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5 10:59: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一篇介绍荔枝特点的说明文,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与白居易相关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预习本文生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评价任务:

  1、通过自学,能够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的说明顺序。

  4、课下写作,借鉴文章写法,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1、出示荔枝的图片及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⑴学生欣赏图片。

  ⑵齐读《惠州一绝》。

  2、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3、认识一位作家:

  (指名简介作者,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出示课件归纳。)

  学生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学生2: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学生3: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老妪能解”。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4、了解一种文体: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二、初读美文,疏通文意

  过渡语: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习古文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活动设计: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声音的高低等。

  2、学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3、指名读: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课件出示部分字音及句子停顿,教师强调。)

  4、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读: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词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将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作标记,准备全班交流时提出。

  2、教师巡视或参与指导,积极进行师生互动。

  3、质疑释疑。

  4、教师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课件出示)

  三、深入探究,感知内容

  过渡语:《荔枝图序》受历代文人推崇,明代状元杨慎称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下面让我们深入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2、学生速读课文第一段,交流: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请同学动手设计内容板书,并板演)。

  学生展示1:

  产地——巴峡间整体

  形状——树形团团如帷盖

  树叶——叶如桂,冬青

  花——花如橘,春荣

  果实——实如丹,夏熟局部

  学生展示2:

  朵——如葡萄

  核——如枇杷

  壳——如红缯由外到内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

  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时间顺序)

  四、提升能力,借鉴写法

  过渡语:文章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的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请思考: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是怎样将荔枝描绘的栩栩如生的?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学生1: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学生2: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学生3: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五、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过渡语: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课下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水果,200字以内。

  注意:

  1、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2、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生动形象,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荔枝图序》阅读训练

  荔枝生于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

  ②华如橘,春荣。( )( )

  ③命工吏图而书之。( )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3、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在文中,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等。

  C.本文以“荔枝”二字领起,统摄全篇,可谓主旨集中,语句精练。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4、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2分)

  板书设计:

  外形

  介绍荔枝特点颜色

  香味

  保鲜逻辑顺序

  详略得当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作序时间、目的

  教学反思:

  亮点:

  1、能紧扣学情,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和问题,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快速度理解文意。

  2、以图表的形式梳理文章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易于理解性背诵。

  不足及建议:各环节的处理及衔接还不是多流畅,应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疏通文意,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要适时点拨。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3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体。

  2.掌握生字词并准确翻译文言文。

  3.探究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和顺序。

  (二)成功自学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疏通文意,画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2。

  3.独立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想想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解决目标3。

  (三)成功量学

  1.我来介绍作者和“序”这种文体以及本文写作缘由。(缘由用原文回答)

  2.这些字词我来读

  缯瓤绡醴酪枇杷帷盖

  3.这些词句我会译

  <1>这些字词我来讲

  小组抽题展示

  4.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你当设计师,为本文设计一份板书。小组为单位展示。

  二、成功展示

  三、成功检测

  (一)基础题

  1、《荔枝图序》的作者是,字,号,代诗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

  橘()醴酪()()

  3、翻译下列句子。

  浆液甘酸如醴酪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二)综合题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1.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整体——部分B.概括——具体C.外——内D.主要——次要E.结果——原因

  文中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三)拓展题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四、成功思学

  我的优点——我发扬:

  我的不足——我改正: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4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

  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

  北方学生多未吃过荔枝,更没见过荔枝树。于是编一个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接着提供荔枝的图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树。

  作者几乎不用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但提供几幅图片:白居易塑像,白居易画像。

  二、用“师生倒置法”预习所谓“师生倒置”,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

  先启发: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权——别的权没有,有作业权。你能摊上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今天就请每个同学来当一当老师,看谁当得好。当得好的,这一课的作业就免做了。(说明:我经常用“作业免检”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下面请你“备课”(预习)。

  三、用“师生倒置法”学习研讨课“备”的差不多时,以“学生”的身份请教“老师”:

  xx老师,请问xx句该怎样读?

  xx老师,请您为我翻译xx。xx老师,请您为我解答一下xx问题。

  大致是下列问题:

  (1)字词方面:荔枝、帷盖、华、荣、丹、朵、枇杷、缯、绡、醴酪、如彼、守、图、盖。

  (2)句子方面:

  树形团团如帷盖。

  华如橘,春荣。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内容方面:

  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这几个句子是比喻句吗:叶如桂,华如橘,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本文介绍了荔枝哪些情况?运用了什么顺序?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起什么作用?

  哪几句说明荔枝不易保鲜?等等。

  四、扩展、激疑、探究本文

  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答案: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

  据你所知,荔枝产于何处?答案:两广福建(岭南、热带)。

  现在的“巴、峡”产荔枝吗?答案:不产。

  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他是不是搞错了?借此引同学们争论。争论时,提醒大家:提出一种观点,必须言之有据,不能主观臆断。

  为激发争论,造成愤悱状态,教师可以故意提供“搞错了”的根据:唐代,荔枝在北方是皇帝和贵妃才能享用的极罕见的珍贵果品,白居易可能根本就没吃过荔枝,甚至没见过。

  提供“没搞错”的根据——白居易在四川任忠州太守时的诗《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进一步激疑:根据《荔枝图序》和《种荔枝》,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但为什么现在没了?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

  告诉学生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合理推理(必须再找资料求证),(2)查阅资料,(3)请教家长、老师,(4)在BBS上求助……

  鼓励争论。

  五、揭示答案

  介绍一种科研思路第二天或过几天提供答案: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证实,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也就没有荔枝了。他持此论,主要根据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还有《种荔枝》《荔枝叹》等诗。此外,他还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到大量的关于当时气候的资料,来证明这一论断。采用这种方法,竺可桢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曾引起震动。为什么?因为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这怎能研究几千年的气候变迁?可是,中国的古代典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其中有大量的关于气候的或直接或间接资料,竺可桢独辟蹊径,利用这些资料开辟了外国气象学界连想都想不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古代典籍也为其他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记录,特别是在地震、日食、月食、彗星、中医药,甚至是UFO方面(《梦溪笔谈》中就有UFO的记载)。将来同学们搞研究,也不妨利用这一方法和思路。当然,必须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