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
过程和方法目标: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结合课文导读,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三、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四、探究主旨,回味标题
1、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五、小结全课 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
浅显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启迪,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也是此文的可学之处。怎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精髓,我认为应以学生读为主,以学生说为主,在读、说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学生对挫折、困难的认识程度,提升他们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复数,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难点。同学们学好方法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可学着运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教法学法
一、故事导入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 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 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 的启示。
师: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领奖会上讲了自己只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启示。于是他就开始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
听故事,兴趣导入,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为后面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奠定基础,树立模仿的榜样
二、检查预习
1、辩字组词: 耸与怂 灌与罐 屡与篓 峭与俏
2、读词释义: 训诫 啜泣 纳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师纠正)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为下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排除障碍
三、整理结构
1、默读(或听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默读(或听读),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指导学生重点总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六要素)意在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并学会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让学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识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四、复述课文
一、复述准备: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故事情节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其起止分别是在哪?
5、“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6、“我”是怎样脱险的?
二、开始复述
甲:复述“遇险”
乙:复述“脱险”
要求:切忌背诵
反馈:学生评价,并就不足之处进行复述。1让学生学会有意识的利用记叙文要素整理文章结构,为下面复述打好基础。
2 先自由复述给他们在书中提炼复述素材的机会,为当众复述打下基础。同桌互相复述意在弥补复述中的缺漏
3锻炼他们的口才和应机语言组织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内容探究
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3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5 、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二、主旨探究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1、心理描写是本课时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并不忽视细节,指导他们能够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点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允许学生有独到的感悟,提倡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六、启示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
七、当堂反馈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训诫( ) ②屡次( )③迂回( )
④啜泣( ) ⑤耸立( )⑥纳罕( )
⑦颤抖( )⑧瘦骨嶙峋( )
⑨头晕目眩( )落下( )着眼(
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情况
八、家庭作业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写
1、圈点勾画。把句子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批注心得。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会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心理描写。
有助于对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板书设计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
走 一 步(详)
爬下悬崖 萌发信心
(记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启示:
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说理)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
会积累成大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教法学法
一、复习导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它,最终一定会战胜困难和挫折。意在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语言的简练
二、多角度阅读一、父母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二、杰利的角度: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三、四个孩子的角度: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1、意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为特点,能够分清父母的溺与爱,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2、二、三题的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及主观评价能力,因为,交朋友是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事,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既锻炼了口才,教师又可以给予是非对错的引导
三、拓展思维扩展迁移练习: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练口才)
1、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四、教师寄语教师配乐朗读王国真的经典散文诗两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绎,再次感染,激励学生。
五、思想升华
欣赏完这两首小诗,同学们最新的感悟是什么?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用诗感悟,让学生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布置作业1写一篇随笔《我怎么不胆小了》。
2、搜集勇敢无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练习题
4、预习下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课文,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并能够把文章的哲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板 书 设 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多角度阅读
父亲:明智、教子有方
母亲:慈母多败儿
杰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耸立()
迂回()嶙峋()
凝视()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2、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初中学习,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方法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为使新生尽快适应语文学习,教师应着力开创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条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领悟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学们只要肯自学,会自学,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几们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2、可能读错的'有:
训诫(jiè)耸立(sǒng)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
纳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并能说出本文蕴含的生活哲理。6后比谁回答得最好。
1、学生自学思考,师巡视。
2、时间到后,交流明确。
(1)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一座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父亲
起因: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
结果:脱险并悟出人生哲理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情节,那么这篇课文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请同学们回答。
(2)若同学回答“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不应该胆小计畏惧”则说,回答的很好。
明确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当堂训练
1、口头作业:讨论交流“研讨与练习一”(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书面作业: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先自己练习读、写,再老师提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文章心理状态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二、初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学习生字和新词,这些词要读音和书写都正确,并掌握词的意思。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请一个学生板书生字和新词。朗读结束,请6名学生朗读生字和新词,并解释词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三)朗读课文。举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往下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错误之处,能正确地朗读到底的同学是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请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讲述了自己从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课文中“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确:悬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体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三)文中“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写的是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什么?
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加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是我。”这段话主要描写什么?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五)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因为悬崖很陡,很险,小步子能安全、稳当地迈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迈出一小步后,再迈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决问题的希望。如果总是想着“下面的路还很长”,就会觉得离脱险还很远,担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不能顺利地脱险,有可能丧失信心,被困难吓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先请同学自己思考,然后请3名学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数学作业比较难,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很着急,怎么办呢?花了很大的精力还是想不出办法,就是做不出来。我的同学看在眼里,劝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想办法,总有办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学的公式再复习一遍,把书上的例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我就按他说的做了,把昨天学习的公式自己推导一遍,又把今天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启发,终于把数学作业题做出来了。最后我想,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能退缩,要想办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一点点地去做,最终能解决问题。
(二)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后,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看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五、作业
复述这个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
⑵按拼音填空。
⑶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⑴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⑴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⑵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⑶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⑴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⑵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⑶“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⑷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时2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板书: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一个小故事引入:(本文前传)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2、回答问题:
上尉接到任务时,觉得任务怎么样?
上尉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成功地完成任务的?
概括一下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上尉说成为孤胆英雄是受什么启发?
3、正音、解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学探诊”第二课1—10题
3、读课文,思考本课与《在山的那边》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合作探究:(出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5﹚、“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多角度思考:
评价杰利——说说当“我”陷入困境,而杰利跟随其他孩子离开时杰利的心理活动。
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伙伴,你会怎么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 弹子 训诫 耸立 峭壁 颤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恐惧 安慰 头晕目眩 经历 屡次 抵达 暮色苍茫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 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 颤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 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 “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A、 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B、 18小节的“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节的“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策略】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研讨探究
A揣摩心理,品评心路历程
1.细读课文7-15自然段,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划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圈出重点词,想一想,读一读,去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交流:现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词)(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教师小结心理描写的`词句: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我的胆小、懦弱。这也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领悟人生哲理
2、细读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活动 心理变化
哭 哭着说我会掉下去 毫无信心
移、伸、探、踩 这似乎能办到 萌发信心
又照着做(移、伸、探、踩) 我能办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产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现了两次意思是否一样?
4.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我从爸爸指导我下悬崖脱险的事上“我”得到了什么经验?并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写得好的我们将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长空间
课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爸爸的角度叙述“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要符合身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完成课后研讨练习四
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险
毫无信心-------顿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会掉下去摔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克服小困难战胜大困难──取得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9-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21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11-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0-28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5-20
走一步教学反思02-17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1-29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05-0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