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比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3、评析 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
讨论填表 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内容
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反比例的量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协作 概括意义
(一) 活动一:(例4)
1、 教师出示一个笔筒,里面装着许多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老师每次拿笔的支数和拿的次数。
教师操作:每次拿10支 拿了2次;
每次拿5支, 拿了4次;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单。
3、 如果每次拿的支数分别是4、2、1时,你们能推算出相对应的拿的次数吗?(继续讨论填表)
4、 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相对应的拿的次数?
5、 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怎样变的?什么没变?
6、 让学生说出几组相对应的乘积。
7、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将学生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觉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
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 活动二:(例5)
1、 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参观一下邮政路小学的操场,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的情景图)
2、 师:我们学校将举行“雏鹰起飞”广播操表演,需要挑选24名同学参加,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站队,可以使每一行站的人数同样多。
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表。
4、 学生小组汇报站队情况,电脑演示站队结果。(先演示每行站的人数,再出示站的行数;同时电脑上填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的表格,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6、 小结:在站队的过程中,每行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但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的积即总人数总是一定的。
[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将学习内容形象再现,学生经过讨论,再通过电脑媒
体直观地看到24人站队的具体情况,深刻感受到站队的总人数不变,每队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
(三) 比较概括 巩固应用
1、 让学生比较两张表,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成它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 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3、 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4、 完成第59页的“做一做”。
5、 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容易看出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给出表中的数据,让你直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你行吗?
6、 自己解决第59页的例题6,重点地说一说: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7、 小结:虽然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乘积是不一定的,所以不成反比例。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2
(3
和 的积总是一定的;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为什么?
(1)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每人植树的棵数与人数。 ( )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3)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5) 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 )
3、 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问题导向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道沉浸在数学活动中,从操作、观察、讨论、填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里,逐步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新课的导入、活动的进行、习题的出示均由电脑显示,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讨论、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每位学生都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与同伴很好交流、合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总路程一定时,已行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比例教学设计4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法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500
师:比例尺1: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 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02040 60千米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 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1>出示一个手表的零件,这些零件如果要你画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吗?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
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习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习题5.2.1
(3)预习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习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习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习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习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近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习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习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习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习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比例教学设计7
本周教学内容为正反比例以及比例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以及讲义的设计调整。
在前几周教学基础上,本周课堂讨论环节有所调整。之前,每次的题单设计取消,一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二是同步练习中的探究交流习题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自学指导。
实际进行了几次教学尝试,课堂时间缩短了。
二、紧扣概念,理解正反比例的含义。
除了结合现实的`实例外,教学中注意强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环节。让学生人人熟识概念,逐个讲解概念。通过讲述再次巩固概念,扎实掌握。
三、抓关键点,理清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利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点是:先找不变量。找准不变量,再确定属于什么比例。根据比例来确定解题方法。在教学中和练习中不断强调,怎样找不变量,学生做题准确率较高。
四、尝试组建一对一辅导模式。
数学学困生占二成,之前的辅导难度较大,一时间不能保证;二精力顾不过来;三师生比较疲惫,效果难以保证。从上周末开始让学生自己挑选师傅和辅导徒弟,从本周开始启动结对辅导。运行一周,目前效果良好。学困生的作业上交率明显提升,辅导师傅积极性高,辅导跟进到位,今后继续坚持,不断调整。
以上反思,将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 按比例分配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热身练习
1、 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 )份,剩下的就有( )份。这段路共有( )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
2、 李明、张强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张强出资10万,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8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3、 拿自己配制的饮料,导出课题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
二、 新课探究
(一)展示例题:我把蜂蜜和水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稀释液,其中蜂蜜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1、 学生读题,找出不理解的语句,老师解释(浓缩液 稀释液)
2、 找出已知条件:500mL 1:4
(1)师:500是什么? (浓缩液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
(2)师:1:4什么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这个比(3)从1:4这个比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3、 学生尝试解题。
4、 汇报
方法一:总份数:1+4=5每份:500÷5=100ml浓缩液:100×1=100ml水:100×4=400ml
方法二、总份数:1+4=5浓缩液:500× =100ml水:500×=400ml
5、 师评讲,小结方法
(二)做一做
1、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的比分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
2、 学校把栽70棵树苗的任务按照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三)师生总结
这些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是: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比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了6道例题,3个练习和1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例1、例2、例3、练习九,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例6、练习十一,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面积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和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曾经结合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结合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利用学生对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安排:7课时
1.比例的意义 2课时
2.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课时
3.比例尺 2课时
4.面积 1课时
主备人:陈小红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2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光盘,例题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电脑演示:呈现例1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画放大的情景。
2.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入:像刚才把一副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如果有,是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两幅图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画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画长与宽的关系。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提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化了,但形状没变。
3. 教学“试一试”。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让学生读题。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试画,再展示、交流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九第1题。
3.做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中的5个图形,并试着说一说哪个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展示、点评。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画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比例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比例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 1 2 3 4 5……
总价(元) 2 4 6 8 10……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 1 3 5 10……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30 10 6 3……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 3 5 6 15
组数 20 12 10 4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 120 100 75 50
所需时间(分) 25 30 40 60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 19 18 17 16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12 20 24 36
时间(时) 3 5 6 9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教学设计15
课题:比例尺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激疑诱趣,引入新知:
很多同学都喜欢脑筋急转弯,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同学们猜猜:坐车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一共要用4小时,但有只蚂蚁从和平县县城爬到广州市却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对了。蚂蚁爬的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的实际距离。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1)画线段。
让我们先来做个最简单的游戏——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铅笔长18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咦?怎么不画了?(画不下。)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重点: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2)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
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2厘米:1米、??)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板书) ?比例尺。实际距离
板书2厘米?5厘米?10厘米1米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三、探讨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而蚂蚁行的是5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学生做前先交流)
小黑板出示:从和平县县城到广州市实际距离约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图上只画了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要把单位统一起来。)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四、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
1)和平县政府距我校直线距离约200米,可在和平县城的地图上只画了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2)填空并判别哪个是比例尺。
把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最简比为(1∶20)。
(2)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最简比为(1∶20)。
(3)图上周长和实际周长的最简比为(1∶20)。
问: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最简比为(1∶400)。
预设:学生可能填1:20,引导交流为什么错,计算纠正。
追问:那这1:400是这幅图的比例尺吗?为什么?你发现了面积的比和比例尺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
强调: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不是图上面积:实际面积,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绍线段比例尺:
像前面这些比例尺是用数值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比例尺,我们把它们叫做数值比例尺(板书),而像这样的比例尺,是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板书)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六、拓展延伸:认识精密比例尺
画一个物品,如果用1:10 (缩小了)1:1(相同) 2:1(放大了) 画的图和实际的图比较结果怎样?(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的情况呢?你能猜出工程师是如何把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吗?
七、讨论: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 巩固练习
1、直径5毫米的机器零件,画在图纸上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是小聪学习了比例尺后写的一段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等于比例尺。老师叫我们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这岂不是小儿科吗。你瞧,我一口气就能说出几个来: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1:100;图上长和宽的比是1:5;图上宽和实际宽的比是1:2分米;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是20:1.哈哈,原来比例尺就是这么简单!
九、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学会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关系式、书写形式、比例尺的种类及转换、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谁能来说一下?
同学们的收获的确很大,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谢谢大家!
十、课堂作业
(一)填一填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 )。比例尺=():( )
2、比例尺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的比
4、一幅图上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它还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 )米
6、如上图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化为数值比例尺是(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二)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
2、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3、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4、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5、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上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 ( )
【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比例》教学设计08-28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7-22
《解比例》教学设计09-18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06-19
正比例教学设计06-15
《反比例》教学设计10-11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8-09
比例尺教学设计04-30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8-19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