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目标预设]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设计思路]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让学生吟诵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诗作平稳的铺垫和情感的迁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借助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到的各种不同角度拍摄的鹳雀楼图片,加上老师简洁清晰的讲解,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同时也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感情距离。】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加上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进行气氛的渲染,三者有机结合,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美感,将学生引入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2.(课件展示一幅卡通图,上面有几个按钮)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我要读”里去试一试,你可以到“生字俱乐部”里,带上耳机,跟阿姨把生字学会了,再读这首诗;也可以带上耳机进入“欣赏”,欣赏完叔叔的朗诵,再读这首诗;还可以进入“朗读”,自己直接朗读这首诗。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行吗?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读文助手,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课堂上好像一下子多了几十位老师,弥补了师生交流覆盖面有限的不足。在这里,人人都有充分的朗读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的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中,阅读古诗中难词的意思,欣赏诗句所描绘的一幅幅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自主探究,兴趣浓厚,其乐融融。为后面的拼图作了很好的铺垫,更为古诗的理意、体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拼一拼、说一说来达到对诗意的理解,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渲染,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吟诵诗句,表达诗情。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6.一柔一刚,一静一闹,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这两行短短的诗中,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7.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8.学生交流。
【语文与生活是同源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在这里,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说说在哪里看到过或听到过后两句诗,进一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歌”,学生在悦耳动听的乐曲声中,和着节奏,尽情吟唱,其乐无穷,余音袅袅,诗魂缓缓地流淌在学生的记忆长河之中,真可谓是美的享受。】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欣赏书法作品,扩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把字写好。】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多媒体的介入,将繁琐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X)(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4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5-1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7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5-2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1-18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1-0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01-1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5篇)08-2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集锦15篇08-09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12-11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