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7 12:24: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捕蛇者说》教案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岳阳楼记》复习题《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要点享受生活 同步练习张洁《我的四季》原文阅读《陈毅市长》教案5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教案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1、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5、布置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设计简说】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雨巷》这首诗,在他早年的自选集中甚至没有收录《雨巷》一诗。读一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

  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可以学习一般读者阅读诗歌的方法,即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过程】

  一、从标题读起

  问题设计: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残害、痛苦”等内容。“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出诗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诗人不屈的意志,这个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说明: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开的,标题取得很好。解读标题是解读全诗的基础。)

  二、朗读,感受诗歌。

  问题设计: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情?

  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至少朗读两遍。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此处另一个难点是这首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变化,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说明:整体感悟始终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是表情的艺术。探讨阅读诗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声情并茂之中,就自然贴近作品贴近诗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问题设计: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学情预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划仔细就可以了,难度不大。难理解的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相对前后几行诗不一样。这里不着急解决,实际上这样一来,诗歌内部的情感节奏就有更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第五个环节中可以再深入。)

  (说明: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大多数诗歌是由几个意象组织成的意象群落构成。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已经习惯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时用概念就比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问题设计: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

  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诗里去的。)

  六、总结发现,归纳读法。

  问题设计:读这样一首诗,哪些东西一定要读出来?

  活动:随意交流。

  (学情预估:学生说的多数是细节,是感性的。教师可以将学生讲到的景物、押韵等分门别类的板书出来,适当提升。)

  (说明:学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归纳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将这首诗作为学习阅读新诗的例子,教师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学生明白。)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

  二、听读,品意象

  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

  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

  三、想象,知情感

  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

  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

  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那里是太阳,是春。太阳和春"来比喻这一角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教师板书关键词

  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预设: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3、想象,描写画面

  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真的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择你最能引起你联想看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描述想到的画面与感受(感时花)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通过想象加以描述。“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

  4、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通过强烈的对比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希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美好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

  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5、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知道/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6、作业布置:推荐读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问题的纲,将诗歌两个小节不同的内同串联再一起,带动学生对作者情感之所以发生变化的理解,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

  譬如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我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诗中的7个意象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意整体。

  (2)在学生的分析中用问题推动其思维不断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对于重点意象重点分析,诗人简略写的也只做简略的了解,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比如"轻抚"和"抚摸"这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联系一二两小节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诗人情感的改变。再如想象画面也是根据诗歌中对文字的理解联系事实去想象,关于航杭州的西湖、长白山等情景的描绘。

  (3)以情动人

  喜剧带给人欢笑而悲剧往往让人震撼。或许体会到悲怆之后心灵总会留下震撼,那这样的效果应该也不会少过于欢笑留下的。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学生情感的关键。

  在紧抓文本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还是由“残损”一词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对诗人当时情况的介绍和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介绍。但是,对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所诞生的文学,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而文学的解读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共鸣的产生。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语言在这时候往往显得苍白,学生从干枯的几句背景介绍里很难抽象出苦难,更难体验到悲痛和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哀鸣。因此,改变背景的呈现方式对文本的解读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学生才能让其体验出诗歌更深层次的内蕴。这一点,多媒体凸显了它的优势,一组战争中受苦受难后爱国诗人所写的诗歌一句句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更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让一种悲怆的氛围弥漫在课堂,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识。更能体验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3、拓展于小处之中。

  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总在点滴之间,在具体的某个点之上,给予学生一两点小的点拨,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财富。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缺陷,我个人而言,有一些拘谨,没有完全放开,还应该可以更轻松、自然些。对某些环节的把握还可以更从容、严谨些。最后时间的利用也尚待完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

  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解放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明确: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与母子的关系,可见诗人对解放区深深的爱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解放区比作了太阳和春,而太阳和春则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说明诗人对解放区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解放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6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归纳点拨:

  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那里是太阳,是春”。

  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

  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

  【活动任务】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活动方案】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

  需要解决的疑问: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三、对话:

  1.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 解放区)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2.第3-14行:

  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相机板书:悲愤愁苦)

  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①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

  ②不要说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就生活在西湖边在他的记忆里,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如此仙境般的家乡,现在怎样呢?读——

  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芬芳奇异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小帽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读——

  ④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音乐)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让我们也“怀着炽痛的热爱”再读这段文字!接着读下去——屏显:9—14行

  ⑤在这场民族的劫难中,我们江城芜湖也没有幸免请看大屏幕——

  屏显: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在连续轰炸后占领芜湖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实行法西斯血腥统治,日军曾多次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1938年2月,芜湖市万春圩(今鸠江区清水街道)曾经发生“血染三十里,一路万家灰”的暴行日军在芜湖八年,

  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请模仿课文写一两行诗,选择一个特征性事物,表达你摸索沦陷的芜湖时的心情

  (指定几生联读)如果把同学们所写的插入文中,该放在哪一行的后面?

  3.第15—26行:

  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相机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

  四个品点(①②③选一):

  ①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

  ②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③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

  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

  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9

  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预习任务: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二、字词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荇藻蓬蒿蝼蚁

  憔悴蘸着灰烬

  三、自我品读

  1、初读诗歌,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探究质疑

  读完诗歌,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预习诊断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3、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二、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六:达标测评:(附后)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八:教后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达标测评(10分)

  姓名班级等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2、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05-29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9-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汇总5篇10-24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锦集五篇09-15

《我选我》教学设计06-14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10-04

《我自己》教学设计04-30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08-21

《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09-29

小学美术《用彩墨画鱼》教学设计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