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4 19:41: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一篇寓言体散文。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呢?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学情分析:

  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方面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满怀激情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取得预期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生词,正确把握百合花的形象, 学习模仿本文的写作 手法;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怀。

  2、能力目标:听读、品读,理解文意,挖掘寓意;提高学生的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坚定信念,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运用拟人以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诗朗诵(见导学案)(一男生、一女生)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

  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

  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

  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

  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

  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

  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

  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

  不是在眼里。

  林清玄

  思考:这首小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诗中找出。

  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心来体会来欣赏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温故而知新(检查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注音:

  模样( ) 谨记( )绽放( )千里迢迢( )

  2、解词:鄙夷、谨记、千里迢迢,并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3、找出写花的两句诗

  四、预习展示(多媒体显示)。

  (一)、读百合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按照从 段 句中,我看到了一株 的百合。

  (二)、品百合

  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段、句、词或文中的事物来批注点评

  方法提示:1、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

  2、从句式、修辞的角度品味

  3、从情感、哲理角度感悟

  (三)、悟百合

  一株长在偏僻遥远山谷的小小百合,凭借一份毫不动摇的坚持,长成人世间唯美的“百合谷地”。在开满了野百合的百合谷地,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名游客,或是盛开的百合,或是杂草蜂蝶,面对记者的采访你会说些什么?

  参考问题

  1、采访蜂蝶:面对漫山遍野的百合花你有什么感想?

  2、采访杂草:当初您对百合花的态度是怎样的?现在又怎样看待百合花?

  3、采访百合花:您好,百合花,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您终于成功了。您看漫山遍野都是您美丽的身影,请问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4、采访游客:您好,从百合花的故事中您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拓展提高:

  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坚守信念的人或事古已有之,你想到哪些人或事?

  六、比较阅读(看导学案)。

  比较《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清净之莲》、《 桃花心木》

  1、分别饱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三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

  七、作业:

  1、请搜集有关“信念”的名言警句和一些具体事例。(基础题)

  2、文中的百合自信、努力、淡泊,让我们对此充满深深的敬意,试着学习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或其他植物。(提高题)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

  (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

  (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原文】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前言】

  《鹭鸶》一课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孩子应学会这样的“发现”:发现食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情趣,发现细节、发现学习的快乐、发现人生的目标、发现努力的方向。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

  5、了解作者开头和结,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动物世界是一个奇妙世界,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了解吗?

  2、我们家一同走进动物世界,阅读郭沫若的《鹭鸶》,感受鹭鸶的奇妙吧

  3、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2)多音字辨析。

  (3)理解词义精巧、悠然、铿锵

  (4)关于内容

  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教学内容是20xx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池子与河流》,本文是一首寓言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时以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人物的不同想法。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滔、涯”等8个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默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把诗歌读通顺,标出小节的序号。

  老师:制作PPT,准备作业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认识寓言诗歌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

  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寓言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池子与河流》就是一首寓言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寓言,用本单元学过的寓言导入,明白本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的。]

  2.解释“池子”,及与河流的关系。(板书:简笔画出示池子与河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默读方法

  默读这首诗,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哪几个小节是河流说的?

  (渗透预习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8小节,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找出体现池子与河流不同观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她们的观点。)

  2.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

  3.老师相机进行指导朗读池子的话,重点读出池子的安闲。

  (1)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找关键词。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带有这些关键词的诗句。

  (3)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 秋风红叶 秋水长天 秋风萧瑟 秋虫啾鸣 秋实累累

  秋桂飘香 霜叶知秋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枫林尽染 落叶萧萧

  秋山如洗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趣揭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 (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 (兵马俑图片)去过吗?

  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 (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pú sà pí pá (fó) 菩 萨 琵 琶 千佛洞 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拨动琴弦 (课件出示)

  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师:莫高窟里面有3000余尊佛像,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 指出前两个读轻声。师领读

  B、指名读第二行。

  C、 (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的帮忙,谁会读? 女生领读第二行,男生领读第三行。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1、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再读课文,读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相互学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段读给大家听?[我刚才看见你在下面读的时候非常有感情,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谁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你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段。] [随机卡片蹲、尊、洞窟、拔、拨] [你真象个播音员。他太紧张了,漏下了一个字。有流利,有正确,了不起。]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件出示)敦煌莫高窟 。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齐读。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怎样的地方才能叫“宝库”?[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2、为什么它能获得这样的称赞呢?自己读读第一节,(课件出示第一节)读着读着,有些词语就自己蹦出来了,告诉我们就应该称它为宝库。[可以把你想到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

  3、谁已经找到原因了?

  A、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板书)

  B、 “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板书)

  C、 “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给“余”找个近义词(多)。“尊”在这里是量词。(板书)

  师:我们XX小学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到800人,莫高窟的塑像跟我们4个XX小学的人数差不多,塑像可真(多)呀!

  D、 “45000多平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板书)45000多平方米有多大呢?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大概可以画100平方米【板书演算45000÷100=450】足足可以画450个大教室呀!

  师小结(指板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样悠久,保存下来的塑像和壁画这样多,怪不得称它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为中国人,你觉得怎么样?(骄傲)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A、 自由读。[我感受到了你的自豪。谁能比他读得好?]

  B、老师和你们合作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 [过渡:接下来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塑像 壁画)大家快速找一找,找出概括写塑像和壁画的两句中心句,用——划出来。指名回答。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精美 艳丽多姿)]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近莫高窟,去看看莫高窟的彩塑像:

  (课件出示第二节)你对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

  师:原来大大小小的塑像都是艺术品呀!其实,塑像还神态各异呢!书上没有写,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呢。

  2、(出示)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让学生回答后上台板书,记忆库积累)齐读词。

  师: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

  (再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导朗读: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精美”一词你读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到的每一尊塑像都很精美,你已经感悟到了。谁还能再来读?你突出了“每一尊”,这里有两个“每一尊”,说明无论哪一尊都是艺术品。听你的朗读,我就知道你有多喜欢这些精美的塑像了。]

  3、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配乐课件)。

  4、此时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老师读了这段话,看了这些画面,真想说一句:祖先真了不起。)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有时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自选厅

  1、上网领略敦煌美景

  2、把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塑像介绍给家人听。

  3、搜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复韵母ai、ei、ui,学习拼读音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把、站、起、来”,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主动识记生字。

  3、能字字过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大体了解儿歌的内容。

  4、描摹“把、样、来”,注意笔顺规则。

  重点和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四个生字,练写笔画“捺”。

  2、字字过目朗读儿歌中,能不唱读、不顿读。

  教学准备

  实物不倒翁

  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读方式感知儿歌内容

  1、实物演示不倒翁,问: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读题。

  3、听课文录音,思考:听到了什么?

  (先自由准备,然后讨论)

  4、出示课文: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课文。

  6、自由读。

  (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二、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自己练习拼读准生字的读音:把、孩、又、起、来。

  2、练写“又”和“来”,指导练写笔画“捺”。

  3、生字组词。

  4、游戏巩固:邮递员送信。

  三、朗读指导

  1、让生字回到课文中,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语气读出来。

  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

  2、再读课文,找出含有ai、ei、ui韵母的汉字。

  师:拼读音节:呆、推

  四、复习复韵母,拼读音节

  1、复习复韵母ai、ei、ui

  2、拼读音节

  (自由读,指名读)

  五、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zhai chai shai zai cai sai

  bei pei mei fei dei gei

  zhui chui shui zui cui sui

  1、抽读生字卡片。

  自由读,指读,男女对读

  2、改语言环境,巩固识字

  出示:

  不倒翁,有点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

  不倒翁,并不呆,推他倒下去,他又站起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

  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艹”等常用的偏旁部首。

  课 题我的小天地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8个生字。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记住本课生字。在书写过程中,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继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记住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记住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师:本课的教学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生:仔细观察自己家里的摆设。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14个生字。 复 备(手写)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引导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熟读文中的词语,在识字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余活动。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贴出生字卡片。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在什么地方做作业?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天地?(相机板书课题)

  二、出示挂图

  1、学生观察图画,师提问:这是一个小朋友的房间,也是她的小天地。谁来说说她的小天地里有些什么?她在她的小天地里做什么?请大家先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2、你愿意站起来大声地告诉全班的同学吗?(请三四人进行全班交流)

  三、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词串,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词串,相互纠正,相互学习。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读带拼音的词串。

  2、去掉拼音再读词串。

  3、做“找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检查学生生字的发音是否准确。

  4、反复朗读词串,注意读出节奏。

  五、完成课后练习

  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朋友写的她的小天地,你能来说说你家里面有什么吗?

  2、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第一题,再指名读,齐读。

  六、写字教学

  1、出示要求写的8个生字,齐读,让生想一想、找一找要求写的字中最难记的字,再说说怎样记。

  2、认识本课出现的偏旁:秃宝盖、火字旁、言字旁、

  3、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或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4、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最难记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书空。

  3)做手操,活动手指,完成课后第三题

  4)完成课后第四题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材处理思路:

  通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小红军坚强勇敢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简介二万五干里长征和小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国民党疯狂围剿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十分危急。党中央被迫决定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路途遥远而艰险,途经冰封的雪山、荒芜人烟的草地……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长征途中。在红军队伍里,不少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的只有十四、五岁,有的甚至只有十一、二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红军”或“红小鬼”。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一个小红军身上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的音。

  “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ó)”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漆(qī)”的音。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了谁?是个怎样的人?

  3、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小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陈赓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谢。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

  ⑴ 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 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 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

  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小结。

  三、师生赏读《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

  1、导入新课

  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⑵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兄弟远隔一方,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⑴ 教师范读,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⑵ 学生明确节奏的划分。(投影显示)

  ⑶ 全体朗读,师指导点评。

  4、再读诗作,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

  5、品味诗作,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⑵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想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6、想象意境,赏析名句

  ⑴ 学生反挥想象描绘意境(师可示例)

  ⑵ 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

  (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7、拓展延伸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苏轼本人,请配合表情、动作、内心独白等再现诗人赏月的意境。

  8、小结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金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东部。此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分组讨论释疑,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请全班解答。

  3、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有关历史资料,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及该朝代的人民生活情况,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学的五首诗歌,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坎坷遭遇──凄凉地 弃置身

  慨叹身世──沉舟

  归来感慨──闻笛赋 烂柯人 病树

  席间赠言──歌一曲 长精神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沉痛

  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水调歌头》

  问──归──舞

  旷达

  怨──释──愿

  《潼关怀古》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

  抒发感慨──兴,亡 百姓苦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 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 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 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1、长江以其雄伟磅礴的气势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纷纷前来观光游览,它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 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2、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归纳:百里三峡图里有哪些景物?为什么说它是百里山水图?

  3、 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 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 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 、感情朗读

  4、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 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 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 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 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 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 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 迁移发展

  1、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面对神奇的三峡,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故事,一曲《长江之歌》更是抒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欣赏《长江之歌》

  2、 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 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作为班主任,一开学就对新生进行学习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可能我自己觉得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但学生可能还没真正记住,或许一时又忘了。所以,我就反复地唠叨,时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帮助下,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排队、收发本子、课前准备做些什么等。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开心。

  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班主任,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

  我尽量把目光撒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采用大面积指名读,开火读,小组读,小老师教读等多种形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总之,我认为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适合儿童的心理成为儿童中的一员走人课堂,以他们所喜爱的形式和他们一起互动,才会实现新的课标理念,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一、认识作文,走进生活。

  首先明确什么是作文?我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每当我问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什么是作文,他们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就是说,原先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初,并没有告诉学生何为作文?为什么写作文?所以学生一开始就糊里糊涂地被牵着鼻子走,写作积极性不高。所以在学生初学作文之前,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东西明确于心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看)。

  首先,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素材的第一步。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鼓励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好人好事、不良现象,高兴、激动、伤心、害怕、后悔的事,留意观察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到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就在你、我、他周围,不要太粗心了,这些事情可能就在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的时候悄悄地从你的身边溜走了,只有细心的孩子才有机会捕捉住它们。但是观察又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

  三、读万卷书,品人生路(读与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告诉我们,写作并无奥妙,无非多读多写。在教师指导下,扩大阅读量,可以说是提高作文的不二法门。平时,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些同学之所以觉得有困难,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的不够丰满不够生动。不是因为他没观察,也不是因为他没经历无事可写,而是没有合适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四、口头表述,梳理思路(说与听)。

  也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让孩子能把观察到的事情流利地说出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写好文章,先要练习说。进行“说”的训练,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明确自己哪些东西可值得写,哪些没必要写。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采访式”教学方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材料和构思。

  五、专心写作,用心品评(写和评)。

  首先,在写作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审题,必须从构成题目的每个词入手,理解题目对文章作了哪些规定和限制。其次,在审题的基础上写提纲。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给课文编写提纲的好习惯。一方面,掌握记叙文常见的四种材料安排顺序。

  根据作文要求,简练概括出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实际上在说话训练中已经做好准备。再次,要有明确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就体现了我们对某人或事物的认识,表达某种感受,也是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中心思想。中心要明确。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应该一目了然,毫不含糊。中心要正确。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去描写人和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避免中心过多。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过:“我看作文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是释放出来”。我们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表达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需要,在学生积累语言,明白如何行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回归童真,放飞心灵。

  的做法是:在学生观察、认识、感悟、表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心灵的真情流露,对于学生作品,无论是对真善美的赞扬,还是对假恶丑的揭露;无论是对爱的呼唤,还是对情的体验;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评头品足”。都给予充分肯定,积极让学生迈入“自由表达,充分表达,快乐表达“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旅行在孩子们个性轻舞飞扬的国度里。

【202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7-21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2

小学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1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07-2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5篇11-0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11-06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07-17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4-28

2022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