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9 12:43: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①教师出示表格

  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

  ②学生交流补充填写。

  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

  第一次 暖和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梗(寒冷)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饥饿)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

  第四、五次 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

  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①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

  ----“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①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②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①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

  ②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①对比读,你发现什么?

  ②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

  ③齐读文中的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①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

  ②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

  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词语。

  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

  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

  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

  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

  悲惨、黑暗值得同情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此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查找搜集有关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查找搜集有关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而后在老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坚持自己的观点开个辩论会。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关于宇宙的科幻电影,谁能说一说?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在不计其数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根据课前的了解及自己的兴趣,针对宇宙中有没有生命存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2、形成辩论双方,创设辩论气氛。我们这节课要围绕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我们通过辩论,看哪一方能获胜。

  3、概括生命存在的条件。在辩论之前,我们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有生命存在天体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适当成分的大气。

  4、足够的光和热。

  三、准备辩论。

  1、个人自读。

  (1)认真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默读,在文中勾画批注,为辩论会准备材料。

  2、组内交流。

  (1)正方和反方在各自组内充分交流,可以列好发言提纲,准备好辩手出场顺序。

  (2)根据课前的了解,讨论完善发言提纲。

  四、展开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要让学生以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加入到读书能力稍低、课外积累不够丰富的一方,适时参与辩论,使辩论不脱离主题,不断加深。

  五、教师总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1、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太阳什么时候会燃烧尽?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上吗?……宇宙中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2、同学们若感到这场辩论意犹未尽,还可以课下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和《宇宙的奥秘》,找到依据,继续找到你的对手展开辩论。

  作业设计:

  收集关于宇宙和地外生命的资料,开个展示会。

  板书设计:

  10、宇宙生命之谜

  天体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情况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落实自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把“朗读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切实落到实处,是语文教学要下的苦功,也是设计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考由读到写,读中渗透写的思想,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尝瓜会”上西瓜的不平常来历,进而了解战士小高回家探亲带回昆虫来的目的,知道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海岛、改造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界中植物与昆虫的关系示意图

  2、学生准备:从课外读物中去了解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向,激趣入课

  同学们,你看到文章题目,你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从破题入手,从题目中去寻找新颖、有趣的话题,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又便于调动学生追根求源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冲动和热情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独立、快速地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基本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课文语境,同桌谈论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沉闷,发愣,端详,水落石出,碧空如洗,安居乐业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下列词语的进一次或反义词

  找近义词:晃荡观察端详残存

  找反义词:沉闷特别公开

  4、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提示:战士回家探亲,带来一纸箱小昆虫;小高带来小昆虫的原因(或小西瓜的不平常来历);蝴蝶现身海岛,表达战士心愿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需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必须回到局部,回到细节,从细小处着手,一环一环地落实“双基”训练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训练,才是真实的,务实的,扎实的这也是语文课区别于故事课、思品课、常识课的学科特点所在

  三、点拨导读,侧重领会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小高为什么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个纸箱子?小高是在什么情况下“紧紧地抱着”这个纸箱子的?当我迫不及待地追问纸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他告诉“我”是小昆虫后,“我”为什么不相信?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想?为什么?

  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再次体会小高当时的心情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然后思考:

  ①“我”为什么称这个晚会为“特别的晚会”?

  ②从“尝瓜会”上,“我”了解到了什么?

  ③战士们是怎样品尝西瓜的?他们在细细端详,细细品味西瓜后,为什么会觉得“好像有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重点学习:“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下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和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接着他告诉我,晚饭以前,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过也难说,它们未必像我们这么自觉岛上的环境和条件,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它们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

  在反复指导朗读这段后,讨论:

  ①岛上的战士为什么称小昆虫为“小精灵”?

  ②“安居乐业”是什么意思?小昆虫“安居乐业”具体是指什么?小高要让小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表达了小高什么样的心愿?练习用“安居乐业”说一段话

  3、小高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里面包含着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的结尾,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不仅是精读课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走出了少、差、慢、费的误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卓有实效地得到提高

  四、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学帮帮你,看你读得怎么样?还需要有哪些提高?也可以谈谈你对课文中哪些句子的独到体会,看看你讲得是否有道理,让同学来评判评判还可以把你觉得最值得记忆的句子快速地记忆下来,能够仿写一段话,那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旨在更加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有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其创造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的精神

  【板书设计】

  彩色的翅膀

  纸箱子→尝瓜会→小蝴蝶

  疑问→解疑→安居乐业

  (热爱海岛、扎根海岛、改造海岛)

  【特别建议】

  可以说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了从课题看,就很有文学色彩,含义丰富,不是一眼就可以直接看出作者要表达什么,需要读完全文后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读书能力的训练是极有好处的

  教学本文,可以循着文章“疑问”→“解疑”→“欣喜”(“安居乐业”)的思路构思教学流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由于课文故事比较浅显易懂,不必花大功夫去梳理故事,而应把朗读训练、字词句训练、思维训练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切切实实的收获,有切切实实的变化,有切切实实的提高

  现在一说到新课标,很多老师就怕被别人批,不敢把传统的优秀的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运用到课堂上,这是不妥的,更是可笑的哲学上就有扬弃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很好地采用扬弃的态度,落实扬弃的精神只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就是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的体现

  同时,读与写是有机统一的孪生姐妹,读是理解,是积淀,是吸收,是内化;而写是表达,是倾泻,是展示,是外显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在读上下功夫,更在由读到写上下功夫,学生的收获才是更有益的学习一篇文章后,不可能把它的什么优点都学到家,但只要学一课有一“得”就不错了,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学生的读写能力自然就优化了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我们的语文老师多干对学生有意的实事!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梅花魂》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教材分析:

  作者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从外祖父爱梅花的典型事例,体会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读懂阐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话,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精神。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三段和第五段是重点所在。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外祖父对梅花品格阐述的一段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领会课题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是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在学习前两篇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蚁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三、五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学习阅读课文《梅花魂》,魂,指精神。

  2、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3、梅花的精神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赞扬梅花的精神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依次概括说一说

  2、在概括五件事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

  1、老师范读第一段.这一段由“故乡的梅花”联想起喜爱梅花的外祖父。表面看似写梅花,实际上主要写的是外祖父。

  2、从初读课文给你的印象,说说“我”的外祖父是一个怎 样的人?

  3、回忆外祖父的五件事,哪几件事直接写到外祖父对梅花 的喜爱?

  四、学习第三段

  1、各自轻读第三段,划出表现外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的词句。

  2、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a、将“墨梅图”与“古玩”对比,突出对墨梅图的珍爱。“古玩”不甚留意。“唯独”墨梅图“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绘,反映外祖父内心对墨梅图的珍爱。

  c、通过对“我”的感受的描写侧面衬托。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外祖父的感情。

  4、小结:慈祥的外祖父因年仅五岁的小外孙女不小心弄脏墨梅图而大发脾气。他为什么对这幅墨梅图如此珍爱呢?请同学们到第五段与寻找答案。

  五、学习第五段

  1、默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外祖父说的这段话写了几层意思?用“|”划分层次。

  3、讨论交流,逐层理解。

  a、嘱咐“我”要好好保存这幅图。

  b、梅花是一种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c、中华民族出过许多有气节的人,中国人都应有梅的秉性。

  d、齐读赞美梅花的语句,重点理解2、3层的句意。理解外祖父赠墨梅图的意图。

  4、小结:外祖父喜爱梅花是因为她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齐读第五段,体会外社父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通过查阅资料弄懂以下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⑵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⑶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板书设计:

  7*、梅花魂

  梅花————外祖父

  |

  教唐诗宋词,流泪

  爱惜《墨梅图》

  不能回国,难过 ——对我

  送《墨梅图》

  送绣梅花的手绢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四、六段,总结课文,做课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你从前面学过的两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二、学习第二、四、六段

  1、学生各自轻读体会其余三件事,

  2、讨论理解怎样突出表现外祖父眷恋、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生交流(读到思乡的.诗语情不自禁地落泪;因年纪大不能回国难过得呜呜大哭,充分表现了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

  4、离别送行时不仅描写敢外祖父伤感的情绪,还写到送梅花手绢的情景。血色的梅花象征了一个海外游子火热的爱国心。他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了祖国。(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三、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1、齐读开头和结尾,说说前后是怎样照应的?

  2、为什么以“梅花魂”作题目?(文中多次写梅花,这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化夏子孙的“魂”。)

  3、概括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或者父母听。

  2、预习读写例话。

  板书设计:

  7*、梅花魂

  我 ——看梅花——想祖父

  |

  祖国象征、民族精神

  课后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进一步理解诗歌常用表述方法的运用。

  3、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4、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诗歌,加深理解。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置悬念。

  1、 与诗同行(小故事)。

  2、 我们一起去看看同龄人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二、学习诗歌,升华情感。

  1、生齐读。要求:读流利,读准确。

  2、学习生字:澎湃。

  3、第二遍读诗。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生找出不懂的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师指导。

  5、指导朗读。(一遍遍朗读,只到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成诵)

  6、师朗读,生想象画面。

  问:他们去成了吗?

  看看,为什么没有去成?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想到看到了什么?

  (商量、潮声、迫不及待)

  7、要求学生再读,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8、归纳小节段意。

  他们想迫不及待的'去看海,但一个人肯定不想去,那怎么办?9、升华感情,朗读诗歌。

  三、总结写诗的基本方法:

  1、 写诗要能想象,就像《我们去看海》一样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可以说不会想象就不会写诗。

  四、默读全诗,画出优美的词句,说出理由。

  五、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1、让生自由说前节课的心情,并强调用上词。从学生的表达中选个最好的来归纳。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

  2、“读了最后一节我忍不住想笑了。”老师用一句非常轻快的语言把上下教学内容衔接了起来,顺理成章把学生带到了文本学习中。

  3、要求学生在文本旁标注原因1、原因2……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梳理文章结构。

  3、学会列小标题,自主学习。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探究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既然是要表现鲁迅先生的,那咱首先要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打开《伴你成长》自学提示1

  课外的知识咱们已掌握下面再看课本的内容,首先正字音《伴》2其次释字义《伴》3

  (二)合作交流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说《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照顾女佣

  (四)巩固练习

  打开《伴你成长》,将积累词语与形近字组词填好。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照顾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重点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鲁迅神态、语言的词语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方法:读→找→联→说

  ①读:首先就是要细细地读句子,看看句子明显的意思是什么?

  ②找:从句子中找出含义特别深刻的关键词——“黑洞洞”、“碰壁”。

  ③联:联系上下文把句子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深层的意思。启发:光线暗,真的会把鼻子碰扁吗?它是用来比喻什么?

  ③老师小结。

  (3)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三)巩固延伸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3、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四)作业设计

  《伴你成长》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论《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深切的怀念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头战象》。

  二、文本解读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课文以时间为序,组织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辞世”四个材料,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文中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英雄垂暮,奄奄一息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人们不让嘎羧搬东西,是因为它在战场上英勇负伤,是一位战斗英雄。村民疼惜嘎羧,让它的日子过得清闲,优哉游哉。从“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看出,嘎羧与村民的关系亲密。“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透过嘎羧的状态和波农丁的话可以知道,嘎羧已经奄奄一息了,生命快走到尽头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重披象鞍,英武豪迈

  课文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嘎羧重披战甲的情景,再现了嘎羧英武豪迈的气概。焦躁不安的吼声──“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令这头垂暮的战象念念不忘,魂不守舍,焦躁不安?嘎羧为什么发出焦躁不安地吼叫?它在呼唤什么?期盼什么?久别重逢的老友──“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英武豪迈的气概──“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坐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象鞍破旧,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这是在深情地赞颂嘎羧英勇顽强的形象与气概。

  (三)凭吊战场,百感交集

  “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这段话描写了嘎羧将辞世时凭吊战场的神态、行动和吼声,表现出嘎羧不仅仅是一头普通的大象,更是一位激情豪迈、浴血搏杀的勇士!一个“久久凝望”的神态,仿佛活现出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本鬼子鬼哭狼嚎,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惨状;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中弹并跌倒在江里。一个“亲了又亲”的举动,这里也许就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就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透过“震耳欲聋的吼叫”看出,嘎羧也许在呼唤战友的灵魂,在诉说对战友的怀念,在告诉战友它即将来陪伴它们……“惊得”鱼儿“跳出水面”,足见嘎羧的“吼声激越悲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让人肃然起敬!这细腻深情、独具风采的神态和举动,展现出嘎羧就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饮泪歌颂的英雄!

  (四)庄严归去,情深义重

  课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了嘎羧庄严地归去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躺在了一起。掘墓,体力不济──“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透过一连串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嘎羧的衰老和体力不济,它不停地挖啊、抛啊,足见它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更表明嘎羧的虔诚,对同伴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忠诚。辞世,坦然无畏──“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面对死亡,嘎羧很坦然,因为它如此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似乎在告诉人们:历史不能忘怀,世界期盼和平……“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嘎羧走了,但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善良、忠诚的战象!它虽然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深思索!

  三、教学重难点

  紧扣重点语段,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既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又体悟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来塑造嘎羧的形象。

  四、教学设计

  (一)聚焦重点片段,走进嘎羧内心

  1.聚焦“重披象鞍”,重温辉煌。

  (1)快速浏览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

  自学建议:

  A.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写写批注。

  B.体会作者描写嘎羧的方法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

  (2)学生交流汇报。

  (3)研读重点片段。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嘎羧和象鞍一别就是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里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朝思暮想,所以嘎羧见了象鞍──生接读:“一下子安静下来……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摩挲”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在什么情况下会对一个事物久久地“摩挲”?让嘎羧如此珍爱,念念不忘的老朋友是什么样的?请读读第九自然段。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坐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师:老朋友就在眼前,二十六年后“久别重逢”,嘎羧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呢?张开想象的翅膀,再读读第九自然段。

  “摩挲”着老朋友,嘎羧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如果你就是嘎羧,此时你会想起什么,你想对自己的老朋友象鞍说些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摩挲”着老朋友象鞍上的________,闻着_________,我想起了________,泪光闪闪中,我对老朋友象鞍说:“__________。”

  指导朗读:“摩挲”着依然凝重华贵的象鞍,嘎羧想起了曾经英武豪迈的年轻的自己;“摩挲”着象鞍,嘎羧内心涌动的是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眷恋与无限回味。

  师:弥留之际还要重披象鞍,重温辉煌,这是一头普通的大象吗?它就是一头──战象,它是一个战士,一个忠诚于自己的战士呀!

  体会写法: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吹去”“摩挲”是动作描写,“泪光闪闪”是神态描写,这样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嘎羧内心的丰富情感。)

  嘎羧忘不了它的老朋友,更忘不了他那辉煌的战斗岁月,带着这样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请看课件1。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内涵,展开想象,走进嘎羧内心世界,体悟表达技巧。

  2.聚焦“再回战场”,缅怀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自学建议:

  A.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悟嘎羧的内心世界,动笔做批注。

  B.体会作者描写嘎羧的方法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

  (2)学生交流汇报。

  (3)研读重点片段。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要想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需要不断地追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往事如烟,我们不禁想问:它望到了什么呢?(望见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鬼子鬼哭狼嚎,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惨状。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中弹并跌倒在江里。)

  嘎羧走上龟形礁石,为什么“亲了又亲”呢?(这里也许就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就是曾经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

  战场是战士大显身手的地方!再回战场,江水依旧,礁石依旧,可是物是人非,亲人何在?战友何在?嘎羧昂起头来“吼叫”,大家想想:嘎羧可能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放飞想象,任选一句说一说。

  在吼声中,嘎羧在深情地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吼声中,嘎羧在动情地诉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吼声中,嘎羧在庄严地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嘎羧也许在呼唤战友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对战友的怀念,它即将来陪伴它们,也许在宣告早已把鬼子赶走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嘎羧把自己的豪情,自己的思念,心中的千言万语,都融进了这震耳欲聋的吼叫之中──此时的嘎羧百感交集。

  师:吼叫之后,嘎羧的身体竟然──学生接读:“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品读这句话,此时的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英姿飒爽、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大家读一读。

  它已经五十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

  师:此时的嘎羧也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原文中还这样写道──大家读一读。

  嘎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师:从这两段文字中,大家读出嘎羧已是一头怎样的老象?(一头拒绝进食,萎靡不振,即将辞世的老象。)

  师:就是这样一头萎靡不振,即将辞世的老象,“再回战场”后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这哪里是一头垂死的老象,分明是一头( )的战象!(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这哪里是一头战象,分明是一个( )的战士!(英姿勃发、英勇杀敌)

  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嘎羧重回战场,缅怀往事,让我们把这位英勇豪迈的英雄牢记在心里吧!(配乐朗读全段)

  体会写法:作者描写了嘎羧的什么呢?有什么作用?(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态、叫声进行生动地描写,感受到了嘎羧真挚的情感,使读者的内心也跟着跌宕起伏,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内涵,想象画面,品味细节,感悟嘎羧的形象。

  3.聚焦“庄严归去”,陪伴战友。

  (1)带着思考、带着情感读第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

  (2)交流心得: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3)研读重点语段。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嘎羧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眷恋,带着对战友深深地怀念,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在战友长眠的地方,它耗尽全部力量,为自己挖掘墓坑。嘎羧在怎样地挖?请大家深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读一读,想一想: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默默地为自己挖掘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在告诉我们呢?(也许是不能忘记历史,期盼和平。)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它们会独自走到遥远而神秘的象冢里去。可是,嘎羧却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此时此刻,嘎羧在你眼里,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更是一位什么?(忠诚善良的战士,勇敢无畏的战士,情深义重的战士,忠诚于战场、忠诚于战友的英雄!)

  品读结尾,体会表达特点。(深沉的情感蕴含在平静的叙述中,而平静的叙述带给我们更深沉的思考,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

  【设计意图】聚焦重点语句,品味细节,感悟嘎羧的情深义重。

  (二)整体回味课文,总结表达方法

  师: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安排材料有怎样的顺序?塑造嘎羧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1.在安排材料上,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辞世,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2.在表达手法上,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细腻描写,让我们读懂了嘎羧的内心世界,它是一头善良、忠诚的战象,再现了当年英武豪迈、浴血搏杀的英姿,让我们无比崇敬它,永远铭记它──最后一头战象,英雄嘎羧。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总结课文细致描写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表达特色,对塑造嘎羧形象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以写促读,强化语言运用

  1.聚焦“……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一镜头,想一想: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一定动人心魄,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战象如今即将辞世,寨子里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嘎羧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动笔写话。

  2.聚焦“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一镜头,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面对着埋葬着八十多位战友的‘百象冢’,这头战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想说些什么?然后动笔写话。

  通过想象练笔,旨在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学生的情感将得以升华,表达能力将得以提高,人文性、工具性同上共舞,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留白,设计想象练笔,旨在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升华情感,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和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粉妆玉砌、瑞雪兆丰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喜悦之情。初步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写出了这一场雪的哪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构想:

  先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结果,解决问题,最后欣赏平时积累的有关于描写雪景的段落。学生可充当小导游,介绍雪后美景。

  教学准备

  积累有关于描写雪景的词句段、雪景录象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感受雪景的美,并能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雪,它美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峻青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和学生心理,一般说,学生对课文中“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最感兴趣。因势利导先学习这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场雪下得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2、在书上找一找,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场雪下得很大?

  (1)注意指导学生突出理解“鹅毛般”、“一会儿”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鹅毛般”读成重音;“一会儿”可读快些。)

  3、同学们,下雪与下雨不同,没有声响。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又写“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雪下得大,并指导学生在讨论后朗读这两句。)

  4、按照刚才的学习要求,请大家把第三自然段完整地轻声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请1—2人有感情地朗读。)

  5、这场雪下得真大啊!刚才我们一起学的是下雪时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雪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后引导学生说说又从哪里看出这场雪下得真大、真美。(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好大”、“全都罩上”、“挂满”、“堆满”等词语。)

  6、我们来看看这一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里作者连用了两个感叹号。想一想,作者当时看到这雪景是什么感觉?(作者内心充满了惊叹、赞美,脱口而出。)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重音,要表达出惊叹、赞美、欣喜之情。)

  7、再想想,作者在赞美、惊叹什么?(让学生在轻声朗读中学习体会。)

  8、谁能把第四、五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本课生字词。难写的可多写几遍。

  板书设计:

  19 第一场雪

  大

  (静) 美

  快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谈自己的感受,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2、能背诵的,把你喜欢的部分背给大家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同学们,想想看,如果由你来写这《第一场雪》,光写“雪中,雪后”完整吗?你认为还应该写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2、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怎样写“下雪之前”的。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骤然变冷”以及“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3、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理解“瑞雪兆丰年”、“及时”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4、要求学生把全课轻声朗读一遍。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读给大家听。

  5、继续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1)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板书:赞美 喜悦)

  (2)还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看到这场雪心里很高兴?(板书:瑞雪兆丰年)

  6、谁能照着板书总结一下这篇课文。

  7、课文为什么以“第一场雪”为题?为什么不以“雪”或者“一场雪”为题?

  8、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

  9、介绍背景。

  10、你喜欢这场雪吗?带着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片段欣赏。

  投影:学生抄词抄句本上的描写雪景的片段。同学一起欣赏。

  作业设计:

  1、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从报刊、书籍中或上网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板书设计:

  19 第一场雪

  (大、美)

  赞美 瑞雪兆丰年

  课后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继续走近这个人物,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2、齐读题目

  (二)读文悟情。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钱学森说了几次话,用直线划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读,划,味。

  3、交流。(找到了几次话?第一次是在哪在哪里?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句子,教师划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学生齐读。

  (2)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祖国作准备,那么他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3)交流(刻苦学习和研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最”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优秀。)

  这里的“得意”是什么意思?

  (4)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学习,所以得到了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如此发愤努力,为的是什么?(再读钱说的这一段话)

  (5)那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上文,好好想想。(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6)你能想象他的富裕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吗?(交流引导:住洋房别墅,出门有汽车代步,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得舒适;有著名的导师指导,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一切对他搞研究也极为有利)

  (7)可是,丰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时刻想要回到祖国,他说——引读钱学森的话。(教师趁机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8)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情。下面还有哪里也有钱学森的话?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学生齐读。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2)他怎么会对中国留学生说这番话的?(出示留学生的话:留学生中有人劝他:“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高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3)同学们,从留学生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祖国贫穷和落后,各方面不能与美国相比;回去工作非常艰难)

  (4)教师描述:是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却说(再读他的.这段话)

  (5)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是的,他明知祖国贫穷,却丝毫不嫌弃,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这是一般的留学生做不到,也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可他做到了,多么了不起啊!(再读)(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6)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 黑暗 走向 光明 ,也会从 走向 ……

  6、学习第五、六小节。

  (1)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去,但是他要回国并不容易。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从美国将领的话中,你能读懂写什么?

  引导对“抵得上五个师”的理解(教师介绍:一个师相当于1万人或五千人)(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3)这样的杰出人才,怎么能让他走呢?当然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准备怎么来留住钱学森?

  交流。

  (我们会用更优厚的待遇,更多的钱来留住他。)

  ·是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普通人的确很难抵挡。

  (我们会给钱学森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对于一个渴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能让他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很具有诱惑力。

  (4)美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诬蔑、监禁、迫害钱学森,为的就是阻止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也要回到祖国(板书:冲破百般阻挠)

  (5)引读第六小节。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真是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哪!(板书: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三)想象拓展。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交流。(激动和决心)

  (四)课后延伸。

  1、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又为建设祖国作出哪些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钱学森的贡献,老师这有份资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对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会有更多的了解。

  3、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情很不平静,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钱学森说,你想说写什么?

  4其实,有许多海外游子,都像钱学森一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一曲《我的中国心》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板书:

  蒙娜丽莎

  2、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

  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⑴ 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这是一个鲜活的女子,我们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

  (指导读“那幅画不大……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老师仿佛看到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这个画面似真亦幻,谁来读一读?

  (指导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读到这儿,你一定会在心里默默地称奇,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⑵ 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指名读,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⑶ 引入资料: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⑷ 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⑸ 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⑴ 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⑵ 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⑶ 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我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到了她迷离的眼神,我看到了她迷人的微笑,我感受到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是她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灵,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师导引:

  我相信蒙娜丽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灵,已经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4、引入达·芬奇资料:

  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六、结语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她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七、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拓展与延伸】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风”或“雨”的习作。

  【重、难点突破】学习作家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的脚步,我们一起拜访了“山里的朋友”,感受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品味“山雨”的韵味。

  二、学习课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感受山雨的特点。

  教学提示: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然景物,并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来描写山雨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全部让学生来根据自己的题解回答,并且要以课文内容为中心,联系关键的词语作答。如,在分析写作顺序时,可以抓住“来得突然”、“雨声里”、“雨,悄悄地停了”来分析,其他两个问题方法相同。

  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合作学习,不必苛求答案的准确性。

  教学参考: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雨的?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如何观察、描写事物,体会语言的美好之处,同时也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体会。要求学生按课文的内容顺序抓住每一句来进行理解与感悟。

  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雨、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参考一: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音符”是指手指触摸琴键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可理解为是雨丝飘洒在不同的地方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声,有飘洒在绿草丛的“沙沙”声……,而“带着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多变,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③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教学参考二:

  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感悟语言的美妙。

  教学提示:先由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采用个性化朗读的方式来体会。

  三、作业:

  1、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文章的写法,准备观察第一次秋雨或秋风、秋色,然后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邀”“俯”等8个生字和“清爽”“吟诵”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物我两忘之境,激发类似体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5、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通过摘录、背诵、练笔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当然,体会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联想和感受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山中访友》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1、天籁之声悦耳悦心

  (1)课件播放来自山林的天籁之声。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相继传来风声、河水声、鸟鸣声、风吹树梢声、溪流声、飞瀑声、雷雨声、犬吠声、群鸟归巢声,引领学生美好遐想。

  (2)学生闭目静听神游。

  (3)交流假想历程。

  2、语言描述,牵情入课

  师: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今天请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的山林的怀抱,去用心灵陶醉大自然的迷人风景,去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好吗。

  3、解读题目,激起期待

  师:根据预习,我们不难猜出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大自然中的朋友)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作家为什么会称它们为朋友?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会晤了哪些山中的“朋友”呢?请让我们快快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吧。

  二、触摸大自然的生命因子

  1、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段前标序。

  (2)读对读通。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比较难读或写得优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自学字词。

  b、认读正确音节。

  树冠(guān guàn) 扎进(zā zhā) 旋转(zhuǎn zhuàn) 唱和(hé hè) 细数(shǔ shù)瀑布(pù bào) 津津乐道(jīn jīng)

  c、掌握正确字形。

  “邀”是“辶”旁;“瀑”的右下角不是“水”;“蕴”的下面不是“温”。

  “吟诵”的“吟”,右边是“今”不要多“、”;“挺拔”的“拔”,右边不要写成“发”;“ 奥秘”的“奥”,上面不要封口;“津津乐道”的“道”,不要写成“来到”的“到”。

  d、认真书写字词。

  把本课比较难写的字词各认真书写三至五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2、默读浏览,寻找“朋友”

  (1)默读浏览。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2)全班交流。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岩石、归鸟等。概括地说,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三、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1、自选朗读,积累情感

  a、画出生字新词。1)本文有8个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朗读,积蓄情感。

  (2)教师边听边相机指导评价。

  2、美文美读,引发共鸣

  (1)师: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写了“我”先后拜访的十几位山里的“朋友”,请同学们自选最喜欢的描写拜访不同“朋友”的部分美美地读一读。

  (2)教师边听边相机品评点拨。

  3、赏读赛读,移情自然

  (1)师:这篇散文读来令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请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2)学生挑战读、比赛读,师生共读,共同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3)教师一边欣赏,一边相机点拨解读。

  四、感受老朋友的德高望重

  1、谈话过渡,亲近老桥

  (1)师:同学们,作家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首先拜访了古桥。见到“老朋友”,作者会说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关于介绍“老桥”的图文。

  2、自由朗读,分享奇趣

  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分享作者与老桥物我相忘的奇趣。

  3、教师导读,感悟老桥

  (1)师:作者看到老石桥,联想到了哪个词语来赞美他?

  (2)围绕“德高望重”一词,结合“几百年”等关键词语,引领学生重点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悉心体会,学习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具体、生动、形象地传达给了我们,读来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

  一、早知名山如高人,你我岂可久不见

  1、听写词语,巩固旧知

  听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谈话导入,继续拜友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他的老朋友——石桥。现在,让我们透过充满诗意的语言,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去继续拜访那些山林中的其他朋友吧!

  二、欣赏如诗如画景,融入物我两忘境

  1、引领拨云寻古道,倚树悉心听流泉

  (1)物我为友,融情入境

  a、课件播放视频:啁啾的鸟儿、闪烁的露珠、茂盛的树林、清凉的山泉、欢快的溪流、雄浑的瀑布、挺拔巍峨的悬崖、洁白宁静的云朵和、欢云雀。

  b、入情朗读,体验友情。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朗读4、5自然段,体验作者与鸟儿、露珠等山中朋友的默契和情谊,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c、再读感悟,体会写法。

  引领学生体会拟人、联想、反问、排比等手法的奇妙,感知文本语言的'生动、引人、形象,感受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2)变换词句,加深友情

  课件出示:“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a、言外之意是:这山中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是有生命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b、练习说话:_________是我的朋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谐互动,物我相融

  a、教师谈话:面对我们人类如此热情的招唤,山林中的朋友们一定也热情回应我们。

  b、课件出示。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溪流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瀑布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手捧地上有情物,感知生命轮回韵

  (1)学生轻声自由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细品雷声天半落,欣喜岩石撑巨伞

  (1)赏读第7自然段。

  (2)体会比喻、拟人、反问手法的精妙,感受物我相融的情意。

  4、心随云岭小鸟动,依依山月随人归

  (1)自由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1、明明进山去看景,为何却道来访友

  (1)回读课题:明明“进山看景”,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把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等当作自己的朋友,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了童趣。引领我们仿佛也渐渐走入山林,亲近起这些朋友来。

  2、回忆类似的体验,融入如画的自然

  (1)激发类似体验。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待自然界的朋友呢?

  (2)课件抛砖引玉:

  你好,老石桥!你虽然没有卢沟桥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雄伟,但你每天默默无闻地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脊背,渡过河岸。岁月悠悠,唯有你依然如旧。你真是我心中德高望重的老朋友啊!

  你好,亲爱的小鸟!…… ……

  你好,…… ……

  (3)学生给大自然写知心话。

  四、珍藏童话般世界,亲近和谐的自然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生动优美的句子。

  3、亲近自然界的动植物。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0-14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06-05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设计九06-1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2-2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9-10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的教学设计08-12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