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2 16:46: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姜夔有“一一风荷举”。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四、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莲花君子。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如:我爱梅花,因为它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2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

  一课时。

  【程序】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⑴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⑶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

  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

  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

  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

  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

  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

  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

  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

  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

  (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

  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

  我之解读:

  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

  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

  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

  出淤泥而不染。

  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

  5、在两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

  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

  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

  行动,行动,行动……智慧。

  有的时候,你要抗争,

  有的时候,你要低调,

  有的时候,你要迂回,

  有的时候,你要放弃,

  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统统都是智慧。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教学设计5

  【课文品读】

  《爱莲说》是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周敦颐的传世之作。这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散文虽只119个字,但文字干练,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清雅脱俗,立意高远,琅琅上口。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特色:

  语言美

  其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或叠韵;或排比,或反复;或叙说,或感叹,语气多变,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课文中用叹词“噫”字,表示感慨,引出全文的要旨。然后分三层进行论述: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照应上文的“独爱菊”。二叹爱莲者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用反诘的语气写出就比直陈的句式显得深沉有力、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乎”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表感叹的语气。“宜”和“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然”。“矣”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已然或必然的口气。这句话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语含讥讽,表示对时俗的鄙夷之情。

  其二表现在句式美。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长短(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相间,既错落有致,又凝练流畅。当略者,寥寥数语,句子简练,明快;当详者,则用长句细心勾画,精工雕琢,绘形绘色。结尾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叙陶句式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意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旬,把嬉笑怒骂、鄙夷不肖之情通过一个“宜”字尽力宣泄出来。

  其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出现七次,几乎一句一个“爱”字。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中的花与人们主观感情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自己之爱。第二段,作者在前面描述“爱”的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爱”的实质――即莲花的精神。结尾处又就“爱”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而爱牡丹何众!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其四表现在修辞之美。作者巧妙娴熟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双关、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

  形象美作者笔下描绘的莲形象是美好高洁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保持着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和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写出了莲花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香气远播的高尚品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花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的清高形象。“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则道出了莲高洁傲岸的君子形象。

  意境美《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出笔不凡,远境大气,意境深远,吸人眼球,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就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而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开宗明义地点明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而且以此句切入,让那种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阐述莲之高洁做了铺垫。意即我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陶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吾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样,就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引述。之后,周敦颐便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象来倾诉心声。可以说自开篇至入篇至本节完,竟给读者无一丝喘息之机,读起来不仅语言超凡脱俗,而且回味隽永绵长,越品越有味。全文浑然一体,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周敦颐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却无一言直接指责。全文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教学创意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借莲花的美好品格,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教学本文,以朗读为线,以朗读促进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以读体会本文的语言之美,以读品味本文的艺术形象和写作手法,又以理解带动学生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和诗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并培养文言文朗诵能力。

  2、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衬托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情趣,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品味语言表达之美,理解莲的“君子”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朗读课文,讲清字义;诵读课文,说语言美;品读课文,理解形象;背读课文,巩固积累。

  预习要求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3分钟)

  导入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生字检查

  蕃(fán)不蔓(màn)不枝亵(xiè)玩鲜(xiǎn)有闻

  活动一:朗读课文,讲清字义(10分钟)

  1、要求学生出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自讲文意,把讲不清的画下来。

  2、同桌前后桌之间讨论解决疑难字句。

  3、教师检查词义理解:“甚”、“染”、“鲜”“、蕃”、“濯”、“亵”等实词和“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

  活动二:诵读课文,说语言美(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并思考本文的语言美(提示:可从句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来谈)。

  3、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活动三:品读课文,理解形象(15分钟)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为这些句子做批注: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2、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思考:本文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当然不是,写花实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活动四:背读课文,巩固积累(3分钟)

  请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课文。有时间可以抽查背诵情况。

  作业:

  1、整理本文字词,并默写课文。

  2、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3、学完这课后,你又怎样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呢?写百十字的文字说明自己的想法。(2、3题可选做其一)

  板书设计

  爱莲说

  菊(正衬)君不慕名利

  莲

  牡丹(反衬)子洁身自好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6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练地背诵及默写文章;

  2、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总结莲花的特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树立自身高洁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莲花形象描写,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熟读课文,基础巩固—全文解读,描绘莲花—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测试。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采用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手段

  板书教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设迷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师: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莲花。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样子大家对莲花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写莲花的诗句相当之多,比如说:《江南》江南可采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方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等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1、题解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个“说”是一种文体的象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描写、议论与抒情但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 熟读课文,掌握基础

  (1)示范朗读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遍文章的配音示范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及句子停顿,把握文章节奏。(放录音)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亵( xiè)鲜( xiǎn)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顿把握。

  (2)指名朗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评:字的读音与停顿之处都没有问题,但是节奏感还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读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节奏可适当的加快,(老师范读)最会一段的会半部分还应读出感叹之情来(老师范读)。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 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小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为李唐。作者先写陶渊明与世人的爱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就在着重描写莲花,为了让大家对莲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这里有一幅图,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将莲花图贴在黑板上)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将图撕下来给同学们指出来)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植:立,亵玩:玩弄。

  (2)好,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这主要是从莲花的生长环境来写莲花,是说呀,它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师:那么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生答……总结到:在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坚贞对不对,优裕也不失淳朴突出了它的质朴。好莲花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豁达、,正直(就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很多诗人在诗词也多用竹子这一意象它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是圣洁的象征。

  (3)以上我们总结出了莲花的品质坚贞、质朴、豁达、正直、清纯、端庄,现在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题目是“爱莲说”他也在着重写莲花,可是为什么又写了菊花与牡丹花呢?——衬托(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衬托手法显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对象方面则更加有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使用。

  学习第二小节

  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一遍。(齐读)然后简单评点。“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解释句子: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叹词。(解释句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牡丹——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寄托事物来表达志向)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以“…说”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九、总结(本课完成之后)

《爱莲说》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⑴ 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⑵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⑶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⑷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⑴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⑵ 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⑴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⑵ 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⑶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①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②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⑷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背诵全篇,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形象美领会作者品质和情操。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如,借梅花表现自己坚定的品格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自己坚守节操,借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体裁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他历任地方官吏,胸襟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在南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2、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蕃 fán 淤泥 yū 濯 zhuó 清涟 lián

  隐逸 yì 噫 yī 鲜有闻 xiǎn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言舒缓,抑扬顿挫,有韵味。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

  ③骈散结合的句子,诵读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结合主疏通文意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四、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A、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B、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C、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

  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流露出“鄙视”之情。

  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赞美之情。

  4.本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为什么?

  参考:由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菊———正面衬托

  衬托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的品质

  牡丹——反面衬托

  5.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爱莲说》的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从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把握课文主旨。深刻体会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和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匠心独运。课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仿写一篇作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 莲的形象 体态芳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清高)

  说 花的寓意 菊——隐逸者 正面衬托

  莲——君子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面衬托

《爱莲说》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爱莲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三、指导朗读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四、文言词学习

  1、翻到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2、另外,“之”字在课文中出现频率多达八次,但每一次的意义却不一定一样。找出来,好好区分和把握。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14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说”的特点;

  ⑵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莲,⑵菊,⑶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教后心得】

《爱莲说》教学设计15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爱莲说》教学设计

2.爱莲说教学设计

3.《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4.《爱莲说》语文教案

5.《摆》教学设计

6.地球教学设计

7.咏柳教学设计

8.秋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