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计划>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2024-08-07 14:16:46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合集6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计划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合集6篇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略)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 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 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 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 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

  2、 故事讲述法;

  3、 小组讨论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 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 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 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 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o学生表示认同)

  (二) 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 为什么会"乱"?

  2、 怎么"乱"的?

  3、 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 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 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 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供各位老师参考,祝各位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学生的成绩越来越优异!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3

  一、教学进度及内容

  1、初一:《中国历史》第二册。期中授完1—14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师生共同商定本期教学计划。全期用2——3周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考试。

  2、初二:《中国历史》第四册。期中授完1——17课,期末授完全部内容。开学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师生共同商定新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全期用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期中考试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册内容。期中至中考前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三轮复习。即分册系统复习,重点、难点、热点专题复习,综合模拟训练。教师新授《世界历史》第二册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调整好教学计划和学习策略。

  二、教学要求及建议

  1、基础年级应严格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初三年级要根据新授和复习要求适当增加课时。

  2、各年级均要配备专职历史教师。兼职历史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规范化,历史学科知识专业化。

  3、要建立历史教师的培训机制,健全历史学科教研组活动规章,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历史课题研究。

  4、要深入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理解,查找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新教材,积极开展对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为20xx年秋季新教材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5、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6、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比武和论文竞赛要作为常规要求落到实处。

  7、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积极开发地方校本历史课程。

  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积极运用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教学。各校在教材征订时要严格订齐订足挂图、地图册等教学资料。

  9、注重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加强毕业年级的复习备考工作,发挥集体力量,搞好重点研究。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研究;市中考考试说明和市编复习资料的.研究;近年来中考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的研究。

  三、学科活动的安排

  1、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培训。

  2、适当的时候,组织全县毕业年级教师开展复习备考研讨活动。

  3、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标准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案竞赛。

  4、在全县重点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研究。

  5、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实验区的教学考察与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为实现教学质量“四年提升规划”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现行课本,坚持课改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教法,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要求:

  Ⅰ。教学内容要求:①七年级、八年级均上本年级的《中国历史》;②九年级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建议对九年级上册的1-3单元古代史内容,可作一般了解。教学重点应放在九年级上册的4-8单元。

  Ⅱ。教学环节要求:

  1.备课:

  ①教师要深入钻研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②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每个单元与每节课的任务,找出重、难点,注意掌握各课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③每节课的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④每节课要有简明、系统、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2.上课:

  ①提倡结合教材,结合实际使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点面结合,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师生互动。

  ②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力争准确、简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批改

  有练则改,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状况和学科能力的情况。

  4.辅导:

  ①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三)教学安排

  初一:

  时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前 1-11课

  期中~期末 12-22课

  初二:

  时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期中前 1-13课

  期中~期末 14-22课

  初三:

  时间 教学内容

  期中前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8单元

  期中~期末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7单元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篇6

  一、备课组基本情况

  历史备课组成员7人,5人为中学高级教师,2人为中学一级教师,皆能胜任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集体。

  二、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20xx-20xx年度是教学质量年,在教育局“双提升”的号召下,我们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落实教学常规为重点,精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工作目标: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紧抓教材,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落实常规,优化课堂,大力开展教学教研,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将新课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本备课组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具体措施

  1、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2、加强集体备课,提升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水平。

  3、认真组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搞好教科研,提高历史备课组的教科研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的教学计划10-23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07-03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07-01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06-27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汇总6篇07-25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12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15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6-07

初中历史教案05-21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