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3、认识贫富悬殊,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趣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学习的重点又是什么?
2、介绍作者简况: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及其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审题激趣:
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激趣,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的句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好本课作准备,同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简况,审题激趣,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新”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自读质疑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精选学生的问题)
小孩子为何去卖火柴?其遭遇又是如何?
2、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注重指导阅读常用的阅读符号。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重点句,用“~~”划出佳句,用“。。。”划出中心词,用“...”划出重点词等。
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圈划批注,质疑问难,学会自主操作,培养迁移能力。
三、重点深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精讲关键的语句及重要的问题。
例:
①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②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地方去了。
③小孩子坐在墙角里,两肋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本环节是围绕教学重点——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通过读、划、思、议的学习方法,精讲第一次幻想,其余四次幻想,引导学生自觉深探,突出以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恶,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自我回顾
1、你是如何理解掌握本篇课文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2、师小结,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如:旁批,发现问题等。
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整体理解,促进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的苦与乐。
五、练习运用
1、师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三个盒子里面有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谁愿试摸题目来解答。
2、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六、开拓延伸
1、出示安徒生的著作《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并作简要的介绍,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
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自觉地读一些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教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职岗位,探索、可操作的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实面前,我们探索出“自主”教学模式,以此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状,效果颇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级第二学期扩展阅读课文,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六大教学环节:启发激趣——自读质疑——重点深探——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激发、挖掘、提炼而展示出来。尤其是练习运用这一环节,我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了A、B、C这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成功的欢悦感。
点评:
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培养农村小学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研究》课题的指导下,进行语文课堂改革的一种尝试:“自主”教学的实质在于力图从观念上和教学机制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教师通过“自主”教学课堂模式的设计,力图把教学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自觉要求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觉能动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主动想学、主动理解、善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达到教学上的真正成功。
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中,我们不乏看到设计者的“苦心”。在褚老师设计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中,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以“趣”办先导,其中审题激趣“你想知道什么?”虽是简单一问,却颇有新意。以往教师不会关心学生想什么。而只是要求学生循教师思路回答。这一问打开学习这篇课文的思路,后面的小组讨论交流,自我回顾,似乎都是教师跟着学生走,其实是教师在巧妙地引路。
在夏老师设计的《荷花村》一课教案中,也很好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更是不露痕迹。如有让学生说,让学生自学生字,让学生动笔,让学生看实物自己讲,要学生收集家乡图片自己讲。教师的设计使学生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自己走过来,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能这样设计,是够大胆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会自然地融进其设计的教案中、融进课堂教学中。在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这场攻坚战中,我们的老师是主人翁,得先把他们武装起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创作于1846年的一篇融幻想于现实的“新童话”。19世纪,偏爱想象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们通过梦幻找到了表现文学理想的“神器”,安徒生就是其中之一。著名儿童文学教育家浦漫汀在《安徒生简论》中说,“借助于梦境或幻想布局谋篇、展示主题也是安徒生以想象为核心进行构思的成功经验。安徒生十分善于在主人公的梦境、幻觉中开辟他的童话天地。那难以捉摸、稍纵即逝的幻觉与梦境被安徒生运用得得心应手……使童心和幻想尽情地欢歌起舞,并造成一种朦胧而又清晰、飘渺而又逼真的奇异美。”同样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也表现出他对幻觉的钟情书写,当小女孩用细小的火柴点燃美丽幻觉的那一刻,一个垂危的小生命立即变得光彩动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即刻变得丰盈厚重。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叶君健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现如今,西师大版、语文S版、人教版等五个版本的教材都同时编选了这篇童话。在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中,这篇童话被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单元,同时选编的还有名篇《凡卡》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获取表达“给养”,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因而,学习本文用幻境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对丰富学生的习作经验,提升学生的表达很有必要。
六年级的学生在此前学习的《学会看病》《穷人》等课文中,已接触过不少心理描写,他们在描写人物时,也大多能运用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的方式“直陈”人物心理,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通过幻觉折射人物心理的写法不啻为教给学生另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武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使之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而且能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有效改变学生心理描写“贴标签”式的浮泛之风,从而在心理描写这一点上有效落实课标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初次学习这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其难点在于它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不能逾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跨越式教学,所以教学中要把学生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然后借助教材的文本“支架”,引导他们从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中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再通过迁移练笔,达到用亦真亦幻笔法,绘五彩斑斓心理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片段,学习安徒生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运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虚构幻觉,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即目标2。)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熟稔于心,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复述文中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所出现的幻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练笔作业纸(带格子的作文纸,便于补充修改,清晰展示。)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次练笔,真实展现学习起点(5分钟)
1.出示“冰山一角”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引出课题。
2.布置练笔任务:观察四幅图片素材,揣摩图中人物的所思所想,然后任选其一,写一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展示练笔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个别点评后,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向安徒生学习另一种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其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激活写作状态;其二,通过初次练笔,呈现学生已有的心理描写经验,并以此作为本节课习作教学的生长点,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此生发新的习作知识经验。
环节二:由读学写,领会掌握“画”心之法(8分钟)
1.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的图片,帮助学生复现课文,指名学生说说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及心理。
2.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幻觉描写的片段,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对照课文片段,比较赏析,写法导引。为什么安徒生写卖火柴小女孩的心理给我们一种如在目前、终身不忘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安徒生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价值。(个人细读思考,小组分享。)
4.集中反馈,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安徒生是怎么写出小女孩心理的?认识理解幻觉描写及其作用,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幻觉与人物处境、内心的渴盼合宜地呼应起来,才能形象深刻地展示人物心理。
【设计意图】其一,把学生熟知的“直抒胸臆式”心理描写与文中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方式两相比较,在敞亮与隐晦、直白与隽永、写实与浪漫的咀嚼中体悟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洞悉本文的写作秘妙;其二,以教材文本为“支架”,从读学写,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将新的习作知识经验提升为类概念,便于学生迁移运用,活学活用。
环节三:二次练笔,师夷活用“画”心之术(13分钟)
1.再次呈现学生“一次练笔”时所观察的四幅图片素材,讨论交流:图画中的人物会出现哪些幻觉?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虚构幻觉。)
2.布置学生进行“二次练笔”。请你换一种思路再写“一次练笔”时所选人物的心理,看能否用安徒生的办法把这种心理写出来?
(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情。)
3.完善“二次练笔”的片段,并把“一次练笔”和“二次练笔”的片段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两种心理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在“一次练笔”的基础上,创设相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再试身手,展开创写活动,既化解了习作练笔的难度,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态势,又能使学生在经历两次练笔后的比对中,强化认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环节四:评议修改,完善提升“画”心之境(14分钟)
1.用“你的作文我跟帖”的活动形式,开展组内互评,要求读完同伴的习作后写几句感想,或提一些建议,还可以画上有趣的符号;另外文章的作者也可以对“留言”“跟贴”作出回应。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互评,及时发现亮点习作片段,或就突出问题做初步诊断。)
2.评议展示,基于学生的习作现状,紧扣训练点,进行多种方式的点评,使评有引领,更具针对性。
3.就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修改完善。
4.布置自选作业:
★作业:阅读故事《村姑和牛奶罐》。
★★作业:观看动画片《熊出没》“美好幻觉”一集,写一写“光头强”在收到“奇幻宠物饼干”后的幻觉。
★★★作业:阅读契诃夫《牡蛎》,找出其中的幻觉描写,读一读。
★★★★作业:你曾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呢,试着用幻觉来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进行评议,以写定教,不仅使“讲评”因为有了“学生习作”这个载体而呈现出实打实的“指导”,而且能唤起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使评改意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五、板书设计
(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文章围绕“同情弱者”的这个单元主体,描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大众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冻僵”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读、圈画词句等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
2、通过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和不幸,渴望幸福,来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现实对比,体会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想象,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一定看过《安徒生童话》吧!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入那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去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痛苦和不幸。
2、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探究,理解感悟
1、了解人物处境,感知小女孩可怜
(1)默读1-4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小女孩可怜的有关词句,思考知道了什么?
①抓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
A“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B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C她又冷双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D好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从哪些词看出小女孩可怜。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读出可怜。同情的语气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点燃来取暖吗?
(2)幻景现实对比,理解小女孩的悲惨。自由读5-11自然段,思考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各出现什么幻景对应现实是什么?小女孩渴望什么?读后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填手中的表)
第几次擦火柴幻景现实渴望什么
小结:因为寒冷,才幻想有火炉;因为饥饿,才幻想有烤鹅;因为孤独,才幻想有圣诞树;因为痛苦,才幻想奶奶。现实和幻想有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小女孩的命运越悲惨。
(3)抓住不幸结局,体会作者的情感。
小女孩最后怎么样了?
①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②想: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③“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三)、总结全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众多童话作品中的一篇,这位举世无双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优美、活泼,充满绮丽的幻想,富有哲理而引人入胜。如丑小鸭怎样变成了白天鹅,拇指姑娘怎样邂逅了天使王子,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课后去读安徒生的童话吧。一个月后我们上读书汇报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4
一、文本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组的一
课文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6个读写生字(乖、裙、兜、币,哎、橱)及6个读记生字(哆、嗦、蜷、哧、梗、捏),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灵魂、橱窗等词语。
2、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及美丽幻想,同时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生抓住课文题眼质疑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语境、语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幻想图。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女孩面对的悲惨和痛苦的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重点)。
2、通过体会小女孩悲惨辛酸的生活,感受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丽、和谐的现实生活(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课题质疑:小女孩怎么了?九岁的刘倩倩要把蛋糕、棉衣、歌片给她,
二、听范读,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解读重点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听汇报7分钟)
(教师预设: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景,最后讲小女孩冻死街头。)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3、出示重点字,指出读音及书写:乖:撇—横—竖—竖—横—提—撇—竖弯钩。(结构:独体,部首:丿)币:撇—竖—横折钩—竖(结构:独体,部首:丿)兜:撇—竖提—撇—竖—横折—横—横—横折—横—撇—竖弯钩(结构:独体,部首:儿)4、提示多音字,让学生自己注音组词:冲—觉—挣—薄—缝—曾—几—喷—当三、品读课文,感受不幸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1——4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不幸的句子画出来并做上批注。学生交流,体会:
1、从哪些地方读出寒冷、贫穷?
a、出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体会到了什么?(寒冷:自然环境恶劣)。
b、出示:“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家庭贫穷)
2、从哪些地方读出恐惧与社会无情
a、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体会到了什么?
(大年夜——使我们自然想到了什么,这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对比手法)
b、出示:“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内心恐惧及马车夫的无情)
c、出示:“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体会到了什么?(小孩无情)
d、出示:“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社会冷漠,大人无情)
e、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庭的冷淡亲人的无情)
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3、从哪些地方读出饥饿?
a、“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体会到了什么?
(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b、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的渴望食物:饥饿,以美写哀)。
c、“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4、从哪些地方读出孤独?
a:她在一痛苦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体会到了什么?。(孤独)
5、
当我们把体现“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的句子
过渡: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四、精读课文,与小女一起分享美丽的幻景(抓重点句及关键词)。
1、第1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1:闪亮温暖的大火炉)
2、第2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2:喷香的烤鹅)
3、第3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3:美丽的圣诞树)
4、第4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4:温和慈祥的奶奶)
5、第5次点燃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幻景?
(出示图片5:搂着自己的高大美丽的奶奶)
6、组讨论学习,整体回顾“擦火柴”这部分内容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美丽的幻景
原因
结果
五、齐读第三部分,感受小女孩悲惨结局论
1、配乐读这部分内容,读后思考。
a、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大年夜冻死街头)
b、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c、感情朗读,体会“幸福”含义
d、小女孩迫切的心情从何体现?
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六、朗读及学法指导
1、课文中运用了哪些
a、虚实结合;如残酷的现实是实写,美丽的幻景是虚写。
实写如下:
①“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②“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③“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④“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⑤“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⑦“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⑧“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⑨“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b、对比写法,
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
c、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
d、合理的联想
种种的“美好”幻景,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2、课文哪些哪些部分用低沉的语调朗读?哪些用充满喜悦,兴奋的语调来朗读?,哪些用急切心情读出来?
a、实写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b、虚写用充满喜悦,兴奋的语调来朗读;
c、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话用又急切心情读出来。
七、背景介绍,感受作者用心,学会选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
创作素材: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
创作源泉: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
六、
故事结束了。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命里读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女孩信命运如此悲惨?请听《爱的奉献》(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过渡语、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小女孩不再寒冷、不再饥饿、不再孤独、不再痛苦。同学们现在知道刘倩倩为什么那样做了吧!
七、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完成习作。
1、请问: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还可以是一
2、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在你的一身中,你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推荐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3、课外阅读推荐: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他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
4、分层作业
a、熟读课文,特别是幻景部分,完成生字书写及多音字组词。
b、填写美丽的幻景图,体会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冷漠。
c、习作练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
d、模拟语境,用恰当的语气朗读全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谢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和作者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爱读童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故事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读后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读后汇报。
(1)检查自读情况:读一读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选一两句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用什么样的句子来评价小女孩的命运?
4、师提炼:小女孩处境可怜,命运悲惨。
[ 以读为主线,提纲挈领,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2、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合作,汇报交流。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也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只要学生能够结合文中的语句,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小女孩命运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四、引发矛盾,深入探究。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三节默读一遍,想一想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思考。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4、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 “矛盾处见真知”,利用矛盾性问题,以疑促读,读中解惑,使学生在读、悟、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五、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片段)
[ 用播放录像的方式回顾全文,给学生以想象、回味的空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六、质疑问难。
1、刚才大家欣赏了这篇精彩的童话,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吗?
2、学生自由提问,全班合作解决。(有价值的且无法马上解决的,师予以归纳,留待下一节课讨论)
[ 让学生的共同合作来解决剩余的疑难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布置课外作业。
1、从文中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2、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 促进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改写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疑解难。
1、出示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3、小组派代表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布置学习任务
(1)请你把你认为文中写的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2)自己读完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学生按要求学习,师巡回指导朗读。
3、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4、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6、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7、齐读课文五次划燃火柴的部分。
8、师小结:想象源于现实,只有源于现实的想象才是合理的。
[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三、拓展延伸。
1、我们也来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现在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帮助她呢?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师引导:是啊,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能来到现代,她就不再痛苦、孤独,因为有一大群爱她的小伙伴。让我们想象一下,她来到我们身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己动笔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学生试编故事。
[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表达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语言积累和运用得到有机结合。]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编写小故事。
2、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 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学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6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快速回忆一下。 课文分几部分?
2、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
过渡: 那文中的小女孩到底怎样可怜?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
二,新授
第一部分
1.首先,看卖火柴这部分,浏览课文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画下来,圈一圈重点词语,读一读句子,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2.交流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
(残酷的现实)
过渡: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很可怜。可是后来她怎样了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能读给大家听吗?小女孩死了,可作者为什么会说她幸福了(幸福),在哪些段落或故事情节中知道的?
让我们一起静心默读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幸福?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的感受,并读出你的体会。(学习提示)
1.学生默读5-10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边交流,一边不断完善这个表格。(填表格)
2.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的吗?那是什么?小女孩的幻象怎么样?。(美好的幻象)
3: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天没卖掉一根火柴,都足以让她内疚和恐惧,可小女孩为什么还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呢?我们先与同桌讨论讨论,再来交流。
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次擦火柴。
小女孩为什么擦燃第一根火柴?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师:这个“终于”经历了怎样一番斗争,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读出勇气来)
师:她用火柴往墙上一擦,只见——
师:大家注意这里的标点,你发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
师:几乎冻僵的小女孩已经迷迷糊糊了,小女孩开始产生怎样的幻想?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看到大火炉时,小女孩是什么心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
在幻象中,小女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幸福)这就是小女孩曾经感受到的幸福。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女孩快乐、幸福的心情读出来。欢快一点儿。
师:幻象中,小女孩多么幸福!可是突然——[指名读]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残酷的现实)
师: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小女孩又回到了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把小女孩内心的痛苦,读出来。 (痛苦]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现实太残酷了,读——
过渡:如果说小女孩第一次斗胆“终于”抽出一根火柴,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可她几次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是为什么呢?
师: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请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合作朗读6-10自然段。
3、师:尽管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来留住那样美好的幻象,可幻象最终还是破灭了,破灭得那样干净,那样彻底。因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4、请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动,再说说你的体会。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也可以读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5、(“奶奶~)大家注意这里的标点,你发现了什么?从四个叹号中,你体会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师:在小女孩所有的幻象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渴望,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更加深了我们的体会。女孩就是特别害怕奶奶也会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所以她急切地叫起来——可怜的恳求着——
师: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句句含泪,作者的语言字字含情。
3、(飞到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觉中死去了。
师:反过来说,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悲惨的命运)带着你的体会读——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小女孩美好的虚幻其实就是她现实生活的渴望。小女孩就这样,从幸福到痛苦,从痛苦到幸福,从这幻象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还有哪段没学,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幻想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冷酷,幻想中越感到幸福,回到现实中就更加觉得痛苦,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她身处的社会现实是多么——残酷。
四、第三部分
小女孩就这样在美好的幻象中带着微笑死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可是作者在结尾却这样写道:
(出示小黑板)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幻象中的幸福,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
安徒生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段文字?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齐读这段文字。
五、小练笔:
对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女孩或自己说吗?
六:小结:
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小女孩悲惨命无限同情,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这份幸福,还要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充满阳光,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卖火柴的小女孩”。
同学们,课文学到目前为止,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是呀,文章如此凄美,牵动着我们的心,是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冷酷的现实
幸福 美好的幻象
痛苦 悲惨的命运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课文技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分为小女孩卖火柴、擦亮火柴取暖、冻死街头三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字(其中有2个多音字“晃”和“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了解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对贫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读后感。
【学情分析】
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读过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现在需要的是站在学习语文的角度上看问题:独立学习、自渎自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力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学生说说了解的安徒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课文,激发情感
(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一)“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3)“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4)“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小结。
这一部分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
(二)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1)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以读为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在读中举一反三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掌握理解文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三)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回忆内容,总结写法
1.回忆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分小组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五、抒发真情,乐于表达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生活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要学生写读后感,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场景下与文本展开“对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儿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则名扬世界的感人的童话作品,让我们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课文?
(默读、大声朗读、站着读、两个人一起读)
2、书读完了,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
(高兴—生气—难过—不平—气愤)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听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学思考,发表见解。
3、围绕中心事件(擦燃火柴)质疑。
估计:擦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擦燃火柴?
四、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1、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3、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4、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她的悲惨经历,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印象。
3、小结:是的,小女孩的命运真惨,在富人们狂欢的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在别人幸福地度过新年的时候,她却悄悄地可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品读中心句,质疑领悟全文。
1、过渡:可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说(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读到这儿,我真是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2、估计学生会质疑:
A、围绕“看到、美丽”
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B、围绕“幸福”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4、引导归纳:品味读书的方法之一:围绕中心句,质疑品析。(抓中心词质疑,抓特点质疑。)
(一)品读课文,感受“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大段。
2、学生交流,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3、播放美丽幻想的动画。
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可真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想小姑娘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时心情怎样?她可能会怎么做?把你自己当成是她去替她想一想。(也就是——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如果你为小姑娘感到高兴,你可以笑,可以叫。
4、我们的安徒生先生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么美丽的东西的呢?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大段,拿出笔来划一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丽景象,用你刚才体会到的心情和感受去有感情地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然后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研究或印象最深的一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时候注意那些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到最好。
5、学生朗读、交流、比赛。
6、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二:感情朗读,产生共鸣(发挥想象,突出重点词)
(二)、品读课文,认清现实。
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是多么幸福,这些老师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的美丽的幻想,(板书:幻想)火柴再明亮,再温暖,也终究是要熄灭的。现实还是那么残酷,这些美丽、幸福的幻影还会存在吗?(或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景呢?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现实生活。)
1、学生自由畅谈。
2、比较体会。
(1)出示三句话:
A、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B、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C、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读读想想这三句话,说说你读懂了哪几句?
(3)、过渡引导:为什么还要写到星星?
当小女孩看到惟一疼她的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她忍不住叫了起来,这时她的心情怎样?怎么读这句话?
A、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擦燃火柴与她前面四次都不同,请同学们找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读一读,比较一下不同之处,哪几次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A、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3、学生读句子,比较、品味。
4、教师小结归纳:品味读书方法之三:反复比较,体会滋味。
(三)品读课文,领悟“幸福”。
过渡:小女孩一开始舍不得擦燃一根火柴,可后来为了留住亲爱的奶奶,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说明她是多么地渴望得到奶奶的关爱,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1、认真读读课文十二、三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女孩在临死前拥有过幸福?
2、小结:我还记得安徒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小女孩是拥有健美的心灵的,她勤劳、善良,渴望幸福,也懂得感受幸福,可是她在富人们奢华狂欢的大年夜被饥饿和寒冷夺走了小小的生命,对于她来说,甚至离开这个世界才意味着解脱,意味着幸福,这真是太悲惨了。
三、升华和延伸。
1、谁给了她这么悲惨的命运?
2、读了这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如果这个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出现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你会和她分享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四、活动实践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写一写:
A、改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
B、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0
一、复习词语,梳理全文内容。
1、师: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品读了文章的第1一3段。下面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注意全部听完后,再动笔写。擦燃、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生:(动笔默写)
2、师:现在看大屏幕,请你校对。听写的词语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师:写错的同学请说说都错哪儿了?师:好,看仔细了,也记住了,马上订正。
生:(快速订正)
3、师:同学们,请你用上这五个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好吗?来,先轻声自由说说。
生:(自由说)师:好,谁先来说?
二、品读幻想,感受可怜。
4、师:说的好,不仅能用上这五个词语,而且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今天这堂课我们要着重讨论、学习这些幻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4——9自然段段中有关描写幻境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怎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出示幻景句子)生:(读句子)
师:能说了吗?
生:这些幻景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妙的感觉。
生:不,应该是美好的感觉。
生:我感受到幻景显得很温馨。
生:好象梦幻一样的。
5、师:你看用词多么丰富啊。大家感觉到实在太“美好”了。(板书:美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感受这些美好的幻景吧。请看(图片;幻景中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出现时的片断)高兴时你可以笑,也可以叫。
生:(看图片,高兴、激动)
6、师: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感兴趣?
7、师:就像你们说的,看了这些幻景,我们已被深深打动。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再读有关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可以多读几遍。
生:(有感情地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8、师:好,谁愿意先读,就读你感兴趣的那次幻景。
(1)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妙的是”,应该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分别说)奇妙的,美妙的,有趣的。
(2)师:对呀,是奇妙的,同样像“跳”、“蹒跚”、“一直”都应该强调。好,谁再来读,就从“更妙的是”开始。
生:“更妙的是……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住关键的字词作出语气上的处理。
生:我读“火炉”这次幻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师:真好,尤其是“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读得真舒服啊!来,我们齐读这句。
生:(齐读)“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只火炉就是这样温暖。
(4)生:我读奶奶这次幻景。“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很好,突出“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接着读。
生:“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5)师:你读得真幸福啊。来,想读“美丽的圣诞树”这次幻景的同学请起立。(几乎全班同学都起立)我们齐读,想想该怎么读,准备——开始。
生:“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师:很好,接着读。
生:“翠绿的树枝上长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在向她眨眼。”
师:“在向她眨眼”是美丽的,突出“眨眼”,再读一遍。
生:“在向她眨眼。
9.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生:因为当时小女孩又冷又饿。(师板书:寒冷、饥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师板书:痛苦)
生: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师板书:温暖、幸福、欢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景。
10.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还有孤苦。(板书:孤苦)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幸福,(指板书)所以当她擦燃火柴以后,幻想中,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生:(读课文找句子)
11.师:来交流一下。
生:当火柴灭了以后,这些幻景都不见了。
师:文中哪几句话写这样的结果呢?
师:(实物投影这三句话)来,我们读读这三句话,“她坐在那儿……”
生:(自读后再齐读)
12.师:这三句话都是写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结果,再读读,想一想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哪几句?
13.师:讲得多好呀,那么第三句呢,想想为什么要写星星?(这颗星星其实就是小女孩的灵魂。说明小女孩快死了。)
师:具体说说。
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联系下文,讲得好。
14.师:小女孩想起了奶奶是因为——奶奶是惟一疼她的人。
15.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惟一疼她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十节,先自己练练。
生:(自由朗读)
(1)师:好,谁第一个读。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2)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3)师:不错,再请一位。
(4)师:两位同学都念得好动情。朗读这段话我们还有注意“啊”、“吧”这两个语气词。想一想语气处理。(是激动的。渴望的。乞求的。)
师:是的,几乎是哀求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让老师也试试好吗?“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哀求、迫切)你们再读读。
生:(有感情地自由读。)
16.师:好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双含泪的眼睛。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实物投影两次擦火柴:①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②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读句,思考)
师:来交流一下。(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犹豫的,第五次擦火柴,小女孩是很干脆的。)
17.师:小女孩第一次的犹豫,最后一次的干脆,毫不犹豫,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一根”、“终于”、“赶紧”、“一整把”。师:还有吗?生:还有,“敢”字也充分反映了她开始时的犹豫、害怕、紧张的心情。
师:对了,“敢”吗?意思就是不敢。那么小女孩一开始时为什么要犹豫,而最后又为什么如此果断呢?
师:最后竟敢擦着一整把火柴,这又是为什么呢?
18师:你们讲得多好!抓住了重点句、重点词,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样抓住这几个重点词,我们也要读出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谁来读?(强调“吗”读得再轻些。“终于”再强调些,再请一位试试。)留住。”
师:就学着她的,强调这几个重点词,我们齐读。
生:(齐读这两句话)
19.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出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高大,这样美丽。看这段话。(实物投影“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同学在读幻景的时候已经念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段话,特别注意“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一处,边读边想,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读,想想,议议。)
师:好,来说说,你能理解多少就说多少。
19.师:是的,就像你们所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可怜的。(板书:可怜)“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得到的,而对小女孩来讲,在当时冷酷的(板书:冷酷)现实生活中她却什么也得不到,她带着她的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她的可怜之处。体会到了这些,想想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呢?谁先来试读?
师:好,特别是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几处的处理,大家听清了没有,他是越读越——生:轻。
师:对了,我记得一开始大家在读幻景的时候,有同学读得很幸福,很激动,越读越高。现在他越读越轻,两种处理效果,哪一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来,自己再读读。
生:(有感情自由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师:好极了,越读我们心里越难受,心情越沉重,对小女孩可怜的遭遇越同情。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20.师:小女孩就这样飞走了。
21.她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想象指名说。(出示画面)
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存在吗?(出示冻死街头的画面)
喷香的烤鹅向她走来时,饥饿的她是幸福的。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寂寞的她是幸福的。看到慈爱的奶奶,孤独的她也是幸福的。和奶奶一起飞走时,她也是幸福的。)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小女孩该是多幸福呀!。可是这一切只能是美好的幻想。(板书:美好的幻想)
22.(出示句子)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吗?
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只有死亡才能让它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三.延伸同情,珍惜幸福。
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痛恨。卖火柴的小女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有一位电影导演拍摄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影片,咱们为可怜的小女孩写一首歌吧!让我们的同情,我们的感动,我们美好的心愿,在你的笔下尽情地流淌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意思。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情穷苦人民孩子的悲惨遭遇和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第,一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吗?安徒生是丹麦人,一生写过168篇童话,被誉为“童话之王”。他出生于贫苦的鞋匠家庭,从小受尽颠沛流离之若,整个童年十分不幸和寂寞,因此他的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厂。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二、预习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①读准宇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按“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一一冻死”这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想想各段的段落大意。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
正音重点,给多音字组词:
zhèng(挣钱)huá(划火柴)jī(几乎)zhǐ(只有)zhe(拿着)
挣划几只着
zhēng(挣扎)huà(计划)jǐ(几个)zhī(一只)zháo(擦着了)
字形难点:不要少点:蜷叉
不要多点:旺焰捏
词义重点:辨析“精致、细致”的意思。
教师讲解:圣诞树、圣诞节。
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②听课文录音,投影填空题: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是按()顺序写的,全文可分()。段。第一段写(),第,二段写():它三段写()。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讨论: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②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街上是怎样卖火柴的?说明了什么?
2、划出有关说明小女孩悲惨生活的语句。
3、重点理解的句子。
投影字幕:
①“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a、前句是什么意思?后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b、从这两句话中,说明、了什么?(小女孩家里非常贫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的是妈妈的大拖鞋。)
②“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a、她忘不了什么?大年夜富人享不尽的欢乐和幸福,小女孩有吗?
B、小女孩忘不了这大年夜,说明了什么?
(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向往光明,向往快乐。)
3、小结:大年夜本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团圆欢聚的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人们欢乐的时候光头赤脚,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她的生活是多么的痛苦悲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课后习题,理解第二、三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代学习任务。
I、指名逐节读第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她有哪些幻想呢,结局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结合课后问题理解第二、三段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一)第二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各在怎样的情况下擦火柴?
②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幻想些什么?
2、用“~~”划出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时,出现幻想的语句。
3、填空练习
┌──────┬──────┬─────┬───┐
│小女孩划火柴│幻想中的事物│希望得到│原因│
├──────┼──────┼─────┼───┤
│第—次│大火炉│暖和│冻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表格的内容,重点抓住小女孩幻想的浯句,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美丽的幻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4、指导朗读课文。(表达出小女孩迫切的希望,痛苦的哀求。幸福地飞走的心情。)
5、理解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的一个地方去?在那个社会里,有这样的地方吗?(拓宽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6、小结过渡: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一次次美好的幻想都破灭了,
第三段
1、默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的幻想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②重点句理解。
“第二天清晨…冻死。”
小女孩是被冻死的,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小结: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出现了一次次美好的幻想。得到一个人起码的幸福,可是那个社会并没有给她这些,反而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那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三、作业:练习册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朗读训练,用词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幻想什么?而——次次幻想的破灭又说明了什么?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轻声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人动口、动笔)
2、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运用“学习提示”)
三、总结全文。
1、质疑问难。
2、问题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填字练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叙了()的故事。揭露了(),表达了作者()。
3、感情朗读训练。
4、造句训练(练习册第五题)。
本课板书设计: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问题
第1题: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一次一次擦着火柴,幻想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奶奶的爱抚。
第2题:因为小女孩冷得难熬,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能得到温暖:她想得到食物。因为她一天没有吃一点东西了:她很想自己也能享受节日的欢乐。因为,富人都在过年,而她还在街头挨饿受冻:她想着死去的奶奶,她想得到慈爱。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疼爱她。
第3题:①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但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②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所以嘴上带着微笑。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沙皇统治社会的黑暗。初步了解想像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体会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中小女孩五次划亮火柴的过程,明白小女孩幻想中的幸福与现实中的不幸。
教学难点: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想像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歌曲《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
一、幸福导入,悲情入境:
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你是否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那幸福是什么?(新衣服、好吃的、新自行车、过年的压岁钱等等)那你还记得过年时我们都有哪些快乐的事吗?(食物、糖果、鞭炮、玩、和家人在一起),下面我们听一段录音: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的情境录音(大雪、寒冷、饥饿、光脚、单衣),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年,你会怎样?(还不得冻死呀、不可能、找妈妈、老师是瞎编的)这就是真正发生在上个世纪俄国的事情,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了,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好,老师这就带大家到那个时代去看一看。
二、倒叙研读,体会实情:
一)学习12、13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小女孩死在大年夜里,光着脚,脸上带着微笑,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师:那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生汇报:他死之前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
师:那小女孩看到的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去看一看。
二)学习1-4自然段
生读课文,了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读后简单汇报。
播放动画,强化故事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影像。
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明确如下内容:在大年夜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个家境贫困的小女孩穿着她妈妈的大拖鞋走在风雪的街头,为了躲开横冲直撞的马车,她的拖鞋跑掉了。只好光着小脚走在冰冷的雪地里卖她那卖不出去的火柴,这个年纪本该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可是她连自已漂亮的长发都不能注意一次,她就在这大年夜里受着饥饿和寒冷的摧残。她不敢回家,因为她一支火柴也没卖出去,爸爸不会放过他的,再说了,家里和外面一样冷,没有必要冒着挨打的危险回去。
师:小女孩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结出:温暖、年夜饭、圣诞节的礼物、大人的关爱
师: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不想要都不行的东西,在这个小女孩那里却成了一种得不到的渴望。同学们,如果你现在碰到这样的小女孩,你会怎么办?(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去帮助她)
师:可是小女孩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也没有办法。这个凄苦的小女孩该怎么办呢?现在让我们学习课文的5-11自然段,走到她的身边去温暖她吧。
三)学习5-11自然段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播放一段画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小女孩是怎样面对眼前的情景的。
师: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
通过学生反复读文,互相探讨,逐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1.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
出示动画: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让学生把有关词句读一读,读得越幸福越好。体会小女孩在火柴划亮之后看到火炉时的幸福情境。
师用沉重的语气说:可是火柴很快就灭了,留在小女孩眼前的只是那个烧过的火柴梗了。
2.她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出示动画:“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这一场景对于小女孩的饥饿现状是怎么一种寄托。
师:这一只烤鹅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呀!这可能是她梦想中的最美味的年夜饭了。可是随着第二支火柴的熄灭,小女孩看到的是一堵冰冷的墙和眼前第二个烧过的火柴梗。
3.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圣诞树。
出示动画:”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师:小女孩此时是快乐的,因为她得到了比富商家还要大得多的圣诞树,树上全是礼物,这个时侯她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女孩了。可是火柴又灭了,圣诞树消失了,一颗星星落下来,她知道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这是奶奶说的,此时她最想看到的人是奶奶,因为只在奶奶的怀抱里她才能感爱到最幸福的爱。
4.她第四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奶奶
出示动画:“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引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看到奶奶后的兴奋之情。
这一部分结合学生在家受到家人的疼爱去理解小女孩此时的心理感爱。重点理解“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让学生知道,小女孩看到了唯一疼爱她但又去逝了的奶奶,她知道火柴马上就要熄灭,为了留住这幻觉中的奶奶,她不惜冒着回家里挨打的危险,将整把火柴都擦亮了。
师:(故意歪曲引导)同学们,小女孩得到了幸福你们高兴吗?
生1:高兴!因为她得到了幸福 生2:不高兴,因为她死了。
师:是呀,小女孩儿在幻觉中得到了幸福,但是她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接下来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小女孩的幻觉来自她对温暖幸福的渴望。这也充分说明在那样的社会里,像她这样的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是得不到幸福的。
三、对比现实、升华情感,感受美好生活
师:火柴一次次燃起,刚刚给小女孩带来暂时的想像中的温暖却又熄灭了,这预示着什么?
师:为什么那么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在小女孩那里却只能在火柴的光线中才能看见?
引导学生明白:在现实中小女孩是得不到这些的,因为她所在的社会就是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在那里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师:为什么小女孩最后一次擦亮的火柴没有熄灭?
明确:小女孩已经死了,她看不到火柴熄灭了。她再也不能睁开双眼看这堆给过她希望的烧过的火柴梗了。她的死也就是她的幸福的开始。就算她能活过来,她不会再去看这个令她伤心的世界了,在这个世界里属于她的只有痛若,而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她想要的一切。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体会如下内容:运用想像的手法揭示现实世界的黑暗,批判沙皇的专制统治。
师:作为生活在幸福社会中的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已经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那样的悲惨社会要批判。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MTV精美的画面,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剧,社会的不公,从而产生高兴——————悲伤——————悲愤的思想感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女孩之死谁之过?”这一问题,从而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深入体会本文的中心。
2、感受作者用最美的表现形式,描写最凄惨结局的写法。
三、教学设计: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因此,在运用课件时,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本课主题和重、难点,从“情感领悟”“朗读指导”几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课件的运用,能渲染氛围,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出示幻灯片(一):
一张“天鹅”的图片,同时播放圣桑的《天鹅》,营造一种悲剧气氛。同时显示本课主题“享受读书”动画效果出示“卢老师寄语”,并指名读。
“去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
——卢老师寄语
通过读这段话,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对话,从情感入手,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幻灯片(二),彩灯闪烁的圣诞树和本课课题。
1、同学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课文?
(默读、大声朗读、站着读、两个人一起读)
“好,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自由读”
2、书读完了,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
高兴——————生气——————难过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三)借助MTV动画《火柴天堂》,进一步加深感受,关掉MTV音乐,老师根据画面配音解说。
画面上小姑娘那闪烁的大蓝眼睛中交替出现的希望与失望的眼神,能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为之流泪。这一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课文内容的展开。
(四)看完动画后,继续谈感受。
生:我想哭
生:我想揍那个拿女孩鞋的男孩一顿。
生:我想给那个女孩送吃的。
生:当女孩眼前产生幻象高兴时,我也替她高兴。
(1)文章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到高兴、难过、生气?
(2)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受?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高兴的句子: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美丽幻景。怎样才能读出小女孩当时高兴的心情呢?
抓住重点词语,注意语气助词。
重点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
精读本段: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
读出小女孩面对美丽温暖大火炉那喜悦与舒服的感受。
读出火柴光亮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
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讨论:
小女孩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到大火炉?
依照这段的读法读其余四次擦燃火柴看到的。
(六)通过对比,揭示中心
1、幻景的美丽,现实的残酷,造成了什么结果?
找出描写小女孩死了句子。(文后三个自然段)
2、出示幻灯片(三)小女孩冻死在墙角,手里捏着一把火柴。图文对照,朗读后三个自然段。
3、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
多数学生认为是痛苦的,部分学生认为是幸福的。
小女孩愿意死吗?
生:愿意,因为她活着太痛苦了
生:不愿意,她还太小,还没尝到生活的甜头。
一个学生说:如果在生活中你爸爸总是打你,那你不愿意死吗?
全班交流,找出依据。
4、动画出示:“女孩之死谁之过?”几个大字。
5、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并简单列出原因,作好记录。
(1)小女孩太冷
(2)小女孩太饿
(3)小女孩没人同情她
(4)她爸爸打她
(5)社会不公平
小女孩的死对她来讲是一种解脱。可现实生活并没有天堂,那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处对学生进行生命可贵的教育。
(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
1、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你对这样的结局满意吗?
2、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你将怎样写?
(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美好,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八)回归全文,经历整个过程。
这个童话以它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把这个故事排成电影,编成歌,制成动画。下面让我们再次用心灵来感受一下这篇童话的美丽与凄惨。
再次播放熊天平制作,齐秦演唱的《火柴天堂》。使学生的整个身心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之中,达到享受读书的目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4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百读不厌。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该文经典且极富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文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极易引起学生的同情和关注。学习这篇课文读懂不难,而要真正达到文情交融则并非易事。泛析精讲走捷径不可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立足主体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兼以评、议及联想的训练,努力实现人文合一。
一、课前活动:
听爸爸、妈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讲《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原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昨天,爸爸妈妈都给你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吗?讲得怎样?你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吗?你们觉得文中的小女孩怎样?(学生谈感受,谈收获。)
(二)初读入景。
1、播放朗读课件,学生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2、学生独立地小声的朗读,认真地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想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同时拟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录音导读,学生闭眼静听,让学生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深层对话的基础。]
(三)互议释疑。
将各自的收获和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
1、确定学习小组。可以按座次划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分组时,还可以突破常规,用婉转、激励的语言将语文水平稍差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由他们自己在班上选聘热心的、自己信任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也可由老师直接任他们的小组长。适当降低要求进行交流。
2、确定小组长,可以由同学推选,也可以自荐,小组长选定后,让他(她)举举手。
3、各小组共同确定一句口号:如“勇攀高峰,才能胜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胜利属于我们浪花组”等。
4、开始交流,要求如下(可用课件出示)。
(1)各自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认真地读一读。
(2)谈谈自己的疑惑点,同组的成员依据课文重点采取依文朗读、释疑的方式进行探讨。
(3)对于小组内通过朗读,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作好记载,以备汇报时,求得全班其他同学的支持。
5、各小组成员分别自评一下:你在小组讨论中,你认为自己做得怎样。
6、全班性交流:小组长汇报各自小组的交流情况,若有疑点,全班进行互补性读、议、释。
[将语文中的学困生划为一个小组,避免了绝大多数学困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的窘境,当然,将他们单独设为一个组,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在小组讨论中的情况,能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激发其主动学习的信心。]
(四)表演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形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在小组表演(也可以自拟表演内容)。
1、小小故事家。将《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给小组成员听,要求尽可能的形象、生动。也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小女孩得救了……;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2、小小播音员。将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要求情感真挚,能发挥“播音员”的最高水平。
3、我当小女孩。将自己置于小女孩的位置,讲一讲自己的遭遇,说说自己的愿望。
(五)合理拓展。
1、以《小女孩,你真傻》或者《小女孩,你为什么不回家》为题,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2、阅读、积累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以便在下次读书交流会上交流。
[一堂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读了多少。语文课既要议论纷纷,更要书声朗朗。这堂课的设计突出了读、评、议和联想。仅读而言,形式多种多样:与父母先讲后读、听音乐伴读、自读、互读、疑读等。另外,读后让学生先谈收获后谈问题,打破了“语文学习=问题解答”的学习模式。在学困生的处理上,尊重客观事实,将他们分为一组,降低要求让他们学有所获。这不失为一个创举。还有,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后面的“表演升华”更是画龙点睛,将多因素对话推向了高潮,真正实现了“人文合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1、我想同学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可是一整天了,没有一个人来买她一根火柴。最后她蜷缩在墙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面带微笑地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燃过的火柴梗。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你们知道这个童话叫什么吗?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提问:这篇童话的作者是谁?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是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时贫富悬殊,金钱支配一切,社会非常黑暗。《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情景。同学们在学习这篇童话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
3、老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4、提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导学生学习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
1.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3.(出示灯片)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4.后来结果呢?
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
5.指导感情朗读。
6.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
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1.同学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
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3.分小组自学,老师巡视。
三、汇报自学成果。
1.讨论第二次擦火柴。
(1)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是为了看清屋里的东西。
(2)提问: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结果怎样?
2.讨论第3次擦燃火柴。
(1)重点讨论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
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
3.讨论第四次擦燃火柴。
(1)老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
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
(2)提问: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3)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4.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
(1)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2)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七)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1.提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看到的幻象,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才出现。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自己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
2.(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
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
(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