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面“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第98——99页“练习与实践”第7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的概念及有关垂直、平行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量角、画角垂直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在观察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线和角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以学过内容,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知识图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图一张。
教学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数学第二阶段学习的六年级学生,相对第一阶段而言,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从不同方位洞察立体图形所发生的变化,对角的认识及直角、钝角、锐角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整理图。
(一)学生解读各自的整理图。(3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此环节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并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个别学生交流,大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小组内欣赏与交流组员的整理图(4分钟)。
(三)评选出本组最有创意(满意)的整理图。组员说出评选此图的理由。(8分钟)
通过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学习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二、反思知识点。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线与角的知识有了个了解,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哪些你是感觉最难掌握,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难点的?
此环节放在学生们已自行整理知识后,但因为有个搜集的过程,可能很多学生会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查缺被漏,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
三、检查知识面(23分钟)。
1、请你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2)学生欣赏图片。
2、要把一根细木条固定墙上,至少要钉几枚钉子?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学生现场拿纸条,做试验来证明结果。
3、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为什么人们通常选择中间的直路?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答案。
(2)学生说理由。
四、量出下面的角的度数。
(1)小组里说说测量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测量角的方法。
(3)学生动手测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5、画一个120度的角。
(1)小组里说说画角的方法。
(2)学生观看课件,回忆画角的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画角。
(4)利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6、提升知识层。
请你做设计师:在我们张家边“一加一”商场旁边,一个叫“至尊豪苑”的楼盘刚刚落成,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在进行周边的生活设施建设,请你做设计师:
(1)在天然气主管道两侧的A、B两个小区各接一条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怎样接管道最节省?在图中画出来。
(2)在天然气管道上面要建一个花基,他们有几种设想,你喜欢哪种风格的花基形状呢?该怎样向工人具体介绍你的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练习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快乐收获(2分钟)。
留出时空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有所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复习。
角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 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
(2)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平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平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平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学无止境。)
角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分类”。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小学几何知识,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分类知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不陌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和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学文本,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三、学生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知识,知道锐角、直角、钝角的意义,对锐角、直角、钝角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且有初步的表形概念。在学习方式方面,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三角形分类》这一课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分辨各类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操作、想象、思考、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疑(想、说、做三要素组合)
1.引导学生用手势比划直角、锐角、钝角并回忆其意义。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3.同桌交流:你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了几类?怎么分?
4.提供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
24、25页,做好自学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是在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这些知识对本课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角的知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较好地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接着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尝试中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然后引领学生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疑问,在预习中自主构建知识,在预习中生发新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听、说、想、做四要素组合,动静转换)
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一定有不少收获,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收获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
1.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生一起完成主题图中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在自学过程中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你能从学具中找出每一种三角形吗?
通过实际操作,强化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意义的认识,使图形与意义之间产生对接。
4.想象:各种三角形角的特点、边的特点,并用手势比划出各种图形。
5.联系生活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的?
6.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7.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8.师生补充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
(1)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呢?
(2)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以交通指示牌为特例,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议一议的活动,比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点;抓住难点,让学生猜想、操作、比较,理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抓住关键点,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体会“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与操作,又有相互启发、激励、补充完善等合作交流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应用感悟(想、说、做三要素组合) 1.找一找,填一填。(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填空)
锐角三角形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
(1)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4)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
) 3.在点子图上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练习1,教师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创设练习题,突破了练习内容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定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练习2,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使重难点知识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突破;练习3的操作画图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想、听、说三要素组合)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你得到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3.你知道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吗?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帝王的陵墓,它的样子像汉字的“金”字。字塔的基底是一个正方形,四个侧面是什么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通过延伸拓展,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引起学生更多的数学思考和更持久的学习探索。】
角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
2.能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一个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其为第几象限角。
3.能写出与任一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将0°到360°的角概念推广到任意角。
2.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学0°~ 360°范围内的角。
活动一:用你的两支笔表示0°~ 360°范围内的角;
活动二:例举生活中不在0°~ 360°范围内的角。
(二)建构数学
1.角的概念
2.任意角
活动三:比较两锐角的大小
活动四: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小题中的三个角。
(1)60°,300°,420°;
(2)120°,480°,840°;
(3)90°,450°,270°。
问题1:你能通过观察发现同一组中三个角的终边有何关系吗?
问题2:你能再写出一个与60终边相同的角吗?
问题3:你能写出所有与60终边相同的角吗?
问题4:根据上述探索,你能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3.终边相同角的表示
问题5:你能发现这三组角的终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何不同
4.象限角、轴线角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围绕终边相同角的表示这一知识点,请每小组组长任意写出几个角,组员判断这些角的终边位置。
研究:如何判断一个角的终边位置?
变式:角与60终边相同,那么是第几象限角?
(四)课堂小结
1.知识小结:角的概念、角的大小、角的位置、角的关系;
2.数学思想小结。
说明: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之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第一节课,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
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角的定义,角的范围仅限于0°~ 360°。利用活动一,让学生体会周角是旋转形成;活动二,让学生体会旋转的两个要素;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角的推广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学本节角的概念的推广。有了角的概念,通过活动三,直接告知学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角。
学生会画角的前提下,“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可以从三组角出发,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体会观察一般性的结论。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数值到一般的k值的抽象过程,学生易于接受。通过5个问题的追问,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规律,从而将数与形联系起来,利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使角的几何表示和集合表示相集合。最后才给出象限角和轴线角的概念,简单易懂。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己出题自己做,让学生体会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学会如何判断一个角的终边位置在哪儿。
本节课,从0°~ 360°范围的角推广到任意角,最后通过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又回到0°~ 360°的角,也是这节课的宗旨。除了让学生学到角的知识,更让他们体会这些数学思想!
角的教学设计5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两组角(如图)。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2,想一想: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小结: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小格标上一个数,右为起点的是内刻度,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3)介绍周角,平角及1°。
2,试一试
(1)量一量p27∠a∠b各是几度,说一说是怎么量的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质疑:量角器上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3)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呢与同桌交流量角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p28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判断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教会学生先估计是锐角还是钝角)
3,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五)作业:
练一练2,3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数学游戏:先让学生读懂游戏规则,然后同桌两人比赛。
角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打开课本观察情境图: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知识,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领巾、标志牌等……
3.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自己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么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老师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请学生上台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
(3)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三角形的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师:全班这么多同学我们是用什么来区分,不会认错的?(名字)你们画这么多的三角形怎样很快说出每个三角形呢(收集学生画的三角形?(起名字)在数学中,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请你给你的三角形起个名字。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B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C教师演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
(3)学生归纳总结定义。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学生板演三角形的高,教师辅助指导,总结归纳出三角形高的概念。
(3)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作高的方法,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明确:这条高是谁的高?从哪里向哪里作高,三角形的一个底上可以画几条高。
(5)、学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三个图形任选一个,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3、重点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高。
五、总结评价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个顶点
三个角
三条边
角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根据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感悟分类、抽象概念的数学思想。
3、在操作、思考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按照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准备:
课件、7个有代表性的三角形教具(两套)、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纸片。
学生准备:
小组:一套7个有代表性的三角形、一张白卡纸、一套三角板。
个人:等腰和等边三角形纸片、钉子板。
一、激发需要,揭示课题
1、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屏幕出示:三角形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屏幕出示图及名称)
2、师生举例: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三角形状的东西(屏幕出示图片:三角板,红领巾,花瓶,积木;自行车,警示牌,房屋,长江大桥;金字塔等)的确,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用到三角形。
3、揭示课题:把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屏幕出示更多三角形)。看到这么多三角形,你有什么想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对三角形进行整理,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类活动中。
(二)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分类主要有以下4种、3种或两种,还可能有其他分类方法。
(1)按角分,分两类。哪一组先来展示?并说明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分成几类?(2和6都有直角分一类,其他5个没有直角分一类。)老师用教具把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2)按角分,分三类。有没有也是按角分但不是分成两类的?(2和6都有直角分一类,1和3都有钝角分一类,4、5、7全是锐角分一类。)与刚才不同的是把1和3有钝角的单独分成了一类。还有没有按角分,分得不同的?
(3)按边分,分三类。除了按角分还有别的分类标准吗?分成几类呢?(2、3、4都有两条边相等分一类,5是三条边相等分一类,1、6、7三条边都不相等分一类。)老师用教具把分类展示在黑板上。(师摆三排)有没有按边分,分得不同的?
(4)按边分,分两类。两类的: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无边相等的分一类;与刚才不同的是把5分到两条边相等一类。还有没有按边分,分得不同的呢?同学们,除了按角分和按边分还有别的标准吗?若有,要展示判断。
(三)初步研究按角分的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同学们即会定标准又会操作,将三角形按角分了类,还按边分了类。我们先来看按角分的三角形,第一组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屏幕出示图文)叫什么名字?你在哪里知道这个名字的?
(2)钝角三角形。再看第二组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屏幕出示图文)什么名字?
(3)锐角三角形。再看第三组三角形的角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屏幕出示图文)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生:锐角三角形)。
(四)猜三角形活动
事实上,三角形的个数远远不止这几个,按角分的三角形,除了这三种,还有别的种类吗?(学生可能回答有或没有,也可能疑惑不回答)看来大家意见还不够统一,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个猜三角形的活动后大家就明白了。
(1)猜直角三角形
①顺猜:袋子里装着三角形,只露一个角请猜是什么角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有没有不同的?(若有猜锐角或钝角三角形的,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让正确的反驳。)
②反证: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第二个直角吗?如果有两个直角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一下。(屏幕出示:两个角是直角的演示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了两个直角还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小结:说明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第二个直角吗?(不会)有一个直角还会有钝角吗?(屏幕出示:第二个角是钝角演示图■)师小结:说明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还会有钝角吗?(不会)也就是说三角形中有了一个直角后,另外的两个角既不可能是直角也不可能是钝角,另外两个角一定是锐角。
③简洁:(屏幕出示: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能把这句话说得简洁些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猜钝角三角形
谁来猜是什么角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屏幕出示: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谁又能把第二句话说得简洁些?(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露一个锐角猜三角形
还想猜吗?(锐角三角形)有没有不同的?(直角三角形)还有没有不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展示:同样大的一个锐角所在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改成“有一个角是锐角”行吗?改成“有两个角是锐角”行吗?为什么?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
(五)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有什么角?(锐角)各有几个锐角?(2个3个)三角形中有2个锐角或3个锐角,可以怎么说?(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谁能解释一下至少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六)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①概念、通过按边分类,我们发现三角形的边还有特殊的情况。第一组的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取个什么名字?板书: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屏幕出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各部分名称。这两条相等的边就是腰,另一条边是底。两腰之间的夹角是顶角,剩下的两个角是底角。(直角横放)哪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边指边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师小结:不管怎样摆放,相等的两条边才是腰。请标出8号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③验证底角相等。除了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请用8号三角形去发现吧!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量)还有什么方法?(对折)请生边展示完全重合边验证底角相等。
(2)等边三角形
第二组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什么名字?(等边三角形)板书:等边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屏幕出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是正三角形。除了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特征呢?请用9号三角形去发现吧!怎样发现的?还有什么方法?请生展示对折两次传递相等的方法。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看来意见又不统一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发表意见。师小结: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是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具备两条边相等的条件,等边三角形还具备三边相等的特点,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弹性活动,落实建构
1、其实这些三角形还可以用钉子板来围一围,请你围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2、通过围,你觉得哪个三角形最容易围,哪个三角形最不容易围?
3、猜老师喜欢哪样的三角形,揭示等腰直角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角的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角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
2、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的要求,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教学难点: 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尺,钉子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观察,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汇报时,问:你是怎样验证的,
2、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形成的角,指名学生上台用 同样大吗, 三角尺在钟面上
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锐角 和钝角,寻找锐角和钝角时,我们是用三角尺上 的直角去寻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尺的用处还真 大,那么,三角尺上还藏着哪些知识呢,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较两个三角尺。
观察两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后 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相同: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
角。
不同:一个三角尺两个锐角是一样的,另 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不一样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
交流: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么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加一个锐角) 学生动手拼一拼,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直角吗?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
三、拓展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同桌合作,交流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展示 和钝角。
2、练习八第12、13、14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在拼一拼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角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角的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终边相同角的概念及表示,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之后的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明确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角的变化,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难点】
用集合来表示终边相同的角。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定点,X正半轴为始边,画出210°,—45°以及—150°,三个角。并判断是第几象限角。
回顾之前象限角内容。
提出问题:这三个角的终边有什么特点
追问:按照之前学的方法,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
(二)生成新知
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210°,—150°,328°,—32°,—392°表示的角,观察他们的终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210°和—150°的终边相同。328°,—32°,—392°的终边相同。
追问并进行小组讨论:这两组终边相同的角,它们的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终边相同的角又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学生得到这样的关系:210°—(—150°)=360°,328°—(—32°)=360°,—32°—(—392°)=360°等。由这两组角可以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相差360°的整数倍。
追问:那么这些角,如何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出来?
预设:描述法,集合。用集合的方式更方便也更加容易理解。
①设S={β|β=—32°+k·360°,k∈Z},则328°,—392°角都是S的元素,—32°角也是S的元素(此时k=0)。
因此,所有与—32°角的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2°在内,都是集合S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的任何一个元素显然与—32°角终边相同。
②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S={β|β=k·360°+α,k∈Z}。
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适时引导学生认识:
①k∈Z;
②α是任意角;
③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
(三)应用新知
例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
例2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①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②写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预习下节课新课。
角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角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说什么是角呢?(生发言)
教师出示角的定义。(生齐读)
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一)会比角的大小
在角的王国里有两个好朋友——红角和蓝角,它们正在为谁大谁小而争吵呢!
红角认为自己的边比较长,就觉得自己较大。可是蓝角很不服气!谁能帮这两个好朋友比较谁大谁小呢?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角,动手比一比,然后与同桌说一说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生动手操作,并相互交流。随后分享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首先将蓝角的顶点与红角的顶点对齐,再把两个角的其中一条边重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另一条边也完全重合。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个角的大小一样。
课件演示:将红角的边继续延长,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仍然得出结论,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二)探索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
过渡:听了我们的解释,红角感觉到确实是自己错了,它主动跟蓝角道歉。知错并能勇敢地承认错误,还是一个好孩子呢!
从这次争吵事件中,我们也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板书“无关”)
(生:边的长短)(师板书)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吧。
(生思考讨论)
老师准备了一个活动角,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的小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角逐渐变大,并提问“什么变大了?”
(生回答,引导说出角的张口。)(板书“张口”)
师: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PPT出示)
教师演示角逐渐变小,并提问“什么变小了?”
(生回答)
师:那么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PPT出示)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活动,我们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组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PPT,并适时解说。)
通过这两个活动,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PPT出示)
三、练习巩固
同学们,你们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出示习题:练一练,把笑脸送给较大的角。
(生比较两组角的大小)
师讲解此习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特别开心。我们不仅帮助了红角和蓝角,还学会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最后,老师送一首儿歌给大家。(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想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张口不看边。
角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七年级学
习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则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刚进入八年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弱,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数学环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实际需要,我选择电脑及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借助几何画板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发现变化中的不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以合作、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
三、重、难点
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实际应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2、 3—1的教具(几何画板)、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角平分线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投影显示)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
老师总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把/ ABC平分
活动2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仍讨论:对折的方法不可以,应当考虑使用工具了。
如课本图12、 3 —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 BC=DC ,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
角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用合作探究、实物演示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2.板书课题。
3.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疏”是翘舌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
“秘”读mì;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体会:
①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②当小男孩向“我”显示他的新本领时,“我”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体会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
(3)、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的新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实物演示,讨论交流。
结合理解“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我”想到了什么?
板书:横切苹果
(2)、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疏”、“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 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 中受到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角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0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6-1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6-30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08-11
画角的教学反思11-03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20
《认识角》教学反思10-14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23
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教学设计07-0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