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3 17:00: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4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同步演示课件,动态连出AB,之后缩小放至表格内,并出现相应数据,如下图)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

  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课件出现点D)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连线过程)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图)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课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个点的图与数据)

  【评析】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明确: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尝试回答出: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评析】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尝试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从7个点连线的情况去推理8个点的连线情况。)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贴示黑板条:

  )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贴示:)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贴示:)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

  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生2:我觉得计算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开始加2,加3,加4,一直加到比点数少1的数。

  生3 :可以,比如3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加到2;4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开始依次加到3,5个点时,就是1一直加到4,这样推理下去,就是从1开始一直加到点数数减1的那个数。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把算式写在书上相应的横线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之后学生板演算式集体评议)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1)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课前游戏的答案,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可以连成28条线段。有这么多条,难怪同学们数时会比较麻烦呢!看来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计算点数较多时的总线段数。下面你们能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答案吧!(课件示:12个点共连了1+2+3+4+5+6+7+8+9+10+11=45(条),

  师:20个点共连的线段数为:1+2+3+4+5一直加到19,为了书写方便,这些列式还可以省略不写中间的一些加数,列式可以写为:1+2+3……+9+10+11=45(条)(课件示)

  5.还原生活,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精灵聪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示情景问题:10个好朋友,每2位好朋友握手1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师: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回答:这道题其实就可以把它转化为我们刚才解决的连线问题。那么答案就是1+2+3+…+9=45)

  【评析】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从简单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书上的几道练习题,看看能不能运用这样的思考方法去解决它们。

  1.练习十八第2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找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样化解决方法)

  2.练习十八第3题。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能找出规律吗?请同学们想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呢?

  (1)小组交流

  (2)反馈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里分成的三角形个数正好是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所以,多边形内角和就等于边数减2的差去乘180?

  3.练习十八第1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道题我们通过看图列表,或是动手摆小棒等活动,找到一定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请翻开书94页,看到第1题,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填写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我们运用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数学思考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白 晶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科所 史润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4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 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同步演示课件,动态连出AB,之后缩小放至表格内,并出现相应数据,如下图)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

  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课件出现点D)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连线过程)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图)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课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个点的图与数据)

  【评析】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明确: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尝试回答出: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评析】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尝试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从7个点连线的情况去推理8个点的连线情况。)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

  (贴示黑板条:

  )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贴示:)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贴示:)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

  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生2:我觉得计算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开始加2,加3,加4,一直加到比点数少1的数。

  生3 :可以,比如3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加到2;4个点的总线段数,就是从1开始依次加到3,5个点时,就是1一直加到4,这样推理下去,就是从1开始一直加到点数数减1的那个数。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把算式写在书上相应的横线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之后学生板演算式集体评议)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1)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课前游戏的答案,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可以连成28条线段。有这么多条,难怪同学们数时会比较麻烦呢!看来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计算点数较多时的总线段数。下面你们能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答案吧!(课件示:12个点共连了1+2+3+4+5+6+7+8+9+10+11=45(条),

  师:20个点共连的线段数为:1+2+3+4+5一直加到19,为了书写方便,这些列式还可以省略不写中间的一些加数,列式可以写为:1+2+3……+9+10+11=45(条)(课件示)

  5.还原生活,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精灵聪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示情景问题:10个好朋友,每2位好朋友握手1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师: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回答:这道题其实就可以把它转化为我们刚才解决的连线问题。那么答案就是1+2+3+…+9=45)

  【评析】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从简单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书上的几道练习题,看看能不能运用这样的思考方法去解决它们。

  1.练习十八第2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找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样化解决方法)

  2.练习十八第3题。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能找出规律吗?请同学们想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呢?

  (1)小组交流

  (2)反馈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里分成的三角形个数正好是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所以,多边形内角和就等于边数减2的差去乘180?

  3.练习十八第1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道题我们通过看图列表,或是动手摆小棒等活动,找到一定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请翻开书94页,看到第1题,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填写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我们运用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数学思考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2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析:

  “用数学”综合练习的编排,一般都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情境图提出问题,再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决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决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应用题。谁愿意来说说解答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说。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导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二)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第1题。

  师:你在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把图中的兔子分一分吗?你打算从哪个方面来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左右和颜色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师:要求右边有几只兔子,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

  师:要求白兔有几只,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以此来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

  2、课本21页第2题。

  师:观察图片,你能自己编出一道应用题吗?试一试?

  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编题,增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提问题的能力。)

  指出:左边的女孩要写15个大字,还要写6个,已经写了几个?

  右边的女孩要写15个大字,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

  师:怎样列式?

  请生独立完成。

  3、课本第22页第4题。

  师请全班读题,寻找数学信息和问题。

  请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题的`练习,学生已经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让学生来解决这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

  4、课本第22页第7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片编一道应用题并解决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这题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完成此题。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解决问题应该更有信心了,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解决问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说。

  (设计意图:通过全课小结,让学生有反思的意思,对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

  七、板书设计:

  用 数 学 练 习

  条 件

  问 题

  算 式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和简单事例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扑克牌游戏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最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去合理应用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象棋子;学生用记录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出牌游戏,探究对策。

  与老师玩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两组扑克牌 2、5、83、6、9

  分别请两名同学上来和老师试玩。(规则:学生先选择一组牌,老师先出牌)结果:老师全输。

  得出初步结论:看来牌大确实占优势,哪牌小就没有赢的希望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不一定,拿小牌的也可以赢) 再与同学对战。(老师有赢有输)

  那到底拿小牌后出,什么时候能赢呢?这时直到考虑的的问题,那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活动要求:(1)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出牌方案,填在表格里。

  (2)再找一找有几种方案可以取胜。 (学生活动、探究)

  探究总结:以弱胜强,力争后出。

  那么这个对策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对策问题。 引出《田忌赛马》

  二、田忌赛马 理解对策

  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带着思考看古人是怎样用这个对策的。

  ⑴田忌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会输?他是怎么比的?

  ⑵田忌第二次是怎样赢了齐王的.?几比几取胜的?你认为田忌赢齐王哪一场最关键?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分析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这种调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对策。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思想叫“对策论”。(多媒体课件介绍“对策论”。)

  老师介绍给田忌出主意的孙膑: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在作战中,他善于分析,周密思考。创造了许多著名战法,还著有一部兵书,叫《孙膑兵法》。

  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小孙膑“排兵布阵”。 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寻求答案。)

  1、谁来说一下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乒乓球赛)

  下面是一次四年级乒乓球个人赛的情况统计表。

  下星期学校又举行四年级乒乓球团体赛,积分制每人打一场,你能妥善地安排使四(1)班必胜吗?

  2、有10个象棋子,A、B两人轮流取走,每次只能取1个或2个,谁取到最后一个棋子谁就赢。想一想,为了确保获胜,是应该先取,还是应该后取?怎样取?

  最后向学生介绍,现在国际上举行的一些团体比赛,为防止这类情况发生,进行了布署。比如分主队、客队;抓阄;主力队员轮流制等形式。

  三、全课总结 拓展升华策略

  1、对策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那么像田忌的这种策略生活中还可以在哪用呢? 学生交流

  2、知识广角———对策论

  (多媒体出示)

  3、联系教材116页例4

  4、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5、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个对策?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都爱动脑筋,今天通过探究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策略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些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可以用一些数学策略来解决的,关键是要有善于运用策略的意识。

  板书:

  田忌赛马——对策论 【以弱胜强,后发制人】

  齐王PK 孙膑(田忌) 获胜方 上等马 下等马 齐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 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松鼠们去采松果,你能帮他们数数有多少个松果吗?

  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把他们编成口诀并且熟练地背诵下来,以后就会很快了。

  1×5可以简单地说成一五,那么2×5……呢?(学生完成板书)

  师:一个五的结果是五,就说成一五得五

  二个五的结果是十,就说成二五一十 三五呢?

  学生数松果

  1×5=5 2×5=10 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学生互相交流提问 教学活动2 1、基础训练: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为做后面的题作好准备,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三五() 五五()

  四五() 二五()

  (2)5×3= 1×5= 5×2= 5×4= 3×5=

  5×1= 5×5= 4×5= 2×5= 5×1=

  2、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条件。 教学活动3 巩固应用

  练习一: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教学活动4 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 5辆车够吗?为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2、3的乘法口诀,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

  PPT、三角形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个7相加()3个4相加()

  2、填空。(让学生读题目填空)。

  9×3表示()个()相加,加法算式是:9+9+9,“9”表示()“3”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导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直观演示,师生摆苹果,教师在PPT摆一盘二个苹果,学生也照样子在桌上摆,边摆边讨论边板书。

  (2)问:摆了几个苹果?根据回答板书“2”。摆了几个2个?板书“1个2”。根据乘法的意义,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1=2”。那“2×1=2”表示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表示“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3)接着再摆二个苹果,让学习列加法算式“2+2=4”,再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2×2”。想“2×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2×2”表示2个2相加,“2×2”得多少呢?根据乘法算式的积就是相同加数的和,所以“2×2=4”,可以用一句口诀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二二得四”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白口诀“二二得四”表示2个2得4。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师生操作:用一束气球摆一摆。讨论一束气球有几个?“3个”。是几个3?(1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等于几呢?“3×1=3”,能用一句口诀表示吗?板书“一三得三”。

  (2)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4、学习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由1个2是2,1个3是3,得出1个1是1,口诀“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1、2题。

  2、我会背。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3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

  (五)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

  1个1 1 1 ×1=1一一得一1个2 2 2×1=2一二得二2个2 2+2=4 2×2=4二二得四1个3 3 3×1=3一三得三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11、3角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有及初步应用;

  2、本节课是在学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的平分线性质为证明线段和角的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后面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了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已掌握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猜想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对定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较欠缺。

  2、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角平分线的

  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性质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3、学生对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作法及运用性质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角平分线定理及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证明、运用。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

数学教学设计8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 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给出操作的材料和方法,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提出“小组合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更大的探索的空间,这一内容为后继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作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的活动经验,了解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讨论及课前铺垫应该能够得能顺利完成。但对于选取从两腰的中点进行剪切、旋转的割补法学生未必能够想到,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探索梯形面积公式、交流及应用的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数学思考:在参与操作、观察、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会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感受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条理性。

  (二)教学重点: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分析、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梯形割补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

  四、教学方法、过程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课件辅助推导过程。另外,对于割补的方法,如果学生不能呈现教师要采用课件演示。

数学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2、知道参照物的不同,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活动准备:生活物品图片、左右图示卡

  活动过程:

  1、区分左右手。

  (1)猜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能算会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师: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你们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吗?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左右手的。

  (3)提问:左右两只手分别有什么用处呢?

  2、找左右。

  (1)师: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象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

  在你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哪位小朋友?

  (2)教室的墙上左右两边有什么东西?

  3、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

  4、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

  请幼儿说出左边的'物品是?右边的物品是?

  牙刷在左边第几个?

  杯子在右边第几个?

  5、左右变变变。

  请三位小朋友面向大家站,区分X的左边是X,X的右边是X?让幼儿体会他们是面对我们站的,方向和我们相反。

  活动延伸

  在我们生活中隐藏了许多左右的标识,请小朋友找一找,然后与同伴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2、过程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能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掌握百数表中数字排列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灵活运用规律。

  学习准备

  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

  今天,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们正在进行比赛,看谁先找到自己的家。你们看,哪些数字宝宝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家?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横着数十行,竖着数也有十排)

  我们把它叫做“百数表”(板书:百数表),今天我们就通过百数表来学习百以内数的顺序。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你能帮其他的数字宝宝找找家吗?请小朋友们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吧!

  3、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

  4、核对,检查。

  5、找数活动

  如:请学生从36读到44

  请学生从57往后数5个数

  师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与50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

  二、观察“百数表”,引导发现规律

  师:刚才,小朋友们很快就帮数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们想不想帮它们涂涂颜色?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涂色比赛。请男生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女生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一)1、横着找规律

  (1)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

  学生完成后,问:十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齐读这行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数十位上……(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

  个位呢?……(就是依次多1)

  谁来完整地说说我们的发现?还有谁想说的?

  (2)你也选几行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学生)(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4)师小结:横着看,每一行,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最后是个整十数。

  (5)练习

  2、竖着找规律

  (1)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竖着看,第1排的个位上都是1,第2排的个位上都是2,第3排

  找一找:个位是5的数有哪些?(第5排)个位是0的数呢?(第10排)

  (4)师小结:竖着看每一排的个位都不变,十位从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个十。从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个十)也就是说,上下两数相差10。

  (5)生自己说一说竖排的规律。

  (6)练习

  (二)、斜着找规律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给一些数字宝宝涂上了漂亮的颜色,还有一些数字宝宝也想涂一涂颜色,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

  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

  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

  (三)、你从表里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着看: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勇闯智慧岛

  第一关:我会填

  (1)、比99多1的数是()。比60少1的数是()。

  92后面连续5个数是()。

  (2)按照百数表的顺序填数。

  3388

  第二关:我会选

  35、57、75、95、25、56、28、15、50、55

  个位上是5的数是()。

  十位上是5的数是()。

  第三关:我会猜

  王医生从1号病人看起,现在要看第35号病人、已经看了多少病人?

  四、回顾全课,整理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整理百数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你知道了哪些百数表的知识呢?

  五、重填“百数表”,启迪新的思考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想一想,除了刚才的这种填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数表”吗?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按自己的设计再填一填。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十位是3的数有:30313233343536373839

  个位是3的数有:3132333435363738393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112233445566778899

  教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以及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之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开始前,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复习让孩子对于新的知识不是那么的陌生。在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程点评之后发现这节课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是很充分,在课堂进行当中对于自己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深。

  其次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完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最后就是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百数图”中规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这次讲课的过程当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板书很不到位。

  今后我会有意识地自问:我备课了吗?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与解读也是我的一大弊端。今后一定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充电。

  在研究教材、教参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考虑本课的知识点,思考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联系整套教材,以便迁移与运用。思考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难点以及用何种方法突破。最后再落笔进行教学设计。总之要好好认真细致地备课,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学会倾听,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教学准备】

  smart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出示3种不同角度的滑梯。

  同学们,喜欢玩滑梯吗?你喜欢玩哪种?哪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

  一、复习旧知,出示课题。

  1、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角?(2)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师出示两个角。

  问:看看这两个角哪个角大?

  如果想要知道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呢,怎么办?(用固定角量、重合等方法)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会量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激活经验,探究新知

  1、激活已有经验。

  启发:测量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测量工具又是什么呢?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学习过测量长度和面积。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直尺来测量长度,长度单位是cm,课件出示直尺图,标出1cm。)

  明确:1厘米的长度就可以用来作为标准,测量时量出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测量一条线段的长,有5个1厘米。

  提问: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厘米?

  根据测量长度时的`经验,现在学习测量角,我们也可从这3方面来考虑。

  2、自学汇报,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学课本40页和41页角的度量。(2)通过自学,说一说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度量单位是什么?

  (为什么度量角的单位是度,它的大小究竟是多少?我们来看一下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具体来了解一下。)

  (3)观看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4)了解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度量单位。(计量单位“度”,记作:“°”)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量角的方法。请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的收获。

  (6)汇总量角的步骤。白板出示步骤,板书重点。

  (7)出示童谣: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三、挑战自我,攀登高峰。

  1、数学书第41页做一做第一题。

  注意:如何看内外圈刻度。

  2、数学书第41页做一做第三题。

  度量时一些错误的订正。

  3、数学书第41页做一做第二题。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猜一猜角的度数

  分析:要依据0°刻度线的位置来判断。

  5、放大镜

  四、回归生活、揭示奥秘。

  1、滑梯的合适度数

  2、军人站立

  3、三角钢琴

  4、风筝

  5、椅子

  6、足球球门

  五、趣味思考,全课总结。

  如果你是量角器,你将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六、回应课前,释疑解惑。

  能量出角2比角1大多少吗?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方法。

  2、通过对长度的估计、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的估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画、彩带三条;

  学生:刻度尺

  一、创设情景,引人估计。

  1.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知道吗?有办法知道吗?

  2.要想知道一样物体准确长度必须用尺或其他仪器来测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往往没有尺,有时候也不需要非常准确的数据,只要大概的尺寸。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3.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比谁的眼力最好,谁的估计能力最强。(出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引导探究

  <一>画线段

  1.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肢体语言表示长度单位吗?请你表示出1米大约有多长?请你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2.我们已经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不用直尺,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

  (生画线段)

  3.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4.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用直尺量一量,看谁画的线段最接近4厘米。

  5.指生说自己画了多长.

  6.再看黑板上画的线段,估计一下是长了还是短了?

  请一生用尺测量,明明长了为什么都觉得短了呢?

  7.刚才有的`同学画得很接近4厘米,有的同学画的不是很接近,不要紧,我们再来画一次.这次你想用什么方法画?

  8.画完后,再测量.说说你第一次画了多少?第二次画了多少?有进步吗?还有哪些同学有进步,请举手.

  9.接下来我们要向新的难度挑战了。请看题: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各自画,画完了量.

  10.说说这次你画了多长?是怎样画的?

  <二>装饰画

  1.刚才同学们都用非常好的方法画出了非常接近8厘米的线段,真能干!老师这里还有些彩带,也要请你们分别来估一估它们的长度。

  2.这些彩带曾老师是打算用来给一张画镶边的(出示装饰画)。我们来看这张画,我想给这张画镶上一圈边,你们能帮我估计一下吗,用上面的哪根彩带会比较合适呢?(把一张画贴到黑板上。)

  3.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画,两人一组,估计一下它的周长大约是多长?

  小组讨论。汇报

  4.下面让我们来围一围,看看情况怎么样。

  (动手围)

  5.哪些同学猜对了?

  <三>估计身高

  1.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下面进入“眼力大比拚”的第三个环节:估计身高。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

  2.请一名学生上来站到老师身边。你有多高?同学们,某某的身高是130厘米。看了他的身高,你能猜猜老师有多高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刚才有几个同学猜的已经很接近了,告诉大家,老师的身高是150厘米。谁猜的最准?

  4.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老朋友(请王老师上场)。同学们,和王老师打个招呼吧!王老师比曾老师高多了,你们能猜猜王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能说说你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吗?

  5.说得真好,可以用同学和王老师比,也可以用曾老师和王老师去比,都可以。刚才同学们猜了这么多的答案,到底谁猜得最准呢,我们请王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6.谢谢王老师!

  7.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身高。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做一做1

  (1)人人动手将估计结果写在亮题版上

  (2)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小组合作)

  (3)说说估计的方法(A、一段一段估计再算出周长再比较;B、分别将两图的线段分段对比,估计两条线段是一样长还是哪条长些,短些,从而估计出周长最长的图形。)

  2、做一做2

  (1)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计方法。

  (2)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3、做一做3

  (1)每个同学自己估计,当你侧平举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每组的同学手拉手围一圈,估计一下,这圈的周长是多少。

  (3)两个小组合作,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余下的同学还可以拉成周长为几米的圈呢。

  四小结下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估计能力一定大大提高了。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0-9,

  1、请同学们用扑克从小到大摆出来。

  2、正读一遍,倒读一遍

  3、在这一排数中最小的是谁?最大的是谁?

  4、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站在一起是几?1说它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观察一下10与我们学过0-9有什么不同?

  生:10占两个格,0-9占一个格

  10是两们数,0-9是一位数。

  组成10的.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之前学的,1和0,相信大家都会写得很好,那哪位同学能提醒一下大家,写10时注意什么?

  各占一格,向一个方向倾斜。

  2、计数器上数出10.

  同学们已经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再拨一个珠就是10,那根据这两个计数器你能比较出9和10是什么关系吗?

  生:9比10小1,10比9大1.

  请同学们利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完成59页的题。

  3、大家已经知道了10比9大,看我们以前学过的0-9这几个数已经会从小到大排在尺子格里了,现在10也想和他们做朋友排在尺子格里,你认为10应该在哪呢?

  生:9的后面

  为什么?

  生:因为10比9大1所以在后面。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排一排,你能完成这道题吗?( )<10

  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呀,现在我们学的这些数字中10是最大的了。

  4、虽然现在10是最大的,可是他一定也不自大,反而很害羞,看这幅图中,10藏在哪里了?

  看主题图找10,再次巩固10,

  其实10在我们身边和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大家找一找。

  5、看老师这幅,你看到了什么?

  火箭发射。火箭发射前要有一个倒计时,请看。学生边看边跟着读。

  6、可见10可真是无处不在呀,看,田老师这也有个10,是10根棒棒糖,田老师要把它们分给两名同学,你认为可以怎么分?请大家用扑克当糖分一分。(扑克扣过去)

  学生分,并汇报,学生汇报,教师黑板板书。

  为了便于记忆和不会丢落,我们怎么样做会更好呢?

  生:按顺序进行分,学生在下面用扑克进行按顺序排,老师在黑板摆。

  7、摆后读记两遍。拍手读儿歌。

  三、巩固练习,有效检测

  1、做游戏“找朋友”找完朋友再次背儿哥歌。

  2、做游戏《钓鱼》同桌交替钓鱼。

  3、做数学书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今天这堂课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20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6-17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07-2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09

数学教学设计集锦08-1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29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