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
无 打 处 民 动 牧原新
指名认读
3、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打:左高右低
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
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
新:左右两边上面齐平,右边“斤”的竖拍长。
无:独体字
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平捺
与“外”相区别
七、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教后小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上并没有立即就让学生看录像,一面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时,录相的加入让学生的疑问与图像相联系,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示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草原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xx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草原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1、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2、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 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 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 了, 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XX× XX∣
②、 ×、× XX ∣ XX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学设计8
《草原》这篇散文主要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陈巴尔虎右旗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草原的风光,表现出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的学生正是生长在这美丽的巴尔虎大草原的所以他们更能体会老舍先生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生动情景,更能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学会和同学有效地合作学习与培养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及7个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大团结的民族情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1、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2、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
【教学工具】
导学案、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让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 丘 绣 柔 勾 翠 叹 陈 尔
洒 隐 裳 飘 拨 寂 蒙 摔 蹈
2、给生字注音、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3、学生在导学案上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一、导课
1、提问导入:
刚才我们听得这些歌曲你们觉得怎么样?
都是歌唱什么的?
那我们正是生活在?
我们的家乡风特别?
我们的人民非常?
2、那这是我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和体会,这节课我们跟着第五课作者老舍先生去感受一下,他首次拜访巴尔虎大草原时是何感受。(板书课题)
3、人物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整理课前自学材料。
四、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两遍。
2、认读生字组词,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展示朗读能力。(指名读课文)
五、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受?
六、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七、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八、板书设计:标题
民族团结
【学习过程】
5、《草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要求掌握的18个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3、掌握丘、勾、尔、茫的结构及部首。
4、会写生字中难写的字,如:翠、裳、拨、蒙、摔、蹈等。
二、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要求掌握的生字。
茫丘绣柔勾翠叹陈尔
洒隐裳飘拨寂蒙摔蹈
2、给生字注意、组词、写出部首,并找出形近字组词。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注音
生字
文中组词
再组词
我发现
3、练写生字2遍;选词造句。
三、自学展示:
1、汇报展示自学生字情况。(每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写),其他同学在写字本上把生字练写一遍。
2、认读生字组词,齐读生字。
3、展示选词造句。
4、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
四、合作学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老舍先生怎样的体会?
五、师生交流:我们汇报(每组派代表),师补充。
六、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训练单一上的题)
5、《草原》(训练单一)
1、看拼音写汉字。
róu cuì shang
温( )( )绿衣( )
jì měng shuāi
( )静( )古( )跤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隐( )蹈( )绣( )
稳( )稻( )锈( )
拔( )洒( )陈( )
拨( )酒( )阵( )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能用豪放、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集体编创舞蹈、编配打击乐器,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稍快的速度、甜美的声音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笑脸”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音画导入
媒体放映电视台正在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草原上欢庆场面的的片段,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电视剧吗?生:《射雕英雄传》。师:那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事情发生什么地方吗?生:大草原上。大草原给你的感觉怎样?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小导游一起去游览一下大草原,学一首《草原上》的歌。[设计意图]导入和现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相结合,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视听结合,演唱歌曲
点击媒体,出现美丽的草原风光,[背景音乐《草原上》]请一位去过内蒙大草原的学生或熟知大草原的学生上台来为大家作介绍。师:看了这么美的风光,听了这么动听的介绍,我们来把这草原美景用歌声唱出来吧?展示歌曲画面,教师示范唱《草原上》,学生打拍或跺脚。学生用“lu”唱歌曲,师钢琴伴奏。在悠扬的琴声中请学生朗读歌词。学生轻声唱,放歌曲动画,学生查找自己歌唱中的缺点,同桌互相唱给对方听。让学生说出这首歌曲中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生:略。师:注意一字四拍处的拖音。音准不要由于延长而发生偏差。反复练习。歌曲处理:引导学生用稍快、甜美地声音演唱歌曲。放歌曲伴奏,让学生跟伴奏唱。师把学生优美的'歌声录入磁带,回放给学生们听。[设计意图]音响及画面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着学生,有助于让他们获得直接地感受经验,初步感受《草原上》宽广辽阔的风格,为本歌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师:同学们唱得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师点击多媒体,出现蒙古舞蹈。师:我们也来学一下吧。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分小组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自己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看似简单的舞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欲望。
五、加入打击乐
师 :同学们的舞姿真优美,现在啊,老师这里有几件打击乐器,为了让草原上的舞蹈更美丽,我们一起来给它配上打击乐。媒体出示碰铃、双响筒、沙球、手铃。师逐一介绍它们的名称、敲击法。让学生从他们的凳子底下取出打击乐,自己敲敲打打,试一试。师纠正错误的方法。师弹琴,学生为歌曲用打击乐伴奏。{先由单一的乐器伴奏,再逐渐加入其它乐器。}放歌曲带,学生边唱边敲击乐器,师在歌曲声中翩翩起舞。[设计意图]了解打击乐的敲击方法,锻炼各种能力,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
六、音乐游戏——草原赛歌赛舞大会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蒙古草原上的首领被称为什么吗?生:大汗。师:对了,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看的那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就有一个有名的首领,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猜出来了。生:成吉思汗。师:对了,他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我们请班上的小小历史学家来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小小历史学家:略。师:好,现在草原上的大汗宣布了,要举行一个赛歌赛舞大会,邀请大家参加。(学生分成四小组,比赛)。媒体出现草原上的大汗,现在宣布:草原赛歌赛舞大会现在开始。师弹琴,各小组按次序表演。(必需是描绘大草原的歌舞)用“笑脸 ”奖励优胜组。评委组根据各组的笑脸数进行评分。老师点评。再次播放《草原上》音乐,大家随音乐跳舞歌唱。[设计意图]:全面参与,激发竞争思想,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体现了复习巩固的原则。
小结,下课。
草原教学设计10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幻灯片、课前板书课题、红色和白色粉笔、折纸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
2.听读课文:
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交流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合作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板书美、风景、人情)
2.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纸鹤(拿出折纸)。孩子们要是让你从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语句中,选一句做成的“美的`语言卡”你会选那一句,并想想为什么要选这一句?(出示:美的语言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勾勒,渲染、翠色彩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孩子们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体会感情,学习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时可以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鼓励指导语言,朗读要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
三.展示反馈
老舍先生用美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惊叹、兴奋、陶醉、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还能坐在车里吗?我们现在就从这里下来了,呼吸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拿起笔来,像老舍先生那样,写写自己看到的草
原风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表自己表达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幻灯片出示:我来表达美)
四.点拨提升
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五.当堂检测
一、练习平台
1.我会写
dìtǎnxuànrángōulètiānyá
()()()()
2.按原文填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
3.形近字组词
限()勒()骏()
恨()鞋()峻()
4.选字填空
采彩踩睬
理()兴高()烈风()踩()
二、想象拓展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着什么?
它们可能回味着();回味着();回味着()。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你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像();像()
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放学回到家里,在百度搜索——祖国的西部,欣赏到祖国西部更多的迷人风光,了解更多的民族、民俗、民风。
板书:
1草原
风景
美
人情
教学反思:
优点:在体会草原美景时,张雪丽等几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品味作者用词的恰当,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还算可以。
不足:今天开学第一天,并没有预期的有个好开头,李智和张坤就没有注意听讲,以至于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由于电脑无法同步到投影仪上,原本做好的课件也没有派上用场。
改进措施:看来问题的呈现形式有待于改进。
草原教学设计11
一、引言:(图片欣赏),说感悟。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认定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勾画最能表现草原特点以及作者独特感受的词句。
3、研读课文,具体谈谈你对草原特点及作者独特感受的理解。
4、品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草原独特感受的。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四项(字词、作家作品、文章大意、勾画关键句、阅读疑问)。
2、我不认识的词语:
3、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课堂学习:
1、预习检查:
注音:
1)鲍( ) 前瞻 ( ) 簇( )立 迥( )然不同 摩挲( ) 面颊( ) 长鬃( ) 翡( )翠 嘤( )衣襟( )咆( ) 哮( ) 冥( ) 想
2)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景随( )移 ( )然不同 ( )不足道宽厚( )慈 起伏无( ) 凝立( )想
3)文常填空: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作家。著有《 》、《 》、《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他的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草原三剑客,他们是歌手( )、美术家朝戈和鲍尔吉·原野。
反馈,评价,明确: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来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百变人生》、《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他的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
2、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
个别读——自由读——师范读
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的感受的句子。
小组合作,分工。小组交流、反馈。明确:
草原特点:①辽远而苍茫②看不到与看不尽③在单一中呈现丰富④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⑤可以接触
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1)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2)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4)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5)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
渺小与微不足道。
(6)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研读课文:
读第11段思考齐:
1、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分工——单数组完成问题1,双数组完成问题2。小组交流、反馈。
明确:1、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
2、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草原的博大。
品读课文: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的作用。
小组合作,分工——单数组完成问题1,双数组完成问题2。小组交流、反馈。
明确:
对比: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 ,表现了草原:辽远而苍茫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寻找”草原 ,牧人,却是在“ 享受 ”草原。
四、精讲点拨:
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悟,把握景物的特征。
2、细读课文,勾画关键描写句,细心品味名词(景观意象)、动词、形容词(景物特征)的妙处。
3、发挥想象,描述景物,体验感悟。
4、勾画抒情议论句,结合作品创作缘由及作家经历,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感情。
景象——意象——意境
五、达标测评:
1、每组有一个读音不正确,你能找到吗?
(1)穹庐(qióng) 局促(cù) 瞭望(liáo)
(2)前瞻(zhān) 面颊(xiá) 渺小(miǎo)
(3)簇立(chù) 迥然(jiǒng)翡翠(fěi)
2、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有关草的古诗词或成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明确)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六、总结提升:
1、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草原的特点和“我”的感受
草原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13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草原教学设计14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草原教学设计15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分析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播放《草原》电视教材,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组织学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读读课文,
3.指导勾画。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生词
2.引导理解词语。
3.引发思考,组织讨论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组织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3.组织交流、整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5、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6、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7、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8、理解词语。
9、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0、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1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12、交流、整理:(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13、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分析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8-04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设计03-03
《草原》教学反思02-13
《草原》教学反思05-24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3-30
(优)草原教学反思05-17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4-03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2-25