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梅 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 雀 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 有礼貌 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 ——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 :“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4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理注释解词句,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谁背给大家听一听。
2、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写的另外一种体裁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题目是《杨氏之子》(板书、齐读)
3、文言文的学习能增长我们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将它学好。
二、梳理全文
1、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和现代的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的朗读,听老师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出示有停顿符号的课文)
2、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地读一读。
3、抽两生读课文。(及时纠正)
4、生齐读课文。
5、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板书:杨氏之子)
6、理解课题(“氏”指姓氏,“之”是“的”意思,是一个助词。“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杨氏之子?请同学们拿起笔,轻声地读一读,划一划。(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惠的人,他不是一般的`聪惠,他可是一个甚聪惠的人。板书:甚聪惠)
8、理解“甚聪惠”。(“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采用了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来你很会学习;“惠”字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谁来解释一下?)
9、指导写“惠”。(智慧源于心,“惠”字在写的时候,下面的心要写得稍大一些,这样惠字才能站得劳。)
10、除了杨氏之子外,文章还有一个和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11、引出第二句,理解第二句。(这句话老师读了很多遍,其中的“诣”字【板书】,我不是很明白,谁能帮助我来理解一下?“诣”字就是拜见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来你真能学以致用,老师也运用你的这种方法来理解后面半句话的意思。)
12、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呼客人的?你是从哪一句话中知道的?(抽生读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前一句中讲到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你采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板书)的方法来理解,真不简单。】
13、这句话中重点强调了那一种水果?(杨梅)所以“果”字后面要作停顿,请同学们带着停顿来读一读。
14、杨氏之子“甚聪惠”体现在文章的那两句话中?(出示,抽读)。【“孔”指谁?“指”指着什么?这两个字都需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曰”是说的意思,“曰”字在写的时候将它写得宽一些,扁一些,千万别写成“日”字,汉字是很注重长短变化的。(师板演)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两个。“君”是你的意思,“果”可以理解成水果,也可以理解为杨梅。谁来将孔君平说的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听了孔君平的话后回答道(引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齐读)。“夫子”是何意?“禽”和我们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吗?谁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杨氏之子回答得和巧妙,巧妙在何处?(孔君平以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杨氏之子马上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两人这样一调侃,使得见面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16、如此巧妙的回答,如此充满艺术的话语,同学们好好地来品读一番。
1)同桌分角色读
2)抽两生表演读
3)再抽两生表演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
17、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8、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肯定能够将文言文所包含的韵味读出来。(齐读)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老师从《世说新语》中选了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试着来理解一下。
2、抽生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在学习中,我们只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方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作业本》1—3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文言文 杨氏子 甚聪惠 惠
看注释 杨氏子 孔君平 诣
联系上下文 杨梅 孔雀 曰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两个生字,会写“梁、诣、禽”三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3.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待客有礼,体会文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旧文
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我听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了《自相矛盾》。谁能完整地背诵出来?(指名背诵)
2.揭示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言文的世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来,齐读课题——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题
氏,姓氏。之,的。完整意思为姓杨人家的孩子。
4.了解出处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是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和轶事。
二、走近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分享,预设:
(1)夫子与孔君平的混淆。夫子是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君平。
(2)杨父的混淆。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杨父有没有在场。
(3)本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就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3.再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试着将停顿读正确。
(2)指名朗读,请同学分享停顿的理由,大家一起讨论是否恰当。
(3)纠正朗读,在文中划出正确的朗读停顿线。
(4)教师范读,尤其注意孔君平与杨氏儿的两句对话。
(5)全班齐读,朗读的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将课文停顿正确。
4.疏通文意,指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谁为设果?是孩子,也就是杨氏之子。
②为谁设果?为孔君平,孩子为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示,给……看。
②指什么以示儿?是杨梅。此处省略了指的对象,可以结合插图教学。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②家禽,古今异义词,古意是家中的鸟,现在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③注意“禽”字,人字头要扁一点,撇和捺要张开。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写错。
三、走进课文,品味细节
1.文章第一句提供了哪些信息?体现了文言文什么特点?
(1)主人公的国籍、年龄、姓氏、人物特点。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
2.文中哪里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慧”?
(1)“应声”,说明杨氏之子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体现了他才思敏捷。
(2)“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加上未闻,则更加委婉有礼。
3.文言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风趣。本文哪里体现了语言的风趣?
孔君平借杨梅之“杨”打趣杨氏之子,说这是杨家之果。
杨氏之子立马以“孔雀”回击孔君平。
(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4.小组讨论:为什么杨氏之子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因为孔君平是客人,“未闻”一词比较委婉,既反驳了孔君平,又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5.开放讨论: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了杨氏子的回答,你会怎么想?
6.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孔君平的风趣调侃,杨氏子的机智敏捷。
(1)同桌分角色朗读
(2)男女分角色朗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7.体会古人称呼的丰富:
(1)杨氏之子(其、儿、君)
(2)孔君平(夫子、孔)
四、课堂小结,升华体会
1.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语言精练、风趣幽默、人物鲜明。
2.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配合插图。
3.试着背出原文,并向父母分享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4.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感受文言文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课文预习过了,你知道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的同学思考:文言文跟白话文相比有什么特点?(行文简练,难以读懂)
2.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不能理解的,可以查工具书,或者上网,请教同学、老师。
3.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要求:自读文章,根据注释理解大意,不明白的地方跟同学交流一下,还是不明白的做上标记,集体交流。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集体交流,质疑问难。
6.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姓杨家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7.学生交流。
三、学习《王戎七岁》1.总结学习方法。2.出示《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尝:曾经。诸:许多。
竞:互相争抢。
唯:只有。必:必定,一定。
信然:相信的样子。
3.自主学习课文文言文。
按照要求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集体汇报交流。(1)交流文章的大意。
(2)谈感受,体会王戎的善于观察,善于动脑。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5.小结巩固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把《杨氏之子》讲给家人听,与家人交流看法。2.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破瓮救友》。
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破瓮救友》,并用白话文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破瓮救友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注释:
庭:厅堂。堕:掉下来,坠落。
皆:全,都。
走:逃避,逃走。俯:向下,低头。
击:敲打。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杨氏之子》,就是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欣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明确任务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文章每句话的大致意思,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懂得了课文通过一件事向我们阐述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生用自己的话说后四句话的意思)
师:也就是文中的这四句话。(课件)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细细品味这四句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师:惠通“慧”,是(聪明)的意思。作者用之所以用这个“惠”字而没用这个“慧”,老师专门查了一下《古代汉语词典》,知道了这个“惠”字除聪明的意思以外,还有好处、仁爱,善良,温顺等意思。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二、合作探究,感悟聪惠
1、聪明
师:默读课文,找出表现他聪明的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追问:能说说理由吗?(看学生的反应)
⑴、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说清句意。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谁明白?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此时的杨梅已经和杨氏子成(兄弟)了?板书
师:看来孔先生说这句话,是在()杨氏子?(逗;开玩笑)】
②、看插图,想象孔君平当时说这句话的表情、语气,谁来读?
(生试读→指生读→抓“君”字→谁再读?→师范读:此——是君家果?→谁像老师这样读)
师: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岁的小儿如何作答?
⑵、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生读(3次)
① “禽”“未闻”什么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怎么说?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太妙了!(板书:答得妙)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师:读这句话,还从哪儿体会到他的“甚聪惠”?(板书:反应快)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分角色朗读:女(陈述),男(孔君平),师(杨氏子)
师故意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成:(很生气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得怎么样?(看学生反应?)
师:为什么不可以漏读这两个字?
生:这样显得不是很友好,不像开玩笑的话。
生:用上“未闻”两个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
师: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符号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
生:这样显得咄咄逼人。用“未闻”,表达的意思要间接一些,婉转一些。(板书:礼貌)
师:体会得有深度!足见杨氏子的甚聪惠!
2、乖
师:默读课文,找出表现他乖的句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课件提醒:()为()设果?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师:只有杨梅一种水果?(不是,如果只有杨梅一种水果的话,就不会用“设”)
师:这足以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位(热情礼貌)的(乖)孩子?
③看课件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翻译出来怎么说?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按节奏读好句子。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孔君平怎么想到呼儿出来呢?(学生推测)
师: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三、达标检测,指导背诵
1、师:这篇文言文你现在觉得自己学懂了吗?哪谁能背下来?
(指明背→齐背)
2、总结方法:(读、释、品、诵)
师:当背诵下去以后,随着你阅历的增长,再读文章时,文里的画面情景,你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会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大脑中闪烁,会让你觉得这文言文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滋味。
3、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
四、拓展延伸、故事新编(家庭作业)
师: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是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现还有争议。咱们就先就用杨修这个名,发挥想象,来个故事新编。(课件提示)
五、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1
一、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文中“曰”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很好很好可以怎么说?善哉善哉。(6)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
师评价:汝等小时了了,大必成器也
七、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10、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小结: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10杨氏之子杨梅
简练孔君平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四、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机智与巧妙。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语言艺术的启发,在生活中做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2、根据原文,补充填空。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杨氏之子,孙君平到他家去做客,杨氏之子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孙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慧”?
2、出示两个关键句,组织全班交流。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问:为什么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
(相机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杨氏之子,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相机板书: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1)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时,会是什么语气?
预设:孔君平是在和孩子开玩笑,是一种调侃的语气。
(2)追问: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的玩笑,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预设:孩子也和孔君平开了个类似的玩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进一步追问:孩子的回答是快是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从“应声答”,可以看出杨氏之子一下就明白了孔君平是在用姓氏做文章。于是,他马上把孔雀的“孔”和客人的姓氏联系在了一起。可见杨氏之年方九岁,可思维却是十分地敏捷,难怪文章用“甚聪慧”来评价他。
(4)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所以杨梅也不是我杨家的果子。
(5)引导学生比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非夫子家禽”这两句话的去区别。
教师点拨:否定句式,既不失幽默,又委婉地反驳了对方,更体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所以课文开篇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是很有道理的。
(6)激发想象: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提示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思考)
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说话练习:如果来访的是李君平、柳君平、黄君平,聪慧的杨氏之又该如何回答呢?
2、合作表演对话。
(提示学生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和杨氏之子的机智委婉。)
四、师生共读,尝试背诵
配乐多种形式的朗读。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慧”。
2、拓展:生活中,假如遇到以下事情,你觉得怎样说话蔡算得上机智呢?
草坪已经进入了养护期,这时小涛约你到草坪上踢足球,你会说:“踢球很有趣,可让小草流泪就没趣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下节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是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 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是古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
21.杨氏之子
创新教案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25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8-2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优秀07-25
[热门]《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9-27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10-23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9-26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6-28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秀05-24
杨氏之子教案08-16
《杨氏之子》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