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4 06:20: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时间2分钟。(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略)

  红队代表发言:(略)

  绿队代表发言:(略)

  蓝队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

  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胜过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

  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章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

  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把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ppt课件媒体播放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写作链接:

  (一)扩写(二)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及课文题目: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1

  历遭遇而感伤。

  二、初读并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拓展运用,写作链接

  链接一

  为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完成本写作练习。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注:不要把文段翻译当成扩写)

  链接二

  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会有许多话先说,那么,请你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练笔,自己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

  (1)你可以评价仲永的父亲。

  (2)可对仲永最后结局评价。

  (3)可发表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事仲永: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人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伤仲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07-20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05-11

语文伤仲永教学反思10-27

《伤仲永》教案07-08

《伤仲永》教案【精】02-28

《伤仲永》说课稿15篇11-17

《伤仲永》说课稿14篇01-12

《伤仲永》说课稿(14篇)01-14

伤仲永读后感06-16

伤仲永的读后感02-0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时间2分钟。(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略)

  红队代表发言:(略)

  绿队代表发言:(略)

  蓝队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

  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胜过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

  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章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

  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把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ppt课件媒体播放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写作链接:

  (一)扩写(二)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及课文题目: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1

  历遭遇而感伤。

  二、初读并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拓展运用,写作链接

  链接一

  为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完成本写作练习。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注:不要把文段翻译当成扩写)

  链接二

  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会有许多话先说,那么,请你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练笔,自己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

  (1)你可以评价仲永的父亲。

  (2)可对仲永最后结局评价。

  (3)可发表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事仲永: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人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