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9 12:25: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同样是小说。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握情节中孕育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和《故乡》相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物的内在。对于景物描写的理解,也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中,似乎能听到一个孩子精神滋滋生长的声音。

  初读:

  划出“刺你眼”的词语(凭感觉,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

  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可能回避,就只有面对!“鸭下蛋了”,这样的呼喊也许就是与新生活的拥抱。鸭的生长史,就是放养它的孩子的成长史。杜小康就是一只孤单单的小鸭(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独感的溃散,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与过往的联系、要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种抵达“故乡”的可能。——卖蛋,赚钱,回家,念书!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不会只有伤感,而更能给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鸭子身体里深藏的野性早让它们做到了这一点: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从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们总以为,断了过去,是为了让生活好好继续;杜雍和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绝不回头,绝不停顿徘徊,而且也绝不和孩子谈心。——但真是这样吗?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语文教学设计06-1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7-29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9-1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0-14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10-31

《孤独之旅》教案12-20

孤独之旅教案07-27

《孤独之旅》教案15篇(荐)08-08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