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集合五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学内容
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还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本单元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编排3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把教学内容分成四段。
例1,理解新的方向词,用方向和距离讲述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例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实践活动《实际测量》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引出新的方向词。本单元先后教学四个方向词,它们是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词是人们约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变化。
例1联系原有经验,航海情境图上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教材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引出了两个新方向词。在原有方向知识基础上认识新方向词,有助于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北偏东即正北往东偏些,北偏西即正北往西偏些。理解了北偏东、北偏西,再认识南偏东、南偏西就容易了。
·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围,用来表示方向还不够精确。教材指出“从航海图上可以看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这里的北偏东30°方向表示了轮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灯塔1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哪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轮船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准确地描述了灯塔1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这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东40°方向2千米处”的基础上画图。画图通常分两步,先画出北偏东40°方向,再在这个方向上画出相应的点。教材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的方法与体会。
·用量角器画射线。“北偏东40°”是以灯塔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方向,在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应该画出这条射线。画射线可以使用量角器,把表示灯塔的点作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偏东4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东40°方向。
·算出图上距离,在射线上描点。2千米是清凉岛到灯塔的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需要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平面图绘出的是线段比例尺,“鸟”选用了比较方便的算法求图上距离。算出图上距离4厘米,就能用直尺在射线上找到相应的点表示清凉岛。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说说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在现实的情境里应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
李伟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三条线段组成的折线,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兔”和“鸟”描述的共同点是都清楚讲述了方向与路程,不同点在用的方向词上。两种讲述都正确,要提倡像“鸟”那样说,通过具体应用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示意图上有两个60°角,其中一个用于描述上学路线,另一个描述放学路线。
4.测定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受测量工具的限制,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不能一次就直接量得。这就需要先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把两点间的距离分成几段,逐段测量并相加。实践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这种方法。
认识工具。测量较短的长度,有各种尺供选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都需要测量较长的距离,仅用尺不能直接度量,还需其他工具,如标杆、测绳等。
测定直线。使用标杆在两点之间测定直线,是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图画表达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方法,先在A点和B点各竖一根标杆,然后在两点间的C点和D点竖标杆。要使所有标杆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一名男孩观察,女孩在调整。这样就把A、B两点间的距离分成三段测量,各段长度的总和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看懂图示的方法以后,在操场上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实践这种方法。
步测。没有测量工具或者测量要求不高的时候,可以步测。步测需要知道一步的长度,教材指导获得步长的方法,设计了求步长的活动。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就能算出平均步长。
目测。如果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高,还可以目测。教材讲了什么是目测,介绍了练习目测的方法。目测技术要经过大量练习才会逐渐掌握,小学生只能知道目测,进行的目测是很不精确的。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 “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 4)班共有学生( 67)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光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进度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 ……………………
……………………………… 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粉刷围墙………………………………………………………… 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 4课时左右
5、通分…………………………………………………………… 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
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情感与态度:
(1)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2)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3)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二、教材简析: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
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2、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7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第9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复式统计表、图以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了解周围的家庭)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还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十几则你知道吗和8到思考题,目的在于增加数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1、认识负数3课时
2、多边形面积计算9课时
3、认识小数8课时
4、小数加法和减法7课时
5、找规律2课时
6、小数乘法和除法(一)8课时
7、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8、小数乘法和除法(二)14课时
9、统计7课时
10、整理和复习5课时
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适当加强口算的练习。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两班共有学生75人,学生基础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习惯非常的差,其中孟天舒、李贺、昝耀祖、孟四维等男同学,脑子非常的聪明,但学习习惯较差。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12月8日,举行了“二七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团体赛”活动。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本次考卷看来,虽然有可喜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现就简单总结如下:
一、目前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主要优势:
1、学生能从日常事例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试卷中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和第二大题的第1题。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运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并能运用已有知识熟练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卷中第二大题的第2小题。
二、还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有的的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马上下笔,而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所以解题也带有很强的盲目性,这就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时候在班级里表现为普遍的现象。如卷中选择题的第1、4题。
2、定势思维,死定套路不转弯。现在到了五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较多的题目,特别在专题练习时往往出现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训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对题目形成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使用不得当导致的错误是较为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是学生最容易放松警惕也是最难检查出错误的。如选择题的第6、7题。
3、抓不住关键词,手忙脚乱。在解决问题中,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觉得眼前一花,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如卷中的第四大题。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
2、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做题的时候不会认真的去读题和审题,没有去系统分析哪些量是题目给出的已经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量,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语言能力的限制。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情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四、今后采取措施:
1.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审题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克服定势思维的限制。由于在长期训练中常常出现一些比较固定的解题模式,如表示“求一共多数情况下用加法,求剩余常常用减法”,因而一些学生形成了一种见“共”见“多”就加,见“剩”见“少”就减的定向思维。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6-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2-3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6-24
关于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8-04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08-13
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工作计划07-12
五年级数学教学总结11-19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反思07-27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21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