师 你好》(课件出示)
( 老师,您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幼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呵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出累累硕果!
您辛苦了,无畏艰难辛勤工作的老师!
您辛苦了,无私奉献着青春的老师!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我想对您说
您是蓝天,
我就是白云,
在您宽阔的胸怀畅游。
您是安全的港湾。
我就是一直扬帆的小船,
在您平静的碧波里荡漾。
您是一首动人的乐曲,
我就是乐谱上跳动的音符,
在您充满爱的旋律中跳跃。
您是火红的太阳,
我就是土坡刚萌芽的小苗,
在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老师!
您多么伟大,多么慈祥,
您用自己的一生,
培育了多少国家栋梁!
2、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六、小结。
是啊,不是白银胜似白银,不是黄金胜似黄金的就是老师那颗高贵的心,既如慈母又似严父的老师永远是每一位学生最爱戴的人,让我们再一次衷心问候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课件出示)(师生齐声祝愿)
板书设计
老师,您好!
崇高 教师的事业
美好 工作的辛苦
语文教案 篇6
A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了解问话提示语表达的不同顺序,理解文中“雨痕、波痕、矿物”等科学名词。
B类
1.初步了解作者采用“对话设问、层层推进”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体会文章中科学推想的严密、合理。
C类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1.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懂的词语,并试着理解。
3.收集有关“化石”方面的资料,准备交流。
4.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
5.文章第10小节是勘探队员根据化石得出的科学推断,你认为他的'推断有根据吗,为什么?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疑问导入。【C;3分钟】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石头书》(板书)
2.疑问导入: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读了课题,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大家都想把这些疑问探个明白,弄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
自读课题
自主质疑
轻声读文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理解科学名词,整体把握。【目标A1、A3;1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也轻声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有着刨根问底精神的川川和磊磊从勘探队员那里得知了许多石头书的学问。)
指导:画出文中的主人公(川川、磊磊、勘探队员)
他们在做什么?
3.分角色练习读,边读边想为什么称它为石头书呢?
石头书的外形
石头书上的字
石头书上的画
石头书上画的作用
4.指导理解:“勘探队、雨痕、波痕、矿物、化石、地壳、矿石”等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科学名词
自读课文。
学生交流
动笔圈画
分角色读
感受了解
第三板块——检查生字,了解问话中的提示语【目标A2、A3;15分钟】
1.生字识记。
①二类字——勘、趴、读、秃、壳
②生字
队、怪、矿、煤、叔、印(左右结构)
册、迹、壳、炭(其它结构)
指名学生读,领读,齐读
指导:“壳”是多音字,qiáo 、 ké
2.指导书写。
指导时重点注意生字各部分的比例和“纵让”关系,如“叔”要左宽右窄、左松右紧;“矿、怪”等则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怪”字右下是“土”不是“工”,“壳”下面是“几”不是“儿”,“炭”字下边是“灰”,不能写成“厂”字头。
3.学习问话中的提示语。
出示: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提示语在前)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提示语在后)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没有提示语)
指导:根据表达的需要,提示语有时放在说话的前面,这时要用冒号(:)提示下文说话内容,再把说话内容用双引号引起来;提示语也可以放在说话内容的后面,这时说话内容需要用双引号引起来,句末只需要句号就可以了;提示语有时也被省略,我们只要将说话内容用双引号引起来就可以了。
出示: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你有什么事情吗?”
指导:提示语也可以放在句子中间。
小结:对话中的提示语还是我们说话内容的一个补充,它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读懂人物。我们来看——
川川好奇地问 (好奇)
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 (高兴)
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 (特点)
……
生读生字
学生领读
学生练写生字
自读语句
感受交流
再读有提示语的句子,交流
感受理解
第四版块——课堂作业【目标A2、B1;7分钟】
1.抄写词语。
好奇、足迹、矿物、贝壳、叔叔
奇怪、煤炭、矿石、化石、脚印
2.练习朗读,注意文中的提示语。
3.课堂作业本。
学生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有一幅图,图上一位小学生正在用纸片拼图。他手拿剪刀剪纸片,一只可爱的小花猫正好奇地望着他。他面前的桌子上有三张长方形彩纸,十几张大小不同的圆形和半圆形纸片,还有胶水、彩笔等拼图用具。图中还展示了这位小学生的三件拼图作品:大熊猫、小白兔和猪头,都是用圆形和半圆形拼制而成的,可供学生模仿,也可以启发学生想像和创作。
图下是供学生口语交际时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请学生回答自己用纸片拼成了什么,二是说说自己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拼组图形。说说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圆与半圆形纸片,小剪刀、彩笔、胶水、薄木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想看看吗?(想!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圆形和半圆形纸片,让学生说说这些纸片的.形状和颜色。)这些小纸片啊,可神奇啦!它在聪明的孩子手里,能变成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不信,请看这幅图。(出示挂图)
二、观察图画,同桌交流
1、提问,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物的联系。
图上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的三个小动物是用什么拼成的?
2、同桌交流:图上的小动物是怎样拼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回答问题。如回答小兔子是怎样拼成的时候,可按“头──身──腿脚──尾”的顺序说:“用一个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头,用一个长长的半圆做小兔子的腿脚,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尾巴”。也可以按拼贴时的先后顺序说。只要学生能有序地说清某一图形是怎样拼成的,让人听明白就可以了。
3、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图和交流,了解了图上的小朋友用圆纸片拼成了什么,还知道了他是怎样拼成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愿意动脑、动手,就能拼出更多更美的图形。那么,这些小纸片还能拼出哪些图形呢?咱们分组拼一拼,好吗?
三、分组拼图,小组交流
1、分组拼图,想像创作:教师可在如何分工合作方面予以提示。如谁抹胶水,谁剪递纸片,谁粘贴,谁涂颜色,谁准备在小组内第一个作介绍。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允许他们用彩笔进行简单的装饰或加工,拼出一个充满童心的奇妙世界。
2、动口说图,选出代表:学生经历了拼图过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本组内动口说图,可以说拼图过程,也可以说拼成后的样子。然后各组推选说得好的同学为代表。
3、小组互访,代表介绍本组作品:小组之间相互对拼图或发言提出意见。每个小组在听取意见后可以对图进行修改,或对发言进行调整。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1、各组展示作品,并由本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我们用纸片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2、同学之间针对作品质疑、答疑:教师相机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并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五、赏评佳作,拓展思路
1、选出二、三幅好作品,引导学生评说好在什么地方。
2、拓展思路,鼓励创新:
同学们心灵手巧,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能用圆形纸片拼图,还能用三角形、正方形纸片拼出更美妙的图形来。请你们回家后再拼一拼,把自己最满意的拼图拿到班里来展示,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拼成的,好不好?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课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结构清晰简洁,语文朴实。我拿着书本反复阅读。最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把教学重点定为:探究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教学难点定为: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先感受“气愤”,激发学生思考:怀特森老师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气愤;后深感“佩服”,向学生提出疑问:面对气愤的学生,怀特森到底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利用小组合作平台,唤起学生的内心纠结: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你会怎样辩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同时进行角色体验,感受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式,出人意料的举动,从而感受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永远记住: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通过前后情感冲突,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并让学生恰当地表达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静下心来,回头看,最大的感受是,这篇文章是略读课文,但我感觉自己上成了精读课文,大量地讲解,没有进行大胆地取舍,觉得什么都很重要,对于略读课文的定位没有把握好。虽有带着学生一起感受怀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沉下心研读课文,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从而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小练笔的设计:从《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学生写的内容与课堂上的回答无多深地拔高,泛泛而谈,还不如进行词语教学,结合《词语手册》中的题目进行练习。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0
语文天地语文教案04-12
语文下册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30
语文教案[经典]08-27
语文教案(精选)08-25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经典】09-04
语文教案[精选]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