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的人》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5分钟
①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为新授课作铺垫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6分钟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①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②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③虽死犹生,
永垂不朽。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
4分钟
①、谈一谈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
学生齐读
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10分钟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学生动笔写作
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九、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了,活着;活着,死了;
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
十、教学反思
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着两种人?用“ ”和“ ”分别标注出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XX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XX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一.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三.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
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自己的感悟
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在课后积极反思,现将教学中点滴感受赘述于下,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这首诗歌我还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文以载道,是古训中对语文学科功能的阐释。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的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有的人》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9
1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一、关于学习内容
这篇文章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教学本课可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课的设计还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情感。
二、关于学习者
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大脑的发展是通过更多的信息刺激来完成的,而信息的来源主要途径是阅读,所以就积极创设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重现诗歌所表达的情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由爱学、乐学到想学。
三、关于学习方法
教学本课可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进入诗歌情景。
1.资料收集法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课上进行交流。
2.启发谈话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使学生乐于朗读。
3.多媒体演示法
制作了背景图片,配以适当的音乐,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方法与能力】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情感与思想】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听朗读录音,并结合课本,理解全诗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提示:其实,这是以分层的方法来理解诗意,要让学生懂得,诗也是可以分段的。由于时代背景的缘故,学生对于每节诗的内容理解可能不太准确,所以不能苛求,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补充,或者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来理解,效果会更好一些。
教学参考: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三、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交流诗中的疑问。
教学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识的缘故,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困难一些,因此,对于诗中的一些难点,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自学。
教学参考:
诗中重、难点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四、指导朗读
教学提示:诵读是理解本诗和体会诗人情感的最好方法,一定要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程。
给学生讲解:无论是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朗读都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势的强弱,还有停顿、重点词语的特殊处理等。希望他们能够从录音中得到朗读诗歌的感性体验与初步方法。
由于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应该以“朗诵”的方式进行,与一般课文的朗读技法上有一定的“夸大”。
教师的范读在本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学生朗读欠缺地地方进行教师示范朗读,以突破难点。
1、听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可小声跟读,之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提示: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情感体会
教学提示:在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教学参考:
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五、写法指导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与参考:由于前面在理解诗意与有感情地诵读中已经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了。
六、作业:
课下找一下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读一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活着,他已经死了 批判反动统治者与压迫者
有的人 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 热情歌颂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有的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有的人》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反动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的人读后感03-05
教学设计09-23
早晨 教学设计03-31
观潮教学设计03-17
精品教学设计03-07
实用教学设计02-28
藏戏教学设计02-23
散步教学设计02-22
《插秧》教学设计02-18
卖炭翁教学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