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情景2: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结合问题逆向思考,或是回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合理选择数学模型,感受由数到形的转化,利用允许的工具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下列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反馈,学生汇报
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
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1×1
第二个:15=5×3×1
第三个:12=3×2×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4×5=160(cm3) 6×2.5×10=15(dm3) 8×4×4=128 (cm3) 1.5×10×12=180(m3)
3、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0.2×0.2。( √ )
(2)5X3=10X。( × )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 )
( 4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厘米) 24-10-8=6(厘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
(8×6)+(8×7+6×7)×2=244(平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我们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课后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3-12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18
数学教学设计12-20
数学教学设计07-21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5-19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经典)05-19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8-17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1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